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

2022-03-18夏一璞

今日中国 2022年3期

文|夏一璞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发表对在新时代指导中国建成航天强国,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展现了中国心怀“国之大者”,愿同各国一道为人类共同利益开展航天事业的大国担当。

太空是中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明确将太空安全列入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中。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创造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伟大成就,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自此,“手可摘星辰”不再是浪漫的想象,我们不仅能“卧看牵牛织女星”,还能“上九天揽月”。中国的航天事业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经过多年自强不息的砥砺奋进,取得了辉煌成就,积淀了宝贵精神财富。2016年起,国家设定每年的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

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白皮书系统介绍了2016年以来中国在航天领域重大工程和科学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未来5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白皮书在前言部分深刻阐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神舟十号航天员亲切通话时强调:“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一直以来,航天事业的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克服物资、技术的封锁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决发展航天事业,使之成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随着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在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军事等方面都具有了重要意义。在世界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科技领域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发展航空事业是中国牢牢把握住发展的战略主动权的重要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关于“航天强国”的重要讲话,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成“航天强国”的目标。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走向太空、开发太空资源的必由之路。人类对世界的贡献就在于能够通过不断地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加强,突破了地球的界限,通过探索宇宙中人类未知的事物以更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更加长远的需要。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需要探索目前还不为人知的太空,必须要发展航天事业。因此,航天事业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航天梦具有强烈的共享性。当今世界不再是“一家独大、唯我独尊”的时代,更加开放的贸易体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需求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建设航天强国,并不单纯是在同他国竞争的层面谈发展中国的航天科技,而是要发展航天事业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共享的未来。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022年2月15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现身”当晚播出的2022年元宵晚会,翟志刚和叶光富送上一组太空灯谜(图片截屏)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谈到,2016年以来,中国与19个国家和地区、4个国际组织,签署46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积极推动外空全球治理;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同样践行着这样“天下一家”、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技术进步是发展航天事业的核心环节。太空中有丰富的轨道资源、环境资源、物质资源,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空间。自此,国家间争夺太空资源竞相发射航空设备、发展航天科技的竞争日益激烈,航天领域的各项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世界各国早已将太空看作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新空间。

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探索太空、发展航天技术,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不仅是人类未来生存的可能,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与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相比,航天领域的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跨越性。钱学森老先生就曾说过,“航天技术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最大成就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这时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已经发射成功。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中国开始发展航天事业的时间较国际上航天事业领先的国家晚一些。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的航天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已经大大缩小了同世界上航天事业发展较早国家的差距。中国拥有世界先进的卫星发射体系,共享了许多卫星发射平台,已将阿尔及利亚、白俄罗斯等的卫星成功送上太空,甚至保证了全球最可靠的发射成功率。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走出国门,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军事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在航天领域创造了辉煌成就,核心能力显著提升,成为了航天大国。但是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在航天技术,特别是在发动机方面同世界航天强国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对此,《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作出周密部署,提出要顺应航天技术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持续提升航天创新能力,“推进实施一批航天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推动航天科技跨越发展,带动国家科技整体跃升”,并且同时“加强航天技术二次开发,推动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辐射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将航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积极参与外空全球治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3月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逐步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一种重要价值规范。

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太空,延伸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地面活动。因此,太空领域的国家互动同样面临着地球上国际政治中复杂多变的问题,如合作、竞争、民族主义、不平等、援助与制裁等等。从太空环境的治理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日益恶化的太空碎片问题、臭氧层的损害问题使世界所有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而免于危害,只有所有国家联合起来才能有效改善太空环境。同时,现阶段对太空空间的开发利用需要的成本巨大,技术复杂,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绝大多数国家都难以单独承担这样的成本需求、技术要求和风险。始建于1998年的,目前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平台—国际空间站的出现就是例证。

太空时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政治时代。国家用什么样的思想和理念来指导处理国际太空事务的行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国际太空体系的格局,并影响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外层空间建设应在科学技术、资金资源、法律政策、组织架构等各个层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以应对外空活动中的各类共同性问题,如外层空间军事化问题和外空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等。《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用一整个章节的篇幅阐发构建航天国际合作新格局战略,提出“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是世界各国都享有的平等权利”,“中国倡导世界各国一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航天国际交流合作”的立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在航天领域的具体展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航天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发表对在新时代指导中国建成航天强国,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展现了中国心怀“国之大者”,愿同各国一道为人类共同利益开展航天事业的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