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探析

2022-03-17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紫陶书画名家建水

田 蕾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考古学家在龙岔河谷的西汉古墓葬中发现的陶瓷残片表明,距今2000多年前,建水碗窑村就有了原始的制陶业。一千多年来,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而蜚声海内外,不愧为我国陶瓷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建水紫陶的故乡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建水古称临安府,位于云南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土地辽阔,气候温和,植被丰厚,少数民族聚居,被誉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名陶之乡。

几千年来,建水一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璀璨夺目,被誉为“文献名邦”“滇南邹鲁”。被有关专家誉为“青花瓷的发源地之一”“紫陶的故乡”“古建筑博物馆”和“古民居博物馆”,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词称赞建水是“古迹荟萃的边陲重镇”。闻名于世的建水紫陶就诞生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至今仍演绎着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

距城北1.5公里的碗窑村,是建水紫陶的烧造地,这里依山傍水、林木茂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为紫陶的生产提供了丰厚的条件。

建水紫陶以书画艺术装饰起源于清初,成熟兴盛于清中晚期和民国。目前发现有明确纪年款的建水紫陶为清道光丁未年(1847)建水窑烧制的紫陶梅花烟斗。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明确的纪年款的最早紫陶作品。从实物判断,该烟斗系当时的制陶名家所作,上面的书画艺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清代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陶工潘金怀有了新的发现。他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红色、黄色、绿色、紫色和白色)浸泡在水中,搅拌和过滤形成紫红色粘土。用这种质地的混合粘土制成的器皿,在窑中烧制后呈紫红色,然后抛光,质地细腻,明亮如镜,开创了建水紫陶独特的新型生产工艺。民国年间(1912年至1948年),经张好、向逢春等制陶名家的继承和创新,建水紫陶无论是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建水紫陶与四川荣昌陶、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以其独具魅力的风格蜚声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珍品,究其原因,除了制作精美,造型新颖之外,最重要的是将传统的绘画艺术在紫色陶器上使用,使其具有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吸引力,成为一种高雅的器皿,登上高雅的艺术殿堂。

一 建水紫陶书画艺术的渊源

建水紫陶做工精良,种类丰富,装饰类型有文字、金石、书画等形式,更集镌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体,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断简残帖”,即在坯体上雕填各种色彩斑斓的文字和图画,使“残帖”和陶体有机结合,呈现出的效果和谐统一,耐人寻味。建水紫陶常见的色调为红底白花(或黄、绿、黑等花),颜色虽有对比,但总体色泽温润古朴,相得益彰。如遇有窑变,红底为黑色,白色为银灰色,更是神品绝技,巧夺天工。建水紫陶烧制工艺复杂,制作成本昂贵,但其古朴的造型,流畅的线条,典雅的色泽,精湛的书画,造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气质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它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其他各个地区的陶器,重点在于造型和品种,唯独建水紫陶独树一帜,把书画搬上陶器。于是,建水紫陶充分展现了中国书画的黑白之美和金石之味。建水制陶艺人和书画名家,汲取传统书画中的养分,借鉴本地元明青花瓷绘画艺术,将书法绘画作品制于紫陶之上,再加以刻填烧制,最后呈现出一种自然古拙的韵味,别具魅力,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与在宣纸或瓷器上用颜色或墨直接书写绘画不同,在紫陶陶坯上创作,必须先以笔书画,再用刀刻,然后用各色陶土填满,晾干后入窑烧制,出窑后再磨光,经多次打磨,器皿光可照人。一件书画、雕刻、烧制、打磨等各道工艺俱佳的紫陶作品,必会因其典雅秀丽的独特风格,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而竞相收藏,引以为荣。

