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东抗战中的李运昌

2022-03-18王辅睿

中华魂 2022年3期
关键词:冀东根据地抗日

王辅睿

1908年9月21日,李运昌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木瓜口村。读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6岁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经李大钊介绍,1925年10月赴广州,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政治队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秋黄埔军校毕业后,李运昌被派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干训队受训。10月底被分配到汕头,担任广东省农民协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农军部主任。1927年4月下旬,他担任普宁县农民军总指挥,参与领导普宁农民暴动。

李运昌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19岁的共产党员李运昌一刻也没有停止战斗。12月起,他先后担任中共顺直省乐亭县委书记、滦乐中心县委书记,秘密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坚持地下革命斗争。

1929年1月,李运昌调任中共顺直省委秘书、代理秘书长。11月,担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满洲办事处主任,在奉天(沈阳)、哈尔滨等地,组织铁路工人开展秘密斗争。1931年10月,担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特派员,先后到上海、天津、济南等铁路工会巡视指导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冀东人民痛感唇亡齿寒的危机,抗日情绪日益高涨。李运昌等冀东共产党人站在了抗日救亡斗争的前列。1932年9月,李运昌领导成立了京东御侮救亡会,担任主任。1933年6月,担任中共京东特委军事特派员,赴迁安组织农民暴动。受挫后继续以京东御侮救亡会主任身份,在乐亭、滦县、唐山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和军事战略,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1936年4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托,以中央代表、北方局书记的身份,到天津领导北方党的工作。改组后的京东特委,由李运昌任书记,李一夫任组织委员,王大中任宣传委员。按照北方局关于“我党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团聚与组织全民族一切抗日反汉奸的力量,来进行胜利的抗日反汉奸的民族革命战争”,“我党在农村中的任务,是准备力量进行广泛的抗日反汉奸的游击战争”的指示,冀东党组织进入发动抗日武装斗争的新阶段。

1937年5月,李运昌赴延安,出席中共中央白区工作会议,向党中央报告冀东的工作,反映已被日伪统治5年之久的冀东600万人民屈辱、黑暗的生活,悲愤、痛苦的呼声,以及冀东人民为祖国生存不惜以热血头颅与日寇汉奸所做的决死斗争。6月,李运昌被任命为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准备开展河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回到天津后,李运昌奉北方局指示,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华北各界抗日爱国人士协商,将由北平转移到天津的“华北各界抗日救国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使之成为争取各种抗日势力,团结华北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的公开的领导机构。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出了“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的号召,并作出“立即在平绥、平津以东地区,开始着手组织抗日义勇军,准备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的部署。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指令李运昌速回冀东,改任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尽全力在冀东、热河边境地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

作为冀东山河养育的儿女,李运昌深深理解党中央对冀东工作的重视和期望。此时,冀东已经有丰润、丰北、迁安、遵化、蓟县、滦县、昌乐7个县委及玉田、昌黎2个特支,约500名党员,有了比较深厚的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础。12月,由李运昌出面主持,在滦县多余屯村召开了冀东10县人民抗日代表会议,确定了在冀东举行抗日暴动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成立了“华北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冀东分会”,李运昌被推举为主任。

1938年5月,党中央听取并批准了河北省委关于冀东暴动准备工作的汇报,并决定派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配合冀东暴动。1938年7月,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导下,冀东20余县共20余万人参加的冀东抗日大暴动爆发,仅编进抗日武装的队伍就有10万人。李运昌任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兼第二路总指挥。挺进冀东的八路军第四纵队与冀东暴动队伍连克昌平、兴隆、蓟县、平谷、玉田、迁安、卢龙、乐亭、宝坻等9座县城,摧毁了遍布冀东农村的日伪政权,并一度截断北宁铁路交通,沉重打击了冀东敌伪的嚣张气焰。

8月中旬,八路军第四纵队与冀东抗联胜利会师。8月27日,四纵党委、冀热边特委和冀东抗联各部负责人在铁厂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和冀察热宁边区行政委员会,为巩固冀东暴动的胜利成果、建设抗日根据地描绘了蓝图。9月1日,中共中央与中共北方局发来贺电:“以十万分的高兴,庆祝抗日联军反日反汉奸起义的胜利”,给冀东抗日军民以极大鼓舞,并指明了扩大与巩固胜利的目标。

轰轰烈烈的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是真正地发动了几十万群众来进行反对日寇汉奸的武装斗争”,“是中国各地民众抗日起义中空前的伟大的胜利”。这一壮举不仅震动国内,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正如《抗敌报》社论所说:“它不但会更加强全国同胞‘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无限信心,而且会更加有力地在全世界人类面前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不会灭亡的!”

