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括约肌内口切除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效果研究
2022-03-18张勇
张 勇
(德阳市旌阳区八角井镇卫生院,四川 德阳 618000)
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皮肤与肛管直肠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此病多由肛管直肠周围出现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所致[1]。复杂性肛瘘是指有2个以上的内口或外口,或有2条以上瘘管、支管或盲管,且支管弯曲、坏死腔较深的一类肛瘘[2]。复杂性肛瘘的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治疗起来较为棘手。进行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对于复杂性肛瘘来说,现阶段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以往临床上普遍认为应将复杂性肛瘘患者的全部瘘管切开,完全去除坏死组织,并对创面进行“V”字形引流。采用上述方案治疗复杂性肛瘘虽然疗效较好,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其术后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3]。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手段。基于此,本文将152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探讨用保留括约肌内口切除引流术治疗此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某医院收治的152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肛肠病学》[4]中关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标准;无手术及麻醉禁忌证;临床资料完整、齐全;既往无肛瘘手术史;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存在肛门功能异常或肛门形态异常;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或恶性肿瘤;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存在由外伤导致的肛瘘;存在过敏体质;中途退出本研究或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试验。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患者76例。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46例;其年龄为20~55岁,平均年龄为(37.7±13.5)岁;其病程为3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6±1.8)年;其瘘管数量为1~4条,平均瘘管数量为(2.6±0.3)条;其中,低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有4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有28例。在常规组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44例;其年龄为20~56岁,平均年龄为(37.8±13.3)岁;其病程为3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2.8±1.9)年;其瘘管数量为2~6条,平均瘘管数量为(2.7±0.5)条;其中,低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有5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有2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术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其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内口和外口的情况。术前常规对其进行禁食禁水及备皮等处理,指导其在手术当天的清晨排便。对常规组患者进行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对其进行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协助其取俯卧位,用0.5%的碘伏对肛周皮肤进行消毒,铺无菌巾。扩张肛门,向瘘管内注入双氧水与亚甲蓝(二者的比例为1:1)的混合液。采用球头探针确定瘘管的走向、内口的位置、肛门括约肌与瘘管之间的关系等。于括约肌间沟处做一个放射状切口,对括约肌间沟进行分离,暴露瘘管并进行游离。用可吸收缝线缝合瘘管近端,对瘘管远端进行电切除,将瘢痕组织、瘘管周围的组织和坏死腐败的组织一并切除。若存在多个瘘管及外口,则需要做多个放射状切口,将感染坏死的组织切除或刮除,并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瘘管的近端与远端。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保留括约肌内口切除引流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对其进行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协助其取俯卧位,用0.5%的碘伏对肛周皮肤进行消毒,铺无菌巾。向肛门内置入透明肛管扩张器,扩张肛门,使肛瘘内口、肛窦组织充分显露出来。于括约肌间沟处做一个放射状切口,对括约肌间沟进行分离,充分暴露瘘管。将瘘管游离至内口处,尽量将瘘管组织和内口黏膜组织切除,注意保护耻骨直肠肌和内外括约肌。若内口位置过高,可于括约肌间进行分离操作,用牵开器从多个角度牵开肌肉,使内口充分暴露。顺着瘘管的走行方向用超声刀将瘘管切除,将肛瘘内口处的坏死组织切除。完成切除操作后,将双股橡皮筋置于破损的瘘管内进行悬挂引流。用可吸收缝线对肛瘘内口黏膜组织进行缝合。采用相同的方法处理多个肛瘘内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失血量、术后24 h、48 h和72 h疼痛的程度、术后住院的时间、术后创面愈合的时间及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VAS的分值为0~10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术后疼痛越严重。用优、良、差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优: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创面愈合良好。良: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创面愈合较好。差: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不明显,创面愈合不良。(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
术后24 h、48 h及72 h,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VAS评分术后24 h 术后48 h 术后72 h研究组(n=76) 4.1±0.7 3.3±0.6 2.7±0.5常规组(n=76) 7.6±0.3 6.8±0.9 3.9±0.4 t值 8.277 9.043 7.022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多于常规组患者,其手术的时间长于常规组患者,其术后住院的时间和创面愈合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s)
组别 手术的时间(min) 术中的失血量(mL) 术后住院的时间(d) 术后创面愈合的时间(d)研究组(n=76) 40.4±4.9 12.6±3.3 10.1±2.7 17.7±3.6常规组(n=76) 25.6±3.2 8.1±1.9 13.3±1.9 20.4±3.8 t值 6.345 5.077 9.384 6.02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在研究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差、良、优的患者分别有1例、30例、45例,其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98.68%(75/76);在常规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差、良、优的患者分别有9例、30例、37例,其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88.16%(67/76)。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的优良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肛瘘在临床肛肠科较为常见。此病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进展为复杂性肛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5]。目前临床上对复杂性肛瘘患者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保留括约肌内口切除引流术等。这两种手术方式均有各自的优缺点。用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的时间短、患者术中的失血量少等优点,但其术后疼痛明显,且恢复的时间较长[6]。用保留括约肌内口切除引流术治疗此病的优点是手术创伤较轻,术后患者疼痛轻微,康复的速度快,且其病情复发后不影响二次手术[7]。但进行该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手术的时间较长,患者术中的失血量较多[8-9]。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创面愈合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优于常规组患者。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保留括约肌内口切除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可减轻肛瘘内口的压力,促进瘘管的闭合;手术过程中只切开部分主瘘管,对其他外口及支瘘管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术后进行充分、全面的引流有利于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创面的愈合。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高于常规组患者。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时并未切除肛瘘内口,肛瘘内口易被粪便污染而再次发生感染,加之未进行全面的引流、减压处理,从而导致患者的疗效欠佳。采用保留括约肌内口切除引流术治疗此病可将肛瘘内口切除,并进行全面的引流、减压处理,进而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10-12]。
综上所述,与对复杂性肛瘘患者进行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相比,对其进行保留括约肌内口切除引流术虽然手术时间较长、术中的失血量较多,但其疗效更佳,术后疼痛更轻,恢复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