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实现路径新探
——以江西省赣县区江口镇为例
2022-03-18王木林谢红玉
王木林,谢红玉
(1.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南师范大学 计财处,江西 赣州 341000)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农业成为兴旺发达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江西省赣县区江口镇探索出一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之路,坚持三支队伍同发力,全面压实主体责任;三种方式齐上阵,落实落细工作举措;三块牌子常监测,确保应纳尽纳全到位;三个方法强教育,实现巩固成果拔穷根。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必须处理好城乡关系,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通过“一融三化”的有效路径,即城乡融合、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一、赣县区江口镇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一)三支队伍同发力
赣县区江口镇为了贯彻落实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不摘”要求,在全镇17个村组建了17个乡村振兴工作队或工作组,做到工作队或工作组选派全覆盖。通过省、市派驻重点村,区级帮扶重点村,镇级包干剩余村,镇党委、政府两委及工作队(组)三支队伍同频共振,同职共责,齐心协力帮助各村建强村党组织,巩固成果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
(二)三种方式齐上阵
每季一排查。赣县区江口镇每季对全镇所有农户开展一次“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排查,全面排查每家每户家庭状况,收集群众发展诉求和意见,及时解决一些群众生产生活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每月一走访。每月对全镇716户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困难户开展一次“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排查,全面评估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困难户家庭近况,落实和核查政策享受情况,对生活水平下降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帮扶。2021年共对12户“三类人员”、286户因各种原因所引发的临时困难群众进行应急性的帮扶帮助,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消除“三类人员”返贫致贫风险。每周一会商。对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筛查预警、干部入户排查发现的拟纳入“三类人员”对象进行核查,于每周一晚上组织召开会商会,由驻村领导、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进行集中研判,判断是否符合纳入“三类人员”条件。2021年,全镇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排查各类疑似农户192户,正式甄别纳入“三类人员”4户,确保了应纳尽纳,不发生漏评。
(三)三块牌子预警制
赣县区江口镇实行红、黄、绿返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以家庭收入、“两业”覆盖情况、生活场景及“五星创评”结果等作为基本指标,对全镇所有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困难户实行红、黄、绿三个等级的挂牌监测,并根据农户的具体情况每季度进行动态调整。针对不同等级的监测对象,采取不同等次的预警机制,绿牌户每季开展一次走访及家庭近况梳理,重点关注政策享受是否到位;黄牌户每月开展结对帮扶、政策享受、家庭近况等情况梳理,在民政临时救助、冬春救助方面倾斜;红牌户按照规定识别程序纳入“三类人员”管理,每周进行集中研判,制定具体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2021年,通过动态监测,江口镇共赋黄牌135块、红牌2块,并且通过赋牌及重点帮扶,黄牌数由第二季度的52块降至目前的16块,真正达到了发现问题、促进整改、全面提升的效果。
(四)三个方法强教育
赣县区江口镇为了强化感恩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强化教育。每月一评,对全镇所有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困难户进行创评授牌,按照环境卫生星每月评比一次,勤劳致富星、遵纪守法星、邻里和睦星、诚信感恩星每季评比一次进行动态管理。每次一奖励,对获评“五星”的监测户,进行红榜公告宣传,同时采取“上讲台、戴红花、给奖励”等方式予以鼓励。2021年,全镇共评选各类先进245名,通过对他们进行奖励及大力宣传消风正气、除浊扬清,每半年一公榜对评为“四星”以下的监测户给予半年整改期,进行重点帮扶,整改期满达标的,列入红榜公告宣传;半年整改期满仍未达标的,列入黑榜公告宣传,并根据不同星级,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2021年共黑板通报4起人和事,目前都已全部教育到位,已走上致富大道,真正达到鞭策后进,促使他们彻底改变“等、靠、要”思想。
江口镇河埠村地处平江河畔,距圩镇5公里,是“十三五”贫困村,国土面积4.8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共623户2507人。他们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党建促引领,以打造“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机制美”的“五美河埠”为示范,探索了一种村集体经济和脱贫户“双脱贫”、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的新模式,让河埠村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奔小康,打造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
二、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与启示
(一)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制经济结构,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不平衡,而城乡融合则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于充分发挥城乡优势互补功能,促进城乡共同发展[1]52。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城乡要素融合是基础,城乡产业融合是重点,就是要围绕农业工厂化与产业化,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组织,逐步形成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农业机器人等新的业态。同时,城市工商业也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形成更多的新兴产业,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返乡参与各种农村经济资源与产业的开发与经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在城市工业现代化基础上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向农业农村倾斜,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实现突破,关键在于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融合”,而不是乡村与城市无差别发展,其重点在于城市与乡村的资源要素实现双向融合,一方面是以城市工业化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以城市人才资源服务农村创新发展,以城市金融资本投入农村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以农村的生态资源优化城市环境,以农村劳动力支持城市工业发展,以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消费和工业原材料供给。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城乡信息、物流、交通网络作用,实现城乡产品的顺畅流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2]98。
由于我国传统的二元制经济结构,导致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各种社会经济矛盾不断出现,城乡融合发展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专家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城乡融合涉及经济政治、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许多方面,因此对城乡融合的理解说法不一。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具有现实而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既是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又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3]63。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一是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中小城市的落户限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制定医疗、教育、税收、社保、金融等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技人才返乡创业;二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企业经营制度,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建立集体经营用地入市制度;三是针对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实际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公共服务互惠共享、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四是要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农村、企业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勤劳致富,统筹提高农民的收入;五是推进城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乡村传统农业融合发展,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特色小镇、农业园区以及城乡融合项目等。同时,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制度政策安排,先行先试,稳步推进[4]35。