冀东抗日暴动后,日军开始部署“围剿”冀东。10月8日,第四纵队党委、中共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和冀东抗联主要领导人在丰润县九间房村召开会议,决定第四纵队和冀东抗联向平西转移。李运昌虽然服从会议决定,但持保留意见,他在会议研究讨论中始终坚持不同意西撤的意見。因为这个决定不符合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关于要坚持创造冀热察边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是不正确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曾屡次来电指出:“冀东游击队四五万人一起西撤是很不妥的计划,部队不巩固,纪律不好,不能长途行军,危险极大。”由于对敌人进攻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忽视自己的有利条件,因而未能更好地保持起义胜利的成果。结果,西撤的队伍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洪麟阁、陈宇寰两位副司令及十数位将领和无以数计战士牺牲。

潮白河被敌人严密封锁,继续前进,很可能全军覆没。李运昌、胡锡奎、李楚离等在平谷县樊各庄村召开了有部分抗联负责干部参加的紧急会议。经过一天一夜激烈争论,李运昌力排众议,最后会议决定:队伍立即停止西进,返回丰润、滦县、迁安、遵化地区,坚持冀东的游击战争。

樊各庄会议后,李运昌和李楚离带领6000多人回到滦县北部山区,在东西安河一带与日伪军连日苦战,保留下来的有组织的队伍只剩千余人。李运昌司令部的直属队只有130多人了。一天下午,李运昌看见一个叫梁天柱的战士,正在精神抖擞地站岗。李运昌问:“你怎么没走啊?”战士说:“我是共产党员!”梁天柱的回答,使李运昌心里腾起热浪。是啊,共产党员,就要在危难中不惧危险,毫不动摇,坚持斗争!他在柳沟峪村召集全体同志开了一个重整旗鼓的会议,给大家回顾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鼓励大家说:“大暴动以前,我们什么也没有,只能遭受帝国主义和汉奸们的欺负。暴动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武装。虽然眼下我们暂时受挫折了,队伍小了,可我们还有基础,革命的火种熄灭不了。我们要学习红军的革命精神,坚决把抗日的红旗扛到底,不打败日本侵略者绝不罢休!”

193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萧克任司令员的冀热察挺进军和冀热察区党委成立,确立了巩固平西、发展平北、坚持冀东三位一体的斗争方针。此时,李运昌是留在冀东的唯一一位冀热察区党委委员。度过了最艰难的1938年冬和1939年春,全冀东地区的抗联游击武装又聚集到4000多人,创造了若干游击区和隐蔽活动区。加上四纵留在冀东的3个小支队,形成了坚持冀东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中國共产党扛起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大旗,冀东抗战再一次走出低谷,迈入艰苦创建根据地的新阶段。

1939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唐县军城召开扩大会议,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八路军不再大规模挺进冀东,冀东的坚持与发展,主要依靠冀东的党组织、冀东人民的艰苦斗争,由小股、多股的游击队,发展成为大的游击队;由多块小块的游击根据地,发展成为大块游击根据地。同时决定,将冀东抗联和第四纵队留在冀东的3支小游击队,统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3支队,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地分委书记兼政治委员,包森任副司令员,曾克林任参谋长,刘诚光任政治部主任。

会后,李运昌、李楚离于7月率部分部队,拟经冀中十分区武清、宝坻返回冀东。因这一年夏季雨水大不能渡河,只得又返回平西,把部队交还给挺进军。经征得领导同意,李运昌和朱其文穿上长衫,化装经北平、蓟县,秘密潜回冀东。1940年1月1日,由李运昌主持,在遵化县阁老湾村召开了冀东区党分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周文彬、包森、李子光、丁振军、刘诚光、徐志、王少奇等在冀东的党分委委员、部队以及地方的主要领导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军城会议精神,正式组成了冀热察挺进军第13支队司令部。在13支队统一指挥下,将冀东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成9个总队。会议还对冀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谋划,确定了巩固以腰带山为中心的丰滦迁老根据地,开辟盘山、鲁家峪两块新根据地的工作部署。

