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模式的植物栽培与信息化观察记录
2022-03-18岳艳斐
岳艳斐
摘要:伴随着短视频终端的兴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的实践者和掌握者逐渐倾向于低龄化,信息媒体的操作逐渐趋向于简易化。青少年利用多媒体终端进行网络学习和互动交流成为课外拓展的主流学习形式。作者以初中阶段学生对植物栽培种植的兴趣为基点,利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终端深化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得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为现实。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多端媒体进行学习、互动、展示交流,将豆芽种植与绿色健康生活联系起来,成为生物学课程活动的主角。
关键词:豆芽;植物观察;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05-0059-04
● “教育+互联网”让PBL教学“活”起来
新冠疫情翻转了我们的生活,仅传统的课桌已经不能承载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把视野放向更大的平台,教室外还有什么样的学习资源可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呢?那就是要寻找一种anywhere、anytime、anyone都能参与进来的学习——泛在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足够的成长。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发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的学习,发挥劳动和家庭育人的功能。[1]因此,笔者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在网络平台完成信息发布,完成PBL项目式生物学科学探究,以此达成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2]下面,笔者以绿豆芽的培养为例,详细讲解信息技术对学生兴趣活动——绿豆芽的健康培养活动的支持。
●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生物探究活动PBL教学流程(如图1)
1.构建微信虚拟互动小组
以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对学生性格和心理特点进行考量,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生物兴趣互动小组,建立以生物兴趣班长—生物兴趣组长—兴趣活动实践组员为核心的互动合作关系。
2.小管家虚拟平台进行实时交流
通过微信小程序,定期设立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个人名义进行活动照片上传与记录,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讨论。
3.公众号平台进行过程性评价与互动
在利用手机的拍照和备忘录功能整合观察记录过程后,学生将其整理成汇报文档和宣讲PPT进行展示。利用教师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活动内容的宣讲和展示,扩大学生交流群体范围。
4.微视频总结拓展活动项目
借助手机的拍摄功能和Camstasia的视频编辑功能,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一日三餐,并介绍其中的营养价值。
● 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豆芽的观察与生长记录过程
1.微视频简介豆科植物的生长历程
利用自制微课结合自媒体终端的资源介绍绿豆芽种植背景与方式,辨析绿豆与绿豆芽的区别:绿色开花植物大多是由种子生长发育成为新的植物体(种子中的胚是幼小的植物体)(如图2)。当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播种到土壤后,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并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2.构建虚拟互动学生小组
种植小组的学生来自初一年级160名学生,他们秉承对生物学学科的热爱自愿报名参加。经过对学生性格和能力的考量,共选出4名大班长参与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分配和组织。
在虚拟互动平台上,设定活动目标: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②规范器具,合理操作;③定期观察,全面记录;④善于反思,总结归纳;⑤关心他人,取长补短。学生自动结成互动小组。小组以周为单位进行讨论,组内以天为单位进行记录梳理(如图3)。组内互动讨论确定过程性评价表。
笔者希望通过生活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发现生活,热爱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预期达到的学生心里发展目标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快乐生活;②兴趣广泛;③乐于参与;④关注社会。
学生是动态发展中的人,成长过程中依托学生已有能力,在实践中实现目标阶段的成长,达成最近发展区。预期达到的学生能力发展目标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独立果敢;②善于合作;③乐于表达;④重视分析。
3.虚拟平台合作探究自定小课题
(1)搜集整理资料,探究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种子的结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前提。因此,需要选取结构完整无损的绿豆种子作为实验对象。干燥的种子在日常情况下,不会发生萌发现象,必须提供一定的条件,才能将种子由休眠状态进行激活。那什么样的条件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呢?
笔者提示,根据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和無机盐,为种子萌发提供水环境,并探究植物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自选探究案例: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学生实验:探究(绿豆)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
提出问题:绿豆萌发需要水吗?
