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白帝城文学景观研究

2022-03-17吴春怡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白帝城巴蜀唐诗

吴春怡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引言

白帝城,古时属于夔州府,今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西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和马岭山上。白帝城得名源于公孙述,《乾隆夔州府志》记录:“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因以名城。白帝城内水井冒白气,呈龙状,公孙述在此称帝拒汉,白帝城的名称由此而来。”

白帝城易守难攻,自古是必争之地。白帝城东达荆楚,西扼巴蜀,南道滇黔,北通秦晋。公孙述白帝城称帝,刘备白帝城托孤,历代王朝先后在白帝城建立的捍关、江关、白帝城等多个重镇,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岁月。战争和军事是白帝城的灵魂和主题,也是白帝城一大特点。山川环绕是白帝城的又一特点,《乾隆夔州府志》对白帝城的形胜记录如下:“两山峭峙,一水掀腾。西南近江,城于江渚,则舟楫不能越;东北近山,城于山崿则石矢不能加。”白帝山和马岭山环绕白帝城,可借山的优势,依山为墉,易守难攻。长江涌流,水运军需既可减轻交通压力,还可发展水军。

白帝城最初指西汉末年公孙述在瞿塘峡口修建的赤甲城,或称子阳城的一座古城。六朝时期,“白帝城”三个字由一座专有的城名泛化成一个地名,指白帝山及其附近的三个山头,范围约五平方公里。唐代,白帝城是川人水路进出蜀地的中转站,进出蜀地只有两条路:蜀道和水道,蜀道难于上青天,水路西进蜀地势必会路过白帝城。贬谪或避乱,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人先后途径白帝城,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白帝城素来有“诗城”的美称。南宋时期,白帝城军事防御功能极其突出,是一个依托三峡的军事攻防系统,是南宋西南地区抗元山城系统的一部分。

学界对于白帝城及其背后文化的研究,多从考据学、旅游学角度开展,对其文学价值的关注度稍嫌不足。考据类文章有雷庭军、胡黎明《白帝城龙山公墓志考论》对白帝城的龙山公墓考证了墓主人身世、官职。蔡亚林《白帝城遗址》考据了南宋白帝城遗址地址。旅游类文章有邹远江《奉节旅游的开拓与创新》以白帝城为依托,延伸至整个奉节县,对奉节县旅游开发提出设想。

经历代文人书写,白帝城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景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众多诗人登白帝城,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唐诗,形成了文学景观意义上的白帝城。因此,用文学景观的视野观照白帝城,利于我们深挖白帝城背后的文学与人文价值,重新发现白帝城诗歌的魅力,为唐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文学景观是指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属于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的色彩,多一份文学的内涵。一个文化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景观,在于除了它的人文属性,还有文学属性。白帝城之所以被称为文学景观,是因为唐诗赋予了白帝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景观,是一个能让旅客产生情感共鸣的景观。

一、唐诗中的白帝城文学景观

(一)唐诗中的白帝城

唐时,白帝城属于夔州,是蜀地通往各地水道的必经之地。蜀人进出蜀地只有两条道路:蜀道和水路。李白曾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写出了蜀道上山川险峻,道路艰难。长江流经蜀地,白帝城位于长江北岸,唐人进出蜀地选择水路,必会经过白帝城。唐人主要从白帝城的形胜和历史两个方面进行咏叹抒情,并影响了唐以后白帝城诗歌的书写。

首先,唐人通过描述白帝城的形胜来咏叹抒情。白帝城自古闻名遐迩,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咏叹过它的风景优美。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路过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被赦免的消息,于是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名作《早发白帝城》。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景,至今为人所传唱。首句“彩云间”三字就点明了白帝城的高耸,直达云间。第三句化用郦道元的《水经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由于轻舟行驶速度很快,听不清两岸猿猴的声音,转眼间轻舟已经行驶过崇山叠嶂的三峡。这实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仅侧面烘托出了白帝城山川环绕、多猿猴的自然特征,还点明了李白的欣喜之情。

