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利用实践及路径探析
——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2-03-17赵海燕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馆藏整理党史

赵海燕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003)

红色文献就是记录中国共产党成立、成长、发展的所有记录载体[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高校图书馆是收藏保存红色文献的主要机构之一,理应收集整理利用好红色文献,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

一、红色文献的价值意蕴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献是我们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奋斗史和英雄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和生动载体。

(一)资政育人,呼应时代需求

红色文献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基础,也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收集、整理和利用红色文献,便于大学生了解并读懂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形成正确独立的价值体系,担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芒绽放的责任和使命,投身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实践。

(二)助道之器,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红色文献记录党的百年历程,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史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图书馆收集整理红色文献,可为相关管理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第一手的扎实材料,尤其是对致力于相关阶段历史研究或思政教育教学的读者而言,红色文献收集整理的丰富度和系统度,对于研究教育的拓展和深入影响极大。

(三)文化传承,肩负历史使命

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收集整理红色文献,有利于读者在多元文化冲突碰撞的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杆,增进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在原生性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传承。

二、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利用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概念界定不统一为红色文献整理利用带来挑战

近年来,“红色文献”使用较多,但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一是广为采用的红色文献概念,即将红色文献界定为“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起至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文献资料[3],但是严格按照此定义界定的红色文献数量较少、收集整理工作困难;二是将从1921年至今所有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资料都归属于红色文献;三是将红色文献与革命文献通用;四是将红色文献的形式扩展到纪念馆、档案馆等领域的物化层面。不断泛化的红色文献概念对传统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体系带来冲击,存在实际操作困境。从方便红色文献收集整理的角度出发,笔者认同从广义概念视角界定红色文献,即将红色文献定义为“共产主义者在追求革命真理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经验等成果的总称。”[4]

(二)现实因素影响红色文献研究设计与实践运用的契合度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高校图书馆AND红色文献”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3月22日,共检索到有效文献34篇。对检索结果分析可知,高校图书馆关于红色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且研究方向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红色文献馆藏资源建设,如王东[5]提出筛选馆藏、资源共享、定向搜寻、数字加工等七种红色文献建设途径;二是馆藏红色文献资源整理,如韩亮[6]介绍西华师范大学整理川陕苏区红色文献成果;三是馆藏红色文献资源利用推广,如袁玉红[7]以复旦大学为例,介绍馆藏红色专题文献多渠道、多空间、多方式、多人员的立体化推广实践。实际调研不难发现成果多集中在个案研究,深入推进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利用的改革创新,需结合高校政策导向、学科发展需要、读者需求、基础支撑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论证创新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实际应用价值等才能做出决策。

(三)资源不均衡致使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利用产生差异

红色资源丰富的高校,以图书馆红色文献实践和相关研究为主题,总结了不少经验抑或探索了某种范式,但是距离成熟和可推广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开展红色文献研究和实践的高校图书馆,不但具有优越的红色地域优势和革命传统,而且馆藏红色文献资源丰富且有特色,普通高校图书馆对于其实践经验的可借鉴性存在一定困难。如何从广义视角建设、整理红色文献资源,从而形成馆藏红色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以满足读者红色文献阅读需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图书馆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

三、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利用实践

2021年,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以“党史”为核心开展红色文献整理利用工作,将党史文献整理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相融合、在阅读推广工作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成为高校图书馆打造具有特色党建品牌活动的有效探索。

(一)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文献馆藏溯源

1.追溯校史,构筑红色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8]。中国海洋大学始建于1924年,作为一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民族解放和国家改革建设培养了大批卓越优秀人才,他们有为了“索我理想之中华”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有“首先是战士,其次是学者”的教育家和学者,也有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他们以自身成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校史红色文献资源,是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应有“红色文化范本”。

2.赓续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中,致力于校史红色人物文献收集,建设“海大文库”以发挥校史文化育人价值、传承红色基因。如华岗是海大山东大学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位校长兼党委书记,其提出的“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发展理念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水产特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大文库收集了1951年由三联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发展史纲》、1952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五四运动史》和2018年由华岗之女华景杭捐赠的《共产党宣言(华岗译本)》等多部华岗著作,并由专人负责,便于广大师生借助文献追随校友足迹、追溯理想之光,增强对党的百年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二)基于校本馆藏资源的红色文献整理

1.保护性收藏1919—1949年之间的红色文献。“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图书馆根据20世纪80年代编制的馆藏珍贵资源简要目录,收集整理分散于各处的包括红色文献在内的古籍、民国文献资源,并将其单独存放于恒温恒湿环境的历史文献书库,在对其加强存储性保护的基础上,通过聘请业内专家指导、指派馆员参加相关业务培训等方式,提高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编目能力,实现珍藏文献的实体序列化和馆藏OPAC目录体系化,为红色文献进一步的整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2.整合性收藏1949年以来的红色文献。为满足读者党史学习需要,图书馆针对1949年之后的红色文献开展普查梳理,建设“党史书架”,打造以党史红色文献为基石的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铭记党的百年岁月,讲好党的百年故事;同时图书馆还梳理现有电子文献资源中与党史及党建理论相关的图书,整合形成数字版馆藏红色文献目录,为师生员工打造复合型的红色阅读专属空间。

(三)基于文化育人的红色文献服务利用

红色文献是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相关的文献,因此天然的成为党史、地方史及人民革命奋斗史等的绝佳教育和宣传题材。红色文献及其拓展资源的展览是展示红色文化艺术、揭示红色文献特藏、营造红色文化氛围的有效资政育人方式。近年来,图书馆通过自主策划与引进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拓展红色文献主题展览,其中以馆藏红色文献图文展、地方革命人物展、海洋成就校史展等形式为主。