做出假设:绿豆种子萌发需要水。
设计实验:取等量绿豆种子分别放在如下页表所示的环境中,同时保持避光和通风。
小组内学生互动讨论得出实验结果:一定量的水可以激活种子,并使种子由休眠期转为萌发状态;但过量的水,会使种子腐败,未能成功萌发。而未加入水,种子会保持原先的休眠状态。
原因分析: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水中的氧气含量较少,加水过量后,种子处于缺氧状态,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最终会腐败变质。
(2)虚拟互动优化培养方案
教师提问:种子萌发后,胚轴伸长,胚根最先突破种皮。某些豆类胚轴较长,常作为餐桌美味出现。这些豆芽是如何长成的呢?学生明确:对萌发后的种子提供充足的空气、水分等条件便可以使其伸长。
准备:普通家用绿豆,水浸泡一昼夜后,豆子突破休眠期进入萌发状态。豆芽突破豆皮,伸出小尾巴(胚轴及胚根)(如图4a)。
豆芽的培养:萌发的种子约30粒,放入不透光的盆中,表面覆盖潮湿的纱布(如图4b)。
豆芽的生长规律:种子吸水膨胀后,第2天伸长约2cm,第4天伸长约10cm(如图5)。伸长明显,胚轴表现富有光泽,水嫩饱满。胚根明显,长出许多须根。与购买来的豆芽相比,幼根和幼叶较为明显,健康状况良好(如图6),0添加剂,食用安全。
(3)小组虚拟互动升级讨论培养的意义
小组搜集资料,班级汇总讨论,得出意义:绿豆芽,即绿豆的芽。绿豆在发芽过程中,维生素C会增加很多,而且部分蛋白质也会分解为各种人所需的氨基酸,可达到绿豆原含量的七倍,所以绿豆芽的营养价值比绿豆更大,是健康低脂的绿色食品。[3]
(4)利用手机备忘录进行经验总结
学生利用群内经验进行个人反思:豆芽培养的过程,是以绿豆和水为基础的培养过程。因此,豆芽培养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①豆芽结构的完整;②水量适宜,保证豆子能“喝”足水,又能自由呼吸。
失败案例:密封装置导致豆芽缺氧腐败变质。
豆芽的生长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否则易造成腐败变臭、豆芽停止生长的现象。
● 利用自媒体进行深度交流与总结评价
在课堂外拓展完成的深度学习过程,需要进行深度的总结和广泛的交流。笔者要求学生借助教师搭建的平台——微信公众号,以及利用手机录制视频,进行公众号文章和微视频的制作与传播。
1.师生共建公众号拓展评价渠道
由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自主进行投稿,学生团队联系教师进行编辑制作,并进行发布。在生物兴趣部落——公众号(樱花凭风入夜)中(如图7),结成教师—学生互动交流的自主平台。
2.学生自主发布
微课从角色上分为教师微课和学生微课,教师微课多借助专业软件进行编辑,学生微课多借助手机录制,并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编辑(如图8),引起同伴的注意,激发讨论和共鸣。学生在共同的讨论中,发现优势,查找缺点,形成良好的自主讨论氛围。
● 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学生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学习—互动—总结—展示的项目式学习成为课堂之外拓展学习的主流模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自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时间较为灵活,内容呈现形式多为图文结合,借助公众号平台灵活的排版模式,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体验,因此能够很好地达成交流的目的。
同时,借助教师的信息技术力量,帮助学生制作简单易行的微课。教师辅助微课和学生微课,借助生物兴趣小组核心力量的支持,利用短视频平台和camstasia软件达成微视频的制作、传播和經验分享。
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学习交流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交流次数。学生在彼此的合作中达成对创新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人民教育,2019(Z3):7-11.
[2]张文兰,张思琦,林君芬,等.网络环境下基于课程重构理念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2):38-45+53.
[3]庄艳,陈剑.绿豆的营养价值及综合利用[J].杂粮作物,2009,29(06):418-419.
3384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