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及当代价值

2022-03-18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资本家异化资本主义

王 建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1 异化劳动的历史形式及特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重点阐释,对“异化劳动”这一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内涵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具有历史性,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想终结异化劳动,改变异化劳动下无产阶级受剥削和压迫的命运,必须打破旧资本主义制度的桎梏。作为一个特殊历史范畴,异化劳动可分为人的本质未全面异化的封建社会和人的本质全面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1.1 人的本质未全面异化的封建社会

从历史角度考察异化劳动,其在封建社会就已经出现。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封建的土地占有已经包含土地作为某种异己力量对人们的统治。农奴是土地的附属物。”[1]83由此可见,在封建的土地占有制下,农奴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成果部分地被农场主占有,部分又被租地农场主以地租的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占有,也就是说,农奴自己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是属于他人所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异化劳动形成了。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与资本主义不同,还不是资本单纯的统治、还不是单纯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而在其中还有某种感情的一面。对于封建土地所有者来讲,其并没有竭尽全力去通过自己的地产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而是愿意把土地交给租地农场主和农奴去开辟,自己赚取其中的地租,并在赚取地租的同时,追求其中的悠闲享受,这和资本家无休止地追求剩余价值是不同的,前者笼罩着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当然,这并不能否认封建社会存在异化,因为土地作为私有财产的这一属性不会变化,而且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这一属性向商品属性的转变也在不断加速,到最后“金钱没有主人”代替了“没有无主的土地”,封建土地所有者变成了工业资本家,于是人的本质未全面异化的封建社会过渡到人的本质全面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1.2 人的本质全面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渡的过程,也是封建地主向资本家“华丽转身”的过程。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进一步集中,私有财产的集中与异化劳动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全面异化。首先是工人同自己劳动及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大量劳动积累起来,因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从他手中被剥夺了,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而他的生存资料和活动资料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手中。”[1]52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分工使得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工人成为“机器”或者机器中的某个部件、某个组成部分。资本从物化的形式上来看就是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资本家的财富就越多,不变资本增加、可变资本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减少,这时就出现了“机器吃人”的现象。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一现象还会继续恶化,工人劳动量越大,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及财富越多,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就越多,资本家购买不变资本的能力就越强,工人也就越被动,工人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某种异己的东西与自己对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工人同自己劳动成果的异化只是工人同自己劳动异化的外化,换言之,正是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同自己劳动的异化才导致工人成为自己劳动成果的奴隶,这就表现为工人付出的劳动越多,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大,他自身反而越没有价值。

其次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即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只靠劳动而且是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仅当作工人来考察,因此,它才会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工人完全和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须的东西。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1]56可见,国民经济学把工人仅仅当作劳动的动物,资本家给工人劳动所支付的报酬——工资,也仅仅能满足工人最基本的谋生需要。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人的类本质意味着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构成,个人价值的实现仅有自身条件是不够的,也需要社会客观条件这一重要前提,需要他人的合作才能实现。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人的类本质被异化的背景下,这显然无法实现。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在工人同自己劳动异化及劳动产品异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正是因为工人的劳动产品成为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才使得工人“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资本家设定的工资,而片面地“发展”自己。在这样的历史空间下,工人要想在精神方面全面发展自己只是一种奢求,因为即使是工人最低的要求即维持自己及家人的基本生活,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一竞争压力不仅来自于其他的“过剩工人”,也来自于水平日益提升的机器。

最后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97-98因为在异化的过程中,当劳动与自己相对立的时候,同时也和他人相对立,因为从人的类本质角度上来讲,适用于自己的东西,同样也适用于他人,拿人的劳动产品来讲,其作为异己的力量同自己对立,但它是有归属的,它最终不属于劳动者,只能属于劳动者之外的人即资本家。对劳动产品的创造者和占有者来讲这一创造过程的体验是不同的,对于劳动产品创造者——工人来讲是一种痛苦,但是对于它的主人——资本家来讲,是一种享受。价值创造者和价值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与分离,使得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穷的积累并存,价值创造者彼此之间为获得工作机会而对立,价值所有者即资本家为更多更快地获得剩余价值而对立,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异化的普遍性。