1939年10月,冀东建立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丰滦迁联合县。1940年后,又相继建立起丰玉遵、迁遵兴、蓟平密等7个联合县或办事处。至1941年初,冀东已基本实现了创建多块小块根据地的任务。根据地人口发展到150万,共产党员发展到6900余人。全区抗日武装发展到7369人,其中主力部队已组建起第12、13两个大团,共4169人,县区游击队3200人。武装报国队(民兵)发展到4万多人。

由于冀东处于伪满和华北之间一个特殊的战略位置,而且还拥有丰富的经济和战略资源,日本侵略者视冀东为“势在必得”的确保地区。1940年后,冀东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成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肉中刺。1941年,华北日军开始实行“治安强化运动”。1941年的“肃正作战”,便首先从“围剿”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始。在一个多月的反“扫荡”斗争中,冀东八路军先后减员1000余人,其中牺牲第12团团长陈群、营长杨作霖等指战员400余人,根据地遭受重大损失。

8月初,冀东区党分委在遵化县大张屯村召开了第三次分委扩大会议,李运昌、李楚离、周文彬、焦若愚、李子光、丁振军、包森、曾克林、刘诚光、徐志等参加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6月反“扫荡”失利的经验教训,决定除两个主力团各留下一个营,支持基本区的隐蔽斗争外,集中全部主力4个营及地方干部共3000余人,由李运昌、李楚离亲自带领,北出长城开辟热河南部山区。自9月中旬起,经过3个月艰苦工作,把西起雾灵山,中经五指山、五凤楼,东至都山,南起长城,北到锦承铁路,有40多万人口的山区基本开辟出来,使之与冀东基本区连成一片。在斗争中,主力部队也迅速恢复了元气。

八路军主力和大批地方干部转入热南,使华北侵华日军产生了错觉,以为冀东的土八路已“不足为患”。于是企图进一步推行“以华治华”的政策,以华北伪政权建立的“治安军”代替日军控制冀东。针对这种情况,李运昌在热南根据地王厂沟召开了冀东区党分委和东部地委紧急会议,下决心趁“治安军”立足未稳,集中兵力,发起“打治安军战役”,坚决粉碎其进攻。

12月12日,军分区司令部在遵化县傅家城村召开了动员大会,李运昌作了动员报告。这是冀东八路军建立以来第一次统一指挥的战役作战。前后历时53天,大小战斗近100次,共歼敌5000余人,缴获山炮2门,迫击炮6门,重机枪6挺,轻机枪62挺,长短枪2500余支,掷弹筒25个,弹药24.7万余发,电台、步话机6部,其他军用品甚多。20多处据点被攻克或逼退。冀东抗日军民取得了震惊华北敌后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威望更加提高,人民群众更坚定了必胜的信念,抗日游击根据地更加巩固和扩大。冀东八路军总兵力也由战役前的4000余人猛增到7000余人。特别是武器装备大为改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显著提高。

“治安军”的惨败,令华北日酋冈村宁次惊呼:“对冀东应有再认识。”立即命令日军将“防卫”重点移回冀东,全力“确保冀东地区的治安”。在第四次、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期间,冈村宁次主持制定实施了“冀东一号”一期、二期、终期作战计划,在重兵“拉网式”、“扫荡”的同时,推行了一套“壕沟堡垒政策”,在冀东挖成了深3米、宽5米的主要封锁沟东西走向6条、南北走向6条。每县境内,还挖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封锁沟。沿着这些封锁沟墙,每隔1.5公里筑一座“瞭望楼”(碉堡),约2.5公里设一据点。把冀东根据地搞得“沟壕如网,碉堡如林”,细碎分割,逐步“蚕食”。对人民群众进行最残暴、野蛮、疯狂的大屠杀,制造了数以千计的惨案,屠杀了数以万计的同胞。在日伪统治力量达不到的山地,甚至制造惨绝人寰的“无人区”,冀东抗日军民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牺牲,抗日根据地遭到极为严重的摧残。抗日政府政令可以照常执行的地方,只剩下20%左右。冀东抗战进入了最严峻、最残酷的阶段。

