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33444”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2-03-18怡,李波,王

四川水利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创水利协同

王 怡,李 波,王 媛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611230)

1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双创”教育发展现状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一种,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双创”教育研究是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行业特色型院校“双创”教育发展至今面临着很多问题。

1.1 尚未形成水利行业特色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虽然有意加强本行业与“双创”教育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缺乏可借鉴资料与经验,导致现有的“双创”教育尚未形成水利行业特色,与行业的合作不够深化,未能突出水利特色院校“双创”教育应有的行业特色[1]。

1.2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缺乏“研-创”意识

“研-创”是高职院校的功能,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助推器。而现有的部分水利高职院校未能摆脱原有中职教育的影响,片面强调职业技能需求而忽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视野存在局限;现有水利行业特色院校“双创”基础薄弱,缺乏行业前沿科技研发能力,缺乏“研-创”意识,无法将优势要素集成起来,导致自身教育体系不能进化,导致人才培养停留在低层次,难以向高端演进。

1.3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双创”教育的系统性建设不够

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相对于国外一些高校起步较晚。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未打造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三个方面的课程平台[2]。现有的“双创”教育与水利学科专业教育衔接不够,仅把“双创”教育作为特定课程来设置,很少全面地融入专业课程;现有的“双创”教育太过宽泛,缺乏具体目标,没有建立以水利科技项目为载体,依托特色专业课程,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创”发展现状

2.1 “产-研”脱节、“产-学”脱节

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并未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创”协同创新活动,实践上尚未形成真正的合力,协同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深度合作不多。“产-研”脱节造成研究成果转化难,技术升级难等;“产-学”脱节造成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教师只会教书不会科研、创业。

2.2 尚未形成水利行业特色院校的“产-学-研-创”协同创新机制

目前行政体制下,“产-学-研-创”各要素相互分割,造成产研、产学等脱节。“产-学-研-创”深度合作不强,在有效应对水利行业产业创新诉求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与障碍,尚未形成协同创新合力。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僵化,缺乏与实际结合培养的有效环节,导致培养的人才与行业发展不匹配。

3 以“双创”竞赛为抓手,“产-学-研-创”协同创新的意义

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水利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培植与孵化,离不开整合创新资源,更离不开“双创”沃土。将“产-学-研-创”作为构建水利行业特色院校“33444”创新教育体系的途径是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产-学-研-创”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水利行业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做好协同创新发展规划,产生1+1+1+1>4的创新效应。

3.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为高校协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中,传统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从战略规划、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革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要求把创业素质和创新要素纳入教育体系,从而为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协同创新,“协”是手段,“同”是目的,强调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后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机制。行业特色院校,在协同创新中具有天然优势,在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中应发挥更为重要的理论牵引、战略引领、人才培养、技术突破等作用[3]。

3.2 培养与水利行业精准对接的创新人才

新时代衡量行业特色院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是看为社会发展输送的人才是否能够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转型、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4]。现有的水利行业院校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还不能与行业科技创新精准对接。存在学科建设对行业产业的贡献率较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精准对接、“双创”成果被“冷冻”等问题。构建“产-学-研-创”协同创新平台成为促进水利科学创新,促进水利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

3.3 “产-学-研-创”协同创新是水利行业特色院校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与水利行业在发展中保持了密切的血脉联系,具有“产-学-研-创”结合的天然基础。水利行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有赖于水利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创能力,而科创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产-学-研-创”中各要素的协同创新。在水利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创”协同创新中,深化学科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学科优势,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水利基础研究,促进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

3.4 “产-学-研-创”协同创新,为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创”协同中各要素协同创新内生动力不足,在有效应对行业协同创新诉求方面存在很多困境与障碍。将“产-学-研-创”作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创新模式与水利行业特色院校重要的创新实现途径协同,推动产业升级,利用行业资源,为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4 构建水利行业特色院校“33444”创新教育体系的内涵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5]。探索以“双创”竞赛为抓手,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主线,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张力、能力,有效推进各要素协同创新,构建水利行业院校“33444”创新教育体系。即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者融合的创新能力[5];建立以“双创竞赛-科技前沿-导师课题”三者相互衔接的机制;建立“以赛促产、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业链、专业链、研发链、双创链四链相互作用的微循环;发挥“产-学-研-创”四者合力优势,产生1+1+1+1>4的创新效应。

4.1 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者融合的创新能力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强化水利重大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水利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进一步推动水科学技术的集群化发展。强化“双创”与育人融合、强化“双创”与教学融合、强化“双创”与科技融合,深化创新的内涵,提升“人才、学科、科研”的三者融合的创新能力,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张力、能力。

4.2 建立以“双创竞赛—科技前沿—导师课题”三者相互衔接的机制

紧跟水利行业发展趋势,着眼于“双创”实践与产业前沿,积极把握水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秉持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建立以“双创竞赛-科技前沿-导师课题”三者相互衔接的机制,充分发挥“双创”项目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三者特性,逐渐形成水利科技为特色的“双创”项目群。把水利行业特色院校建设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打破创新资源割裂的困局,联合开展水利行业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产生既具有理论创新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成果,用水利科技创新助推水利行业特色院校发展。

