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转型应对与发展路径

2022-03-17

教师教育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践性情境信息技术

董 瑞 杰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教师在自我实践中个性化主动建构的过程,意即教学实践是教师个人认知、情感与行动参与其中的主体性实践,其教学逻辑是在个人与教学环境的互构过程中形成的[1]。教师实践性知识既是教师个体以经验为背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反思形成的,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独特个人色彩的、综合性的关于如何做的知识[2],又是教师以其个人的价值、信念统整其他所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以实际情境为导向的知识[3]。教师为了发展自身的实践性知识,需要面对不同的现实情境不断调整其适应性,积极应对各种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达成自身教育教学知识的不断拓展,进而获得专业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实践性知识在获得方式、获取目标和获得内容等方面发生变革[4]。因为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教师会通过主动发布教育教学话题引起他者协同共议从而创生新认知,或参与其他教师发起的话题讨论进而获得新认知[5]。教师实践性知识需要实现从学科教学知识(PCK)到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转向,其根源在于教育与技术融合的现实要求、教师职前和职后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数字一代成长的发展诉求[6]。互联网是以技术为主导的新工作情境,这对当下的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不断推进的教育现代化变革,教师要对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相应的转型思考,并通过积极地创生获得长足的专业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时代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综合性、反思性和实践性等共性特征,它既是一种理论认识,也是一种实践的艺术,集中反映教师应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认知行为,体现出教师具备从事教育教学能力的职业要求。教师实践性知识在结构上包括实际使用、真正信奉、个人相关三个方面,构成ARP模型(Actual Use,Real belief,Personal relevant)[7]。当下的互联网正在改变教师的工作情境:一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目标和内容越来越丰富,使得教师自身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更加多元和便捷;二是教师需要掌握适应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知识和基于TPACK的信息化教学知识,深入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实践性知识呈现出如下时代特征:

(一)发挥主动性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对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8]。在内在机制上,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个体经验的独特建构为基础,并在教师所在的实践共同体中进行意义协商,最后在教师的多元反思中持续更新[9]。教师发展自身实践性知识的最直接动因是教育教学实践,它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独特的实践,不断将个体实践经验与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融合。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实践经历是其实践性知识的一部分,表明教师经历实践情境解读、问题诊断与思考、方案制订与践行、反思行动等环节,其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已经被积极改造,这是一个教师个性化创生进而获得专业发展的复杂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其实践性知识获得积极变化并建构关于职业的自我认同的过程[10]。另一方面,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之路也是自在、自为、自觉的过程[11],表明教师要把实践性知识与自身的教育生活融为一体,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从中获得日益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对教师职业形成自我认同。可见,教师要在自我行动中去获取实践性知识,这体现了教师鲜明的个人特征和实践智慧。

自主性是教师获得自身实践性知识的源泉和动力,表现为教师主动解决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和困惑,进而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自主性更是必须得到充分激发,以获得更加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师对自身实践性知识主动改进的具体行为包括:一是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研讨活动、教学大赛等,积极讨论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二是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拓宽教育性知识视野,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和研究,进而增进对教育的认识,提升教学技能;四是追求成为教学名师,通过观摩听课、说课点评等,领略和学习名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从中理解和感悟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以从中不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强调胜任力

教师要具备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反映了教师要基于现实需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胜任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外在表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由两类知识整合而成:一是为了实践的知识,即教师通过学习相关课程、聆听讲座和阅读书籍等方式获得的“公共性知识”;二是实践中的知识,即教师通过经验积累而生成的“个体性知识”[12]。教师要从促进个人专业能力出发,通过参与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获得这两种知识,即在凸显自我建构知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时,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在实践中进行情境体验和行动反思,进而生成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具体而言,教师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和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等六个方面[13],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教师主体、问题情境、信念、行动中反思等[14]。教师实践性知识是高度经验化和个人化的知识,会随着教师实践和信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只有把实践性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巩固形成一种应对现实教学场景的综合能力,才能体现实践性知识应有的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工作情境的变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使命、功能等也在不断衍变。为了具备与时俱进的胜任力,教师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成为新时代的追赶者和适应者。首先,教师要适应虚拟化的技术应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复杂化、互动化处理,变革教学模式,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审视现代化教育理念,思考具体操作的内容,观察、评估学生,并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形成的反馈,对教育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再次,教师要有效选择、组织、融合庞大的教育资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率与效益。要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指导,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断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三)突破技术性