但与一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日军企图与八路军决战的计划落空了。几起几落的拉锯斗争,使冀东抗日军民进一步懂得了“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个游击战争的真谛。冀东八路军主力适时转至外线,成功地保存了冀东抗战的核心战斗力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失时机地组织了青纱帐复仇战役、恢复基本区战役、打“北特警”等战役行动,并坚决执行了晋察冀军区“敌进我进”的战略部署,向敌后之敌后大踏步开辟,一步步艰难地走向新的胜利。

1943年2月,冀东军分区党委决定以2/3的兵力,由司令员李运昌亲自率领,分东、中、西3路,越過长城封锁线,进行第一次恢复基本区战役。李运昌和军分区参谋长彭寿生率领由第11团组成的中路部队越过长城,经遵化、丰润一路辗转作战,一直插到唐山以西仅20余里的新军屯地区南坨村。激战中,冀东军分区司令部电台的电波消逝了,李运昌与晋察冀军区电讯中断。正在众人焦灼之际,李运昌胜利归来。

此次战役行动虽为时短暂,八路军主力尚不能在平原基本区站住脚。但子弟兵出敌不意攻入基本区腹地,特别是中路直逼唐山又安全返回,说明无论是长城线的“无人区”,还是平原的壕沟堡垒,所有的封锁线都是可以突破的。老百姓则奔走相告:“八路军大部队回来了!”“李司令回来了!”敌人编造的“八路军都冻死了,饿死了”、“李运昌带着18个人正蹲在长城上哭”等谣言再也没人相信。后又经第二次、第三次恢复基本区战役,被敌人“蚕食”的地区基本得到恢复。

敌人用尽一切残暴的手段,妄图对冀东这一块孤悬敌后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拔根断源式的毁灭。但敌人烧了我的房,抢了我的粮,毁灭了我的家园,杀害了我的亲人,却无法征服冀东抗日军民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无法动摇坚信中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日寇制造潘家峪大惨案,一个1700口人的山村,被屠杀1230多人,其中有妇女儿童650余人,23户被杀绝,烧毁房屋1235间,整个村庄遍地尸骸,一片焦土。但活下来的青壮年立即组成“潘家峪复仇团”,奔向杀敌的战场,高喊着“血还血!”、“命还命!”与鬼子拼死肉搏。

“只要人心不死,就是我们胜利的根本!”在两年多血与火的博弈中,冀东的抗日武装力量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更加壮大坚强。根据地的面积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1倍多。县级抗日政权由7个增加到19个。其中3个县跨长城南北,承平宁和凌青绥两个县,完全建在伪满洲国境内。全区人口由1941年的150万,发展到363万。武装部队发展到3个主力团、9个地区队和一批县基干队,总兵力由 7369人发展到10050人。4年来,冀东党在艰苦斗争中,终于完成了上级确定的坚持与发展冀东抗日游击战争,创造多块、小块游击根据地,并进一步造成大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任务。这块拥有数千个村庄和数百万人口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经成为不可摧毁的力量。

1943年7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作出决定:冀东地委改为冀热边特别委员会(简称冀热边特委);冀东专员公署改为冀热边行政公署。实行一元化领导,任命李运昌为特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遵照北方局指示的“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克服困难,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和准备战后建国”的总方针,冀热边特委领导全区党政军民,开展了减租减息、民主选举、大生产、拥军优抗、拥政爱民等群众运动,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空前地提高了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和组织程度,增强了根据地的经济实力,发展了军事工业生产,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新的发展。

1944年7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晋察冀边区划分为四个区党委和军区的指示》,决定在晋察冀军区和中央分局之下,建立4个区党委及二级军区,即冀晋区、冀察区、冀热辽区、冀中区,并决定由李运昌任冀热辽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和行政公署主任。冀热辽区党委建立伊始,晋察冀中央分局就特别提示,冀热辽战略区“必须把收复东北、解放东北的人民当作你们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使命感,一直沉甸甸地深埋在冀东领导人的心头。根据分局指示,冀热辽区党委作出了《关于热辽工作的初步总结意见与恢复开辟热辽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解放东北人民,冀热辽首当其冲。开辟与恢复热辽,是冀热辽全党严重任务。只有东北人民的彻底解放,才算为抗战胜利,才算完成了抗战的伟大任务。”