2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存在着工人的劳动异化,资本家也存在异化,只是因为与资本的关系不同,资本家与工人劳动异化的方式不同而已,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是普遍存在的,哪个阶级都不能幸免。

2.1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人”是资本而非资本家

通常意义上说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大对立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但更进一步讲,在资本主义社会到底是资本家压迫工人,还是资本压迫工人,或者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谁是社会真正的“主人”,答案是资本,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可以说资本家也存在异化。资本家所认为的自己对于工人的支配力量,自己对于工人的“呼风唤雨”的力量,从本质上来讲,不是资本家本人的力量,而是资本家占有的资本的力量,一旦失去这一资本,如在竞争中失利而陷入破产、重回工人队伍的小资本家,由此失去昔日因占有资本相对于工人而言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种压迫和剥削工人的能力就随之丧失。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于金钱的膜拜,与工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871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于资本的膜拜与追逐,资本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无休止地追逐剩余价值、积累财富。资本家的财富越多,对于资本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资本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始终牢牢掌控着资本家,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人是资本,而不是资本家。

2.2 资本家之间的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宏观上看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微观上从资本家个体的角度来讲,资本家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不论是从贱买原材料、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还是从所享有的信用上来讲,大资本家都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大资本家淘汰小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现象和不可逆趋势,资本家之间竞争的加剧,会使得这一趋势发展得更快。众所周知,资本家的利润同预付资本量成正比,按照这一比例关系来讲,大资本家按其拥有的资本量来获取的利润也要比小资本家多,这样各资本家按照自己方式使用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过程,也必定会加深他们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不仅表现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也体现在资产阶级内部,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与“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核心要素的关系的变化,资本家—工人这一身份可以对换,这一对换既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又是新一轮异化劳动的开始,周而复始的异化劳动便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与不断发展的真相。

2.3 资本家异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掣肘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也是其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有生产力方面的准备,还要有制度的基础。对国家来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整体依靠其物质上的统治地位而把其统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没有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即使是在物质上有积累的资产阶级,因其在整个社会中是“少数人”,其根本利益与人民是对立的,而且随着周期性危机的发生,这两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调和。因此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轴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足够条件。从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可见,资本主义社会中,因资本占有不同而对医疗资源占有不同导致的生命的不平等,资本家本身的异化,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有机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发展不能为之提供发展的条件,不论是马克思的《手稿》,还是《资本论》,都隐含着这一重要论点,也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

3 社会主义制度对异化劳动的超越

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存在及运动结果,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使得私有财产更加集中,要结束异化劳动下工人的“痛苦状态”,就要终结产生异化劳动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

3.1 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是普遍存在的,其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的存在与运动。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的“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个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100。这段话就指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之间的关系:互为因果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运动下,私有财产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的“力量”就越大,进而控制工人的力量就越大,异化劳动就表现得越突出。

3.2 社会主义制度对异化劳动的扬弃

异化劳动不是永恒的范畴,随着产生异化劳动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瓦解,这一现象便成为历史。从理论逻辑上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异化劳动的基础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劳动不是被动的,不是精打细算地从他人身上谋取利益的,而是主动的、自主的,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3]224“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3]225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多数人利益,为多数人服务,这就是制度优势、制度自信,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也是向共产主义社会飞跃的一个重要条件。

3.3 打破异化枷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有机地组成的,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整个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4]540“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4]522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当前,虽然受疫情影响,进出口同比有所下降,但是应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疫情的发生使大家对全球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更深的体会和认同。命运共同体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异化劳动下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存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挑战。对于此,要打破异化的枷锁,用制度及体制的变革来为此服务。如今,科技的发展不论是速度还是深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是,究竟是人掌握技术,还是人沦为技术的奴隶,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人能不能摆脱异化的问题,必须要重视,多措并举打破异化,解放生产力,激发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异化理论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思考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拥有基础性的、核心的地位和作用。”[5]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的任务不只是为了解释世界,更多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理论,就是为了探寻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背景,消灭异化产生的客观基础,从而打破异化劳动枷锁,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辩证否定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拥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这源于其在打破异化枷锁后,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升,助力其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又进一步提升其创造力,这一正循环将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持续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资本家异化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