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教体系下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路径研究*
2022-03-17张开江苗兴国
张开江 苗兴国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推进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阶段(简称“中高本”)的人才贯通培养,是构建、完善与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是指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构建不同学段间双向衔接、环环相扣,专业间横向贯通、有机整合,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学校或专业深度参与,整体推进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行为。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从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三个方面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1]。“一体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支撑”[2]7,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在国家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理念最早体现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举措中:“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3]当时的贯通主要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衔接。在中职和高职的衔接方面,“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较早,但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97年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才成为全国第一批试点省份,而且模式少、规模小、限制多”[4]60。1991年至2011年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以“中高职衔接”的名义对中高和高职阶段的人才贯通培养作了明确规定。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本科进入试点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入加速构建、优化与完善时期。如何在职业教育本科办学定位基础上,厘清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的类型和层级特性,明确三个教育层次的思路和路线,优化、完善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路径,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政策依据与研究现状
(一)政策依据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了表述:“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5]可以看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是构建、优化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众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韩民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涵是“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促进各种相关要素的相互协调和有机整合”[6]35。“衔接”“沟通”“协调”“整合”等特点,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职、高职、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应是贯通的。邓泽民认为“中、高”到“本”科层次教育“阻断”、学术学位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升学“排异”、衔接“中、高、本、硕、博”的主动脉“狭窄”,是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存在的“三大痛点”[7]。因此,内部教育结构有机衔接、与其他教育类型地位平等、人才输送通道畅通应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这三个方面的实现离不开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崔岩指出,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及其结构层次,要求这个体系“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要实现有效对接,即“对内要全方位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人才成长立交桥”“对外要建立双向合作的职业教育国际开放体系”[8]。可见,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是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协调性的重要抓手,同时,多维一体推进人才贯通培养也会持续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性。
新时代,国家提出了新目标,明确了新思路,推进了新举措,持续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建设目标方面,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步走”的目标。第一步,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第二步,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9]。建设思路方面,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0];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1]。建设举措方面,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2];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建设一批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3];2018年、2019年,教育部分两批次推进21所院校开展职业教育本科试点;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此促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充足、评价更加科学”[14];2021年,教育部颁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1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方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都为职业教育开展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当前,职业教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完善与优化各教育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成为新时代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行动共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探索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的人才贯通培养。开展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对职业教育构建层次结构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的沟通、融通、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型”“工匠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
统计中国知网(CNKI)相关文献发现,最早开展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文献是陈瑶2012年发表的《中、高、本“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该文以工艺美术类专业为案例,进行中、高、本“一体化”课程设置改革,通过改革学制、课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实践教学等实现“一体化”授课,在专业定位清晰性,专业理论、实训和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学生就业范围和就业质量提升等方面分析了成效[16]。
2021年12月,梳理CNKI相关文献发现,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以相关视角审视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如职教集团、高考制度、成果导向、鲁班工坊等视角;二是研究中高本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如中高本贯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研究、中高本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体化课程建设研究、基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中高本贯通课程体系界定路径等;三是某一专业的人才贯通培养探究,如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贯通服装类专业体系建设研究、关于机电专业中高本课程有效衔接的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等;四是以宏观视角开展人才贯通培养的研究,如中高本“多层立交、互融贯通”衔接体系的研究、现代职教体系视域下中高本贯通衔接体系构建策略研究、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探索等。例如,2017年,郑广成、朱翠苗在《中高本“多层立交、互融贯通”衔接体系的研究》中,对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贯通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最后给出了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思路[17];2018年,刘红兵、郭辉在《现代职教体系视域下“中高本贯通”衔接体系构建策略研究》中,提出中高本衔接职业范围、培养目标、课程等关键问题的衔接研究策略[18];2020年,王春絮在《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探索》中,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衔接机制、课程衔接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四个核心因素对贯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进行了研究[19]。这些成果对职业教育开展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长期以来,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着眼点是“应用型本科”,而“应用型本科”不是职业教育本科的代名词。如果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持续以应用型本科作为贯通衔接点,那么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离职业教育的属性要求会产生较大差距。以“应用型本科”为贯通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能完全达到构建、优化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领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本科虽然畅通了职业教育人才的纵向培养,但是职业教育本科尚处在“如何办”的阶段,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仍需要深入探究。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着眼于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研究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成果还相对缺乏。
