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在近现代史发展进程中的实践逻辑
2022-03-17朱小理
朱小理,黄 婷
(1.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2.江西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习近平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同时,必须重视统计调查工作,探索符合当下国情的新特点与新规律。通过统计调查研究,可以在总结基层经验的过程中了解实际情况,为核查决策过程中的偏差获得第一手材料,从而在根本上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国情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习近平,2006)[1]。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实践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杨颖奇,2021)[2]。统计调查是深入了解党的发展历程的关键手段,是深入分析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特殊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更是坚持党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主要工具之一。统计调查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分析,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直接进行实地调查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达到摸索出规律、发现事物本质的目的(田欢欢,2011)[3]。党的历史任务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对客观实际有着真实而全面的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彭道宾,2019)[4]。因此,统计调查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近代史的发展进程中,统计调查是认识和探索中国发展规律的根本手段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改革和革命建设的重要途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在发生改变,不同职能部门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改革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重视统计调查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统计调查可以应对不同时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基于不同时期的国情和背景,运用一定的调查方法、调查手段,有目的地进行考察分析,达到认识本质的目的。
国内学者更多地是对于特定时期统计调查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进行论述,关于贯穿不同历史阶段并结合毛泽东思想进行的研究和分析相对比较少。黄克富等(2000)[5]指出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调查统计研究的重要性。毛泽东作为党调查统计工作的光辉典范,亲自指导了大量调查统计实践活动,为调查统计工作制定了方法、制度与体系。郭建军等(2020)[6]19在《新中国统计制度变迁》一书中对统计调查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剖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定期报表制度和部门调查制度,“大跃进”时期遭遇挫折,1970年统计调查制度从被迫中断走向恢复与重建。彭道宾(2019)[4]指出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问题,不断进行调查研究是把握事物规律性和时代性的实际方法。通过对中央苏区进行多次调查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中央苏区时期调查统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彭道宾(2019)[7]认为中央苏区时期的调查研究是党进行科学决策的根本保证,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思想、路线和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独具特色的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顾俊龙和齐永忠(2021)[8]指出统计工作在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为重要政策提供参考、为军事斗争服务等重要职能和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要坚持调查研究和统计数字相结合,通过对统计数字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调查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对近现代史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统计调查进行深入分析,认识毛泽东思想赋予了统计调查新的使命和内在动力,使统计调查不断指导党的革命实践,走出了适合不同时期的革命道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角度上的创新,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理和内在逻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和统计调查相结合,突出毛泽东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性,通过将统计调查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相结合,凸显统计调查在近现代史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统计调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形成到实践探索(1921—1949年)
(一)统计调查在建党初期的萌芽形成(1921年7月—1927年9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调查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开启了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篇章,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陈加飞,2021)[9]。此时的共产党处于年幼时期,对于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这个问题并没有成熟的答案(裴长洪,2021)[10]。党在成立之初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但是也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出现了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出发的错误(李捷,2021)[11]。武汉早期党组织通过对武汉工人阶级的统计调查,让工人群体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动员工作,激发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意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与工人谈话,以及深入工人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工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工人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在工人群体中形成一股无形的思想力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以及革命的开展(李勤和李单,2021)[12]。
作为一名在读师范生,毛泽东在求学期间与同学结伴游学考察,不仅访问了各个阶层的人民,还了解了大量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惯。此时的统计调查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形成正式的调查报告,但是通过多次的游学考察和实地调研,毛泽东深切感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体会到工人力量和农民力量的强大。大量的实践调查使毛泽东意识到要想在中国进行革命斗争,就必须把握中国的实际国情。1921年建党初期,作为湘区工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首先对力量比较集中的安源煤矿进行考察和调研,展开了细致全面的调查了解。通过对拥有一万多人口的安源大矿区以及长沙水泥厂等工人数量密集区开展调查,深入了解工人们的生活环境,对其政治和思想状况做了细致询问,深刻理解到群众的需求,这也为工人运动的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毛泽东了解到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以及封建势力三者并存使工人们饱尝压迫之苦,激起了他对安源工人们的无限同情。1922年夏毛泽东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来到水口山进行实地调查,他与工人同吃住、同劳动来体验工人生活的疾苦。1922年年底水口山工人举行大罢工,毛泽东派人进行详细考察。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党的使命和任务,而深刻认识世界的前提就是从实际出发能动地改造世界。因此,毛泽东提出了“如果要对客观实际有着全面、深刻地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各个阶级的情况”。