(一)从传统书画中汲取营养

中国书画风格独特,因而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最具代表的民族符号,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中国画是以毛笔、水墨或颜料,在绢、帛、宣纸等材料上作画,完成后加以装裱,长期以来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时期书画名家层出不穷,璨若星河。中国的书画艺术,是华夏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集中表现,也代表了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领域的最高水准。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建水,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才荟萃,其书画艺术为南滇之冠,涌现了一批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著名书画家,在云南书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如果从宋元明时代的砖刻画像、彩绘陶瓷和青花瓷器上描绘的鱼、鹿、狮、人物、花卉等纹饰算起,到清代、民国的书画,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建水历史上的民间书画家层出不穷、数以千计,他们默默无闻地耕耘着这块艺术沃土,创造出无数灿若春花的不朽作品。仅《云南通志》《滇南书画录》《建水州志》《建水县志》等史料记载得知各书画名家就有两百余人。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建水本土更是涌现出大批才气过人、造诣较深的书画家。梳理建水古今书画,其中不难看出,书法多以“二王”和颜书体系为主,绘画多系宋元明清各家,流派纷呈,各擅其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建水书画史上,出现过很多外省和外县(市)籍的书画家,他们或来建水做官,或因贬谪而至临安府。他们的到来,加速了建水与外地的文化交流,对推动建水书画艺术发展和建水紫陶书画装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培养造就建水书画人才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二)借鉴本地元明青花瓷绘画艺术

建水紫陶书画艺术,除了从传统书画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外,还大量借鉴了本地窑口烧制的元明时期的陶瓷书画装饰艺术风格。

元明时期,江西景德镇是全国第一大青花瓷器产地,云南建水则紧随其后,跻身青花瓷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建水虽然早在元代就烧制出了举世闻名的青花瓷器,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这一品牌到清代没落消失,加之岁月沧桑,世间罕见流传,所以世人难睹其芳容。近年来随着苏家坡等地元明古墓葬出土的大量青花瓷器的相继面世,人们才真正得识建水元明青花瓷器的“庐山真面目”,不仅是图案精美,而且品种繁多,让人惊叹不已。

出土的元明青花瓷器,倾注了工匠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显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些青花瓷器,无论是造型、色彩、装饰内容,还是工艺手法,都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它们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既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情趣,又顺应了社会的需求。从艺术价值上来看,吹箫引凤图、春江水暖图、秋江晚渡图、枯石寒禽图、鱼戏水藻图、高士隐居图、梅兰竹菊图、狮子戏球图、婴戏风筝图、梵文香草图、临江远眺图、春水泛舟图、几何文样图等,内容丰富多彩,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建水元明青花瓷器是我国陶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像官方瓷器那样拘于形制,华丽贵重而高不可攀,它反映的是边疆各族人民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以古朴流畅的笔墨和温润柔和的色调进行装饰,表达着民间生活的意趣。而建水紫陶的制陶艺人和书画名家,充分汲取了建水元明时期青花瓷器书画艺术中可供借鉴的因素,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建水紫陶以书画装饰的独特艺术风格。

二 建水紫陶书画艺术的创新

(一)将书画艺术融入紫陶

建水紫陶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获得了中国“四大名陶”的宝座,闻名于世,主要原因是其新颖独特的书画装饰艺术。把书画应用于建水紫陶,可谓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神来之笔,使古老的建水陶艺成为经典,让后人顶礼膜拜、望尘莫及。对于以陶为纸,在保持笔墨气度的同时,还需要考虑陶坯的弧面和粘土的湿润状态,要求陶工有坚实的握笔和墨的基础。最终形成的书画线条温润而笔直。在深邃的色彩中,他们传达着美丽简单的宁静,给人一种空寂的感觉,走进艺术殿堂,领略建水紫陶文化的艺术精髓。

建水制陶大师根据实物画面的需求,合理、巧妙地安排了紫陶的色彩。色彩相互映衬,呈现出清晰、干净、和谐的整体效果,避免了画面的平庸和单调,具有金石味和立体感,富有构图美感。不管是真草隶篆行,还是风景、人物、花鸟、草虫、动物等,都是建水紫陶的完美再现。风骨是灿烂的,天真的,轻松的,笔画在飞落。绘画风格开放而清晰,身心皆然,风度极佳,在优雅与庄严中透露出古雅与淳朴的魅力。

