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价值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18杨冬玲李泉然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政府专业服务

杨冬玲,李泉然

(1.河南省团校,河南 郑州 450000;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一、研究背景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优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中被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期待。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反映我国当前社会治理理念的变化,展现中国现代治理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反映从传统强制维稳的社会管理到以多元化主体多方共治协商为主的社会治理的转化[1]。社会治理涉及社会多方主体与众多社会要素。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融合多元价值理念和专业价值技巧的社会科学,因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专业理念、价值追求、服务领域、科学方法、实践行动等优势特质,使得社会治理呼唤引入社会工作。同时,社会工作也能够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突显自身专业优势和专业价值。新时期,我国处于高速转型发展期,社会分化不断加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激增,社会风险增加,单纯依靠政府传统强制维稳的手段已经很难应对当前复杂的社会局面。此时,强调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为其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支持。社会工作将成为治理体制创新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助力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社会工作在新时期必须找准自己服务社会治理、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作用方式和途径。

二、新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根据对社会治理内涵的理解,与传统的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过程多方互动性、治理权力合法性、治理工具与载体专业性等特征。

作为一项专业化、职业化的助人技术和活动,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服务社会”为理念,是解决现在社会转型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良方之一,且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实践所证明。结合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特征来看,其特质决定了社会治理需要运用科学的治理工具,引入专业的治理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思维和实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对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作用的形成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社会治理理念一致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与以往的表述相比较,首先表达的是理念。从传统的、政府单一主导、行政权力行使、政府主导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本质上是理念的转变。

社会工作基本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以“助人自助”为服务理念;它强调尊重每个社会成员的独特性和个体性、人格的平等性,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能量和潜力,并且有权利和能力发挥本我潜能。社会工作价值主张公平正义,将实现人类正义平等作为其专业价值使命,为建立人本型的社会治理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价值依据。新时期社会治理注重社会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倡导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社会自治。社会治理的根本宗旨在于维护和实现基层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秩序的平等和谐,提高众多社会主体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在社会治理体制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不仅仅只是单纯享受社会服务的被动的对象,而成为诉求的表达者、项目的提出者、服务的供应者[2]。社会治理的多元、合作、平等特征以及基本导向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使命高度契合。

(二)社会工作目标与社会治理总目标契合

社会工作的目标可以分为微观层面的个人目标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目标两个方面。个人层面主要是针对个人困难解决和增能发展而言。在微观层面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社会成员个体和家庭解决危机、困难,维护其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权利,缓解困境,激发潜能,从而实现助人自助,促进服务对象恢复社会适应能力,挖掘个人的潜力。除了个人层面,社会工作一直秉持“人在环境中”的思维开展服务,关注服务对象生活的宏观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试图从社会政策、社会资源分配、社会秩序、社会福利、社会稳定等宏观角度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良性运行。

社会治理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去构建,治理是一种对整个社会的把握,是一种对社会的管理和规划,是吸纳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社会治理的目标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3]。党和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目标不是为了杜绝社会问题的发生,而是为了更好地疏导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依据这种治理体制,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冲突,各方社会主体力量能够及时缓和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在新型治理体制下,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是保障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活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和有序运行,其最终目标与专业社会工作的目标具有存在的一致性。社会工作目标的实现也是社会治理总目标实现的重要部分。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社会治理手段契合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助人职业,拥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专业工作方法体系,这种专业化的服务方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可靠的、有效的、合理的、人性化的服务方法。在开展具体服务过程中,采用系统、专业的方法介入,经过合理、科学计划后展开服务,始终坚持服务过程的专业理性原则,一般根据每个服务对象的特征以及面临的具体问题,采用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方法。在接案后,收集有关对象资料,建立信任关系,界定对象需求,分析可利用资源,系统分析并制订服务计划,开展实施具体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随时进行服务评估,并及时更新计划;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和科学技巧,理性地介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避免盲目操作对服务对象造成伤害。

社会工作以专业的方法技术服务于有需求的个人、家庭、社区,凭借其超前预防性发现潜在服务对象,将社会矛盾缓解在萌芽状态,以减少社会冲突性、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尊重、接纳、助人自助的柔性工作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激发潜能、实现增能,成为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专业的力量。

治理技术与手段的变化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一是党委负责,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系统治理;二是通过法治化思维和手段依法治理;三是通过规范社会行为,倡导道德约束的柔性善治;四是从基层群众不同利益诉求出发的源头治理。可以看出,新时期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优化治理手段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治理技术合理化、科学化。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技术专业,为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科学化提供了工具和可能。

