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组建及运行的有效策略
2022-03-17鄢春苗
■鄢春苗
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发展受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形成了以需求驱动为前提、以组织管理为基础、以研修活动为核心、以保障激励为支撑、以考核评价为促进的工作室运行模式,深入研究名师工作室建立、运行与发展的系列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在名师培养、教育改革与品牌锻造方面的作用与功能。
一、形成工作室的需求驱动机制
激发并满足工作室组织、个人需求以及相关利益,是工作室建立并发挥作用的原动力。名师工作室形成的需求,一方面是工作室成员个人成长与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即充分满足工作室成员在培训、教学、研究、专业实践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工作室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一致性,即整合了工作室成员个人需求的团队发展组织需求。同时各级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和工作效能激发了工作室成员内生动力,实现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形成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室需求驱动机制,需要做好需求调研与组织引导两项工作。工作室成立后,主持人要对成员的来源、年龄、学历、专业、教龄、职务职称等基本情况,对其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专业能力、个人资源及加入工作室的动机等做充分调研和分析,将其作为个人发展规划制定、组织分工的重要依据;同时,要组织成员共同研讨并提出工作室建设理念、目标、宗旨、主张、原则、制度等,确立共同发展愿景,引导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有机统一、相互协调。
二、建设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机制
工作室通常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建立起来的非行政群团组织,其形态是一种紧密型的组织架构。工作室外部和内部有关组织和因素相互关联、紧密结合,各组织间职能明确、相互作用,是确保工作室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工作。工作室一般依托主持人所在单位设立,内部有1名主持人和若干名成员,由各级教师发展机构或学校对其进行业务管理。工作室主持人选一般按照本人自愿申报、逐级推荐、组织遴选、公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程序确定。工作室成员一般由本人申请、所在单位遴选推荐后,由主持人通过资料审查、双向沟通等方式自主确定。
(一)工作室外部组织
工作室的运行与发展,涉及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支持,需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专家团队、工作室所在学校等充分发挥相应职能。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工作室顶层设计、进行制度安排、提供经费保障、实施统筹管理;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工作室主持人遴选、培训,工作室活动业务指导,工作室过程管理及年度(中期)、终结考核评估的组织实施;专家团队主要负责对工作室有关教师培训、课题研究、教改实践、专业实训等进行专业指导;工作室所在学校主要负责承担组织领导,提供工作室有关人、财、物等的运行保障等。
(二)工作室内部组织
工作室内部由主持人负责工作室的运行与总体管理,涉及课题、宣传、活动、管理、档案等内部功能,需要专人负责:一是课题管理。包括课题申报、立项、开题、中期验收、成果汇编、结题、鉴定等相关事宜的安排、管理、落实、督促。二是宣传工作。包括活动摄影摄像,制作活动简报,发布活动动态,联系媒体报道,建立工作室网页、公众号或博客等。三是活动组织。包括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开展集中培训、交流合作、考察观察、调研诊断等活动,做好联络、组织、协调,做好活动记录等各项工作。四是人员及经费管理。包括制定管理制度,开展活动考勤、人员考核、人员进出和经费管理等。五是档案管理。包括收集整理各项活动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建立成员成长档案,督促成员及时提交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等。
三、发展工作室的保障激励机制
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于充分发挥各类管理措施和激励手段的作用,必然会形成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主要为外部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外部管理制度涵盖工作室组建规则、工作室组成条件、工作室管理体系及具体办法、工作室建设周期、工作室职责任务、工作室经费管理办法等。工作室内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规划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交流制度、经费制度、考核制度、进出制度等。根据对本地大量名师工作室调查研究发现,工作室一般要形成制定团队和个人三年或相应周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度;形成培训方案设计与课程安排、组织管理、活动要求等方面的管理办法或意见;形成调查、研讨、课题研究的制度;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建立工作室专用账户,专款专用,安排专人负责经费预算、决算及报账支出;制定成员考核制度,对工作室成员参加学习、研究、对外交流指导等各项活动的出勤、任务完成、成果成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根据工作室发展需求,明确人员结构及成员入室条件,根据个人发展需求和考核结果进行人员动态调整,建立可进可出的流动制度。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根据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名师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证[1]。工作室的作用发挥和持续发展,需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一般来说,包含工作量减调、劳动报酬和荣誉获取、调职等激励手段。比如,对工作室主持人或成员在参加工作室活动或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经考核合格后,对其参加工作室活动予以工作量认定,或减免其在学校的相应工作量;工作室主持人或成员在承担工作室讲课指导、教研科研等活动中以相应标准获得劳动报酬;对于认定的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以相应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给予授牌或颁发证书;对于评选为优秀的工作室主持人或成员优先推荐为相关项目负责人或优先推选为上一级工作室主持人或成员等。