公元766年—768年,杜甫移居夔州。在此期间,其诗歌创作进入了顶峰时期,而其诗作言及“白帝城”者多达20首,如《上白帝城》《陪诸公上白帝城头宴越公堂之作》等等,这些作品尽力展示白帝城的全貌,描绘了白帝城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描述白帝城的文学作品中,杜甫《白帝城最高楼》和《白帝》这两首诗歌写白帝城的景色写得最为触目惊心。《白帝城最高楼》首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帝城的高耸,以白帝城的最高处道路起笔,城头的旌旗发愁自己会被吹走,城楼若隐若现,仿佛在天空中飞跃,用夸张的手法细腻地写出城楼的高耸与险要。颔联写了作者在高楼远眺长江三峡的风景时,山峡被云雾分开,如龙虎静卧,江面波光粼粼,犹如鼋鼍水中游。颈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峡正对太阳所出的扶桑西枝,长江与昆仑山的弱水混为一体,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异曲同工之妙。尾联“回白头”点明了杜甫对于世事的无奈之情,国土刚刚经过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乡愁、国恨积聚于心,郁愤不平之气表达得淋漓尽致。《白帝》这首诗首联和颔联将白帝城的滂沱大雨写得淋漓尽致。首联的“云出门”点明城高,雨云像是从城门洞中涌出。云从城中出,雨在山下起,高屋建瓴,瓢泼大雨倾盆而下。白帝城坐落在瞿塘峡山口西岸,三峡水急,大雨之中三峡的水势更加奔腾澎湃,如雷霆一般。乌云密布,天空昏暗,两岸的古木和苍藤增添了三峡在大雨中的恐怖。后两联抒写杜甫雨后感受,通过描述萧条的白帝城和遭到洗劫的荒村,写出了战乱时代人民的那种悲伤苦痛的生活情绪,抒发了作者的郁愤不平之气。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登白帝城,描述其优美景色,即《竹枝词九首(其一)》。该诗节奏明快,“南人上来歌一曲”生动形象地描写巴蜀人民喜爱唱民歌的民俗,而北方人民并没有唱民歌的习俗。“北人莫上动乡情”,此句的北人就是刘禹锡本人。刘禹锡是洛阳人,与夔州相对,属北人。当刘禹锡看见巴蜀人民唱民歌,想起洛阳并没有这个习俗,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其次,唐人通过描述白帝城的历史来咏叹抒情。据目前资料显示,最早吟咏白帝城的唐人首推陈子昂。陈子昂,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位于射江与涪江交汇区。蜀地因地形原因,出川只有两条路——山路和水路。公元679年,陈子昂走水路进京赴考,路过白帝城。白帝城反映在他的山水诗歌,即《白帝城怀古》中。当他途经白帝城时,想到了“巴国”、“汉王宫”、“周甸”、“禹功”,陈子昂借这些地名怀古,但陈子昂把怀古产生的忧愁转换成了思乡的忧愁。这是他第一次出川,远离家乡的他如同江中的孤帆,孤苦无依。心中的思乡之情流于笔端,情景相生。最后一句“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直接点明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陈子昂的思乡无奈之情。陈子昂将白帝城纳入了自己的情感世界,让白帝城从作为客体独立存在的自然景观转变成具有人文因素的文学景观。白帝城和陈子昂的感情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攻下长安,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物产丰富的蜀地成为躲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人民纷纷南下,杜甫也在其中。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避祸,躬耕之余会游历古迹,怀古咏今以此来抒发他那浓浓的忧郁之情。大历元年,杜甫初到夔州,登白帝城凭吊,有感而发作《登白帝城》。首联和颔联写出了白帝城的险要地势——壁高插天,靠近河流。当杜甫看见这一险要地势,引发了他对历史兴亡的感悟,便引出了颈联和尾联。当年公孙述据城称帝,加剧了西汉的覆灭历程。此时的唐王朝正在经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百姓流离失所。这无异于历史的重演,触动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之感和忧虑当前的局势,希望国家早日收复失地。诗歌虽未直接点明作者对公孙述的评价,但是可以从《登白帝城二首》窥见作者对公孙述的评价。《登白帝城二首》其一寥寥数笔写出了白帝城变化多端的景色,即“一上一回新”。作为他乡客的作者登城远眺,想到了西汉末年据城称帝的公孙述。其二写出了白帝城的衰败,白帝城因公孙述而得名,也在历史占得一席之地。朝代更迭,公孙述已驾鹤西去,白帝城不免衰落。如今的大唐和当初的西汉没有任何区别,国家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战争频仍。“虚殿日尘埃”这一句表明白帝城因公孙述而出名,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白帝城已成虚殿,在尘埃中见证历史。最后一句“多惭病无力,骑马入青苔”点明杜甫本人已年老体弱,无法实现心中抱负,将壮志难酬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唐诗中的白帝城文学景观,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的审美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士人对白帝城的认知以及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和人格理想等多重元素,发挥着社会叙事话语的文化作用,具有彰显唐代文人诗性生命品格的意义功能,并由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内涵,从而由一个地理时空的物象成为唐诗中独特的文化意象之一。

(二)唐以后诗歌中的白帝城

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众多知名唐代诗人曾游览白帝城,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让白帝城被冠上“诗城”的美称。唐以后,众多诗人慕名前往白帝城游览,白帝城由此成为著名的文学景观。