技术性主要体现于教师自身生成实践性知识的具体方法及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它要求教师主动内化教育理论,积极整合理论与实践经验,并通过行动形成实践性知识。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感悟中,通过对理论与实践进行不断融合,进一步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并将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加工和能力升华融为一体,进而形成一种基本的实践素养。同时,教师基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初衷,渴求技术性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应用,由此会提出一种技术上的自我要求,即掌握丰富的技术类实践性知识,具体包括网络技术、学习资源设计、翻转课堂教学等。另一方面,技术性还反映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高低,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相关技术融入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之中,设计切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教师迫切希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技术,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积极寻求突破,并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

互联网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教育情境,教师要基于个人实践的体验和回顾,进行经验的积累与反思,并通过共同体的互动交流,深入理解、领悟教学理论,构建信息化教学的知识图式。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技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既要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分析与教学相关的软件的功能与特点,发挥其提高教学效率的放大器作用,还要能熟练操作和应用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并且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积极适应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最真实、直观的知识以最先进的手段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挖掘其具体的结构、组织、模式等,勇于探索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更要挖掘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所在,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于自己实际的课堂环节,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转型应对

互联网可以满足教师实践性知识多元化获取的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便利,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实现实践性知识的建构。互联网背景促发教师对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思考:一是教师可以观看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远程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二是教师可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交流,不断丰富自我认知,从而建构个人独特的实践性知识。换言之,网络技术为教师促进自我认知和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有助于教师形成个人特色,发展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一)建构多维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络环境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技术、资源、学生的学习管理等方面,这也是现代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多维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情境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础,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是一个持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过程,能促使教师自身实践性知识不断内化和提升。

1.明晰分层提升的进阶框架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的获得是一个分层递进的过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了让课堂教学发挥更大效益,教师要具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知识,并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发挥教学可视化的优势,呈现完整性、直观性的知识图景,为学生提供真实、复杂的情境,进而提升教学成效。二是信息资源获取的方法。教师有必要对互联网信息资源去伪存真,从中获取优质的信息资源,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丰富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以优化的资源配置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三是具备元认知策略。要求教师能够确保获得自身信息素养持续增长的动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和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并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及新想法、新思路等吸纳到课程内容当中。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在实践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2.注重系统优化的标准要求

教师自身要追求信息素养的完整性,基于教学、教研场景的现实需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有效利用适切的资源、工具和方法。一是正确认知信息技术。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改进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可感知的、逼真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二是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学习分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教师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设计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提供具有“真实性”“交互性”以及“沉浸性”的教育环境。技术对课堂教学变革具有促进作用,要形成“教师-技术-学生”三元结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能获取必要的信息。要求教师具备信息分析、处理和管理的能力,能利用搜索引擎、专业网站获得更直接、更有用、更便捷的信息资源,并通过适当方式收藏网络资源。四是终身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具备多学科交叉能力。信息技术正推动着教育环境、教学模式、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面向未来,有效获取教育信息,主动适应时空已发生变化的教学场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二)提高技术应用效能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价值进行意义追问,关注信息化教学效果,形成多元化、智慧化、个性化的系统观念。许多实践已经证明,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并将带来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是优化教学结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思考自身的角色,发挥作为评判者、组织者、激励者、参与者和协作者等的作用。在网络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将引发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智能化技术和手段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师适时地转变教育理念,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技术应用的效能。

1.增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理念

信息技术在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容易促使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度崇拜或依赖。在网络化背景下,教师会十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工具理性,从而出现一种信息技术的泛化现象,只在技术层面重视信息技术效用的最大化,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深刻认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的意义和效能,强调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功能特性。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应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超越时空的传递与交流。在开放的网络化环境下,技术应用作为协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工具或手段,可以赋予教师一定的科技智能优势,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协作。特别是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即时性、智能化和交互式等特点,慕课、微视频以及翻转课堂等交互性课堂,可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功能重构应当转变“技术至上”观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回归“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15]。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构建认知模型、理解概念、培养关键能力等。

