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局面的途径探索
2022-03-18何宏图
何宏图
(河南工业大学 漯河工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对于当代大学生,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最前沿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群体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指导,是将高校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时期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在继承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开创全新的教育教学发展格局,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新时代要准确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紧随时代发展背景探索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的途径,为高校实施科学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十八大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经验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活动的开展,希望能通过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的创新,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引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思想之旗、夯实理论之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把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入澎湃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成为新时代高校培养民族复兴人才的支撑。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高校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在教育原则的设定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教育事业的指导,各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为前提,并且在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和指引下,制定合理化的教育方案,使教育活动的开展能体现出科学性和长效性,能与国家教育强国发展理念相适应,能支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社会主义建设者培育工作的开展,从而为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开展指明前进的方向[1]。在授课过程中,全面深入系统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融入学校课堂教学,进一步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不移跟党走,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始终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在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筛选,高校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并有意识地结合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需求,导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将思想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新教材,让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融入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开展,从而在高校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为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2]。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的过程中,高校要特别重视对每一位任课教师政治思想理论的业务学习,让教师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和体会,转变成教师授课过程的教学思想,使每一位教师清醒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意义。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制定任课教师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机制,积极鼓励授课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为给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高校要利用校内平台,积极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合适的位置和校内网络平台加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宣传,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渠道。
(三)始终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回首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教育目标的变化,从革命战争时期培养革命先锋,到改革开放初期培养“四有”新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党的教育目标在不断随着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变化的人才需求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目的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构建起从行为养成到道德认知再到理想信念的重要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教师要把“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思想深入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情况和新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教育内容进行设计和开发,确保能真正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使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彰显时代意蕴,能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发展[3]。
二、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高校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的基础上,各项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也遭遇到一定的问题,对教育工作的系统创新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不能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影响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深度。
(一)教育理念有待提升,缺乏对学生个性成长的关注
当前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忽视大学生个性成长的问题。目前,由于学校学生多,教育资源有限,一般高校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思想特点等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无法真正形成对学生的积极思想引领作用,从而弱化课程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大班授课囿于教室的限制,教师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听得清,一般都要使用扩音设备,这样在课堂的互动中,教师很难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学生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堂热情和学习兴趣都会不同程度的削弱,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严重削弱。
(二)教育范围有待拓展,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
解析当前高校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部分高校仅仅依托课堂教学开展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不到位,难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和思想动态实施针对性指导,导致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脱离实际,无法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教学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4]。另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在学校组织的党课中进行的。党课的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在党课授课过程中多是由授课教师单向灌输,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性不强,甚至部分学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实际要求。
(三)教育方法有待创新,缺乏对网络教育的开发设计
当前高校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在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力度不足,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整合效果不理想,尚未形成完善的融合教育体系,导致网络教育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甚至出现网络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科学系统推进[5]。首先,在网络教学带宽、传输质量和网络教学手段上,完善的网络教学手段是保证网络教学质量的基础,虽然同步交流与异步交流技术日趋完善,但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师生实际交流,仍然存在技术和现实的差距;其次,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评价结果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实际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创新发展的途径
新时代,在全面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想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构建科学的教育规划体系,就要把握新时代的背景,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全面促进各项教育工作的系统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能更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6]。
(一)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理念能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本身是构建深层次教育体系中的隐性结构部分。理念的选择会对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先进教育理念的开发和渗透,在先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支撑下,确定正确的教育方向,构建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体系,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能产生完善学生个性、锻炼学生能力的效果,借助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要把握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引领的特殊性,从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进行精心筛选,深化理论教育成效,在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大学生能自觉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真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支撑下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此就能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全新发展局面,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7]。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应仅在课堂之内。基于高校课程的设置,部分大学生只是在学期内完成学分或者考试及格就感觉达到了目标,往往没有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的思想和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很难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二级学院,开设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由任课教师和学院的辅导员任组长,每月或者每周布置研学任务,小组人数5到10人;根据研学的课题,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带着问题走向社会、走向社区,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然后汇集小组成员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在班级内进行讨论和解答。这样就能在兼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做到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关联日常生活,拓展理论教育空间
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创新的过程中,为了显著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从不同的侧面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形成积极促进作用,可以尝试对课内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延伸,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引领作用,提高学校教育效果。一方面,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宿舍融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中,消除内心的空虚感;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开发校外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实践服务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有效渗透,丰富教育活动的思想内涵,使各项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能激活大学生群体的奋斗精神,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思想认识高度,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探索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此就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范围的拓展,促进教育空间的逐步延伸,逐步构建全新的教育发展格局[8]。
(三)构筑网络平台,强化网络独特育人功能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深刻认识到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影响,要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活动向网络平台延伸,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独特教育优势和育人功能,规避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不良影响,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新局面。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针对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变化情况,构建大学生思想动态监控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完善线上教育、线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宣传的服务和引导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教育环境,使网络平台汇聚正能量,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要把握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的变化,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开发特色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项目和新模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