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体育现代转型传承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为例*
2022-03-17吴玉华汪淑玲
吴玉华,汪淑玲
(赣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全盘文化”,但在社会文化变迁的转型期,传统文化不应当也不可能“全盘”保留和保护,只有转型才是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之路[1].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是赣南客家民间风俗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富含文化内涵的体育现象,依附于民俗活动,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具有历史沿袭、集体传承、地域性和模式性等特点,是在赣南这一特定的时空内发生的民俗体育文化现象的总和.在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加速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时期,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必须转型才能传承发展.本文针对当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面临的困境,结合当前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政策、自身特色与国民发展诉求,抓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机,积极探索提出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现代转型传承发展路径,为民俗体育“活态”传承、赓续创新提供参考.
1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课题组根据课题的内容要求,深入赣南的客家村镇,跟踪参与当地的节庆民俗体育活动,走访项目传承人、收集当地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得知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一些项目濒临消亡危境
随着我国城市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突飞猛进,赣南客家自然村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新兴文化形式的日益普及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原有生存的自然空间和人们的精神需求都带来了重大变化,部分民俗体育已丧失了原有的生存环境逐渐衰微,有些甚至已经频临消亡灭绝的危境.如,信丰的“子孙龙”民俗体育体育由原来17个行政村70多个自然村都盛行变成只有三四个村还在持续正常开展;石城灯彩民俗体育活动,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去支持,但是民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是不够高;又如,龙南池塘龙舟、宁都曾坊村桥帮灯、大余旁牌舞等民间组织开展的深受广大客家民众欢迎的民俗体育开展的次数正在逐渐减少.
1.2 功能的转化与节庆意识的淡化,使其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作为赣南客家人各种节日祭祀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明崇拜相结合传承至今,每逢节庆活动都要进行民俗体育表演.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现代竞技体育等新型文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由于社会“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变化.传统节庆民俗意识被慢慢淡化,节庆民俗活动氛围的不断缩减,民俗体育失去了自身传统的方式、意义,社会价值逐渐从神秘的氛围、崇高神圣的仪式中剥离出来.参与者虔诚的心态已淡化,民俗体育逐渐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人们业余消遣或娱乐的点缀.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功能也开始由原来的娱神向娱人转变.导致民俗体育活动开展举步维艰,民俗体育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1.3 传承人年龄老化,面临后继乏人
客家民俗体育主要是通过老一辈对晚辈的“口授身传”进行传承的,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活在相对偏僻落后赣南乡村大量的客家中青年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纷纷涌入经济发达城市打工.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客家中青年人的生活理念和习俗逐渐认同城市生活习俗,对自己的家乡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淡漠,对当地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逐渐失去,给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代代相传造成很大困难.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人员大多是年纪较大的中老年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表演活动的主体逐渐流失,民俗体育的传承出现断层,许多民俗体育绝技无法传承.使得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1.4 传承经费匮乏,场地实施严重不足
首先,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经济是保证.民俗体育活动虽然得到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多数仍处于政府引导群众自发组织的状态,民俗体育的举办经费大多还是由村民自行筹集.如安远香火龙的举办经费全部都是由村民自行筹集.自筹经费只能满足其正常举办,香火龙的活态传承,不仅仅是举办活动,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力推广和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经费去策划运作实施.而目前香火龙民俗体育宣传、推广经费基本没有.另外,打造香火龙民俗体育特色旅游景点,推动香火龙民俗体育现代转型传承发展必然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村民筹集到的活动经费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其次,民俗体育发展需要适当的设施.在赣南客家地区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用于民俗体育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少,训练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民俗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其传承发展需要,导致许多民俗体育活动无法很好开展.如,一些河道里没有龙舟靠岸的码头;有些乡村舞龙时没有平整的场地很容易跌倒造成伤害事故.又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曾坊村桥帮灯、洛口南云竹篙火龙、信丰大阿子孙龙等大型民俗体育活动都需要使用足够大的场地进行排练.农村体育设施调查发现,只有7.0%能够完全满足民间体育活动的需要,基本满足的12.1% ,不满足的18.3% ,完全不满足的42.5% ,几乎没有体育设施可供使用的占20.1% ,乡村场地短缺设施不完善也制约了民俗体育的发展[2].
