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融合班墨文化的项目式STEAM课程

2022-03-17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崔营光

天津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鲁班融合探究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 崔营光

STEAM教育是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教育,其核心是让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在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中,融合跨学科知识,具有跨学科性、设计性、实践性等特点。项目式学习是一种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多元能力、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项目设施的过程中,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项目,促使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拓展学习。STEAM 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情境,设置驱动性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过程,最后完成项目成果作品。项目式学习能很好地将科学、技术、工程、人文艺术及数学进行融会贯通,是落实STEAM教育理念的重要教学组织方式。墨子和鲁班是本市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科学创新的典范。墨子是平民圣人,他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包容,鲁班是百工圣祖,他的精神实质是自主创新。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这种根和魂融汇铸造了“兼爱包容、科学创新”的班墨文化。

我校将班墨文化和STEAM 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开展项目式课程,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理念贯穿在科技创新的课堂里,彰显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种课程应如何开展?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融合?怎样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究。作为全国首批STEM种子学校的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基于STEAM教育理念和地方传统的班墨文化,进行了项目式STEAM课程的有效探索。

一、加强STEAM 理念学习,搭建STEAM 教师发展体系

STEAM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学科融合,这一核心理念体现了STEAM课程的包容性,决定了教师发展的包容性。因此,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开展STEAM教育的关键所在,如何将单一学科教师发展成为具有多学科素养的教师是当前要破解的难题。学校参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 教师能力等级标准(试行)》要求,成立了STEAM 教师团队。通过自主学习、课程培训、交互合作、“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对STEAM 核心团队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积累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STEAM教师发展体系。

一是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通过读书交流、专家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使教师由学科教师迅速转变为合格的STEAM教师;二是引领教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积极参与STEAM教育方面的各类培训,帮助教师快速成长。如我校连续三年把山东省教育厅“互联网+教师远程研修”的STEAM教育版块作为必修版块,全员参加研修,有效提升了教师的STEAM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融合班墨文化,建构多层次项目式STEAM课程

STEAM 项目式学习的前提包括宽裕的时间、确定的结果、学科融合和以学定教。宽裕的时间可确保学生熟练掌握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确定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完成任务;学科融合和以学定教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和前提,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将学科知识融入其中,研究与解决既定的现实问题。学校现有课程以知识性课程为主,应用学习、设计学习、项目学习、操作学习等指向问题解决、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过少。因此,以应用实践为主要特征,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STEAM 和创客教育有助于平衡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我校积极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将班墨文化和STEAM教育理念与现有的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建构了以主题课程、校本课程和作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项目式STEAM 创客课程体系,将知识获取、方法探究与创意物化的过程进行有机统一,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开展项目式主题课程

在各学科教材中寻找适于进行STEAM 教学整合的内容主题,将其整合成项目式教学单元,由同年级的各科教师配合,共同开展主题式STEAM教学活动。如在三年级上册,我校将语文课本中的“花的学校”、数学课本中的“美化校园”、科学课本中的“校园的树木”和美术课本中的“美丽的花”整合为项目式教学单元“美丽校园”,通过观花、识花、赏花、写花、做花、种花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主人翁精神。

(二)开展项目式校本课程

学校原来开设的校本课程都是单学科课程,如信息技术学科的“趣味编程”“3D 打印”“乐高机器人”;科学学科的“生物王国”“实验探秘”;综合实践学科的“魔法厨房”“陶艺”“十字绣坊”等,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我校积极融入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结合学校教师专业特长,安排科学、信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将相关校本课程整合为项目式课程。学生每学期研究一至两个项目,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提升STEAM 素养。如在五年级,我校以了解本地历史名人鲁班为项目主题,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鲁班轶事”、创意类课程“玩转鲁班锁”、人工智能课程“小鲁班3D打印”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传统木艺”等,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工匠祖师鲁班的各方面知识。每一门课程都具备“真实问题探究、创意设计、必备技能学习、创意物化、工程迭代”的学习过程,并以“作品、合作、知识掌握”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图谱。

(三)开展劳动实践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将呈现一种动态的和结构性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形成了课程内容上的选择性。劳动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这正是班墨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将班墨文化融入劳动实践课程目的是将学生培育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现代型工匠,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氛围。同时,劳动实践课程是STEAM 理念融合的天然环境,我校将STEAM 理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把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作为重点,做好劳动教育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在践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的落实,在真实情境下进行任务驱动的项目式学习。