2.关注信息技术对课堂功能的重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教学越来越普及和深入,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条件下,技术应用范式成为一种具体的、特定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或实施模型,促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让教育的开展更加灵活,给教育带来活力与改变。教师要走向智慧教育,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构建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式,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性、即时反馈性和个体差异化等功能,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师要对线上线下教学进行整合设计,充分利用智能设备开展具有交互性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问题,在翻转课堂、课程学习、课后复习或拓展课程等教学场景进行信息化革新,积极探索和思考未来教育的课堂新形态。信息技术能突出情境化教学,进行游戏化设计和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如今,利用全方位沉浸式教学体验来改变课堂环境的高科技手段已经出现,并正在形成教育装备的智慧化趋势:一是教育“黑科技”,如课程App、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课桌等;二是未来的教育技术,如VR(AR)、AI、全息影像技术等,这些信息技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主动适应并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应用及其效果。

(三)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获取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自我努力的结果,包括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开展教学创新实践、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等。在互联网情境下,教师要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自觉审视,形成完善的心智模式;要不断彰显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促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实现自我超越。

1.追求信息化教学的提质增效

是否实现有效教学是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教师要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紧密结合信息化教学的系统理论,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深入思考如何协调和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使教学效益最大化。在资源整合方面,教师既要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广泛获取必备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也要充分思考电子白板、智能手机等设备对教学的影响,发挥其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并将碎片化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加以灵活应用。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效果,深刻领悟教师对于学生的协作者、助力者角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还要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感、现场感,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实现综合化、系统化的教学目标。最关键的是,教师要积极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坚守信息伦理与安全理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并在信息生产、传播、使用等过程中,遵循相关伦理道德规范、注重网络安全。在知识分享和观点表达方面,教师要承担知识的生成者和创造者角色,成为知识创生的主体,批判性地理解他人观点,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师要辨析多元价值观及诸多思潮,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对信息背后的多元价值进行甄别和审慎思考。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开展交流互动,帮助学生对信息内容进行自主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与他人分享新知识。教师要基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互联网提供的平等发声权,重视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想法,并从多维度、多角度对学生的智慧给予认可与理解。总之,教师要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师德情操去感染学生,以自己良好的言谈举止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

三、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必须基于实践,即在实践中建构(in Practice)、关于实践(on Practice)且指向实践(for Practice)[16]。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创新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促使自身实践性知识得以不断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施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基于信息化手段进行反思性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现实问题和形成实践智慧,完善自身实践性教学知识,把经验和反思融合在一起,获得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在意识、情感和行动等方面实现实践性知识的自我建构。

(一)增强主体认知

教师作为实践性知识获取的主体,要对实践性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自觉反思。互联网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益渠道,教师会不断探索和思考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制定应对策略,形成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要积极从中获取提升其职业技能的必要信息,理解信息技术对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大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1.彰显自我主体意识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基础,教师应基于自我发展,强化自身应用技术手段的主体意识。一是深入了解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手段之于课堂教学效率、效益的优劣,要主动解决信息技术的应对问题,避免技术依赖,思考信息技术背景下应对多种可能的伦理困境的策略。二是增强网络思维和网络行为的自觉性,借助反思性实践,积极获取行动中的知识。教师要以他者和自我经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内化,实现经验和理论的融合共生及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同时,教师要从个人生活史经验出发,把自我主观体验和所学理论结合起来,积极建构教育教学的有效应对策略,深入思考教师职业价值。

2.养成自我调控习惯

网络学习包括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以及参与研讨、探究等,属于一种高度自我的学习调控行为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情境,从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中建构有用的实践性知识。一是及时记录和整理散乱知识,并透过知识的表面信息反思其核心意义,思考如何通过相关知识的迁移,深度挖掘其背后深意和可能意蕴。二是基于任务导向进行自主学习,学会选择信息并生成新的知识,通过构建知识提高信息选择和知识管理能力。三是通过小组或团队合作方式,参与、实施教育调研项目,从中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搜集与整理、生成与创新、表达与分享等能力。教师要利用网络提供的感知、动手操作、表达等便利,对教育教学知识进行深度拓展与理解,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3.建构自我价值判断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需要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以项目参与、任务布置的形式,对所搜集的繁杂信息进行追本溯源、去伪存真,并学会从问题的逻辑性等方面审视他人观点。教师要依托具体教学情境,融合网络信息和不同观点,生成独特的、新颖的个人见解,形成新知识的分享意识与能力。同时,教师对网络信息要能明辨是非,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网络信息背后的不同言论易造成价值观模糊和偏颇,教师要对其进行甄别、梳理和理解并不断内化,对多元价值观形成清晰认知。特别是面对学生时,教师更要站在教书育人的视角,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恰当的价值引导,让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