1.5 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传承体系不完善
首先,存在严重的“重申报,轻保护发展”现象.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指导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民俗体育被列为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但在后续传承发展推进效果不好.第二,规章制度只是摆设.许多地方虽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但并未得到具体落实.第三,乡镇管理大多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多数赣南客家乡镇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民俗体育文化组织管理机构,大部分民俗体育都是由民间组织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时组织开展,政府体育部门极少参与.第四,人员培训无专业指导.目前赣南客家地区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参与人员,多为民间自发组织,许多民俗体育的传承都是口耳相传,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指导.
以安远县香火龙民俗体育为例,目前香火龙理事会是香火龙民俗体育活动的民间机构,负责香火龙民俗体育活动的所有事宜,理事会的成员普遍年纪较大,组织者和参与人员均未为参加过专业人员的培训指导,香火龙的筹办全凭以往的经验积累.负责扎龙头的村民告诉我们,他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习,年轻时经常观看老人们扎制香火龙,慢慢就学会了这门手艺.在活动组织实施管理方面,尚未制定香火龙活动管理办法,也没有对资金筹集的渠道、账目开支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和监督实施措施,活动开展前政府相关部门没有专门组织机构或领导对活动举办情况进行提前预测和全局掌握,行政管理部门没有选派专业管理人员对整个活动组织过程的实施进行规范管理指导与督查,基本处于自由放任状态.
2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现代转型传承发展路径
针对当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面临的困境,结合当前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政策、自身特色与国民发展诉求,我们要抓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机,探索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现代转型传承发展的路径.
2.1 立足现实,确立民俗体育发展定位
当今,处在社会转型发展期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要在吸收自身精华和借鉴现代体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好现代转型发展定位与整体规划设计.
第一, 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拓展和完善.习总书记指出: “勿忘历史才能开拓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未来,如果将其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是赣南客家人经过不同时期的流传、融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教育、健身、娱乐、观赏等实用价值和传承赣南客家本土文化功能.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继承与创新相融合,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拓展和完善,充分展现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精华、价值体系和生命力.
第二,引导民俗体育组织功能转型,实现“活态”传承发展.“活态”传承是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活态”传承是相对于固态、静态而言的,是指一种较为活跃的存在状态.活态传承与“博物馆”式、文字、音像、视频等记录的保护方式不同,传承的是综合的、整体的,而非单一的、片段式的文化形式,拥有时间和空间、历史和文化的印记,能够保障民族传统文化的本真性、延续性和整体性[4].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作为赣南客家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形态”,应在原有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其“活态”传承,通过对传承人的政策支持、资金与技术扶持帮助,积极引导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组织进行现代功能转型,实现现代转型“活态”传承发展.
第三,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国际竞争与交流意识.价值是事物能否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要想更好的传承、发展,就必须增强客家民众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自信,促进客家民众对民俗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提高客家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宣传,唤醒客家民众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传承意识,促进客家民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引导客家民众结合时代精神,注入客家民俗体育新内涵,开拓客家民俗体育新领域,探索客家民俗体育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融合,增强客家民众身心参与的情感与意义.要不断充实客家民俗体育内容,服务客家民众身体健康发展,助推竞技体育运动,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客家民俗体育国际竞赛交流,提升客家民俗体育国际形象与话语权.
第四,打造特色品牌,创新多元服务传承模式.要充分挖掘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特色资源,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与节庆民俗活动、全民健身运动 、特色乡村建设、体育旅游、赛事运营等有机结合,依据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促使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实现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转型,在吸收自身精华和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积极打造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特色品牌,开创多元化民俗体育传承发展模式.
2.2 构建实施民俗体育全民健身发展计划
构建实施客家民俗体育全民健身发展计划是广泛开展客家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客家民众健康水平,丰富客家民众文化生活的有力举措.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实施客家民俗体育全民健身发展计划,使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有机的结合,保护和引导民俗体育有机服从于全民健身,服务于全民健身,使其发挥重要而特殊的作用[5].要通过挖掘开发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资源,建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全民健身项目内容,制定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全民健身发展计划方案和组织体系,将全民健身与赣南客家的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结合起来,借鉴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做法,结合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自身特点,打造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全民健身运动比赛规则、裁判方法和赛事组织等.一方面,通过开展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乡村全民建身运动,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提供传承发展平台;另一方面,以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推动乡村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2.3 完善民俗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民间组织是推动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或制度肯定民俗体育价值、确定民俗体育的地位,主导民俗体育发展方向,支持民俗体育传承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行业民间组织以及传承人要大力支持与具体参与组织.因此,要充分调动社会、行业民间组织与传承人的参与性、积极性,发挥其最大力量,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机制.省市县政府体育文化相关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较为完善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管理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各级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现代转型传承发展管理机制.
