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对1例舌皮样囊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报告
2022-03-18刘仲书高林荣
刘仲书,高林荣
(蒙自市中医医院内科,云南 蒙自 661100)
皮样囊肿是一种以外胚叶组织为主要成分的良性囊肿。该病的主要发病部位是口底、颏下、眼睑、额部、鼻部、眶外侧及耳下等。发生于舌体的皮样囊肿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西医主要是用手术治疗舌皮样囊肿[1-6]。目前关于使用中医疗法治疗该病的报道较少。笔者在2019年为1例舌皮样囊肿患者使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现将治疗经过、思路及体会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
赵某,男,33岁,蒙自市芷村镇黑拉冲村人,门诊号为3636。2019年7月20日到我院就诊。患者主诉1个月前饮酒后舌体左侧出现1个鸽蛋大小的囊肿,压之疼痛,影响吃饭及说话,曾到其他医院口腔科就诊,医生建议其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拒绝进行手术治疗。之后患者到我院就诊,希望进行中医保守治疗。患者既往身体康健。经查体,见患者舌体左侧中部有1个鸽蛋大小的肿块,质地如馒,皮色不变,压之稍痛,无脓液渗出,影响其吃饭和说话,其余无所苦;其舌淡、苔稍白腻,舌根尤甚;其脉濡缓。治疗前患者舌体的状态详见图1、图2及图3。诊断患者的病情为痰核,阳虚寒凝、痰浊内阻证。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辛温通阳、消肿散结。为患者使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该方剂的组成包括:麻黄配方颗粒8 g,附片配方颗粒15 g,细辛配方颗粒10 g,炙甘草配方颗粒10 g,大黄配方颗粒10 g,藿香配方颗粒15 g,佩兰配方颗粒15 g,槟榔配方颗粒10 g,大腹皮配方颗粒15 g,白芷配方颗粒15 g,法半夏配方颗粒10 g。让患者将上述中药配方颗粒混合后冲服,每天服3次,饭前30 min温服,每天服1剂,共服7剂。治疗3 d天后,患者舌体肿块消散,其舌体状态详见图4。治疗7 d后,患者基本痊愈,其舌体状态详见图5。对患者进行随访,其病情至今未复发。
图1 治疗前患者舌体的状态
图2 治疗前患者舌体的状态
图3 治疗前患者舌体的状态
图4 治疗3 d后患者舌体的状态
图5 治疗7 d后患者舌体的状态
2 讨论
本案主要有三点值得思考和借鉴,一为用方,二为用药,三为用奇。用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用药以大黄为妙,用奇为将半夏、附子相反配伍。
2.1 用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第三百零一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是为治疗太阳与少阴两感证而设的方剂。经后世医家的不断演绎和发挥,可用此方治疗的疾病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临床上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五官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皮肤病等疾病[7-13]。麻黄、附子及细辛三味药皆为辛温之品。辛温者,能行、能走、能散,具有通阳之功效。患者身上突生的结节属于奇病、怪病。本研究中选取的患者平素痰湿内蕴,饮酒之后,其体内之痰湿随酒毒上冲于舌,气血壅滞不通,故生痰核。经望诊,见患者舌淡、苔稍白腻,舌根尤甚。经问诊,知患者舌肿之前有饮酒史。经切诊,见患者脉濡缓。将患者的病情辨证为阳虚寒凝、痰浊内阻证。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辛温通阳、消肿散结。为该患者使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效如桴鼓。该方中的麻黄味苦、性温,无毒,可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瘕积聚,可用于治疗伤寒及头痛。清代中医学家叶天士曰:“麻黄气温,秉天春和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清升,阳也[14]。”该方中的附片由附子炮制而成。附子味辛,性温,有大毒,可用于治疗风寒、咳逆邪气、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癥坚积聚、血瘕金疮。清代中医学家陈修园曰:“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速,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15]。”该方中的细辛味辛,性温,无毒,可用于治疗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可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叶天士曰:“细辛气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16]。”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君药为麻黄、附片及细辛,可通阳,使阴翳消、痰浊除、全身气血通达和畅,进而消除肿块。该方中的臣药为法半夏(由半夏炮制而成)及白芷,可加强君药消肿散结之力。该方中的佐药为藿香、佩兰、槟榔及大腹皮,可辛温以行气,芳香以化湿浊。该方中的炙甘草可调和诸药。
2.2 用药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用药之妙在于大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气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涤荡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17]。”《温热论》中云:“再有神情清爽,舌胀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而毒延于口也,用大黄磨入当用剂内,则舌胀自消矣[18]。”本次研究中的患者舌虽未肿大不能出口,但病机切合,故加入大黄一味,以增强治疗的效果。
2.3 用奇
笔者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将附片和法半夏同用,这是本次研究的特点之一。在多个中医典籍中,半夏与附子配伍被明确列为中药十八反之一。反药同方配伍的应用历来在中医学家中有一定的争议。其中比较受到关注的问题是将半夏与附子配伍使用能否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从古至今中医学家对此论述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中明确规定:“附子不宜与半夏同用。”但在张仲景及近代部分中医学家的处方中,半夏与附子(乌头)在同方中配伍的情况屡见不鲜。据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有411方中含十八反药物配伍;在这411方中,附子与半夏配伍的方数最多,有163方[20]。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医火神派的673方中,最常用的中药就是附子和半夏,且这两种药物常在同一方中配伍出现[21]。李筠等[22]对1979—2014年期间附子与半夏同方配伍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为脾肾阳虚、痰湿内阻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使用附子与半夏同方配伍进行治疗,其治疗后几乎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反而能获得良好的疗效。由此可见,为本次研究中这例阳虚寒凝、痰湿内阻证患者使用附片与法半夏同方配伍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小品方》中云:“夫服相反畏恶之药,虽不及毙,然久远潜害[23]。”因此,临床医生在将附子与半夏同方配伍治疗疾病时,应谨慎分析患者的证型,且中病即止。
舌皮样囊肿是一种中医外科疾病。本次研究中,笔者使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舌皮样囊肿,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成功治愈该患者增强了笔者使用中医疗法治疗疾病的信心,使笔者体会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中医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基础是其具有坚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只有平时注重夯实基础理论,才能在遇到没学过、没见过的证型时不至于动手便错,而能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恰当地选方用药[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