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办学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2-03-17姚鑫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教学方法

姚鑫

引 言

通过多种途径、方法与国外院校合作,以实现国际化办学,正逐渐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如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及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等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势头良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价值是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提供专业水平过硬、综合素质可靠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然而,由于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时间尚短,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需求。因此,本文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重点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视角下高职学前专业教学环节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与方法,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国际接轨提供借鉴。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1.现有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国际化办学需求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并不仅仅意味着国内院校向国外院校“取经”,同样也意味着在国际化办学体系下,我国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未来可以到国外就业,获得更多的就业可能性。然而,就目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学校普遍没有认识到国际化办学对该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在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工作缺少针对性,无法满足国际化办学需求。

2.是满足相关政策要求的必要之举

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了中外合作办校的部分硬性要求,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实施外国教育机构学士学位以上学历学位教育的,其共同制订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应当不低于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的标准和学术要求”。而就目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来看,显然还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对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也是部分有意向开展国际化办学的高职院校满足我国有关政策的必由之路。

3.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大多数沿用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在长期的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这种“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帮助。然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多数学生对于高职教育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已经逐渐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在学生实际需求改变的情况下已经无法满足高职教育未来发展和改革的需求。高职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种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高职教育的特征为原则所开展的教学改革。所以,在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历程中,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即便是对于没有意向开展国际化办学的高职院校而言,教学模式改革也同样迫在眉睫。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国际化协作项目时,通常会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国际型”人才,以这一教学目标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然而,“国际型”“国际化”等教学目标却存在过于抽象、笼统等问题,在实际教学环境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无法为后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提供指导。

首先,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不准确,会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办学条件和实现学前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缺乏科学、清晰、明确的判断。笔者进行调研时发现,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不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较有限。某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国际化办学时,如果对这些学生给予了过高的期望,迫切地希望他们能够迅速实现“国际化”,那往往会导致育人目标无法达成,使教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的信心受到打击。

其次,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会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将“国际化”当作学校的办校标准,甚至作为学校特色进行对外宣传,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而使教学工作出现“脱实向虚”的问题,最终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学前教育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专业,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的实际综合水平,开展能够“落地”的教学工作。如果一味地强调“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等,就会因缺乏实际的教学目标而使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脱节。

2.课程设置不连贯

本文通过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项目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含四大模块:第一,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念解读、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教育等内容;第二,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第三,专业课程,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普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以及儿童文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课程;第四,实践环节,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的国际化办学项目中,教师会根据本校和合作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的模块中融入国际化办学项目所需的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

以我国某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项目为例。该校在以上四大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语言类课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等。其中,语言类课程的课时占比超过新增课程的60%。换言之,凡是参与国际化办学项目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一门外语,且外语的学习多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一方面,这种过度注重外语学习的课程设置会消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大量精力,过度的语言能力培训会挤占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另一方面,这种在大一、大二阶段开展外语教学,而在大三阶段完全忽略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显然不是一种科学、连贯的课程设置方法。因为,通常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有在实习阶段及工作岗位上才会用到外语,而经过大三全年的“空窗期”后,某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难以自觉地开展外语学习,会导致他们的外语能力大幅下降。因此,当前我国开展国际化办学项目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遍面临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连贯、不科学的问题。

3.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

从教学方法来看,国际化办学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应是国内外教师之间频繁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种良性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高职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效率更高、学生的接受效果更好。然而,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受限于自身的办校实力以及对外国际化办学师资团队合作与交流思路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是以远程视频教学或者“飞行教师”的方式开展。这种教学方法完全无法体现国内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所开展的教学也不过是将中外学校教师的讲义和教学经验进行了很小幅度的交流,而没有体现国际化办学的先进性。在这种教学方法影响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能够小幅提升外语口语的听说能力以外,在大多数专业课程上没有得到明显帮助,这种短暂的、缺乏交互的教学方法未能达到充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4.考评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考评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考评指标过于笼统、缺乏实践考核、无法细化学前教育专业多科目特征等。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化办学项目考评时,没有突出“国际化”这一特征,多数考评内容仍然沿用传统的考评原则,主要目标在于考核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其次,部分开展国际化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在制订考评体系时束手束脚,没有可以借鉴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建设、考评原则制订及考评内容规划均需要自己摸索,致使考评体系建设进度极为缓慢。