二、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够发达,这与我国以工农制造业为主的生产发展不相适应[2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新科技革命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一些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有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我国技术工人是普遍短缺的,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21]。同时,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者数量相对减少,我国劳动人口的形势较为严峻,劳动力供需矛盾相对突出。
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已经联合开展人才贯通培养,有一部分高职学校正探索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展人才贯通培养,但中高本一体化培养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还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不高,所培养的人才理论基础薄弱、技术技能水平偏低,远不能满足因时代变革而带来的企业对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再如职业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在办学层次和学习年限上与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所需要的条件还不能很好地匹配。为了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应对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促进中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好地匹配,必须发挥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和面向人人教育的优势,大力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优化我国劳动力的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方式,其基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明确各教育层级的培养规格,通过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长学制推动技能人才培养无缝衔接,实现三个教育层次在人才定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协同,建设从初级到中高级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条,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为国家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我国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承担着不同的育人职责,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挑战,需要突破不同的育人瓶颈。对中职学生而言,由于受教育年限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职业学校接受的教育有限。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职学生求职的竞争力在不断降低,部分中职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往往碰壁,即便有的学生能找到工作,但在工作后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面临较多困难。然而,中职学生有他们自身的优势,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未来受教育时间长,可以对他们开展职业品德、职业技能的早期教育。通过人才贯通培养推动中职学校科学设计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行为,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打下深厚根基,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水平高超、职业素养一流”人才奠定良好基础。高职教育现在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其生源一部分来源于职业高中,这部分生源的技术技能起点较低,另一部分源于几乎未涉及技术技能教育的普通高中学生,两类生源的情况制约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未来劳动力市场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成为标配,高职院校处在中职和本科之间的尴尬层级。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通过试点阶段后,办学思路、模式、专业、师资及实训等方面将相对成熟,势必会成为职业教育的领军力量。因此,必须引入和吸收职业教育本科的优势,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职业教育本科要想提高育人水平和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也离不开中职和高职前期的基础铺垫。可以说,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一批优秀中职、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层次学习,将有力推动职业教育本科的高起点发展,从而提升整个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5]。职业教育必须以系统思维审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终身教育”“德技并修”等特征,着力构建纵向贯通的“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满足受教育者多样化、多路径的教育需求,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职学生通过人才贯通培养,升入职业教育专科、本科层次学习,高职学生通过人才贯通培养升入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学习,推动职业教育从“终点式”就业转变为“过程式”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本科专业或学校在办学设施、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统一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标准、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力培养职业素养优良、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有利于不断完善与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体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22]78。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根本遵循,也是职业教育面向2035年的核心任务和逻辑主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学校已有1.13万所,在校生达3 088万人[23],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然而,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之间的衔接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优化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作为优化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以课程体系贯通为重点,统一课程、教材、教师、教学方法等,推进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招生制度、质量评价等的贯通,解决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对接问题,避免各层次教育之间出现断裂,成为完善与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贯通培养不仅解决了原有职业教育存在的“断头”问题,对进一步促进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的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合理的配置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贯通培养凸显了分段培养的优势,各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职业教育学生拓展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改变现有人才培养过于倚重理论教育而对应用实践教育重视不足的现状,不断促进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合各教育阶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强化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此外,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通过中高职“3+2”模式、对口升学考试模式、“3+4”中本分段模式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选拔方式,已经有效拓展了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路径,吸纳了更多优秀中职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更高阶段学习。随着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人才评价选拔方式必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这对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中高本类型教育体系特征不凸显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教育,其体系建设还不够成熟,中高本类型教育体系特征不够凸显,主要表现为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不牢固、高职教育办学质量不高、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比较薄弱。
1.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不牢固
近年来,中职教育面临特殊办学环境、尴尬的育人地位、繁重的育人任务等困难。人们在认知方面,关于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陈旧观念和偏见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往往把苦、脏、累、险与技能型人才的岗位工作联系在一起,影响了中职教育对生源的吸引力。在资源投入方面,对中职教育的投入还不足,一些硬件建设达不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育人地位方面,中考分流导致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面对基础教育的“内卷”,取消中职教育的话题在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市场。在育人任务方面,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承担着就业与升学的双重任务,需要付出的精力更多。面对双重任务,有的中职学校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认为中职学校只能抓就业教育,升学教育是普通高中的事情,导致自己先将中职教育定义为“断头教育”。这些因素导致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不牢固。