从1920年11月到1927年9月毛泽东对安源进行数次考察,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工人运动的开展和壮大,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兴起。经过为期数日与工人们的亲切交谈、调研,毛泽东撰写出《水口山工人俱乐部纪实》上报给党中央(袁卫祥,2006)[13]。为了领导工人运动,党中央还成立了专门的调查机构。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了调查统计机构,同时设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会章》(彭道宾,2019)[4]。会章对每次工人运动罢工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要求工会每月将会员的数量、职业、罢工数等统计在册,此外还编制了劳动就业、失业等情况统计表(彭道宾,2019)[4]。同时,在1925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统计了当时大会的基本情况,包括代表工人人数等,这不仅显示了工会力量的强大,也进一步彰显了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表明通过深入群众的系统调查,党在工人运动中已建立起正确领导。在动荡不安的革命时期,我们党需要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革命道路,而统计调查能够引领革命朝着正确方向前行,同时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初次验证,为党和国家进行各项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陈独秀起草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问题的决议案》,指出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前提下,同意全体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吴敏娜,2014)[14]。中共三大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国共合作问题,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开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先河,在中共党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圆满解决了国共合作形式这一重要问题,为壮大革命力量、发动群众创造了条件。从最初的保持独立性、拒绝与任何政党合作到建立起党内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又一次具体实践。
1925年1月党的四大以后,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支部建设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实现从宣传马克思主义小团体到群众性政党的跨越,同时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学生运动以及妇女运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也对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1925年春毛泽东因身体过度劳累,不得不回到老家韶山休养。他一边广泛接触人民群众,一边进行深入细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大量的调查笔记。在与湘潭西乡的佃农进行交谈中了解到中国佃农的生活状况,写下了《中国佃农生活举例》调查报告,这也是被保存下来的毛泽东最早的一篇调查报告。该报告记录了一个三口之家的佃农户平日生活中的收支状况,如养猪、砍柴与茶叶、食盐等具体消耗以及全年收入情况,最后得出“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的结论(彭道宾,2019)[7]。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察觉到了农民群众对于革命所具有的强烈渴望以及农村阶级对于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量和理论准备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缺乏独立的军队和独立自主的领导权(石露丽,2021)[15]。建党初期的统计调查机构虽已初具雏形,但是还不具备完整的机构体系,并未形成隶属于党内机关的统计调查机构。此时的统计调查工作仍处于初步发展和萌芽阶段,党内领导人也意识到通过统计调查可以拉近人民群众和革命政党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起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积极性,建立起一支革命性、群众性的政党,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前期大量统计调查工作的积淀中,毛泽东进一步对中国革命对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统计调查在苏维埃革命战争时期的深入运用(1927年8月—1937年7月)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苏维埃革命时期又称为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的考验下,独立领导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中央苏区调查精神,是中共党史的重要发展时期(何友良,2021)[16]。1927年到1934年在国内本本主义盛行的形势下,毛泽东号召共产党人到人民群众中深入调查,多达几十次,铸造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中央苏区精神(彭道宾,2019)[4]。苏维埃革命战争时期的统计调查为党制定符合实际国情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发动人民群众提供了路径支撑,最终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确立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点。
1927年毛泽东在对湖南进行深入考察之后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系统阐释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同盟军问题,对农民运动发展的正确方向进行了表述,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吴正海等,2021)[17]。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意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革命领袖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了土地革命和统一战线的方针战略。1927年12月初毛泽东总结多年调查分析经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系统总结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调查研究报告,对社会各阶级进行详细分析,重点阐述了地主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态度,充分肯定了农民群众作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和革命道路上最可靠同盟军的历史地位(杨现坤和汪勇,2017)[18]。这篇调查研究报告意味着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将调查研究活动转化为理论成果,正确把握了革命的行动方向(戴辉礼,2007)[19]。
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中国革命道路上,毛泽东的调查实践研究从早期的自发性慢慢转变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20世纪30年代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吸纳苏区调查精神的重要表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理国家进行的伟大尝试(彭道宾,2019)[20]。作为中央苏区的领导者,在当时党内本本主义盛行的困境下,毛泽东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深入到群众中,做实践调查”。此时的毛泽东开始结合当下形势,从调查研究中吸取养料,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本原理,进一步验证了人民群众在党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要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发挥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通过这几次的调查整理和分析,展现了毛泽东对实地调查的重视和认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问题是建立在中国革命具体实际情况基础上”这一基本命题,以及统计调查在揭示中国革命任务和力量等问题上的重要性。在大量实证和数据收集基础上得到的信息,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导力量以及发展方向。《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奠基之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此时,虽然毛泽东统计调查分析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已经得到了充分又具体的运用,但是暂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1933年4月28日由毛泽东等人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委员会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委员会训令》(第十号)规定:“增设国民经济部最主要的机关——设计局与调查统计局,将调查统计工作划分为调查统计局”(黄克富等,2000)[5]。为了加快革命进程,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毛泽东对部队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细致调查,他起草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总结了红军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改进的具体措施,提出了新型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具体举措(彭道宾,2019)[20]。