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正畸治疗对不同月龄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临床疗效的影响
2022-03-18戴红
戴 红
(无锡市儿童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完全性唇腭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此病主要是由于上颌骨的连续性丧失、上颌骨的各个骨段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或上颌部位的其他组织缺失所致[1]。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完全性唇腭裂在我国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62%[2]。此病患儿的颌面部(如鼻部、牙槽骨、唇部、腭部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导致其不能正常吸吮,不利于对其进行母乳喂养,影响其生长发育,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其面部的美观度[3]。目前临床上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主要是进行修复手术。但直接对此病患儿进行修复手术的难度较大,临床上多先对其实施正畸治疗,之后再对其进行修复手术。正畸治疗已经成为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4]。本文主要是探讨术前正畸治疗对不同月龄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临床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及批准,选取2018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 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完全性唇腭裂的诊断标准;各项临床诊疗资料真实、完整、有效;具有进行正畸治疗及修复手术的指征;其监护人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疾病;对手术或麻醉不耐受;病历资料缺失;中途退出本研究。按照月龄的不同将这些患儿分为对照组(月龄为1 ~3 个月,不包括1 个月)和研究组(月龄为10 d ~1 个月),每组各有患儿31 例。在对照组患儿中,有男16例,女15 例;其月龄为1 ~3 个月,平均月龄为(1.55±0.45)个月;其中,单侧唇腭裂患儿有20例,双侧唇腭裂患儿有11 例。在研究组患儿中,有男17 例,女14 例;其月龄为10 d ~1 个月,平均月龄为(0.61±0.26)个月;其中,单侧唇腭裂患儿有18 例,双侧唇腭裂患儿有13 例。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除月龄外)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修复手术,术前对其均实施正畸治疗,具体步骤如下:1)初诊检查。由唇腭裂治疗小组对患儿进行检查,评估其唇腭裂的程度,并为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向患儿家长讲解与完全唇腭裂有关的知识及治疗方法,以减轻其心理压力,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其对治疗的配合度。2)取模。根据不同患儿上颌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小托盘进行取模。本研究中的患儿均为新生儿或婴幼儿,其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在取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气道阻塞的情况。因此,在取模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道是否通畅,是否有分泌物,并尽量缩短操作的时间。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易出现心脏问题(如先天性心脏病),因此必须在心电监护下为其取模。在取模时,指导患儿家长在牙椅上坐立,将患儿依靠于胸前,用左手轻托患儿的头颈部,将其头颈部固定,再用右手将患儿的双手固定。医生站立于婴儿的左前方开展取模操作。在取模的过程中若患儿出现唾液分泌过多或印模材料(主要为藻酸盐印模材料)误入呼吸道的情况,立即指导患儿家长及时将患儿前倾,使其保持头低位,然后轻拍其后背,以利于其将呼吸道内的异物咳出,确保其呼吸通畅[5]。3)制作矫治器。取模后,对石膏模型进行灌注。将上颌模型设计出来,制作上颌- 鼻软骨矫治器。需要注意的是,该矫治器的前端基托应为牙弓外形,且必须是连续的。本研究使用的鼻撑是由直径为1.0 mm 的不锈钢丝弯制的金属支架,其处于矫治器的前端。在矫治器的末端使用自凝塑胶对钢丝予以包裹。4)调整及佩戴矫治器。矫治器制作完成后,由专业医师为患儿佩戴矫治器,用防过敏胶布对矫治器进行固定。婴幼儿的皮肤娇嫩,在佩戴矫治器及粘贴防过敏胶布时要控制好力度,保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儿唇腭部的皮肤和组织。佩戴矫治器时以患儿唇部皮肤稍微变白为宜。佩戴矫治器期间每个月对患儿进行1 次复查,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合理调整鼻撑高度及矫治器的贴合度,确保矫治器发挥最大作用[6-7]。5)正畸治疗后的手术操作。对患儿进行3 个月左右的正畸治疗后,对其实施修复手术,常用的修复方法有旋转推进法、三角瓣法及矩形瓣法等。
1.3 观察指标
进行修复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患儿上唇裂隙的宽度及上前牙牙槽突裂的宽度。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指修复手术)的时间及术中的出血量。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儿家长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该问卷的总分为10 分,患儿家长的评分为0 ~6 分、7 ~8 分、9 ~10 分,分别表示其对修复效果不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不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两组患儿上唇裂隙宽度及上前牙牙槽突裂宽度的对比
术前,两组患儿上唇裂隙的宽度及上前牙牙槽突裂的宽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儿上唇裂隙的宽度和上前牙牙槽突裂的宽度均小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两组患儿上唇裂隙宽度及上前牙牙槽突裂宽度的对比(mm,± s)
表1 手术前后两组患儿上唇裂隙宽度及上前牙牙槽突裂宽度的对比(mm,± s)
组别上唇裂隙的宽度上前牙牙槽突裂的宽度术前术后术前术后研究组(n=31)9.23±0.365.21±0.168.75±0.244.21±0.15对照组(n=31)9.36±0.256.98±0.158.69±0.236.59±0.12 t 值1.65144.9341.00468.983 P 值0.103<0.0010.318<0.001
2.2 两组患儿手术的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对比
研究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手术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5.65±5.26)min 与(66.87±5.36)min,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术中平均的出血量分别为(75.42±5.12)mL 与(95.42±5.14)mL, 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手术的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对比(± s)
表2 两组患儿手术的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对比(± s)
组别手术的时间(min)术中的出血量(mL)研究组(n=31)35.65±5.2675.42±5.12对照组(n=31)66.87±5.3695.42±5.14 t 值23.14615.348 P 值<0.001<0.001
2.3 两组患儿家长对修复效果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长对修复效果的总满意率为96.78%,对照组患儿家长对修复效果的总满意率为67.74%,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长对修复效果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完全性唇腭裂是口腔科较为常见的一类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此病患儿的唇部、腭部、牙槽骨等部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缺失或移位,这在影响其外貌美观的同时还会对其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及其他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其身体发育及健康成长,同样也会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压力[8-9]。目前临床上对此病患儿主要是进行修复手术。研究指出,在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进行修复手术前,对其实施正畸治疗可提高其修复手术的成功率,提升其疗效[10]。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手术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上唇裂隙的宽度和上前牙牙槽突裂的宽度均小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对修复效果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刁健等[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越早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进行正畸治疗与修复手术的效果越好。此病患儿在出生时其唇部、鼻部、上颌牙等面部组织就已存在明显的移位或缺损,若不能及早进行治疗,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可能会导致其上颌牙槽骨及唇腭裂隙的宽度增大,上颌骨发生旋转移位,前颌骨过分前突,这些变化可进一步加大其颌面部畸形,增加手术治疗的难度,且其术后的恢复效果也不理想[12]。因此,临床上应及早对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进行正畸治疗,避免其牙槽骨和上颌骨进一步移位,缩小其牙槽骨及唇腭部裂隙的宽度,促使部分移位的组织有效复位,待其面部的生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后再对其进行修复手术。
综上所述,与对月龄为1 ~3 个月的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进行术前正畸治疗相比,对月龄为10 d ~1 个月的患儿进行术前正畸治疗的效果更好,能显著减小其上唇裂隙和上前牙牙槽突裂的宽度,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缩短其手术的时间,提高其家长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