书写同一景点,唐以后的诗人在唐人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会化用前人的诗句,增加诗句的历史感与容量。《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这首诗写于陆游中年,人到中年,背井离乡,出任夔州通判。陆游夜登白帝城楼怀念杜甫,并为他贫病交加、漂泊夔州抒发感慨。颔联“人立飞楼今已矣”这句化用杜甫《白帝城最高楼》“独立缥缈之飞楼”,借此表达陆游对杜甫的景仰与同情。唐诗中关于白帝城的诗句成为唐以后诗歌的典故,更增唐以后诗歌的历史感与容量。

(三)白帝城诗歌对唐诗的影响

首先,白帝城诗歌扩大了唐诗的题材范围。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诗歌题材得到极大的扩大。唐之前,鲜有描写白帝城的诗歌,现有资料表明白帝城最早出现于《后汉书》,《水经注》则第一次描写白帝城的形胜。蜀地离唐都长安距离较近,蜀地与其他地方交往日益增多,白帝城诗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诗歌历史上才真正出现了白帝城诗歌这一题材。作为一种新的诗歌题材,白帝城诗歌不仅是研究唐代文学的一个新方向,还见证了唐代的社会变迁:从陈子昂的写景抒情,到杜甫的避乱叹命,折射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程。从这一角度来看,与近五万首唐诗相比,白帝城诗歌虽数量不多,但这一诗歌题材特征极其突出,诗歌内容丰富,对唐诗的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次,白帝城诗歌推动了唐诗的发展。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中心南移,文人士大夫纷纷入蜀,白帝城诗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唐诗发展的推动作用真正显现出来。这一时期,诗坛涌现了大量关于白帝城的咏史怀古诗,多以咏怀公孙述和白帝城托孤为主,因此“白帝城怀古”深深地烙印于唐诗之中,促进了后代怀古咏史诗的发展。

二、唐诗中白帝城文学景观的美学意义

白帝城作为一种景观,它山川环绕,风景优美;作为一种文学景观,众多诗人在此留下大量的诗歌,让白帝城有“诗城”的美称。白帝城作为一种文学景观,与其他文学景观相比,它的美学意义非比寻常。

(一)崇高美

英国哲学家伯克曾讲到:“崇高是某种从属于自我保存的观念,那些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感觉到恐惧、感受到最强烈的感情的事物都是崇高的来源”。这种恐惧是一种对痛苦、危险、死亡的担忧与害怕,甚至可以促发欣喜的产生,崇高由此产生。白帝城位于长江北岸,长江水势湍急,其湍急在唐代使人生畏。加之长江两岸有猿猴出没,在此丧命者不在少数,人们心中自然会对长江产生畏惧。而在诗人的笔下,对白帝城这一景观所产生的感情已超过了恐惧,是一种带有敬仰的赞美,因而成为崇高美。杜甫《白帝城》首联和颔联写出了白帝城景观的基本概况,首联点明楼高可直插云霄,通过大雨、古木、苍藤来展现其景的恐怖。诗人停于山中,畏惧之感所产生的是崇高的敬意,从而唤起使命感,由此树立一种审美的态度。

(二)生态美

文学中的生态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和谐。唐代,白帝城诗歌蔚为大观,这一时期白帝城诗歌往往都是以白帝城景观为题入诗,白帝城景观生态美崭露头角。白帝城诗歌多寄情于山水、白帝城楼等景观,出入蜀地的诗人较少往来于长江,被白帝城优美壮阔的景色所打动,易产生较有成就的咏景诗篇。李白《早发白帝城》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景,至今为人所传唱。“猿声啼不住”点明自然环境良好,从动物的角度写出自然界与人和谐相处。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一)》“蜀江清”从河流的角度点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杜甫《白帝城最高楼》不仅写出了白帝城整个的壮阔景色,还通过描绘山峡和长江点明白帝城的完整自然生态。

人文生态建立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发生情感,白帝城诗歌中这一情感表现在诗人将自身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李白《朝发白帝城》通过对白帝城及三峡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欣喜愉悦的感情,在抒写白帝城之壮丽的同时融入情感,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交融的人文生态的美。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一)》“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陈子昂《白帝城怀古》“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诗歌情景交融,体现出诗人的真性情,人文生态让诗人们在精神乐园里自由翱翔。

三、唐诗中白帝城文学景观的价值

许多景观之所以成为景观,或者由一个普通的景观成为著名的景观,就是因为具备了文学的要素和价值。

(一)白帝城文学景观的价值

首先,白帝城文学景观具有自然属性。实体性文学景观以历史建筑和自然风景为基本载体,同时又赋予了文学的内涵和审美的价值。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西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和马岭山上,依山而建,登白帝城可观夔门,纵览长江三峡风景。奉节气候适宜,降雨均匀,适合柑橘、柚子、枣子等作物的生长,这是白帝城的自然属性。

