高中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2-03-18高小俊
◎高小俊
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精神对于塑造学生完整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时代品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离开了劳动精神,学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所以学校必须注重劳动精神的培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具有时代品质的劳动者、奋斗者。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的影响,学校的忽视,导致部分学生劳动精神缺失,对劳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劳动机会减少, 劳动观念淡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中生参加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再加上独生子女较多,许多高中生受到了父母的溺爱,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劳动观念逐渐淡薄。另一方面,劳动技能低下,劳动兴趣丧失。多数高中生除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之外,长期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劳动,基本的日常家庭劳动技能都没有掌握。劳动技能的低下让学生既无法形成劳动能力,也无法体验劳动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
在高中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高中生转变劳动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其获得全面发展。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重建高中生的劳动精神:
第一,重视劳动教育。首先,社会要营造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的观念,明白劳动是实现梦想、创造幸福的唯一途径。其次,家庭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劳动机会,让孩子从小从事劳动。通过长辈的示范和引导,让孩子有一个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成长环境,并以此为基础,获得劳动经验。最后,构建校本劳动课程,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高中生的劳动精神培养,要以技能为主体,重在提升学生的劳动层次,将简单的生活劳动转向侧重以知识为依托的实验劳动、制作劳动等,要让学生熟悉操作规范,理解劳动原理,培养高中生的独立动手能力。
第二,丰富劳动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前劳动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丰富劳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劳动、体验式劳动、创新式劳动的机会。基础性劳动教育重在习得。虽然基础性劳动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洗衣机代替了洗衣,扫地机器人代替了扫地,但是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拖、洗、扫、铲等,必须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去习得。体验式劳动教育重在参与。不同的领域,劳动的形式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体验式劳动,就是让学生参与劳动获得深刻的劳动感受。如走进田间地头,体验耕种劳作的辛苦。创新式劳动教育重在创设条件。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无线电制作、建模、航模等创新式劳动,在探索实践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劳动热情,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基。
第三,完善劳动评价。劳动课程化是进行劳动教育和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新高考招生采用的是“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其中“一参考”,就包括对学生高中学习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记载和评价。所以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评价机制,记录学生的劳动开展与社会实践情况。劳动评价机制要立足于劳动教育的目标、形式与内容,综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伴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的达成情况进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学校应持续探索如何改进结果性评价、凸显过程性评价、注重增值性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