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文创设计研究
2022-03-17湖北美术学院
刘 艳 湖北美术学院
一、土家织锦的艺术特征
土家织锦即土花铺盖,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至今已有千年的发展历史,以棉、麻线为经线,以五彩粗丝线、绒线为纬线,在斜式腰机上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编织而成,其色彩艳丽多变,装饰概括夸张,被誉为“高度浓缩的民族文化”,体现了土家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心理以及朴素而又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题材内涵的广泛、丰富
土家织锦传统图形纹样有400余种,其中,斜纹彩色图纹200余种,平纹素色图纹150余种,带花图纹50余种,几乎涉及了土家人生产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生活用具、山川景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吉祥文字以及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比较有代表性的纹饰有阳雀花、船船花、椅子花、四十八勾花、台台花、喜字花、万字流水纹、太阳花等。土家织锦既有从自然中提取的具象形态纹饰,还有从寓言传说等中提取并创造的具有吉祥象征寓意的抽象文字及符号纹饰,如台台花,除了有驱白虎、辟邪的象征意义外,还隐喻了土家人期望子孙绵延的吉祥寓意;典型的万字流水纹既表达了土家人对太阳与火的崇拜,又象征源远流长之意等,这些纹饰取材自由广泛,内涵丰富深刻,表现了土家人的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土家族文化特色,反映了土家人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的质朴生活观。
(二)色彩搭配的自由、多变
土家织锦的色彩搭配多与织物幅面以及用途相适应,通经断纬的工艺特性也形成了土家织锦色彩极为丰富、搭配自由、灵活多变的特点。本着“相邻两色,分冷热见深浅”的用色原则,多以黑色、大红、深蓝等为底色,间之以黄色、蓝色、白色作为点缀,用色大胆讲究,既强调冲突对比,整体又趋于和谐稳定。
(三)装饰手法的概括、夸张
土家织锦以直线造型为主,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强调画面的分割和对称性,多采用方形、菱形、多边形等几何形构成骨架,再用重复、并列、交错的装饰手法对骨架进行填充,形成严谨而有节奏的装饰构成风格。几何化的主体单元图案形态,高度夸张简练,概括生动,方形的四十八勾花、粑粑架、椅子花;菱形的台台花、实心花;多边形的阳雀花、二十四勾花、桌子花等,线条几何化,装饰风格抽象、直观,艺术生命力旺盛,有强烈的现代感。
二、土家织锦文创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一)市场现状
土家织锦文创的创新是土家织锦非遗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近年来,随着土家织锦传统技艺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传统手艺人才不断减少,传统纹样大量流失。手工制作西兰卡普的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造成了投入高、产量低、产品价格始终无法亲民的现实困境,加之能专业研发、设计和经营的正规文创企业缺乏以及难以独立形成品牌等因素,市场上鲜少能看到被消费者认可的土家织锦非遗文创产品或品牌,文创的创新设计之路必然受到严重的限制和影响,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导致非遗技艺难以活化、传承。
(二)用户定位
虽然国家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创设计,但土家织锦非遗所在地区往往都比较偏僻,旅游地区的文创产品购买者一般是当地的居民或参观游客,对传统民俗文化感兴趣的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一般也只用来纪念、收藏或作为礼品赠予,这部分群体人数偏少且购买力较弱。潜在的数量庞大的年轻人,对织锦技艺无从了解,更加难以产生关注和消费需求。在目标用户的定位上,如何开发潜在的消费市场,如何创造、激发更多的消费需求,始终是土家织锦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土家织锦文创对目标用户的精准定位以及对用户需求增长点的认知和挖掘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三)产品创新
