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形篇
2022-03-18春秋
[春秋]孙 武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①,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②,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③也。
(原文据中华书局2011年版《孙子兵法》)
【注释】
①忒(tè):差错。
②以镒(yì)称铢:24铢为1两,24两为1镒。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③形:指军队的实力。
【译文】
孙子说:过去擅长打仗的将帅,首先做到实力强大而不被敌人战胜,其次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不被敌人战胜的关键在于自己不犯错误,能够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敌人出错。所以擅长打仗的将帅,能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使敌人必然被战胜。所以说,若我军实力强大,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若仅凭实力强大而敌人却无隙可乘,就不一定能战胜敌人。
不能战胜敌人,就要采取防御;可以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采取防御是由于实力不足,采取进攻是由于实力强大。善于防御的人,将其实力隐蔽得如同藏于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人,把其兵力调动如同从云霄之上降下,所以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预见胜利时没有超过一般人的见识,并不算是最高明的;经过争锋力战而取得胜利,即使天下人都称赞,也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一个人能举起秋天鸟兽新长出的毫毛不算力气大,能看见太阳、月亮算不上他视力好,能听见雷霆之声不算耳朵灵敏。古代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是战胜了容易战胜的敌人。因而,这些善于打仗的人的胜利,既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战功,但他们所取得的胜利是不会有丝毫误差的。之所以没有误差,是因为他们的作战安排能够保证必胜,战胜的是那些已处于失败境地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首先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打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之师是先要创造必胜条件然后再去交战,失败之师总是先盲目地冒险同敌人交战,然后企盼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注意修明政治,确保治军法度,所以能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
根据用兵之法,战前的物质准备要掌握以下五大指标:一是度量土地面积;二是计量物产收成;三是计算兵员多寡;四是衡量实力状况;五是预测胜负情状。一个国家的土地质量,决定了它的耕地面积;一个国家的耕地面积,决定了它的粮食收成情况;一个国家的粮食收成情况,决定了它的兵员数量;一个国家的兵员数量,决定了它的实力强弱;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决定了它能否在战争中取胜。胜利军队的实力,较之于失败军队的实力,其优势之突出就像拿镒与铢比较一样;失败军队的实力,较之于胜利军队的实力,其劣势之明显就像拿铢与镒比较一样。
军事实力绝对优势的一方,其将领指挥士卒作战,就像从八千尺高的山涧上掘开积水一样,势不可挡,这就是“形”的含义。
【简析】
本篇探讨军队的实力建设,既包括武器装备、粮草供应等经济基础方面的因素,也包括思想谋略、法规军纪、组织编制等上层建筑方面的因素。两者汇总在一起而彰显出来的,便是众寡、强弱等军队外显的战斗能力。一开篇孙武便提出“先为不可胜”的理论,强调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自己首先必须拥有强大的实力。实力的强弱,乃是判断采取进攻还是防守的前提,不能战胜敌人就要采取防守措施,可以战胜敌人才采取进攻。接着在如何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问题上,孙子提出了“度”“量”“数”“称”“胜”五个重要指标,并排列出了五大指标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五大指标测量出来的主要是一个国家的粮食产量与军队规模,在孙武所生活的大国争霸的历史环境下,这些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篇末用“决积水于千仞之溪”来形象譬喻“形”这一概念,突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旦形成便具有荡涤万物的巨大威力。《孙子兵法》中为什么将《形篇》置于《谋攻》之后,《兵势》《虚实》之前呢?研究者一般认为,因为“谋攻”(通过战前“庙算”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不能成功,不得已而用兵,自然应该首先探讨军队的实力建设与如何合理调配各种战争力量来获得胜利,进而通过巧妙创造战机的作战方法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所以接着探讨“军形”、“兵势”与“虚实”。由此可见,《形篇》乃是孙武专篇开始讨论实战的真正开始,在《孙子兵法》“先谋后战”的慎战体系中具有关键地位与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