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引领路径探究

2022-03-17王亚萍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核心

王亚萍

(合肥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深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引领问题,旨在进一步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价值观引领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关节点在于思辨价值观引领的直接现实性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现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青年学生形成价值体认与价值选择,形成一定意义上的价值观引领。此过程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同,并生成引领机制。为此,本文探究价值观引领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结构关联,分析在具体实践中实现价值观引领的内在规定性。

一、价值观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历来重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对时代精神及其主题内涵的深刻认识,进而形成与特定社会主体根本利益相符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引领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价值本体和形成价值观引导的根本追求与内在动力

(二)价值观引领确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取向

价值观引领深刻地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形态及其实践尺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涵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结构的指导与价值取向,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诸形式的实践形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精神和意志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领域并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体系建构过程中通过对象化的价值观引领与精神自觉取得的直接现实性。在此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出价值观引领的本质属性在青年学生思想深层结构中的精神性内化,并转化为日常生活行为意识、社会实践心理和社会价值观,从而实现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

(三)价值观引领生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生作用机制

价值观引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其机制生成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和一定实践形态的社会思想政治环境具有较高的匹配度。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特定的价值观由实践检验,反作用于一定价值主体的认知界面,通过认知理解与情感升华成为价值主体的内在精神需求和理性自觉状态,具有以下基本要求: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中具有引领多元价值观念并萃取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能力;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获得价值观引领的特定主体实践精神基础;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预设的价值属性和观念结构形态与价值观引领实现效率之间具有社会内在统一性。

二、祛魅时代的价值观引领困境

(一)价值流动性

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生活流变,加强了个体思想意识的不确定性。价值稳定感被打破,导致价值流动多变甚至断裂,这是使价值观引领出现困境的重要根源。科技日新月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使青年学生处于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不断流动的价值链条取代封闭循环。价值的流动性使青年学生比较迷茫。当价值的确定性与稳固性被打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感逐渐被削弱时,青年学生就会陷入思想意识非确定状态中,对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持怀疑态度,缺失自我归属感,具有自身精神价值以及价值观的虚无感和缥缈感。

(二)价值多元化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2]价值立场是关系价值观引领的重大问题,而价值立场问题又是社会价值观引领过程中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问题。多元化的价值会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向心力,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价值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价值规范形成很大的冲击,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胶着的不稳定状态。这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来说,容易导致主体价值标准模糊化和价值认知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为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充分的蔓延空间,相应地,多向度具有竞争色彩的价值观念也使青年学生面临价值选择与价值认同的困境。

(三)价值私人化

在现代性语境下,个体私人空间使思想、精神及价值为个体所专享。价值的私人化导致青年学生与社会核心价值分离,无论是感性的欲望、自利心,还是个体追求标新立异,均不易形成价值观引领所必须的思想基础和精神自觉,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边界。缺乏思想根基的价值私人化将人封闭于隔绝的空间中,无心也无力关注他人与社会,狭隘地认为个体价值是价值存在的最高形式,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过分关注自我,过度自恋,导致公共理性缺场。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引领的实践路径

(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实现青年学生个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体的融合统一,建构并筑牢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同的现实精神根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制度的落实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推进都需要科学理念指引。[3]在深层次上,这是体现价值观引领生成方式的现代性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式现代性转变的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意识形态效用产生方式的现代性转型,并结合意识形态领域的功能嬗变、文化转向、生活化和感性化等特征,探索并创新价值观引领内在化、情感化与大众化的路径。

(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价值观引领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深化、内化,才能真正解决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矛盾,并在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等价值观念激烈碰撞中坚持正面价值引导,构筑具有超越性、深邃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观引领认知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识层面的价值观引导和思想体系层面的价值观引导两个维度,构成整体性的价值观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体系层面的意识形态相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普遍性而具有国家总体性主流意识形态特征。两个维度的价值观引导,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质的提升,从而达致价值观引领的统一性与总体性。

(三)坚持真理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

价值观引领需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青年学生,影响青年学生。价值体系能否真正让青年学生入脑入心,前提是价值体系是否科学,内在的结构逻辑是否严密,内涵的价值意蕴是否体现先进的思想精神,以及说理解释是否透彻。多重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上做出令青年学生信服的说明,提升青年学生的理性的、审慎的分析能力,深入浅出地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博大精深,使青年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与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尊重与包容个体的理性反思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引领的现实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尊重与包容青年学生的理性反思能力,尽量创造开放性的环境,引导青年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分析发散性的论题,把不同的价值选择与差异化的人生目标放在面前,去思考、追问、探索。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形成理性反思能力,并且进一步提高的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青年学生成长的实际状况出发,在把握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着力提升坚定的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并自觉地外化为价值实践,使价值观引领建立在具体的自在自觉基础上。

四、结语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是把自在的意识形态从不自在的状态中萃取出来,让青年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价值体认与价值选择,即形成一定意义上的价值观引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整合功能与价值引领功能,运用其蕴含的价值属性内化与精神信仰追求生成规范青年学生价值认知、夯实青年学生精神根基的重要力量。而这一力量得以实现的机制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年学生的理性认同,并生成价值观引领机制。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