4.3 建立“以赛促产、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创”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产”是“研创”的服务对象;“学”是“研创”的基础和“产”的知识载体;“研”是“产”、“学”、“创”的推进器;“创”是要素的升华;“赛”是目标导向,是“产-学-研-创”的桥梁与成果[3]。水利高职院校构建“产-学-研-创”生态圈,建立“以赛促产、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创”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机制创新、育人路径创新、育人载体创新,全链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赛”为桥梁,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具有水利行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3.1 以赛促学

围绕水利行业重大需求,搭建教学与竞赛、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将水利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双创”竞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通过第一课堂让学生具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基础知识,通过第二课堂的“双创精英班”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行业创新人才[1]。把“双创”竞赛作为横向交流、纵向提高的新平台。

4.3.2 以赛促研

通过“双创”竞赛,深化“双创”内涵,避免“双创”成果被“冷冻”,实现“双创”成果与“科研”成果有机转化。让科研和“双创”竞赛相辅相成、有机联动,不断输送新的活力和新鲜血液,让整个“产-学-研-创”生态圈具有“溢出效应”。

4.3.3 以赛促创

通过“双创”激发大学生创新主体活力,转变大学身份,使其成为知识生产与转化的关键,形成以竞赛任务为牵引的创新机制,建立以创新贡献为基础的评价与激励体系。不断增值知识创新价值;促进创新要素互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4]。

4.3.4 以赛促产

紧紧围绕水利行业关键技术、前沿科技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以“双创”竞赛为桥梁,将“双创”成果进行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运作,拓展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双创”竞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水利科技推广;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提高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整个协同创新效益。

4.4 形成双创链、教育链、研发链、产业链四链相互作用的微循环

以“双创”项目为引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和水利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消除“产-学-研-创”之间的壁垒,基于“产业”办教育,形成教育生态链;基于“产业+教育”搞科研,形成研发生态链[2];基于“产业+教育+研发”去创业,形成“双创”生态链;基于“科研+教育+创业”促进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生态链。建立动态性、链条式的协同创新体,切实提升水利科技创新竞争力,实现创新目标凝练、创新资源融通、创新成果研发、创新成果转化。

4.5 发挥“产-学-研-创”四者合力优势

水利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发挥“产-学-研-创”四者合力,各要素互促互进,打破要素机制壁垒,打破创新资源割裂发展的困局,鼓励创新系统中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探索水利行业特色型院校协同创新实现路径,建成“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双创”人才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交叉培养新机制;提高创新资源的集成利用效率,加快实现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突破创新。

4.5.1 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各个学科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又不是彼此孤立的,要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离不开学科间的交叉融合[3]。协同创新正是面向水利行业前沿科技和国家重大需求,通过跨学科的协同效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学校内部整合学科资源,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发挥水利行业院校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打破“学科篱笆”,组建跨院系、跨领域的团队,依托项目建设推进不同学科的有机融合与交叉。进行学科深度整合和学科组织结构的深度变革,彼此借力,联合攻关,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3]。

4.5.2 提升水利优势学科创新能力,促进水利优势学科与水利产业协同创新

水利优势学科构成的学科集群是水利行业特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各创新要素资源共享和交流的平台,产生“1+1+1+1>4”的协同效应。探索构建为水利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服务的学科集群,加快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在需求引领、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等多个环节上的衔接。形成各创新要素开展深度合作的有机整体,促进水利优势学科与水利产业协同创新,带动学校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提升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4.5.3 注重水利内涵提升,打造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更加注重内涵提升的阶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5]。水利行业特色院校具有“产-学-研-创”结合的天然优势;具有在本行业深度参与协同创新的背景和条件。以“双创”项目建设为契机,汇聚多方资源、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紧密结合水利行业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依托优势学科,发挥“产-学-研-创”四者合力优势,推动资源共享,构建有利于多学科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突出优势、强化特色,打造水利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

4.6 构建水利行业特色院校“33444”创新教育体系的指标

根据“产-学-研-创”协同创新要素各阶段的不同特点,重点围绕“创新力”、“协同力”,结合行业特色,将水利行业特色院校创新教育体系中的影响因素具体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协同资源度、资源配置度、水利行业产业贡献度。

表1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33444”创新教育体系协同创新过程影响因素指标

为了检验创新教育体系中协同创新的效用,构建研究协同创新绩效,并寻找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关注协同创新活动的过程,强调协同创新产出绩效、创新行动协同绩效、协同创新环境三个评价依据。

表2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33444”创新教育体系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 结论

水利行业特色院校有服务于水利行业的天然优势,深入研究以“双创”竞赛为抓手,以“产-学-研-创”协同创新为途径,通过创新要素之间的良好互动,强化水利行业院校特色学科优势,产生1+1+1+1>4的创新效应。突破高校协同创新的瓶颈,打破原有的规则桎梏,构建水利行业特色院校“33444”创新教育体系,释放水利科技创新潜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擎,亦是水利行业特色院校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双创水利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