2.高职教育办学质量不高
职业院校办学或管理主体多元,有政府支持办学、多种经济组织支持办学、学校自主办学以及混合所有制办学。学校数量虽多,但办学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影响力不足,大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承担了一定的“兜底”角色。办学主体不同的院校在办学标准、育人模式方面也不尽相同,虽然这些不同有时是有益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推进人才贯通培养的力度。高职教育具有的特殊性,在普通教育中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中高中学生毕业后可直接深入本科学习,另外一部分学生因进入不了本科阶段而被迫选择高职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
3.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比较薄弱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1]。对照这一要求,职业本科的规模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办学模式、经验和特色还需不断凝练。在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本科学校的来源多元成为人才贯通培养的一大挑战,表现在举办职业教育本科的学校分布于应用型本科、民办高职、优质高职等,其中的应用型本科多来源于本科院校,其办学理念和模式等与职业院校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贯通培养对接的难度。
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还不理想。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虽然从招生方面已实行多年,但是培养脱节现象依然存在。尽管中职学生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和对口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渠道是畅通的,也有少数中职学生可以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学习,每年也有不少学生通过专升本方式进入本科院校,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大多属于普通本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职业教育有许多差异,这又逐渐弱化了职业教育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性,一定程度降低了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聚合性。
(二)中高本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不清晰
从发展历史看,我国职业教育是融入普通教育体系规划与发展的,职业院校发展更高层次的追求是升入普通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专科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途径是升入普通本科院校。随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构建与完善,以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固化。“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在中职、高职的人才贯通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贯通模式和经验。职业教育本科的出现,对整个职业教育内部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等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本科既是办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又是办好研究生专业学位职业教育的奠基石。目前,职业教育本科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其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逐步定位,势必对中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一定影响。总体上,职业教育领域对中职教育发挥基础地位作用、对高职教育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对未来职业教育本科发挥引领地位作用的观念是认同的,但基于中高、高职和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规格等方面的思考和界定还不够,具体表现为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的逻辑理路不够成熟,人才培养定位的衔接不够紧密,这是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中高本专业教学贯通不够深入
专业教学贯通不够深入首先体现在专业教学标准相对缺乏。“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24]。制定中职、高职、职教本科有效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当前,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教学标准体系尚未全面形成,影响着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专业教学实践中,统一、科学、可行的专业教学标准相对缺乏,导致专业教学中无统一依据可循,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统一评价较难。虽然一些学校也有自己学校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但是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针对性缺乏,行业企业参与度不深,“闭门造车”的成分较大,课程体系缺乏连续性和递进性,衔接贯通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系统考虑欠缺,标准的行业企业导向性不足,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特色不明显,学校专业课程开设不合理,专业教学内容上甚至会出现脱节、断层、重复的问题。其次,中高本专业教学贯通不够深入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协同。专业教学贯通培养需要教师的推动,而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乏协同,比如在协同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认定标准、教师发展软硬件环境打造、推动教师融入企业行业等方面缺乏互动交流和行动协同。最后,专业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也存在着一定不足,质量评价的视角多为内部,中高本专业教学的评价观念尚未普遍形成,多校联合一体化设计开展质量评价的探索不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式方法还在持续探索,对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还未形成可供推广的成熟经验。例如,“评什么”方面,应该建立怎样的专业教学评价模块,模块形成的依据又是什么;“怎么评”方面,需要坚持怎样的原则和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谁来评”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是否介入,如介入又需要介入到何种程度,如由院校主导协同推进评价,评选结果的约束作用如何保证,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对如何联动有效评价等问题还应持续给予关注。
(四)中高本综合素质贯通培养不足
人才贯通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中高本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未实现有效贯通,出现与前一阶段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的重叠或雷同,就可能导致学生对综合素质培养缺乏新鲜感、获得感,甚至可能让学生在接受下一阶段的综合素质培养中产生倦怠情绪。职业教育中高本综合素质贯通培养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综合素质贯通培养的体系不成熟,有的学校甚至缺失,培养目标模糊,评价体系单一,缺乏科学性,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缺乏科学依据;其二,重视程度不高,综合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在第二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在人才贯通培养中往往处于边缘境地。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综合素质培养评价体系,但缺乏行业、企业、学校参与,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不清、职业道德领会不深、主动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等,不利于学生升入更高教育阶段后的学习成长,影响着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成效。
(五)中高本特色人才选拔工作还需优化
人才选拔体系是实现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关键一环。在人才选拔方式方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选拔方式还处于探索期。职业教育面向中职学生、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在职人员的考试选拔方式还需要优化与完善,人们对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的总体认可度还需提高。比如经过多年的探索,职业教育形成了多种选拔培养形式或模式,中职与高职之间有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中职毕业生对口直升高职、中职毕业后先就业再进入高职、中职毕业后边工作边通过业余和远程教育继续深造等,中职与本科之间有“3+4”“3+3”分段模式,高职与本科之间有本科院校独立举办以及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的四年制高职本科、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3+2”分段模式,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5+2”模式。这些选拔培养形式或模式各有所长,破解了我国职业教育多样化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存在的难题,却也给人一种路径繁多、规范性缺乏的感觉,以后应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不断优化。
四、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2],这是职业教育的法定地位和属性。开展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必须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地位,找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夯实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凝练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确保方向正确、方法科学。