1.馆藏红色文献展。党史文献展是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展览的重要主题。党史文献是历代图书馆人辛勤收集的成果,也是红色文化在高校发展历程中的积淀与汇聚。在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图书馆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整理、策划了“书载伟业、百年辉煌”馆藏、图文展,展览以历次党代会的召开时间为轴,通过馆藏党史红色文献、图文展板、视频纪录片三位一体的方式,系统展现党的百年历程和沧桑巨变,让读者重温波澜壮阔、星河熠熠的峥嵘岁月,坚定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的信念,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校史文化展。“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始终是海大坚持的办学宗旨。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是陆海兼备的海洋大国,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保障。2021年,图书馆于文化展厅推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成就展”,展示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物理海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的文圣常院士的学术和教育成就,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入知名学者成就回顾,追忆海大精神,展现海大海洋教育的发展历程。

3.地方革命人物展。青岛问题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9],从某种程度来说,青岛是沿海红色文化的产生地,在这里涌现出一批心忧天下、舍生取义的革命烈士。图书馆与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共同主办“铭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英雄人物事迹展,为读者讲述革命英雄王尽美、邓恩铭、李慰农、刘谦初、武胡景、郭隆真的感人事迹,展现青岛早期革命历史,彰显革命前辈的理想之光和信仰之力,以期引起读者同频共振、薪火相传。

四、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利用的路径探索

(一)统筹联动,增进红色文献整合利用的效能

1.多主体统筹联动。多元联动是扩大红色文献整理来源、增强红色文献辐射范围的良好方式。图书馆在以往的红色文献整理利用活动中,基本立足于图书馆自身视角、依靠图书馆自身力量进行,缺乏与红色文献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利用者、研究者等主体力量的有机融合。要实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10]提出的 “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的目标,多元主体的整合联动势在必行。

2.多路径系统协同。为提升红色文献整理利用成效,高校图书馆可在省、市、校有关单位的协调下与其他资源主体通过纸质资源复制、数字资源链接、电子版本整合的方式进行。如延安大学图书馆[11]在收集整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的过程中,积极争取市政府等主管单位的支持,协调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档案馆、延安干部学校等众多机构共建共享相关资源,实现延安时期红色文献的完整系统性整理,为延安时期红色文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3.多渠道共享增值。红色文献整理利用的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社会和读者需求、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打造多元立体的阅读推广体系,跨界融合多元资源主体(区域内各类型图书馆、文化馆等)、面向多元服务对象(教师、学生、社会公众等)开展主题各异、渠道复合的阅读利用活动,在与多元主体的协调合作下,共同参与红色文献整理,实现红色文献的资源共享和价值增值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所在。

(二)创新研究,增加红色文献整理利用的高度

为充分利用好、传承好、发扬好红色资源,我国各个地区的各级各类组织正以设置研究课题的方式鼓励图书馆参与红色文献整理利用,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开展本校、本地、甚至全国、世界范围内的红色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在打造本馆馆藏红色文献高地的同时提高图书馆的学术内涵和层次。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12]在对馆藏红色文献进行目录整理、平台搭建、数字开发和专题展览的基础上,依托一个国家社科基金、一个CADAL资源类项目和三个校级课题,针对馆藏红色文献整理和利用实践进行多角度探讨和全方位总结,形成红色文献研究经验,既驱动了红色文献更高层次水平的整理利用,又提高了图书馆整体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水平,彰显了图书馆在红色文献专题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实力。

(三)构建平台,拓展红色文献整理利用的广度

据调查显示,当前红色文献平台的主要建设者为省级公共图书馆[13],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国家图书馆“红色文献数据库”和上海图书馆的“革命(红色)文献服务平台”。近年,一些具有先天地理区位优势、红色文化丰富的高校图书馆开始着手红色文献平台建设,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建设“陈毅专题数据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红色文献”平台,延安大学图书馆建设“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这些已建成的红色文献服务平台,各具特色和优势,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些“各自为政”建设的红色文献服务平台,从全国范围来看,资源内容存在交叉重叠,并且社会服务效能有待提高,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基于共建共享和数字人文技术趋势,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红色文献服务平台,整合多资源类型、多资源形式的红色文献,融合多元异构数据,注重对红色文献的关联聚合和挖掘利用,实现对多元读者知识服务的目标。

(四)聚焦特色,推进红色文献整合利用的信度

开展红色文献资源专题研究,对红色文献进行深度揭示和内涵推广,增强红色文献的叙事张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红色文献专题研究应利用学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结合学科和校史来展开,通过邀请有关学科专家学者开展培训、讲座、党建等方式挖掘展示党的百年历程或高校发展历程中发生的感人至深、催人至省的人物或事件,增强红色文献资源的体验感,让红色文献走进读者心里,推进红色文献的资源利用和价值转化。例如,周浩然是海大校友,也是20世纪30年代青岛革命文化名人之一,短短一生留下近百万字的遗作,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可探索与周浩然文化园、周浩然研究会(挂靠于海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通过资源融通、观影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整理利用浩然红色文献,挖掘浩然精神的时代价值,推动周浩然思想的深化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增添和谐音符。

红色文献研究蓬勃发展,各级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正在积极探索红色文献整理、利用与研究的模式和方法。高校图书馆可通过统筹规划多元联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课题研究拓宽视野、专题研究纵深挖掘等方面促进红色文献整理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对红色文献的保护收藏和价值挖掘,发挥其价值意蕴,培根筑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馆藏整理党史
馆藏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