(三)建立良好的条件保障机制
名师工作室的运行需要稳定的学习场地、活动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需要开展学习、研讨、交流、研究等必要的课程、数字化资源、网络平台、专家团队等资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工作室所在学校应为配置这些条件支撑提供必要的政策及经费保障。
四、建设工作室的活动实施机制
名师工作室的本质是集培训、研究、实践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活动是名师工作室开展工作和常态运行的主要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完善活动路径,创新活动模式,建立工作室活动实施机制,是工作室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一)工作室常态活动类型
专业阅读。主要有基础性阅读、主题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写作性阅读、提高性阅读。配套活动有写读笔记、分享读书心得、举办读书报告会等。
集中研修。工作室适时开展主题研修活动,围绕师德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开展集中研修,聘请专家教授讲学或根据成员的不同类型,分别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各级各类高级研修班,促进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对名师专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工作室主持人可聚焦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或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攻关,申请教科研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主张,提炼和确定个人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赋予每一个成员科研课题。
专题研讨。工作室可经常组织研讨活动,形成研讨制度,如每周一次在线研讨,每月一次组内集中研讨,每期一次区域内主题研讨,每年一次专题学术论坛等。
技能实训。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致力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需注重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挖掘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成员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自身专业技术能力。
教改实践。结合国家、省及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深入开展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广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形成教改实践案例及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此外,还可以开展帮扶活动、社会服务等。工作室可组织工作室成员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举办专题报告,开展课堂教学示范;也可以充分利用工作室人才、技术和科研优势,搭建平台,在社会服务活动中激发工作室成员内生动力。
(二)工作室活动实施与组织
高质量的活动是实现工作室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工作室活动不仅要注重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更应注重活动的有效路径和组织策略。工作室内部按“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阶段,“调查需求、制定目标、制定计划、拟定措施、执行计划、检查验证、提取成果、反思改进”等八个步骤实施,工作室外部由业务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团队“对工作室年度计划及活动方案进行审查论证—书面意见反馈—工作室计划(方案)改进—工作室活动实施—专家过程视导—工作室总结改进”,以此路径和流程开展工作,使工作室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再进入下一阶段或年度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使工作室活动规范开展、品质渐增。
(三)工作室活动模式创新
要使工作室发展具备持续动力,充分体现工作室的价值、品牌,需要建构常态化、序列化的活动模式,以及多元化、特色化的活动模式。主要有以下集中类型:
结对联盟式。不同层级(如国、省、市、县、校级)同一领域或专业(学科)名师工作室间围绕某一主题或某项任务联合开展活动,集体攻关,促进研究的深入、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不同区域同一领域或专业(学科)名师工作室间联盟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互惠;不同领域或专业(学科)工作室间联盟,工作室与高校、教科研机构、优质企业、地方部门等结对开展活动,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跨界融合、智慧共生。
辐射引领式。这种模式重在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一是在组织上架构“1+X+N”的人员链条式结构,即由1个名师引领数名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数名骨干教师再分别指导若干名教师成长;二是工作室组织开展的系列活动不局限于内部成员参与,鼓励有条件和需求的区域或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三是帮扶引领,如每个省级名师工作室每年均要组织不少于2次到民族地区或贫困地区进行送教帮扶活动等。
混合研修式。围绕提升工作室成员师德理念、教学实践、教研科研、专业实践能力等开展“集中研修”与“网络研修”,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与自主研修相结合,教学实践、技能实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多元混合式研修模式开展活动。
主题序列式。这种模式一般由工作室围绕某一重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技术技能或工作室研究的重大课题等为主题,开展聚焦主题的序列活动。
此外,工作室运行中考核评价也至关重要。评估既是工作室活动的终点也是指引工作室发展方向的起点,科学的评估有助于规范工作室运行、改进组织管理、促进成果导向,实现以评导向、以评促建,提升工作室建设质量。工作室业务管理部门应分析评估要素,构建既注重项目背景、输入、过程的评估,又注重反映、学习、行为和结果多层次的效果评估的“四维”评估模型,通过自查自评、专家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对工作室进行年度(中期)考核评估及周期验收评估。评估结束后,评估主体应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使评估结果作用于工作改进、组织激励、人员表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