在STEAM 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为三、四年级的学生设立了七彩实光劳动实践基地,走进七彩实光劳动实践基地,自主探究鲁班和墨子发明的过程,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制定劳动实践方案、并实施等活动。例如,葡萄架搭建项目。学校种植区的两棵葡萄树,长得太长了,爬到了楼顶,没法采摘、没法乘凉,还存在安全隐患,可组织学生搭建葡萄架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在搭建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对长宽高进行测量计算,用科学知识对结构的稳定性、承重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究,用信息技术查询相关资料,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用艺术审美考虑美观。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而在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与收获,就是对班墨精神和班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四)开展项目式假期作业课程

以STEAM 理念为引领,把重视复习、预习学科知识的假期作业,转变为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项目式假期作业。在STEAM理念的引导下,以项目组织课程,强调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探究,在探究中实现认知的自主建构、合作意识的渐成和创新能力的激发。2021 年暑期,我校把生活体验、探究创造、劳动教育、主题研学相结合,分级部制定了项目式STEAM 假期实践作业:一年级的“多彩飞行梦”;二年级的“小杆秤的个人传记”;三年级的“昆虫大探秘”;四年级的“风筝飞上天”;五年级的“自制小汽车”。这些作业设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出发,易操作、有创作空间的实践活动。每一项实践作业,都是以“任务要求—科学探索—设计与制作—测试与改进—我的评价”的流程为指引,学生需要进行自主设计、自我改进、自我评价等独立活动,在动手探究、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知识运用能力,感知生命的价值,促进全面发展。

(五)开展主题式研学课程

枣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圣贤名人辈出,作为“中华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的故里,这里是创新创造的发源地,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中位于枣庄滕州的鲁班纪念馆和墨子研究博物馆(墨子纪念馆)就是融合班墨文化的项目式STEAM 课程的重要研学基地。通过走入鲁班纪念馆、墨子纪念馆,开发本地资源,开发先贤小课题研究、祭拜先贤、感受文化、见证辉煌等活动,培养学生勤于探究、勇于创新等核心素养。

三、完善空间建设,满足STEAM课程学习需求

为顺利开展STEAM 课程,我校对教学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共分为两大区域:一是常规功能教室区;二是STEAM探究中心区。功能教室区包括每个年级一口的美术教室、科学教室、音乐教室,四间计算机教室、陶艺教室、书法教室等,共计二十四间专用教室。STEAM探究中心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其中公共空间包括校园科技馆、互动体验连廊、创客体验中心、创意物化中心、交流阅读空间等区域。功能空间包括智匠课堂、生命课堂、鲁班课堂、图灵课堂、神舟课堂、魔法厨房等教室,创设了开放式学习环境,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四、STEAM创客理念开展项目式课程的收获

(一)为课程改革提供有效样本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我校通过项目式活动与STEAM教育课程的开展,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这些经验将为学校、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基础教育课程体验改革提供有效样本。

(二)为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效模式

我校通过以项目式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以实践性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以产品化成果评价学生等措施,构建了多元领域均衡、多元层级递进、多样成果呈现的基于项目式活动的STEAM课程体系,克服了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熏陶培养了学生实践创新与人文底蕴等发展核心素养,为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效模式。

(三)为学校德育提供有效环境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技术壁垒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我校以联系现实生活的项目式主题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当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熏陶,体会何谓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责任担当。学校可通过项目式活动与STEAM 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学生德育提供有效环境。

(四)为STEAM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项目式活动与STEAM 教育都具有跨学科特性,要求学科教师要以跨界思维思考问题,学会合作与分享;运用“大数据思维”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运用“学习泛在思维”把学习分解到非正式场合;最终转型为一名合格的、不断成长的STEAM教师。经过实践探索,从多个方面培养了教师进行STEAM教学的能力,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养模式,为STEAM 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五)为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提供有效样本

鲁班和墨子均是枣庄历史文化名人,代表了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班墨文化的主旨是“以墨子的爱心做人,以鲁班的创新做事”。通过开展融合班墨文化的系列课程,引导少年儿童立德立业。在教育中紧密融合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涵深厚的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融合班墨文化的项目式STEAM 课程,将STEAM 教育理念与本土班墨文化,通过项目式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实现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学习,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使学生在认识文化、理解文化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得到有效加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国家提出“双创”和“人工智能”战略的大背景下,努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未来历史变革与国家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校将积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积极地进行STEAM教育本土化的教学实践探索,继续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鲁班融合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融合》
聪明的鲁班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