(二)农村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之间要双轮驱动,以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城市与农村发展“两手都要抓”,让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相互统一起来。现阶段,我们要找准农村的短板,然后发力,攻坚克难。同时,要发挥城市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的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动力在于城乡二元对立所产生的巨大张力,而这种张力来自生产力从农业到工业、从个体生产到社会化生产演进的现实需求,来自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企盼的现实要求,来自生活方式要适应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5]4-8。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推进城乡统一规划,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认识到农村城镇化并不是农村城市化,更不是把农村建成城市,而是按照城镇化要求,完善农村的配套设施和政策体系,实现城镇化发展。在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建设与城镇配套的医院、学校、银行、菜场、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养老中心、公共交通等机构和设施。只有充分发挥农村民营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经济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城镇化发展。在农村发展思路上,要加强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城镇化并不是将土地从农民的手中收回来,而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减少由于村庄过多而产生土地大量占用现象,造成人为的浪费,从而使耕地更有效利用[6]。
农村城镇化就是将农村的人力、资源、设施等各种因素向城镇汇集,最终达到集合共享的目的。农村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农村城镇化不仅仅是让农民住上楼房,也不是招商引资建几家工厂,更不是设立一个公共服务窗口,而是要建立综合配套的农民生产生活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要以地方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以市场化推动特色农业的专业化与产业化;另一方面以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集群化,统筹优化城乡产业结构,依靠工业助推农村的发展,依靠城市带动乡镇的发展。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不仅仅是工业推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回归到发展农业产业中去,发展自身优势产业才是根本出路。农村城镇化首要的是就业的城镇化、农民收入的城镇化,要让农民真正过上幸福生活。无论一个乡村建设得多么美丽,或者公共设施多么完善,但如果农民就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收入不能得到持续,那么城镇化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或者说是一场大兴土木的面子工程。只有建立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才能够带来可持续的就业需求;只有从地方特色产业出发,才能够建立起持续化的产业优势,这就是农村城镇化一定要建立在发展地方优势产业的基础之上的真正原因[7]。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角不是政府,也不是农民,而是由当地农民参与的一大批现代农林企业,它们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将农村生产要素调动起来,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产业升级,通过产业的交换实现助农兴农。我国许多省市或地区正在通过农村特色产业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以地方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以市场化推动特色农业的专业化与产业化,以企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的集群化。就是说,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需要一大批由农民参与的现代农林企业的支撑[8]。
(三)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各种矛盾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重点,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在农村,单靠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是难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特别是种植养殖业,成本高、周期长、产品价格不稳定,很容易导致农民失去生产积极性。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思路,将工业化经营理念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农业产业向工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各产业的融合发展[9]。乡村振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村发展问题,也始终要依靠发展农村生产力来解决。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在农民增收上、落在农民福祉上。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上,既要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要培育“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过去依靠扩大农业种植养殖规模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转变;由依靠产量提高向品质提升转变;由依靠单一产业向产业融合转变;由依靠化肥农药投入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更加注重保护环境资源,降低化肥农药的投入量,切实实行低碳循环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10]。用产业化组织方式发展农村现代经济,就是要对传统农业观念更新和拓展,对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化组合和合理利用,目的就是要让农业走向城乡互补、产业互促、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道路。在长期的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体制下,市场经济越往纵深发展,这种个体化分散经营模式与市场就越显得矛盾重重,造成农业产业化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便出现了很多盲目性,表现为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农业生产现象,特别容易引起农产品的大贵大贱、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特征,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的种植特色,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及高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下,以专业化、规模化的种植方式,为市场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11]。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直接、紧密、有效的结合和运行,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让参与农业生产的各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和同兴衰、共命运的命运共同体。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带来的风险,杜绝粮贱伤农事件发生。农业产业化关键在于推进“五个融合”,即落实政策引导融合、创业创新促进融合、强化产业支撑融合、完善机制带动融合和加强服务推动融合[12]。
(四)农民职业化:乡村振兴的新型主体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制定富农裕民政策,拓宽致富渠道,构建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同时,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必然要求农民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从事农业生产并不是一门职业,因为农民不能像城市工人一样享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生育保险、最低工资标准等社会保障。在许多农村,就医、孩子上学、婚娶困难,特别是收入较低,造成大批农民远离家乡进城务工,有的村庄成了“空心村”[13]。农民职业化是解决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农民职业化是指“农民”由一种身份象征向职业标识的转化。职业化的新型农民,将专职从事农业生产,不再受行业限制,既可源自传统农民,也可源自其他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人。农民职业化的实质,是传统农民的终结和职业农民的生成。进入新时代,以从事农业生产为职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职业农民”不再是身份称谓,而是一种职业称谓。国家应当制定职业农民的各项保障政策制度,建立与城市一体化的保障体系,形成职业农民乐于务农、献身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农民增收思路上,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14]。
农民职业化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进一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顶层设计[15],加强规范化培训。充分调研农民需求,根据市场导向,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手段和工具,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效培训模式,使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主动从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变,从“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只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会结出丰硕成果,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建立一支具有活力的、可持续的生力军[16]。总而言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而要让农业人才扎根农村,必须提高职业农民的收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基层管理和社区治理,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