分析造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考评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可以发现,并不完全是因为高职院校不注重国际化办学项目的特殊性,而是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连贯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下,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沿用传统的考评体系。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办学项目的时间尚短,大多数考评需要由教育部国际司进行统一的考评,高校在考评环节过于被动,基本无法掌握考评的主动权,致使高校对考评体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以上原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项目教学考评体系无法及时完善。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1.教学目标视角

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过于笼统等,会导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国际化办学项目课程设置和考评体系出现一系列偏差。因此,本文认为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定位,是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从国际化办学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的定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优化。

首先,坚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不是学术性人才,而是学前教育领域的管理者或一线工作者。因此,即便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化办学,也不可使这一教学目标发生偏差。从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的国际化办学项目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盲目的“假大空”教学目标往往是导致合作项目无法落地的直接原因。在定位教学目标时,高职院校要科学、合理地分析本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充分借鉴国外合作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定位,根据自身特征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

其次,高职院校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科学、富有特色的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的教学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儿童懵懂、活泼,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学生必须用丰富且有特色的教学方式为教学对象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在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项目中,这种教学目标定位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国内外在历史、人文等方面有差异,而这种差异体现在教学环节则是一种新鲜感,国内高职院校应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灵活吸收国外合作院校的历史、人文特色,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制订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在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上确定实用的学习目标。

2.课程设置视角

课程设置是最能体现某一专业教学目标执行情况的环节。国际化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进入21 世纪以来开展的一项极具创新性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开展的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项目,不仅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上体现本专业的基础性、知识性与实践性,同时还要凸显专业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性和通用性。

以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为例。在课程设置环节,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将原本大一、大二阶段的外语学习安排在大一和大三,并将大三的外语学习设置为选修课,以降低国外教师的教学压力。这样的程设置安排具有四点优势:首先,大一阶段安排外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外语基础,为后续参与国际化办学项目奠定外语基础;其次,大三阶段将外语教学作为选修课可以充分过滤掉部分完全没有意向参与国际化办学项目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在公共英语学习中所得到的知识已经够用,完全没有必要在不感兴趣的情况下硬性加强外语能力;再次,这种课程设置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国外教师的教学压力和教学课时,国外教师会有更多精力用于开发国际化办学的教学内容、考评体系等;最后,大三阶段开展外语学习,会增强学生在大三实习阶段的英语水平,进一步提升其英语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视角

需要明确的是,所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都应在国际化办学视角下进行,如果国外合作院校仍采用视频教学或者“飞行教师”的方式开展教学,那么任何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毫无意义。

首先,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合作院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征,包括学生的高考分数范围、基础课程水平、外语水平等,而国内的师生则需要充分掌握合作院校的办校水平、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师可以将自身院校成熟、先进的教学方法制作成PPT 与国内院校教师开展交流,国内教师在小范围的尝试以后,确定该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授的学生有一定帮助,再全面推广于整个学前教育专业。

其次,在国际化办学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要高度突出实践性。国际化办学不同于国内独立办学,部分学生以后会去国外的一线学前教育岗位就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更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学生的就业压力比国内更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国际化办学中要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理论性阐述,而应采用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实习之前便拥有岗位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化办学视角下,实践教学要充分模拟国外的学前教育工作岗位环境,国外教师与国内师生之间应高度理解与配合,共同打造符合国外工作岗位实际的情境,使国内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国外教学环境,进而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4.考评体系视角

在国际化办学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考评体系的完善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高校因受限于一些政策,不能灵活、自主地开展教学考评。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尽量放开考评权限,如可以在大学三年的几次考评中按照一定的比例给高职院校开展自主考评的权力。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对自身国际化办学项目的开展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得最详尽,因此,考评结果通常会更合理且具有针对性。其次,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际化办学考评时,应以多元动态化的方式开展。在传统的教学考评体系中,多是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进行考评,而在国际化办学视角下,考评方式需要充分融合学校的办校特色、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规划等开展个性化的考评。学校应完善考评体系,削减一部分对国际化办学没有明显影响的考评项目,增设部分能够明显影响学生未来工作方向的项目。最后,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项目考评体系建设要充分融合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考评,着重考验有跨国工作需求学生的基础教育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使其通过考评检验自身学习成果,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

结 语

追求“国际化”,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目标。殊不知,这种过度追求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反而是导致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脱实向虚”的“元凶”。本文在充分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项目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考评体系四个视角对该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其他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提供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教学方法
聚焦港口国际化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