(四)创新社会治理为专业社会工作提供机遇和空间

我国当前社会治理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观念落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政治发育不成熟、社会动员力量不足、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等,创新社会治理的提出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党和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育,各领域专项社会服务活动趋向常态化,对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农民工群体、吸毒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犯罪人员等群体进行物质帮助、心理疏导、社区融合、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精神关怀等服务,实现弱势群体自身能力增强、挖掘潜能。基层群众,尤其是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服务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介入点,其对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治理体制建设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可以积极推动社会主体不断提升自我参与社会治理水平,激发社会参与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主体发挥自身专业领域特长,以专业特长介入社会公共服务和建设事业,承接政府公共事务,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开拓巨大发展空间[4]。

三、新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内涵

(一)创新政府治理理念,推动服务型政府构建

政府治理的改革,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管理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在这一变革中,社会治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公众参与的民主过程,达到简政放权,促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实现[5]。

已有研究认为,服务型政府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从而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治理机制安排。社会工作在服务中不断推进政府治理理念的变革。服务型政府并不代表政府不能履行管理职能,只是更加注重在履行管理职能过程中的理念和方式。政府应有平等分权意识,更加注重多方关系的协调,在治理中变“控制”为“协调”。通过社会工作平等、利他、接纳价值观和专业方法影响政府管理理念。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协同政府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现实中,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公共服务有一定局限,而且由于社会行政命令和行政审批体制的影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速度和效率会有一定程度制约,所以需要吸纳足够多的社会和市场主体参与来满足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以专业优势和服务优势在补充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解决基层民生性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社会工作深入民众生活,不管是直接服务还是间接服务,都与服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入社会群体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需求和难处,体会他们生活的艰辛,是一种根源型治理。王思斌将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治理称为“基础—服务型治理”,基础—服务型治理的基本内容总结起来就是:服务于基层广大民众,关注底层人民民生保障,运用最接地气的群众工作方法和技术服务群众,将服务群众的具体工作和倡导良性社会秩序的发展相结合,实现保障民生、人类发展、社会秩序良性构建相联系[6]。

社会工作通过基础—服务型治理来解决社会基层民生问题。一方面,根据社会工作开展服务可以发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领域中主要是基层群众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对象,主要包括老、弱、病、残等各类特殊困难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利益链条最底端,属于利益被削弱的主要群体,专业社会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链接资源、增权赋能。另一方面,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直最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农村留守人员、失地农民、失业下岗人员、残疾人、失独老人、进城务工人员、低保人员等群体主要面对的还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保障问题,社会工作的职能就是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提供专业服务、链接有效资源帮助政府分担社会事务。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使命。

(三)化解群体性矛盾纠纷,降低社会冲突风险

社会治理要解决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现实需求问题。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的输送和配置方式,具有良好的源头治理手段,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实现社会成员生产和生活秩序的平稳正常,达到社会治理的效果。

弱势群体是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也是群体性事件易发群体,他们比较脆弱、敏感,常在社会中被边缘化,容易产生越轨行为,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工作不但为其提供物质帮助,而且更加充分考虑和尊重服务对象的内在需求。在服务过程中首先要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除了为其解决基本问题外,还要注重发挥其个体的能动性,增强自身能力,实现“赋权”和“增能”;这种服务方式让服务对象感到温暖、尊重、支持,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获得感。在他们遭遇各种社会不公正待遇时,这种来自非政府的、非官方的中间社会参与主体的帮助和救助会减少弱势群体的抵触心理和过激抗逆行为,从而达到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的效果。

对于社会的特殊群体问题,例如吸毒者、劳教人员、问题少年等,社会将其看作是不稳定因素还是需要解决问题、服务的对象,决定了在社会治理中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主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个性化的服务、专业化的技术、社会化的运作服务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避免其产生冲突抗拒和逆反心理。社会工作通过对特殊群体的针对性服务,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接纳,而非被社会排斥、抛弃和边缘化,从而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社会工作降低社会风险的作用还表现在其对社会问题具有“超前预防性”。社会工作兼具预防、治疗、发展的功能,倡导“预防胜于救助,发展胜于治疗”的服务思维,这种开展服务的观念与社会治理标本兼治的目标相契合。在面对较易发生冲突和矛盾的问题时,专业社会工作及时介入可以很好地预防矛盾升级和爆发,坚持预防在先,将问题及时化解在萌芽阶段;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引导和服务来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人员用激烈甚至暴力方式去表达诉求,降低社会冲突风险。

(四)优化治理手段和方式,提升治理专业水平

社会治理强调参与者之间形成合作、平等、密切的网络关系,鼓励多元主体的自主表达、协商沟通、达成共识,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而社会工作可以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平等协商。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原则对推动社会治理的协商治理有着重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在协商治理中尊重个性求共性,多元中求共识,争论中求合作,社会治理通过融入专业社会工作技术优化治理技术。