土家织锦文创市场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现象:一是对土家织锦非遗文化的内涵盲目简化,产品往往重形式轻内涵,因而导致很多产品“形似而神非”;二是文创产品同质化、低质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对工艺技法的过度简化,使得产品质量粗糙,缺乏实用价值。笔者在深入湖北恩施土家女儿城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市场上只有一家正规售卖土家织锦文创产品的店铺,其余的商铺基本都是既非汉族又非土家族的多种文化元素混搭、“似是而非”的文创大杂烩,笔者通过对商铺经营者进行询问得知,大部分商品都统一来自浙江义乌,这也导致了今天非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并没有实际起到保护当地非遗文化的作用。本地区内专业文创机构、品牌缺乏,内涵偷梁换柱,质量以次充好,文创产品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产品形式和创意用途都失去了土家织锦原有的独特性、典型性和艺术性,使消费者产生认知模糊、审美疲劳,甚至失去购买欲望,从而间接导致无法对土家织锦非遗起到保护和传承创新的作用。
三、土家织锦文创设计创新发展路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以人为本”的活态传统文化,其创造力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越来越受到重视,鼓励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体现。基于对土家织锦非遗传承和保护现状的思考,笔者认为土家织锦文创的创新设计发展首先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要明确非遗文化创意是推广而非取代非遗文化本身,二要明确非遗文创的目的始终是服务非遗传统而非再造非遗传统。其次,还应明确发展创新的基本前提条件:依托政府的大力支持,依托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依托与高校进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深入探讨土家织锦文创设计创新发展的可行性方法和路径。
(一)构建有温度的文创IP
文创设计的创新始终应立足在深度挖掘土家织锦文化背景和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优质的文创IP故事,提高文化附加值,为文创产品注入情感温度,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增加用户黏度。以故宫博物院康熙皇帝的系列文创产品为例,设计创意的核心是活化康熙皇帝“朕知道了”的文末朱批,重设康熙人设,颠覆性地创造了一个顽皮、卖萌的康熙大帝视觉IP符号,拉近了历史文化符号与用户的时空距离,通过系列衍生品如胶带、折扇、诏书等文创产品形式赋予IP以有趣的当代文化精神内核。并通过 IP 授权、联合推广等形式,达到激活博物馆文化,将博物馆文化深入延伸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的目的。 对于土家织锦文创IP的设计,可以参考成功的博物馆文创设计的方法,明确用户需求,从土家织锦文化中的寓言故事、文化习俗、符号内涵、图形元素中提取能够“打动人”的创意连接点,开发土家族才有的,如“女儿哭嫁”习俗等一类有反差、有温度的文化内容元素,根据中国人特有的婚俗礼仪形式需求,创造与用户的情感连接,找到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产品创新内容和创新设计形式,形成独特的、有吸引力的土家织锦文创设计IP。
(二)元素基因的重构和转换
文创产品最终仍是以视觉的方式进行呈现,结合当下的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技术手段,使用现代设计方法从传统文化基因的背景里,对土家织锦中的题材内容、图形构成、色彩搭配、工艺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元素进行合理解构、提取和重构。视觉形态上保留、强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元素风格特征,如高度概括夸张的图案造型特点、几何化的抽象构成形式、丰富的色彩层次组合等,寻找与当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可连接、可叠加、可转换的设计点。将织锦工艺与现代产品形式相结合,使用传统元素重构新造型或新元素转换为传统造型一类的反向连接的思维方法,形成符合当代审美的、新的视觉语言符号形式,挖掘适宜传统土家织锦视觉语言生长的新语境、新范式。
