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写作生活情境的发现与创设
2022-03-17花中欣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花中欣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现在有一种观点:学生活动是教师教学的资源。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却不同意狭隘地理解这个观点。如果把学生的活动仅限于课堂活动的话,那么这个资源也很有限。我认为,学生的所有活动都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资源。我们只需根据不同的授课目的和场合来适当的利用这些资源罢了。
以往的作文教学的创新,往往多是着眼于内容或者形式的创新上。内容上,只是概念化地要求学生要从生活中找素材,要从书本中找资料,要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寻体验……这些固然都没有错,但是,作为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整体欠缺,生活阅历整体单一,怎么关注生活,怎么活读书本,怎么利用与人交流的机会获得体验,都是盲点。而这些足以成为学生写作土壤贫瘠的致命阻碍。而从形式上进行创新尝试者,也无外乎多设计几个瓶子,甭管装什么酒都很漂亮罢了。
实际上,任何形式的作文创新都不应该脱离一个基本的原则:厚积薄发。没有生活的思想浇灌是拔苗助长,甚至是叫人说谎,没有内容的形式更是徒有其表,害己害人。而只有在平时真正激发出学生足够的生活热情,引领他们去积累足够的学识,积累足够的体验,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才能真正把学生日常的活动转化为我们教学的资源。这里边的引领是重中之重。
其实,我们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摄入与输出的过程。我们老师对生活的感悟积累,对课本教材的阅读体会,甚至对学生的人格了解,都是摄入的过程。而我们的具体的施教行为,就是输出。学生也是这样。所以,课堂是舞台,教室是舞台,学校是舞台,社会也是舞台;课上是舞台,课下也是舞台。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是学生和老师活动的舞台。
我们的教学活动,可以从某个方面理解为对生活中适切于教学的情境的发现与创设。
首先,在课上,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对生活实践的把握是我教学中一直贯彻的思想。例如:七年级的时候,有一篇课文《猫》。我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引领学生从课本走出来,走进生活。当今社会,养宠物蔚然成风,尤其是养猫。然而,宠物为人类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人类却时不时根据自身好恶弃养甚至伤害宠物。据此,我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猫的随笔,从课文《猫》联系到生活中的猫,为孩子们搭设理解课文形象和主旨的情境,拓展孩子们写作素材的领域,发挥孩子们的联想想象,从而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丰沛了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其中有一个孩子的习作还被本部文艺刊物《铎音》刊载。
其次,在课间,我与学生把对对联作为游戏,我出:刘伶醉饮刘伶醉;学生不久即对出:侠客行歌侠客行。我把学生的姓名编成对联请学生来对。比如:我班有个同学叫管鹤,还有个同学叫曹鹿。我就出对:管子乘鹤去;学生即能对出:曹公骑鹿来。全班为之喝彩。这样的事例普通而又普通,这样的活动丰富又丰富。开始时我为主导,引诱学生来对对子。不久学生就像上了瘾似的,互相求对,甚至向老师挑衅。比如我班赵怀宇出了一个上联,找我来对。上联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我看他得意扬扬的表情,再想到他平时的淘气劲,对了一个下联:上蹿下跳左顾右颦。大家哄堂大笑。赵怀宇边笑边说:“老师您对得凑合,但是不雅,听我的下联: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我由衷地赞叹:“非常好!”
这种摄入与输出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一种熏陶,一种全方位的积累活动。有了好的对联,嵌入文章适当的位置,怎能不为文章增色添辉呢?而这种形式的喜闻乐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完成了积累。
我不仅让学生对对联,还让学生互相起绰号,出色的绰号(高雅脱俗或风趣机智),我还向学生购买版权,并鼓励学生在班级中拍卖。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为积极地去参与这些活动。
假期作业,我也不会忘记让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活动。学生除了要经常去互相求对之外,还鼓励学生到各地游玩,有意识地搜寻天下名对及相关的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总是乐此不疲。
通过上述的描述,我力图说明一个道理:日常的活动,平时的积累,老师的润物无声的熏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而这些,却是我们语文老师常常忽略的工作。
最新修订版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7~9 年级写作要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也是强调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观察生活提供条件。
为此,我做了一个阅读写作的整体设计。
一是,日常读书的熏陶。设置读书课,师生和家长三方同读一本书,读书交流群,背诵积累优美诗文……读书熏陶很重要,给学生埋下人文审美的种子,让学生文雅起来很有必要。只有日常熏陶积累够了,才能在情境中有感有悟。
二是,原创文学创作指导。具体做法是诗歌写作方法指导和原创文学作品展示。读书是积累,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表达,是输出的过程,方法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升,优秀作品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本环节与上述环节是情境写作教学的土壤和肥料。
三是,情境创设与具体实施。这个环节我用一节课来说明。上课的时间选择(春、秋季节),此次选择的是暮春时节。情境更容易触动学生的思绪。上课的地点选在我们学校的一块菜园。
我先在黑板上写:学校这么__,我想____。让课代表10 秒钟之内填上。要求不假思索,尊重内心。课代表果然不负众望,填的是“学校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我内心所期待的“学校这么美,我想去看看”仅一字之差。填完之后,我向全体同学宣布,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课代表的想法,去看看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
然后我布置任务:找寻自己最美的春景。待会回到班里,要有诗歌的方式来描绘找到的最美春景,感悟最美春境。
在教室里进行必要的诗歌写作指导,强调要抓住观察到的春景,细节描写所见之春景,再将春景置于不同的时空和心境之中,由实入虚,便有了春境。而春之境界,分三层:物境—人境—化境。化境是最高境界。一是,对诗入园。学生入园必须对一句诗文(《归园田居》《兰亭集序》)。对诗可以让学生进入诗境或者为入园之后能被情境触动做铺垫。二是,体会感悟。入园之后,十五分钟自由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徜徉,观摩景物,品味生活。三是,构思写作。现场构思,回班写作。因为有了情境激发,很多孩子心中已经充盈了诗情,所以在情境体会结束之后,一回到教室,很多孩子就开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句或优美蕴藉或质朴风趣的文字。四是,展示交流。一些孩子在黑板上挥洒激情即兴写作,更多的孩子在座位上凝思冥想,神飞九天。有的孩子觉得本组组员黑板上有些诗句不太好就冲上去进行修改润色,有的就在黑板前进行探讨交流。十分钟过后,黑板上已经密密匝匝生长出很多诗歌的花草,我们就开始师生共赏、共品、共评。
搭设情境,触动情丝,生活写作,寓理于情,窃以为,这是中学写作的一条有效途径。由此可见,我们所谓的学生活动,绝非仅仅停留在课堂的讨论机制中,也不仅仅停留在语文的课本里。我们的学生活动,就是在生活中探寻文学美、挖掘生活美,甚至于创造生活美的过程。我们利用这些活动作为教学的资源,也绝非孤立地来为高考服务,也绝非孤立地来为语文教学服务,而是为了塑造学生人文格调而服务的。我们的写作,是在充分获得了对文章、对生活的内涵体验的基础上的输出,并非是高考仿写题的转移。我们平时的吟哦唱和,更不是对某种形式的机械模仿,而是对生活的一种委婉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这些探索只是想把语文一些本质的东西还原它的本来形态罢了。
创新教学,何谓创新,的确让无数园丁竞蹙眉。但是,我个人认为,所有的创新恐怕都不能脱离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在现今新课标新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之际,应该谨防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