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史》专栏主持人语

2022-03-17

昆明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保护主义史学时期

探究古今、关怀现实

周 琼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环境史作为一门历史学分支学科,其诞生之初就带有极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即思考从古(人类有文献记载以来的历史为主)至今人类演变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为当下环境问题给出建议与指导,其关怀现实、经世致用特点十分明显。当然,从历史学自身发展看,经世致用也是中国史学最悠久、最深厚的传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史学的经世致用更多表现在对王朝政治演变、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思考,带有“惩恶劝善”“贻鉴将来”的教化与向导意义,对于与人类发展演变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的思考不足。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的思考,中国历史上不乏诸多先贤有杰出思辨,上至先秦诸子,下至明清学人,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一直未停歇。但真正从自然科学知识从发开展的解构研究,以环境史在中国产生后最为活跃。

疾病史一直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疾病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遭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也付出极大代价,并在不断思考总结经验后,投入到新的战斗之中。对于历史时期文献记载的诸多疾病,由于文献本身的模糊性以及古人对病理理解不清,导致后人在解读疾病问题时困难重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人们思考与探索疾病背后的环境问题。吕金伟、吴昊的《环境与疾病: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肿足”考释》一文,对历史时期在部分区域人群中带来极大困扰的“肿足”病展开讨论,依据出土的三国吴简为研究素材,认为孙吴时期临湘侯国“肿足”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维生素B1缺乏症(俗称脚气)相似,它的流行与当时临湘侯国的环境关系密切。

环境保护主义很长一段时期被环境史学者视为实现学科价值的终极追求,特别是在环境史产生初期,环境史学者一直努力将自己的研究为环境保护提供智力支持,这也成为环境史研究具有的天然情结。但环境保护主义并不等同环境史研究,环境史研究要基于历史事实来探析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当然,努力为人类当下及未来美好生存环境的构建贡献能量,这是环境史学者应该具有的使命与责任担当,但不能以环境保护主义替代史学研究,用环境保护主义情结看待历史时期环境问题,往往带有极强的价值取向,这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真实的认知、甚至伤害历史本体。涂珊珊《能源开发与自然保护之争——20世纪60至70年代“风暴王山争论”及其思考》一文,集中关注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纽约风暴王山修建水电站而展开的保护主义者与能源开发者间的激烈论战问题,并以前者获得最终胜利。作者以中立的立场与态度审视这一过程,帮助我们了解了当时美国能源开发与自然保护两种理念间的矛盾关系,以及理解当时美国社会希望在此矛盾中寻求平衡所做出之努力。此外,本文还为我们研究历史时期的环境保护运动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参考,如何基于客观历史事实、展开不偏不倚的环境史研究,需要环境史从业者重视并努力践行。

猜你喜欢

保护主义史学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WTO规则的缺陷和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
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方案要旨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