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穴位辐射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的效果分析
2022-03-18杨燕峰陶肖馨沈丽平把一飞
潘 琴,杨燕峰,陶肖馨,沈丽平,把一飞
(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江苏 常州 213300)
癌性疼痛是指由癌症引起的机体疼痛。60%以上的癌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癌性疼痛。癌性疼痛可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影响,导致其生存质量下降,影响其对治疗的依从性[1-2]。如何有效减轻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的程度是现阶段临床上关注的焦点。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口服或注射镇痛药物的方式来缓解癌性疼痛,但副作用较多,且部分患者的镇痛效果不理想。寻找一种科学、高效、无明显副作用的镇痛手段,成为目前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基于物理学原理的毫米波理论及相关技术的引入为癌性疼痛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3]。本文选择60 例伴有癌性疼痛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用毫米波穴位辐射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 例伴有癌性疼痛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中晚期癌症的诊断标准;存在明显的癌性疼痛症状;入院时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的评分≥50 分;知晓本研究内容,能配合开展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合并有精神疾病或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沟通障碍,不能配合开展本研究;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参与本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0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14 例,女16 例;其年龄为41 ~70 岁,平均年龄为(56.54±2.23)岁;其中,接受放疗的患者有13 例,接受化疗的患者有17 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11 例,女19 例;其年龄为40 ~71 岁,平均年龄为(55.89±3.62)岁;其中,接受放疗的患者有18 例,接受化疗的患者有1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放化疗联合常规的药物镇痛治疗。依据《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按照阶梯(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药物镇痛治疗。轻度疼痛者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治疗,中度疼痛者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重度疼痛者可选用强阿片类药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用毫米波穴位辐射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法,依据循经取穴法为其取穴。例如,对于接受化疗的患者,选取其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作为治疗的主穴。治疗所用的设备为SKM-2 型多源循经传导毫米波治疗仪(由上海同济康联科技实业公司生产,带有4 只辐射头,输出功率密度为400 mw/cm2,输出功率为100 mw,输出频率为36 GHz)。将毫米波辐射头置于选取穴位的表面进行辐射治疗,每次治疗30 min,每天治疗1 次,连续治疗20 次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KPS 评估两组患者机体的功能状态[4]。KPS 分为10 个等级,分值为0 ~100 分。患者的KPS 评分越高,表示其健康状况越好,越能忍受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一般认为KPS评分≥80 分为非依赖级(independent),即患者生活能够自理;KPS 评分为50 ~79 分为半依赖级(semi-independent),即患者生活能够半自理;KPS 评分<50 分为依赖级(dependent),即患者生活需要他人帮助。治疗前后,采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评估两组患者癌性疼痛的程度。VRS 的分值为0 ~10 分,患者的VRS 评分为0 分,表示其疼痛分级为0 级(无痛);VRS 评分为1 ~3 分,表示其疼痛分级为Ⅰ级(存在轻度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VRS 评分为4 ~6 分,表示其疼痛分级为Ⅱ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到干扰,要求服用镇痛药物);VRS 评分为7 ~10 分,表示其疼痛分级为Ⅲ级(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要求服用镇痛药物)。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KPS 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KP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KP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KPS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KPS 评分的对比(分,± s)
KPS 评分组别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0)56.16±6.6192.63±4.3625.226<0.001对照组(n=30)55.15±5.5181.25±1.5220.011<0.001 t 值0.64313.499 P 值0.523<0.00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RS 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R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R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RS 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RS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RS 评分的对比(分,± s)
VRS 评分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0)8.32±1.233.12±0.3234.984<0.001对照组(n=30)8.45±1.546.54±0.4310.543<0.001 t 值0.36112.410 P 值0.719<0.001组别
3 讨论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导致其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有效缓解癌性疼痛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依据《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药物镇痛治疗,常用的镇痛药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弱阿片类药物、强阿片类药等。但部分患者接受药物镇痛治疗的效果不佳。毫米波穴位辐射疗法是以物理学“电磁相干振荡谐振理论”为基础,采用毫米波对相关穴位进行辐射治疗,使局部组织中的大分子和生物膜发生谐振,激活体内的痛觉调制机制,从而起到缓解疼痛作用的一种物理疗法[5-6]。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用毫米波穴位辐射疗法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能改善其机体的状态和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是,毫米波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炎症的吸收及病理物质的代谢,消除局部肿胀,抑制肿瘤的生长,促进局部组织细胞的再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RS 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用毫米波穴位辐射疗法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减轻其疼痛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进行毫米波辐射治疗可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的流动,减少红细胞的积聚,改善机体的微循环,加速致痛物质的代谢并促进内啡肽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应[7]。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显示,毫米波在改善疼痛方面可发挥显著的作用,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毫米波辐射治疗时还发现,治疗后患者疼痛缓解的时间不一致,部分患者在治疗的第1 天就可取得明显的疗效,部分患者需持续进行治疗方能缓解疼痛,且不同患者疼痛缓解的程度也有所差别。这可能与患者癌症种类不同、疼痛部位不同、癌症分期不同、选取穴位不同、照射次数及时长不同等有关,后续还需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分析。
综上所述,在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常规药物镇痛治疗的基础上,用毫米波穴位辐射疗法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减轻其疼痛的程度,改善其机体的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