其次,建设赣南客家市县、乡、村三级民俗体育网络.要将政府体育和文化相关部门、社会体育组织、乡村客家族群组织以及社会精英联系起来,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现代转型传承发展一起努力,共谋发展.一是要建立乡镇客家民俗体育管理机构和机制,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社会体育组织、乡村客家族群组织以及社会精英之间的职责与任务.要配备业务精湛的专业人员,制定乡镇客家民俗体育工作计划,工作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指导、检查、督促赣南客家乡村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工作.二是培育扶持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协会、基金会、服务组织、俱乐部等组织,引导和监督这些民俗体育组织发挥公益性、自愿性等优势,加强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的关注与支持.三是要加强乡村客家族群组织的引导,赣南客家乡村的民俗体育活动很多都是以宗族为单位组织开展,如宁都曾坊桥帮灯、信丰大阿子孙龙、大余吉村旁牌舞都是宗族中世代相传的节庆祭祀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特定的族群思想观念与生产生活习俗,应尊重乡民多元化愿望,让乡民享有文化选择权,在动态变迁中获得民俗体育的连续传承发展.四是建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传承人制度,构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传承鼓励体制.通过考核评价根据工作开展优劣进行奖惩,对优秀传承人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使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尊重.五是发挥好社会精英的重要推动作用.要吸纳社会精英加入到客家民俗体育民间组织,使社会精英成为民俗体育民间组织的骨干力量,有效地影响其他成员的参与态度、充分调动他人的积极性,维系民俗体育民间组织健康运行.
最后,加强民俗体育社会指导员业务培训.一要调查摸底.要对目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传承人、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民俗体育组织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组织管理水平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二要培养中坚力量.要对现代乡村社会民俗体育组织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行专门培训.定期组织省市县不同等级、不同项目的民俗体育专项理论与技术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培养提高现有民俗体育传承、指导和组织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活动组织能力,通过考核颁发合格证书.三要充实后备力量.挑选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责任心的民俗体育民间组织者和部分爱好者进行培训指导,把他们充实到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组织管理团队来.四要培养专门人才.在赣州市大中专院校体育和艺术专业学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进行客家民俗体育项目专项培训,组织客家民俗体育项目俱乐部和课余训练队,通过开展校内外展演与比赛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培养专门人才.
2.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与支持.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对客家民俗体育的现代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并通过政策和制度来主导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发展方向,给予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应有的地位.一要依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护体系,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传承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二要通过政府给政策、出资金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保护传承中来,培育能够参加商业演出的高水平客家民俗体育队伍,让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从业者通过参与民俗体育活动获得收入脱贫致富.三要建设客家乡村体育休闲场所,改善场地设施,保障客家乡村民众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四要鼓励体育、艺术专业人才到客家乡村培训指导,帮助民俗体育项目创新发展,指导扶持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形成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从业者队伍.五要通过举办客家民俗体育赛事带动民俗体育发展.可以借鉴竞技体育的做法,每间隔一定时间举办一次大小规模不等的客家民俗体育运动会,邀请赣闽粤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人参与竞赛表演.也可在节庆日举办单项客家民俗体育比赛,鼓励县区、县县之间自发开展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客家民俗体育邀请赛或争霸赛,为客家民俗体育传承人提供各种技艺展示的舞台,吸引各地客家民众广泛参与到客家民俗体育活动中来.政府要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各职能部门任务,营造良好赛事氛围.可建立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运营机制,以市场为中介盘活多元赛事运营主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赛事.六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客家民俗体育研究,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现代转型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5 打造客家民俗体育特色品牌,构建多元旅游发展模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和观赏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新时尚,民俗体育旅游逐渐成为吸引旅客的亮点.因此,应抓住此良好发展契机,将民俗体育与旅游相结合,在构建多元旅游发展模式中实现自身转型发展.