1.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虽然人们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满意,但是并不能否认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合理性,毕竟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概念。中等职业教育不但不能被取消,反而应该巩固其基础地位。如果取消中等职业教育,那么在现有的普通高考人才选拔功能不消失的情况下,所有初中毕业学生选择普通高中,三年后参加普通高考的“内卷”现象会更严重。那些未升入大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在没有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情况下进入社会,将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导致国家基础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发挥。实际上,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做了明确规定。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10];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1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1]。“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基础作用,是一个国家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普及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力量”[25]62。因此,必须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激发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整合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或综合高中,开展办学条件达标检查,撤销或合并那些空、小、散、弱的职业学校,做大做强中等职业教育;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个培养方向上,保持普职学生比大体相当,学生接受一段时间的高中阶段教育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学校建议选择普高或职高,再分别参与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的选拔方式,缓解中考分流带来的焦虑。“中等职业教育的‘同等重要地位’是法律赋予的,更是办学业绩‘挣’来的、办学效果‘引’来的,没有办学业绩,没有社会和百姓的高度认可,中等职业学校依然不可能‘同等重要’”[26]10。中等职业教育要转变以就业为主的观念,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办学质量,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应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投入,推进职业教育学历和普通教育学历融通,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国家、社会、个人重视和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2.夯实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
目前,处于主体地位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院校数量庞大,需要加强对专科层次办学质量的评估督导,大力推进提质培优、“双高”院校建设,有效提升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培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良好声誉。目前的职业教育专科生源紧张,需要改善其生源结构。职业教育专科的生源结构主要来自高考分数较低的普通高中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职业教育专科的生源结构主要应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这是由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决定的。面向学前教育、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人才急需领域,应通过五年一贯制形式增加初中毕业生招录数量,以长学制提升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增强人们对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认可度。
3.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一批高质量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前提。坚持速度与质量并举,将职业教育本科纳入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规划,完善职业教育本科学校设置标准和专业设置办法,推动发展规模与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要求相适应。例如,随着普职学生比大体相当,未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本科层次普通教育的规模也应大致相当。要深入探索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和专业的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培养模式、学位授予、质量保障等,提升职业教育本科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在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培养模式、特色发展等不变的情况下,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和优质高职专科联合举办职业教育本科。将学校和专业优先布局在高端产业急需领域、新技术革命领域,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增强职业教育本科的吸引力。
总之,需要凝练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巩固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立足职业教育的办学育人实际,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面向能力、促进就业,坚持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立足行业、企业需求,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新动态,深化“三教”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力培养高精尖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准确定位人才贯通培养层次
科学合理、层级分明的中高本人才培养,是构建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各阶段人才培养中所采取的行为策略。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具有同质性,主要体现在职业性和应用性上;同时,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又不同,体现在培养的层次性、递进性和连贯性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强化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10],“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1]。由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技术技能和合格文化基础,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理论的基本够用和对单一技术技能的熟练操作,在工作岗位的水平上应定位为初级、中级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特征。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是“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10]。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这类人才能够对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熟练应用,在工作岗位上的水平应定位为具有较高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特征。关于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人们正在不断摸索。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本科是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基层,培养会动手、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的‘四会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27]14;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高级技术,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在该岗位上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28]51;“本科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29]6。可以认为,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关键在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审辩式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是综合运用知识、技术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问题并能从事一定管理与监督工作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创新性等特征。要根据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三个教育层次的定位,探索具体专业人才贯通培养目标形成的逻辑理路,根据培养目标指导职业教育中高本专业科学界定各自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的培养规格。
(三)科学开展专业教学贯通培养
专业教学贯通是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内核,开展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必须在专业教学的贯通上实现突破。
1.坚持专业教学贯通的标准引领
