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2022-03-17莱西市洙河小学王闰生

天津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价值观法治道德

■莱西市洙河小学 王闰生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逐步发展,道德与法治的学习重要性日趋突显,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教师在不断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仍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在当前的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都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它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格素养的形成有推动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与价值观。对此,这篇文章主要从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解、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创新课堂教授模式、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五个方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策略展开讨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以及重难点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熏陶。为了落实这一观念,教师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教师采取的授课方法较为单一,在小学的课堂教授中,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足,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这间接地阻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尚未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授中,很少讲述这一方面的内容,没有做到课堂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导致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功能不够明显,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也不够清晰;三是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时候,以讲述为主,没有情境的创设,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与吸收,长此以往,学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难以实现。综上可知,小学阶段的法治教学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重难点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要求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理念对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让每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洗礼和熏陶,确保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步入学校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般也比较顺从教师,所以,为了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展开随机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热点和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深入教育,让学生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实现自身道德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解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品德、集体主义、爱国精神等方面内容,在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每一项对学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为了实现课堂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渗透,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课堂,获得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网络新世界”一节内容的时候,课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网络带来的便利,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在上网的过程中要自觉遵守网络规则。课上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导入教学:“同学们,看到这个标题你们有什么想法?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关于网络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你们有没有上网的经历?每周上网的时间是多少?上网都做些什么?(预设回答:玩游戏、看视频等)看来同学们对网络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互联网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看新闻、交水电费、订外卖、发信息等,但是网络世界也有规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什么规则。”接着笔者带领学生研读教材,通过结合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二是网络世界中有哪些规则;三是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网络游戏带来的危害。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笔者予以点评指导,并通过回归教材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最后笔者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这样,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将学生一步一步带领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掌握了本节课重难点,并指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被运用到生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学校,各个层面都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各方面都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道德与法治作为教师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其教学方法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指导作用。随着当前社会化的发展,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要以学生为发展主体,通过联系生活实例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由此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思想,进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渗透。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一节内容的时候,课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懂得要尽量料理自己的生活,主动参加家务劳动,树立感恩父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的意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内容,笔者通过联系生活的方式展开教学:“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做过家务吗?(学生积极回答)那今天我们就做一个比赛,看看谁做的家务活最多、最好!”接着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都做过哪些家务,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给大家分享,比一比谁做的家务最多。在学生上台分享的时候,笔者进行点评讲解,并随机提问,让学生对家务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我们做家务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呢?有时我们想帮家长做家务,但是家长不放心,不让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积极思考回答,笔者回归教材,对课本有关价值观念的内容进行讲解,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内容(如我们做家务,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还能提高自身的自理能力,掌握一些家务活的技能。)最后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小窍门,由此增强学生做家务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笔者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展开教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了课本知识,并有效完成了课堂目标,促进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授模式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小学课堂中,因为它具有形象生动、内容直观的特点,深受小学生喜爱。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学内容以理论性为主,重在学生的理解,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维较为具体,教师单靠讲述的方式,学生有时难以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氛围,将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节内容的时候,课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碳排放,树立环保的意识。课前笔者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环境污染的资料与视频,课上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导入教学,学生观看后并说一说感受,同时播放课本中的三幅插图,让学生说一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哪些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气候问题会对人类生存造成危害?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回答,接着笔者联系教材对一些基本的环境气候问题进行讲述,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各种气候变化现象。讲述完以上内容后,再带领学生探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会造成环境污染,包括汽车排放尾气、焚烧秸秆、电池有害物品的丢弃等,由此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环境污染的认识。然后笔者播放一个低碳环保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观看后说一说视频中有哪些绿色行为(包括低碳出行、及时关闭电源、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制定一个“家庭低碳生活新规范”,将相关事项列举出来,号召家人一起低碳生活,由此发展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教师借助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资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生活意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

(四)适时开展相关活动,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日常的课堂活动外,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才能更好地领悟道德与法治内涵,从而转化为自身的动力,通过外在表现落实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为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主题活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对学生展开随机教育,让学生实现课本知识的内化,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动力。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节内容的时候,课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节日风俗,感受民俗的文化魅力,树立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情感。课前笔者让学生搜集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课上点几名学生给大家分享,让学生了解每个地方庆祝节日的特点,由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家搜集了很多节日资料,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节等,但是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就形成了各地的文化习俗。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本中给我们提供的这些节日素材,探索一下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研读教材,让学生认识饮水节、“三月三”歌节……这些特有的文化风俗。然后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引入诗词歌赋,呈现每个节日的特点,由此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如以重阳节为题的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为题的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最后笔者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树立传承优秀文化的情感:“同学们,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方面都体现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课下每个同学都要为家长做一件事情,包括刷碗、洗衣服、洗脚等,并以此为题写一篇感悟。”这样,通过结合实际活动的方式,将社会主义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并有效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每一名学生在本节课都能有所感悟。

(五)家长学校共同配合,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小学生认知发展还不完善,缺乏是非辨别标准,需要家长和教师的耐心引导。家长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第二位指导教师,其教育理念、行为规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来说,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与努力,因此,为了确保道德与法治教育取得实效,家长应该承担自身的管理职责,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督促,以身作则,让学生在家庭、学校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实现学生又好又快的发展。

例如,俗话说,方法得当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不同,学生的品格、行为、价值观念千差万别,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乐观的,有悲观的,对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家长不妨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在家庭教育中,包括责任、尊重、仪表、诚信、友善等多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家长在引导学生树立这些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家长应该言传身教,为学生创造一个阳光、自信、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发展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师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任务,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认识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有机挖掘教材,做到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价值观法治道德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