濒于灭亡的日本侵略者,仍然顽固地坚持“确保冀东,才能确保满洲”的方针。日本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达成协议,派“满洲国军华北临时派遣军”(代号“铁石部队”)正式进驻冀东。由伪满军打先锋,再次向抗日根据地基本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在全国战场大部已转入反攻的形势下,冀热辽地区却再度出现了极为残酷的斗争局面。

1945年1月26日,冀热辽军区发出冀字二号命令,要求趁伪满军立足未稳、人地两生,先发制敌,给以迎头痛击。连续开展了第一期、第二期打伪满军战役。从4月至5月底,作战140多次,歼日伪军5000多人,彻底粉碎了敌人企图在冀东腹地制造“无人区”,实现“满洲化”的企图。

1945年6月,根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出的“在目前条件下,解放区的军民,应向一切被敌伪占领而又可能攻克的地方,发动广泛的进攻,借以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和晋察冀军区统一部署,冀热辽区党委和军区,发起扩大解放区的热辽战役。组成第一、第二、第三北进支队,越过万里长城,并护送10个县级建制的武工队,把收复东北的前进基地再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向北平、天津方向进行外线出击。到1945年7月,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所属县级抗日政權,已经由1944年底的25个发展到31个。全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00万,共产党员4.9万多人,武装部队3万多人,发展成为敌后战场17个大块解放区之一。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50万苏联红军,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猛烈进攻。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1日8时,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发布第二号命令:

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军投降,我命令: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接到延安总部命令后,冀热辽区党委立即通知分散在各地活动的主要负责人火速集中,于12日在丰润县大旺庄召开区党委紧急扩大会议,决定:组成以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为首的中共冀热辽区党委东进工作委员会和冀热辽军区前线指挥部,对进军东北实行统一指挥。抽调军区2/3的主力部队计9个团、2个支队、1个营和军政学校共1.3万兵力,并由各地抽调包括4位地委书记在内的党政干部2500人,随军出关。

这一刻,以解放东北同胞为己任的冀热辽子弟兵,真正肩负起收复东北失地“尖兵”的光荣使命。由第15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指挥的中路先头部队,17日从喜峰口出关,18日解放宽城,在平泉小寺沟与苏军会师。由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唐凯率领的东路挺进部队,8月30日在山海关外20公里的绥中县前所火车站与苏军会师。在苏军配合下,回师攻克尚有600多名日军盘踞的山海关,打开了进军东北最重要的通道。9月6日乘火车到达沈阳,并以东北人民自治军名义建立了沈阳卫戍司令部,曾克林任卫戍司令。

从8月出关到10月底,冀热辽部队配合苏军解放了热河、辽宁全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南部和西部。先后接管了山海关、锦州、沈阳、抚顺、鞍山、本溪、辽阳、营口、安东(今丹东)、通化、开原、铁岭、四平、昌图、齐齐哈尔、承德、赤峰、朝阳、北票、阜新、梅河口、磐石、白城等60多座大中城市。解除了伪满军警约4万多人和日本关东军残余5000余人的武装。出关作战的武装部队,也由9个团1.3万人,发展到12个旅、2个支队、10个独立团,11万多人。其中包括炮兵旅、坦克团、飞行大队等特种部队。这些部队后来都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有生力量。

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党中央调动10万大军火速出关。为支援大军进军东北,冀热辽行署和军区联合发布命令,迅速在境内建立有力的兵站系统。詹才芳副司令员坐镇玉田,设立兵站部总站。沿途建立起数条兵站线和分站、小站。保证做到大军到境有饭吃,宿营有房住,开拔有向导,补给有物资,一切工作都以支援进军东北为第一。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终于成功地肩负起了收复东北失地最理想的陆路通道和前进阵地的重任。

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命令,其中任命李运昌为第二副司令员。

当年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元帅,在回顾冀东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时写道:“事实证明,尽管冀东的斗争相当残酷和困难,但是创立一个巩固的根据地是可能的。经过冀东军民长期顽强的战斗,我们终于实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所期望的目标,创立了拥有560万人口的冀热辽根据地,建起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武装力量,不仅成为敌人咽喉地带的心腹之患,而且为日后收复热河,解放东北,准备了突击力量和前进基地……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运昌先后在我国交通战线和司法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几十年间,李运昌为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了大量工作。晚年曾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3258501908205

猜你喜欢

冀东根据地抗日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东临楼”日常
建立自己的 写作根据地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金隅股份并购冀东水泥动因及效果探析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