开展中高本专业教学贯通培养,应制定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专业教学标准,为实现中高本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提供科学依据。首先,要遵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规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它是基于工作体系的教育类型,其培养内容是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必须立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和依据,坚持专业设置适应产业需求、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引入生产过程,一体化设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编写、实训实习、仪器设备装备、考核与管理等,形成适合国情省情校情、科学合理的中高本专业教学标准,发挥标准在专业设置、学制体系、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开发、实践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指引作用。其次,推动企业行业技术融入标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高端产业、产业高端人才需求,采用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互融等校企合作模式,对接行业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融入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与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推进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资格框架体系相匹配,让整个职业教育有效对接新职业,更好地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再次,要凸显标准的“双创”特色。以双创课程、实践、孵化、文化融入专业教学标准,联合企业明确创新创业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维度上的区分,坚持“岗课赛证”融合,系统化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开放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双创”教学模块,将最新专业规范、行业标准、建设法规等融入模块教学,推动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最后,推动责任分工落实。清晰界定国家、地方和职业院校在落实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职责。国家层面,组织专门力量开发指导性强的专业教学标准;地方层面,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督导责任,结合本地区实际发挥专业教学标准的引领作用;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以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制定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三方合力推动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与专业教学标准相衔接,实现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上的贯通,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现中高本专业教学贯通的驱动力量,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推进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贯通培养。要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机制,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标准,将素质标准、能力标准、课程标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等融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认定。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师资实践基地、企业锻炼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发挥平台培育功能,开展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素质培训进修,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现学习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行动协同,综合提升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健全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跟岗访学、顶岗实训,促进教师主动融入企业行业;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让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技术能手走进课堂,促进企业知识技术向职业院校流动,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沟通与交流。
3.健全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明确质量评价的实施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在倾听各方意愿基础上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学校院所人员、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评估组。评价内容既要满足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要适应职业岗位工作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紧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纳入评价,形成质量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分达标性和标志性成果两类,注重两类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评价方式主要采用自评和他评,职业院校依据评价内容自行对本校开展常态评价,评估组从评估实施组织、标准制定、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升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评估,逐步形成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分合格、优秀等级,并要注重结果的反馈。评价结果作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核定招生计划、安排重大项目等的重要参考,可以根据职业院校意愿在贯通培养合作学校、深度合作企业范围内分享,也可以纳入本校年度人才培养质量年报,送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四)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贯通培养
“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德’与‘育技’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30]112。“育德”与“育技”的综合素质一体化培养应成为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育德”的隐性特点,在人才贯通培养实践中的重要性往往容易被忽略,影响了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贯通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分段培养
科学设计与实施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三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既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心为党育人;又要突出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全意为国育人。要结合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以德为先、育训结合,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2.明晰综合素质贯通培养的内容
引进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理念,围绕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创业素质等维度,明确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各阶段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内容,明确各阶段学生在操作、执行、设计、管理等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内容,推进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专业实践等环节,促进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
3.推进德技并修,融合培养
以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切入点,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衔接路径,健全一、二课堂互动的全时空素质养成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教育中的专业精神渗透,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崇尚精益求精,孕育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五)创新构建特色人才选拔体系
完善的人才选拔体系是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行动上的助推剂,有利于激发办学主体的潜力和积极性。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人才选拔还存在一定的惯性认识,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人才选拔与普通教育相比含金量相差较大,实际上,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不应如此。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人才贯通培养,而不是普通教育的人才贯通培养。要想改变人们的惯性认识,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人才选拔制度,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们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认可度。以人才培养标准为依据,改革与普通高考等值互认的国家“职教高考”制度,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创新获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相应奖项者免试或优先录取综合素质考评优异的考生等举措,推动“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主渠道,缓解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融入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推动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与应用型大学等院校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满足职业教育学生、普通教育学生和社会技能群体的学习需求。一体化完善中高职“3+2”、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培养模式,鼓励应用型大学通过职教高考方式招收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形成多元化考试方式。增加职业教育本科在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的招生比例,增加职业教育专科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扩大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科学校招收社会技术技能人员的比例,推动形成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科生源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技术技能人员为主的状况,理顺职业教育人才供应链条,增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