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和技术性,这是科学地认识服务对象的需要[7]。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地、灵活地、艺术地选择方法,开展服务。社会工作了解服务对象需求的方法、资源动员和科学配置资源的方法、引导服务对象的方法和技巧、协调社会行动的方法、服务效果评估的方法,都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依靠具有专业化、技能化知识的资深社会工作实践者,策划和实施一系列专业领域社会工作公共服务项目,丰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服务和产品供给,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并起到激活市场和社会主体参与活力的作用,同时弥补市场公共服务供给的功能缺失。其专业的治理水平主要有:一在服务项目和产品方面,服务项目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尤其在灾后危机干预、心理调适、生活矛盾化解、精神慰藉缺失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鲜明的专业性特征;二在服务的过程上,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具体思路和路径不同于政府服务,主要采用被服务者参与度较高的自下而上的实践方式,在不同阶段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根据服务计划和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更新服务方式和策略,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定制化特色服务。

从实践中可以发现,社会工作作为创新的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提供简单的服务和产品,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更为科学、专业、系统的治理技术和方法,进而避免单纯、粗暴,刚性、强制性的方式带来的恶性影响,达到预防社会问题产生、降低社会风险、化解社会冲突的效果,进而增强整个社会的社会治理水平和技术。

(五)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主要通过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就职于社会组织中,而社会组织会聘用社会工作者参与组织治理,提供专业服务、活动策划等。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强调社会成员的组织化,注重社会支持网络对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大大促进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诞生。在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中,三大工作方法都有培育社会组织的作用。例如,社区工作方法比较重视社区自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挖掘社区领袖,动员社区成员参与,以此来增加社区成员的参与度和联系度,增加社区资本,为社区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较好路径。

新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社会多元主体的充分积极参与,注重构建社会共同体多元合作共治的局面。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具体服务过程中,无形中被赋予了各种角色,例如:服务实践者、政策倡导者、活动支持者等,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挥自身角色作用推动广大社会治理主体广泛参与、居民自治的新型治理格局的构建。在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通过与政府合作,发挥专业优势提出专业意见,作为广大群众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枢纽和桥梁,表达基层基本诉求,影响政府治理和政策导向,助力多元合作;通过深入基层社区,扎根于被服务群众之中,深耕社区自治,对社区不断输出可持续性的服务和产品,增强社会自治意识和能力;通过融入服务对象生活,动员广大服务对象积极进行社会参与,激发其参与激情和动力,持续营造参与氛围,挖掘和培育骨干人员带头参与社会治理。

四、新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社会工作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性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与各社会治理的关系体之间发生链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机制。

(一)构建“参与—合作式”伙伴关系,增强参与话语权和主动权

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与政府协同治理的作用,关键要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并构建与政府相关主体的“参与—合作式”伙伴关系[8]。

目前,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较为普遍的是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合同外包、项目管理等。由于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政府为全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已经相对滞后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各地政府将关系社会民生的公共服务项目、政府公益性岗位采用招投标方式,让拥有承接和服务能力的社工机构、社会组织通过竞标、合同承包等方式参与其中。在发达地区,大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活跃在公共服务领域,深耕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回应和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除被动接受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外,社会工作应发挥自主性在主要社会治理领域建立与政府的“主动参与式”合作伙伴关系。由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地位不平等、新旧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张力,社工机构容易形成对政府资源及购买服务项目的过度依赖,一旦政府服务项目转移或不续签就会导致社工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在这种现实境遇下,广大社工机构和社工行业工作者一方面要坚持自身专业伦理守则、专业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更应该转变传统依附于各级政府的态度,以积极主动的社会事业合作者的身份与政府进行沟通协商,互利互惠,求同存异,不一味依附和依赖于政府,用自身专业化参与效果和服务绩效来获得话语权和主动权[9]。

(二)整合社会资源,链接社会资本参与社会治理

丰富的社会资源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作用发挥的关键要素。社会治理要达到有效成果,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也是必不可缺的。社会资本的注入有助于社会治理善治的实现,而良好的社会治理既需要丰富的社会资本作为资源和后盾,同时又能够增进社会资本的积蓄[10]。社会资本作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的基础,要以整合和链接丰富的社会资源为目标。

社会资本的链接主要通过与其他社会主体的互动与合作来实现。首先,社会工作通过服务构建丰富的横向交织社会关系网络,促进社会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将社会工作的服务深入到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整合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有利资源;其次,社会工作将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合作关系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中,建立良好的信任、期待、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网络,这些良好的信任关系、规范、支持网络能够将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链接在一起,培育人们统一性的、包容性的社会信任合作关系以及互惠互利的社会规范。通过社会工作链接的丰富社会资本搭建社会治理参与平台,为各主体互动合作、相互信任的社会交往提供便利,拓展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