(二)加强自我修炼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创生要体现实践性的要求,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明确自己所任学科的教学法则与方法,逐步理解和掌握信息化教学的规律。教师要深入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观摩现场教学,理解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常规、教学技能等,完成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加工,进而构建新的实践性知识。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实现教师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搜寻网络教育资源,开展网络教研,在交流与共享中进行自我反思、实现自身发展,形成丰富的实践体验。

1.在网络观摩中借鉴

教师通过网上教育资源开展观摩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更新。课堂观摩是一种教研实践活动,可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过程等进行深入思考,从中取长补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获得不断成长。网络上有名师课、优质课等丰富资源,其中闪烁着教师的智慧,具有教学艺术之美,反映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师通过观摩和交流,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重新调整和定位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确定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搜寻相关教学视频、网络课程、教材文本解读等,通过观看和思考进行间接经验的积累。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对教学活动及其背后所蕴藏的观念、经验等进行系统性思考,然后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同时积极学习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其他教师交流对话、共同提高。此外,还应把信息化教学技术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在网络实践中巩固

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实时互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要利用网络空间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共同参与问题研讨,为掌握具体的实践性知识寻求直接的帮助,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教学能力,把握好智慧教学的方向。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要统筹网络课程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水平,并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构建生成性课堂,比如依托网络教学虚拟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随时观察学生的变化和监控教学过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利用网络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积极反思与交流,提高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品质。教师还可以进行网络创作,通过制作微课、录播教学视频,并将其发布到教育网络平台上,收集不同人士的反馈意见,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

(三)共建协同互助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的协同互助组织是一种为同伴提供交流互动平台的学习型组织,主要形式为网络实践共同体。网络实践共同体是基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与实践共同体的相互影响和促进作用而形成的[17]。互联网具有共享直接体验和感知的特征,能满足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的便捷化要求。在网络实践共同体条件下,教师可充分利用交互平台,建立开放、交互、共享、便捷的平台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实践困惑及反思所得等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1.充分利用交互平台

网络互助为教师生成其实践性知识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情境条件,既能为教师提供教学能力培训机会,也能让教师通过自媒体的方式进行自我宣传。在交互平台上确立交互规则和资源共建共享行为规范,督促教师参与和交流,可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自觉生成提供组织动力。教师之间组成网络实践共同体,可拓展同伴交流渠道,提供教育教学共性问题,探讨其成因及注意事项,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自我审视,丰富实践性知识的内容构成。教师可根据实践所思和兴趣偏好,有针对性地选择资源平台,比如博客、QQ、微信、腾讯会议等,分享与交流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成就。交互平台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使教师在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中,增强自身的教学效能感。

2.积极参与交流对话

教师实践能力具有个体性,表现为不同教师所持立场和成长情境各有不同,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也会基于不同视角、持有不同见解,并会建立多种思维。网络实践共同体能促使教师在提出多元观点、理解他人观点和保持自我独立思考之间获得一种认知平衡,从而为教师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提供便利条件。教师在参与协同互助的过程中,能在相互之间进行观点的交流与对话,开展多元化的思维研讨,进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种共同体交流的方式,往往交织着专业化的内容探讨,有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快速生成。教师对信息时代的价值引导、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课堂教学的技术依赖等问题进行审慎思考,从中获得信息技术应对之策,也能进一步提升教师参与教育实践研究的积极性。

总之,互联网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便捷、优质的路径,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优化的实践性知识,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教师要向智慧教师看齐,面对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带来的挑战,要积极寻求转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提高。首先,教师要正视教师职业的时代价值,辩证看待教师职业的使命担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其次,教师要对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积极反思,包括教学思路、教学内容选择和方法应用等。要反思课堂上的师生表现及教学的成败得失和原因,反思教学质量的改进策略。最后,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方位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意识,积极学习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努力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人超越。

猜你喜欢

实践性情境信息技术
不同情境中的水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护患情境会话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