毛泽东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统计调查研究相结合,开展兴国调查。兴国调查是为了调查了解清楚各阶级的具体表现,毛泽东重点解剖了永丰地区,与八位农民家庭进行座谈式调查,深入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兴国调查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深入调研,形成了4万多字的文字材料,详细记载了各个家庭的收入、粮食产量等,内容丰富且细致入微。这些深入且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科学严谨”的调研精神。调查主要采用的是开调查会与讨论等形式,毛泽东自己主持并做好记录,在调查中逐步开展讨论式访谈并得出结论。调查会刚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对于未出过远门的农民而言,初次接触领导访问显得很生涩,始终未敢真正开口。在了解到受访者性格和身份特性之后,调查者开始营造宽松自在的环境,首先从简单轻松、贴近生活的话题入手,逐步揭示自己的调查目的,使八位农民感同身受,逐步消除压力和局促感。受访者坦言:“每天的调查会使我感到生动有趣,每天开两到三次的调查会,就算开至深夜,都不会觉得疲惫。”此次调查研究内容详实且丰富,获取了大量关于土地革命中人民生活、生产和土地斗争的相关资料,对这一时期永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1931年调查会进行了一个星期,后因罗坊被敌人攻打而终止。年初在赣州宁都由古柏协助形成了四万余字的调查,即《兴国调查》。通过《兴国调查》,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状况以及土地革命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提供了实践依据,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首先,《兴国调查》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关于党的调查文集的重要学术论著。毛泽东深入基层,用谦虚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落实统计调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对党的思想和作风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次,《兴国调查》加深了党对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当地农村各阶级生活状况的认识。兴国调查后关于贫农和雇农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同时通过详细调查制定了有针对性和符合国情的土地革命路线,充分证实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为党的科学和民主决策提供了实践依据,为凝聚各方力量推动革命前进提供了科学引领。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中共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中央主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长征的过程是党内“左”倾教条主义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过程,是党独立自主解决内部问题的外在依据(高凤林,2007)[21]。长征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前提,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实践基础。在毛泽东思想所经历的历史性转变中,长征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长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点(高凤林,2007)[21]。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杨德山和韩晓青,2011)[22]49。
苏维埃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奠定了以工农联盟为核心的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制度基业。中央苏区统计调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苏区调查精神是统计调查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通过统计调查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发言权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观察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重要表现,体现了调查统计中“实事求是”的重要理念。
(三)统计调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实践总结(1931年9月—1949年9月)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在1938年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命题,进一步巩固了领导地位(宋平明,2020)[23]。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族解放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杨德山和韩晓青,2011)[22]7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应付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灾害,实施了一系列抗灾减灾措施。边区政府注重调查研究,对受灾地区的灾情进行了专项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决策,如成立赈灾机构、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工代赈等(杨亮亮,2021)[24]。
随着抗战形势日益复杂,毛泽东在1938年9月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郑重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939年10月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系统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成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支持(姜森和刘雁成,2021)[25]。1945年5月毛泽东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要求全党高级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拉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194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日根据地整顿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整风运动使党“真正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完整统一”(李华文和陈宇翔,2021)[26]。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非常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七大没有再提及党员的国籍问题,此时党员人数已经发展到121万,国际国内形势较为有利,但是面对大好形势,毛泽东指出“要把估计放在最困难的基础上,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毛泽东,1996)[27]。在1945年10月的延安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要居安思危,在革命前进的道路上要积极面对困难,向困难作斗争。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毛泽东,1991)[28]。此时党的力量已经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了国内外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同年4月,党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地位,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对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1945年党的七大深刻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党的路线、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同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作风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说明了统计调查在党的思想确立和完善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催化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七大的召开为日后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在中共八大召开之前,党的队伍建设存在不容忽视的缺点。党内同志仍然存在思想问题、组织问题和工作问题,表现为思想上的主观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以及工作上的官僚主义,思想和工作作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中共八大指出,在党的建设过程中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方针政策,解决执政党当前面临的问题。