其次,白帝城文学景观具有人文属性。白帝城最初只供军事家使用,如西汉末年,白帝城作为军事家公孙述的根据地。东汉末年,刘备夷陵战败,退守白帝城。当战争过去,白帝城的军事职能慢慢弱化,开始向平民开放,吸引了一批上至文人雅士、下至渔民在白帝城筑起一个个生活圈子。唐代,水路进川或出川必经白帝城,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曾先后游览白帝城,留下无数名篇佳作。渔民以船为家,以捕鱼和贩卖河鲜为主业,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唱一曲曲朗朗上口的竹枝歌,从而加深了白帝城的人文文化凝聚程度,也从侧面体现了人与自然间互相促进和发展的过程,为后来的文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白帝城内有“碑林”,“碑林”里安放着隋代以来的碑刻七十一块,有的在书法艺术上具有价值,有的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资料,有的则是难得的反面教材。这些是白帝城的著名遗珍,也为白帝城文学景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再次,白帝城文学景观具有历史属性。白帝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末年,公孙述在白帝城称帝,加深了西汉王权的割裂。东汉末年,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南宋时期,白帝城是一个依托三峡的军事攻防系统。作为南宋政权西线抗元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白帝城是西线的最后一道屏障,地位十分重要。

最后,白帝城文学景观具有文学属性。白帝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学景观,从古至今,白帝城被无数文人提及多次。陈子昂途径白帝城,写下《白帝城怀古》名篇;李白更是写下传世千年的《朝发白帝城》,至今为世人所熟知;安史之乱后,诗圣杜甫在此避乱,写下《白帝》、《登白帝城》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刘禹锡担任夔州刺史,留下《竹枝歌九首》。宋元明清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此地,为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充满文学色彩的诗歌使白帝城渐渐成为一个诗意的文学景观存在,为巴蜀文化增添诗意的一笔。因此,白帝城文学景观是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历史属性和文学属性的综合体。

(二)白帝城文学景观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文学景观还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人们怀念故乡、寄托乡愁的一个重要媒介和载体。通过文学景观,人们可以找到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中迷失的自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白帝城是巴蜀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景观。巴蜀多山多水,白帝城坐落在白帝山上,与白盐山隔江相望,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绵延不断的山峰错落在长江上,猿猴在两旁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啼叫,巴蜀游子很难在巴蜀以外的地方见到如此情景。社会快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席卷了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地域性、民俗化逐渐消失。地域性明显的白帝城景观是在外游子心灵栖息之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稍做喘息。

白帝城是巴蜀民众共同的情感寄托,还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基础。白帝城作为文学景观,是巴蜀民众进行地域文化建构的前提和保障,更是巴蜀民众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纽带。同时,它也是巴蜀民众进行地域文化建设、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外在体现,见证了巴蜀文化的历史发展。

(三)当今白帝城文学景观存在的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帝城遗址先后开展了10余次考古工作。重庆考古所对白帝城的考古修复工程,是考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和历史建设。从文学方面看,白帝城的修复是对白帝城文学景观的一个文化补充,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为其文学景观及其价值增注新内涵的重要举措。从历史方面看,白帝城依山傍水,与平原城市截然不同。白帝城受地理条件制约而产生的区域文化特征保留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有重要价值。

白帝城作为巴蜀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文学景观,即便如今模样与最初相差甚远,但在今天它依然是代表重庆的著名景点,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备受本地市民欢迎。巴蜀文化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牵头发起的和民间自发组织的非遗夔龙术展演、非遗竹枝舞展演、舞狮舞龙等活动,都充分体现出重庆对于弘扬巴蜀文化的重视性和必要性。

考古重建后的白帝城不仅很好地发展白帝城的商业经济价值,而且成为重庆旅游观光的胜地,同时还担任着文学教化的重任。它的存在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白帝城独特的文学景观价值,在新的时代弘扬、发展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

四、余论

白帝城具有文学性的自然景观,是巴蜀地区与文学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巴蜀文学的另一种呈现,不是以往的纸质呈现,也不是新兴的电子呈现,是文学在地理上的呈现。

今天,研究白帝城不能割裂它与文学的关系,应该把它放在网络中进行考察,通过横纵方向对其进行分析。作为文学景观的白帝城,具有崇高美和生态美,利于我们深挖白帝城背后的生态与人文价值,重新发现白帝城诗歌的魅力。从文学景观的角度分析白帝城,不仅为白帝城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还利于弘扬巴蜀文化。白帝城文学景观研究作为文学地理学的补充,这既是对白帝城研究的补充与具体化,也是建立完整独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体系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白帝城巴蜀唐诗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早发白帝城
游白帝城有感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