社会工作充分发挥中介性和多方合作的关系,通过链接民间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成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中介者。社会治理不只是政府一家的权力和责任,而是把社会力量引入解决社会问题的体系,强化社会治理的社会责任。比如,社会工作机构有时要与一些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联系,处理与后者相关的服务与事项;也可能会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建立联系,统筹资源、服务协作,以更好地实现对困难群体的服务,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

(三)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彰显社会治理效果

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社会服务是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和支撑。社会工作为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提供不同层次服务需求,一般情况下这种需求都具有某种“保障性”和“托底性”[11]。社会工作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改善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精神慰藉,都有利于被服务者改善自身状况、回归日常社会、增强自我生存能力。可以概括为,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作为服务的承接方和提供方,立足本土,通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社会服务形成“服务型治理”模式来参与社会治理,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拓展服务范围。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具体服务来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而参与社会治理。具体服务主要一是通过发挥专业优势来承接服务,识别服务对象,界定问题,发现需求,鉴别对象需求,制订服务计划,实施服务;二是通过服务转接方式,将面临多种复杂情况需经过综合评估和诊断不能满足其多样化需求的服务对象进行针对性转接服务,从而使救助对象感受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这虽不是社会工作直接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但却达到了间接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主要靠政府供给已经难以满足社会民众的需求,社会工作依靠自身专业优势和丰富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公共福利服务的提供,在老年人、青少年、留守儿童等领域有着广泛参与。

社会工作通过打造自身服务品牌、树立服务行业口碑的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影响力,扩展参与社会治理的服务领域。社会工作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程度以及被服务者对其效果的好评度和认可度,决定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

社会工作要像做产品一样用心去做服务,为治理主体和公众提供所需求的高质量服务,将这种服务变成政府等其他主体所依赖的一种资源。社会工作只有不断开拓和强化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服务品牌特色,在服务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中增强专业影响力和服务效应,依靠自身的品牌服务优势,才可以在政府等治理主体中保持自主性、降低被替代率,才能够真正持续而非一时地参与社会治理。

(四)发挥社会政策倡导作用,推进社会治理趋向法治善治

社会工作具有倡导功能,通过政策倡导和服务传递,自下而上影响政府社会决策。社会工作不但可以协助或受政府委托执行和实施社会政策,传递社会福利,而且可以在服务中发现问题,向政府部门反馈政策建议,完善和改进政策,以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实施政策和倡导政策相结合,体现了社会工作既积极改变不合理的结构,寻求建立更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又致力于实现社会公正和更高级的社会秩序,这本身就是新的社会治理机制。

社会工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发挥政策倡导以独特的身份优势介入政府和民众之间,既不是民众为争取利益而集结的一方,也并非是政府利益的代表,其身份不属于利益争夺的任何一方,因此,在利益上相对超越,面对问题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参与过程更加去利益化,更加理性化。专业社会工作通过自下而上反映群众诉求,增进政府与群众的良性沟通,形成上下联动和双向互动的机制。

社会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也是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专项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宣传、法规普及的过程中策划设计专项服务,并将实务工作的经验累积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为政策法规的修订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意见。当前,特别是面对因政策或制度造成部分群体困难的,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秉承专业正义原则,深入基层掌握现有政策第一手情况以及民众的反映和诉求,通过论证和可行性分析后向政府负责部门沟通和反馈事实情况,提出政策改善建议,最终为这些群体寻求政府关注和政策上的帮扶,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和善治进程[2]。

五、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反思

(一)社会工作与现代化社会治理双向互动

社会治理涉及整体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政治、利益分配、民生保障等关键层面,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逻辑理路,更要认识到社会工作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一支专业力量,在未来过程中必须不断增强自己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新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重大机遇下通过参与社会治理、构建丰富社会资本、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提升自身有效社会服务能力,从而获得政府的认可,以自主性、创造性、专业性开展服务,既丰富了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知识、实践模式、介入策略,又扩展了社会治理的实践领域和策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对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做出贡献。

(二)未来社会工作面临的冲突和挑战

社会工作作为参与社会治理力量的存在,目前研究更多关注其如何介入社会治理以及介入社会治理的优势所在。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实践过程中除注重发挥其专业优势外,更应发现其与政府在价值目标追求上的差异、关系上的不平等、潜在的维稳思维等,也应认识到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实践参与社会治理可能与传统社会实践方式产生理念和方法的碰撞和冲突[12]。因此,在治理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应明确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应正视其不足和短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和价值。

猜你喜欢

政府专业服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