例如设计师WITCHER设计的土家织锦文创产品,试图将土家织锦与积木的几何构成特点进行连接转换,用不同色彩的积木结构单元组合成有趣的造型,形成具有装饰感的积木装饰摆件,尽管该作品在积木造型形态的准确性和趣味性上稍显欠缺,但其对土家织锦文创产品形式的创新连接打破了一般的惯性认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其作品的优化方向上笔者认为可以从降低成本、替换材质的角度,用新的材料替换织锦材料,用新元素转换旧造型,为用户提供可任意创作、DIY的典型织锦图案,如阳雀花一类结构简单、概括的系列主题图案,增强用户的参与体验感和成就感,形成并提高用户对土家织锦文化中的色彩、代表图形及图案构成的认知感受和记忆。再如“王的首创”推出的“护身虎牌”的设计,创意概念定位于将马勺脸谱文化和护身符文化进行叠加连接,在产品的功能定位上,又将项链与挂件进行功能的实用转换,用马勺脸谱色彩强烈的搭配和夸张的造型装饰特点构成护身符的主体图案,结合香囊护身符可悬挂、可佩戴的使用功能设计,独具匠心地为小小的护身符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吉祥内涵,成功达到了传承和保护非遗民艺的目的。
(三)创造体验化的连接
基于土家织锦文创市场现有的趋同化特点,一要充分利用线上大数据平台,结合用户深度参与文创产品设计的需求,从土家织锦文创的图案再造、色彩重组、技艺体验等角度挖掘、提取可引发关注的话题、活动或事件等,主动创造用户和土家织锦文化的连接点,增强用户的认同感,加深用户独特而自然的多维度体验。例如,敦煌研究院为推出数字化保护敦煌莫高窟第427窟的公益捐助活动,联手腾讯打造的“云采丝巾”文创设计,用户可以通过 “云游敦煌”的小程序,使用敦煌壁画中的图案自行设计专属丝巾,并通过腾讯云的AI技术进行“云试戴”,完成一键购买。该文创设计引发了众多人的参与和转发,为全民参与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行性参考路径。土家织锦文创的创新设计也可以从可体验的连接点出发,消除用户对织锦工艺的陌生感,拉近织锦文化与用户的距离,创造云参与、云操作的,可深度体验的产品IP体验形式,建立与用户的情感连接,引发互动参与的热点关注,达到推广土家织锦文创IP的目的。二要加强线下的普及推广,利用政府及学校资源,开发各类主题展览等周边文化形式,例如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面向学校以及设计机构等发起文创设计比赛,在高校开展主题宣讲以及展览活动,为年轻学者、设计师了解非遗项目并参与开发非遗文创提供机会。在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上,由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的 “千年记忆·五彩经纬——土家织锦艺术展”,邀请非遗大师亲临现场展示织锦织造工艺,沉浸式的展览体验氛围吸引了大批参观者,不仅展示了该校三代学者研究土家织锦的丰富成果,更创造了土家织锦走入大众视野的机会,达到借助学术平台提高社会大众对土家织锦的关注和认同的目的。
(四)品牌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自媒体的广泛普及,土家织锦的传承和推广需要进行专业的系列化、品牌化的整合创新设计。以文创品牌领先者“王的首创”为例,该品牌坚持以商业反哺传统,注重产品质量,每一款产品都严格基于市场考量。在品牌运营上开创以网络渠道为主、线下代理商为辅的模式,积极寻求品牌创新,与博物馆联名开发文物主题文创产品,与电影《大鱼海棠》合作开发电影文创产品等,尝试各种形式的跨界合作,精准定位每一款产品的文化基因来源,“新生礼、鸳鸯车挂、天作之盒、‘偶’随一生”等各种主题的系列创新文创产品一经推出都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成功达到了普及推广、保护传承非遗民艺的目的。参考借鉴优秀的文创品牌化发展路径,土家织锦文创的设计创新也应首先树立品牌理念,确定品牌定位,明确文创产品的功能,精准定位目标用户需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线上社交、购物、众筹、旅游、短视频、资讯等平台推广,线下门店、展览、讲座、体验、大赛等真实体验) ,增加互动性、趣味性的深度体验设计,大胆尝试品牌合作形式的跨界以及产品形式的跨界,在立足传承有形的土家织锦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织锦背后无形的文化内涵资源,将传统元素赋能现代文创产品,形成整合营销推广的品牌化织锦文创IP。
四、结语
土家织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通过对土家织锦的艺术特征进行挖掘整理,对土家织锦文创设计的发展现状进行解析,结合多种发展趋势对土家织锦文创的创新设计以及土家织锦活态传承方式进行可行性的思考,寻求土家织锦非遗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潜移默化地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升整个社会对土家织锦文化的关注与认同,激发更多的人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