从清末到当代,在建水紫陶发展、兴旺和繁荣的背后,无数的书画名家和制陶艺人为此付出了无尽的努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清末民国王定一的“烂简书”,将断简残篇以真草隶篆行书于紫陶器皿之上,匠心独运、古朴典雅;此外还有刘光烈的板桥书体,王式稷的金文、隶书,萧茂园的山水,王克敏、王孝全的花卉翎毛,马吉生的菊花,王受之的人物,沈河清的鱼虾,向逢春的山水、人物、梅兰竹菊,以及现当代向福功的花鸟,陈绍康、马成林、谭知凡、谢恒、陈学、田波、向进兴、徐荣洪、向炳成等,他们将真草隶篆行,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微雕跃然于紫陶器皿上,犹如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建水紫陶正是由于历代书画名家和制陶匠人们的参与,才能得以经久不衰,驰誉中外。

建水紫陶除了当地制陶艺人和书画名家参与制作外,还以其本身的魅力吸引了省内外的书画名家留下来丹青妙笔,成为建水紫陶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别具一格的残帖书画装饰

建水文化发达,人才荟萃,书画艺术为南滇之冠。士人多喜爱紫陶之断简残帖,古朴典雅,皆因当地书画名家为紫陶制品作书绘画,使之珠联璧合,登上大雅之堂,一时身价百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建水紫陶名家作品,皆为书画、绘画完美融合的精品。色彩斑驳错杂,加之黑白相间,彩色图文,断简残帖,古意盎然,为难得的佳作。

出现于清末民初的“残帖”书画装饰艺术,民间又称“烂简书”,是建水紫陶独特的装饰艺术手法。“残帖”装饰艺术的创始人为清末民初的王定一,其他“残帖”装饰名家有张桂生、王式稷、刘光烈、李月桥、戴得兴、向逢春、向福功等。

历代制陶名家不断传承、发展、创新,充分拓展“残帖”装饰的内容和形式,在二维空间上呈现层次感,使得这门古老的装饰艺术日臻完美。那些历代碑帖、诗赋、词句,如同饱经岁月沧桑后形成的断章、残句、残词,静静地躺在器皿之上。它所呈现出来的美,代表了建水历代制陶名家的审美意境,带着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残缺感所创造的极致之美。

(三)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数以千计的民间书画家默默无闻地耕耘着建水紫陶书画这块沃土,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绚丽的紫陶之花。知名和不知名的书法家和画家都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紫陶上,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宝库创造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使得建水紫陶充盈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汽锅和茶壶是建水紫陶用具的典型代表。它们即是实用器,又是艺术品。激情与真实写就的建水紫陶,深深的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痕,是舞台上活生生的角色,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密伴侣。悠悠岁月,寻常百姓沐浴在建水紫陶书画艺术海洋之中,耳濡目染,逐渐成为斯文之家。

(四)造型新颖,题材丰富,推陈出新,雅俗共赏

建水紫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历经沧桑风雨的洗礼,经过无数熟练工匠的精雕细琢,经过人们的使用赏玩,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诠释,最终成为实用与艺术价值兼具的物品,成为建水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建水紫陶带着政治、宗教、道德、文化、价值的全方位烙印,已深深融入了当地传统文化与礼俗中,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可代替的作用。

建水紫陶制品丰富多彩,精致与不寻常,包括杯、壶、盘、瓶、碟、缸、碗、烟斗、汽锅、文房用品等一百多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无处不在。无论是建筑装饰,还是案头摆设,无论是文具、花盆、花缸,还是用于盛放油盐酱醋等的瓶罐,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在数百年的生产过程中,建水紫陶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并大量流向云南全省各地,原因就在于其器形多样,种类繁多,典雅美观等多方面的因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中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两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滇东南一带人家,均以摆设建水紫陶于案欣赏为荣。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建水紫陶既有辉煌的历史,又面临形势严峻的现状。通过初步探析建水紫陶文化内涵,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充分认识建水紫陶的历史、现状,认真把握其发展趋势,就一定能扬长避短,再创建水紫陶的辉煌。

猜你喜欢

紫陶书画名家建水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当代书画名家书丰子恺诗词选
中外书画名家与误笔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建水紫陶·升华
当代书画名家
——李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