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2-03-17马超
栏目主持人:马超(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甘肃省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人语:中国的女性解放发轫于晚清时期少数维新派男性社会精英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一开始就不具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妇女处于被启蒙、被召唤的边缘地位,即便是那些先觉者,如秋瑾、吕碧城、庐隐、丁玲、杨沫等也概莫能外。以男性为主体的权力话语往往会遮蔽女性意识的自觉化过程,这仍然是当前女性解放悬而未决的难题,也成为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性别话语问题,从根本上来看,关涉个体独立选择与个人正当权利,其终极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不受外物奴役”、精神独立的人。性别话语建构的目的是男女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共话的生活共同体——家庭和社会。在这里,女性不是“被看”的对象,不是视觉快感的消费品,而是自我肯定、自我定位、自我实现的性别主体。这一认知将有效打破男权话语和革命话语中对女性一厢情愿的想象。21世纪以来,在网络文化以及后现代大众文化冲击下,女性跳出性别对话场域,自觉进入时下正在勃兴的网络民间所营造的日常生活幻象。持女性主义立场的作家似乎也意识到,单纯的性别宣言和身体写作尽管冲击了旧道德,但对于男性权力格局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解构,更没有形成共情共话的话语通道。所以,在新文学历经的“五四”启蒙传统、左翼革命传统、延安工农兵传统后的当代延续中审视女性书写的承传和流变,当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本期“女性文学研究”栏目刊发的学界青年同仁的三篇论文分别择取三位重要的女性作家,以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聚焦女性书写。张继红副教授通过文本细读,研究《青春之歌》版本修改中叙事目的和叙事效果之间的裂隙,认为改版后的《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时期革命修辞、集体话语干预性别叙事的典型文本,而修改版增加的知识女性成长的革命叙事内容,消解了主人公的性别意识,但又以错位的方式实现了文本的“再生产”,成为鲁迅“娜拉出走”叙事传统的继承和延续,为“再解读”提供了性别话语契机。张学敏副教授以文献梳理、文本解读、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切入近代中国妇女解放之途,认为秋瑾的妇女解放思想基于女性觉醒与民族危机的双重体验,并将文学的表达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了中国妇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进程。作者也强调,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意识形态背景下,审视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方式必须先回到文本生产的时代语境,依循叙事逻辑,寻求文本张力,发掘女性话语产生的时代表征,以避免跌入将人物原型与人物形象相混淆的庸俗社会学陷阱。叶毓副教授以革命语境中的女性文学为切入视角,纵向考察丁玲的文学创作与妇女解放思潮的关系,认为丁玲的文学创作自始至终保持着与妇女解放思潮的互动关系,表现与女性命运关联的时代特征。以此看来,丁玲妇女解放书写则包含三个向度:其一是个性与解放,确认性别立场;其二是革命与解放,寻求解放的途径;其三是翻身与解放,为一个群体呐喊。从而在五四启蒙文学传统、左翼革命文学传统、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序列中,丁玲女性书写在承传和变异中显现出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我们期待,通过《学报》“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栏目能抛砖引玉,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惠赐佳作,支持栏目的发展,从而持续关注百年中国女性书写与时代风尚变化的互动关系,助力中国女性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