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
2022-03-17王焕成
王焕成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 江苏 211800)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问题。[1]应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全方位思政队伍建设,促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交流互动,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制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发挥各学科优势,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分析
“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德育中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2]而课程思政是专业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专业课老师扮演思政教师的角色,运用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作用,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具有功能和本质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功能和本质是一致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本质上都是“大思政”的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具有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功能。“但二者的课程地位和内容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思政课程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则重在知识体系和价值导向的融合”。[3]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来实现的。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传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专业课教师充当思政教师的角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功能。另一方面,应“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4]要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合作,促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相互交流、互相合作,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当中相互融合,发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功能。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具有立德树人目标的一致性
无论是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还是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其融入的目标和宗旨都是立德树人,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课程思政的实质和目标是把思政教育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开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5]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的目标是最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立德树人目标。这充分说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具有立德树人目标的一致性。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思政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首先,“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是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5]其次,思政课程坚持思政的价值统领作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所包含的道德素养、敬业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所以说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专业课程中的道德素养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实守信为依据。再次,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中的部分内容具有思政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必须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教育因素,助力学生全面发展。”[6]思政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某些典型、重要案例等。可以深入挖掘其他专业课程里面的思政资源,实现育人理念和价值引领的完美融合。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分析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促进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的需要
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的重要课程。思政课程主要致力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专业课程主要致力于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陷入“两张皮”的困境。长期以来,思政课程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中没有搜集专业课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专业课教学局限于专业素养教育和强化专业能力的教育,很少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导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脱节。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效应需要
对于专业课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的。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大多侧重于显性教育,对隐性教育开发不足。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当中,只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显性教育,而忽视了专业课课程的隐性教育。例如,机械专业的课程只注重机械设计的精确程度的显性教育,而忽视其对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的隐性教育。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资源,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有的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忽视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没有充分的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门专业课程当中,没有真正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三)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促进高校教育工作者协作融合需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而高校思政工作正是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总量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方面缺乏协作与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没有能够实现有机融合,没能够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缺乏沟通交流。思政课教师只讲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专业课老师只讲述专业相关内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能进行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交流与融合。
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互融互补促进教学内容相互渗透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灵魂,智是基础。思政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培养道德素质高的人才。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专业素养高、知识素质能力高的人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思想理论素质高、法律道德素质强、职业涵养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思政课程要融入专业素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高校培养人才的原则是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以专业素养教育为辅。要培养专业素养高、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高的人才,就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第二,专业课教学不能局限于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培养。专业课教学过程当中也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不断完善专业课教学体系、创新课程设计,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促进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补,摆脱“两张皮”的困境,真正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高质量人才。
(二)交流互动促进高校教育工作者协作融合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制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发挥各学科优势,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高各学科教师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的资源互补,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完美融合的育人合力,发挥高校课程育人的功能,构建和优化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加强全方位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师的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讲课大赛等活动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互动,使专业课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过程当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求,深入开展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其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例如,对于经济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艺术专业的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审美观;对于机械专业的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弘扬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对于外语专业的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交流互鉴的文化观;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的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