一要以民俗体育特色文化为主题举办旅游文化节.如赣南客家石城灯彩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为更好的保护传承石城灯彩民俗体育文化艺术,石城县政府2010年举办了以灯彩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节“石城灯彩艺术节”,以后每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十届.作为主角的石城灯彩民俗体育表演、灯彩踩街、灯彩展览让游客大开眼界,令所有观众无不为之拍手称好.许多客人激动地说:“真是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大受震撼.灯彩表演大大超出人们想象,使人难以忘怀,难以想象.”一些文化界专业人士称:“节目再加提炼,则可进入央视大舞台.”灯彩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八方游人,带旺了旅游人气,提升了旅游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人到石城来赏莲花、漂漂流、泡温泉、看灯彩、品美食,登通天寨,大大拉动了石城旅游市场.同时,也促进了石城灯彩民俗体育现代转型传承发展,弘扬了客家灯彩民俗体育文化.
二要以民俗体育特色文化为主题建设特色乡镇.如将龙南客家香火龙与龙南客家围屋——栗园围结合起来,把香火龙民俗体育文化移植到客家围屋——栗园围的开发中,打造龙南特色客家民俗文化小镇.如今的香火龙更侧重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更具观赏和表演性,除了香火龙表演之外,还增加了烟花欣赏以及许愿树、猜灯谜、观看文艺晚会、品客家特色美食等趣味活动,让当地群众和游客参与其中,形成了集特色香火龙观赏、 游览参观围屋及品赏客家美食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既促进了栗园围旅游发展,又实现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要以节庆民俗体育文化为主题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把节庆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既促进节庆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发展,又能借节庆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推动当地经济产业发展,构建“活态”“双赢”发展模式.如:太平堡龙船盛会是杨村赖氏在端午节期间以祭祀龙神老爷为核心的传统民俗活动,成为赣粤两省三县五乡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端午节庆活动期间,两尊木雕龙神被分别请到池塘边的凉亭里,接受来自四面八方村民的香火祭拜.盛会为期5天,围绕“池塘龙舟赛”展开一系列祭祀仪式,五月初一龙船下水,初二参赛船队报名,初三是“龙船会”,初四至初五上午龙船进村扫邪,初五为龙舟比赛.在举办龙舟赛之前,当地客家人依据传统风俗,举行迎龙神、龙船下水、千人宴、巡村等端午民俗活动.至今,太平堡龙船盛会已成为龙南人的端午节印象符号,年复一年,既传承着一项历经500余年仍兴盛不衰的太平堡龙船会,五天时间的消费又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产业发展.
四要借助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平台,向世界宣传推广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迄今,赣州已于2004年、2019年分别在赣州市和龙南举办了两届.可通过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宣传画册、民俗体育活动宣传视频等不同形式,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进行展示.可联合闽西、粤东等国内外客家人共同在每年的恳亲大会举办“世界客家民俗体育运动会”,吸引国内外客家人组队参赛,促进客家民俗体育国际交流,使客家民俗体育走向世界.
2.6 加强客家民俗体育的教育传承,推动学校体育的特色化发展
学校教育在推进客家民俗体育现代传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与魄所在,文化教育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因此,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引入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课余活动、校内外竞技比赛与展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基本靠民间单一传承的方式,实现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现代传承和发展.同时,通过强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学校传承,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体质健康,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化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优势.
一是各级各类学校应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赣南客家特色民俗体育项目,选择一些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显著、易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如定南职业中学将定南县瑞狮引入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对定南瑞狮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要组织专家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表演技巧、组织教法、锻炼方法、竞赛规则等进行专门研究,编写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校本教材教法,便于项目在学校开展推广.
三可邀请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传承者进入校园,开展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知识讲座和示范教学,开设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课余俱乐部,组织开展课余训练活动.
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体育竞赛与表演活动,定期举办校内外邀请赛、争霸赛,提高学生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推动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传承发展.
五是政府体育文化部门可与高校合作建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传承基地、设置专门研究管理机构,挖掘和整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历史流变,研发客家民俗体育与赣南客家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整合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魂魄构筑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宝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是文化强国战略下的重要任务,客家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带来的困境和挑战,我们要端正姿态和摆正位置,打造传承与发展客家民俗体育的有效路径,为体育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