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抗日统一战线思想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中国革命战争的角度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鉴于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经验总结,解放战争时期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缓解和改善,尤其是对卫生统计工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在1946年6月颁布实施了《关于建立统计报告制度的规定》,这一规定对军队卫生统计工作提出要求,为军队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统计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提供了良好开端(陈明光,1996)[29]。首先,这一规定不仅要求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与服务意识,而且强调要设置专人进行卫生统计工作;其次,对于药材和医务工作建立了统计报表制度;最后,在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方面颁布了不同等级的卫生机关报表,统一了工作人员的职务和工作作风。统计报告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加强是制定一切军队措施的根本依据,也有利于对军队医疗卫生状况进行宏观把控,是统计调查研究的表现形式和相应举措。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武装夺取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的新局面,这个时期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成果。
从苏维埃革命战争时期到全民族抗战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30年,是通过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思想的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上官酒瑞,2021)[30]。作为中国革命的探索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重视探索社会的调查研究活动,这是中国革命发展史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计调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了许多新领域和新成果,创新了统计调查研究的做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统计调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统计调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和全面运用(1949—1978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统计调查是艰辛探索的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论十大关系》的指引下,《“二五”建议》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表现。尽管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信心与决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根据地建设,就是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党和政府通过大规模走访根据地人民群众,了解其生活疾苦与困难,制定出全面、系统、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真正发挥了统计调查的基础性作用。为了缓解我国统计工作分散、混乱的局面,国家统计局开始在中央以及地方设立相关统计机构。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建立“统一领导”的统计机构。1953年1月政务院提出《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表明了国家统计局在统计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目的是建立我国“统一领导”的统计管理体制(郭建军等,2020)[6]44。
1954年9月毛泽东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孟轲,2021)[31]在中共八大召开前,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开展了一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面和最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刘少奇作为开展调查研究之风的先行者,1955年12月至1956年3月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听取不同部门关于目前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的汇报,并记录下大量的札记。与此同时,毛泽东、朱德、陈云等领导人也分别深入至其他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在听取部门负责人的汇报过程中对经济发展有了基本认识。《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集体调研后的智慧结晶,是实地考察的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发生了停滞现象。毛泽东意识到现有的思想和意识与许多实际情况并不真正相符。1960年底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纠正以“浮夸风”“共产风”“命令风”为首的《纠正“五风”》文件,以“共产风”为重点,进行党内歪风的纠正和改良。针对不明情况的党内指示,唯有通过调查研究去深入了解。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指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同时希望1961年是真正的调查年。希望能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践调查研究之路,通过采取真正的措施来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政策”(陈坚等,2021)[32]。“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出前后,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不断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转变调查研究工作方法,为重新整顿党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党中央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发扬党内实事求是的作风,完善和加强民主集中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经验总结。此次调查研究和相关会议的开展,为形成优良传统作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推动和加强了党内民主作风建设。1962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经过调查研究,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制定符合实际和国情的政策,在人民群众和实践中加以检验。”(耿金涵,2022)[33]邓小平站在实践和真理的角度,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调查研究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良道路。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 512名,代表全党2200万党员。中共九大取消了有关党员权力的规定,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进行了修改。中共九大在思想、组织、政治上的指导方针都是完全错误的。1966—1969年国家统计局干部陆续遭到下放,从中央到地方大多数统计机构被撤销,全国性的综合统计基本处于中断状态。1970年,周恩来总理做出了“统计工作不能取消”的指示,促使部分统计制度得以恢复,统计工作的开展才有了一点好转(郭建军等,2020)[6]29。
1973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大,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 249名,代表全国2 800多万党员,中共十大延续了中共九大“左”的错误指导思想。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 510人,代表全国3 500万党员。中共十一大是在“左”倾错误得以全面清理的情况下召开的,使得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复和整顿。中共十一大是在新旧交织的历史环境下召开的,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大会,突破性和历史局限性并存,中国共产党达到新的团结,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一次胜利和团结的大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的政治建设既平稳发展又曲折前行的艰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辛探索的29年,是经历了曲折但是仍然取得巨大成就的29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经济基础的29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上加强执政能力,同时不断弘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作风,开展反腐倡廉运动。此时的统计调查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民进行生产斗争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党和政府制定与实施政策的有效依据,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之后,统计调查工作成为了编制计划和检查计划最有利的手段,之后的统计调查工作步入了全民参与的新阶段(冯国熙等,1960)[34]。
四、结论和建议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无论经历怎样的沧桑巨变,都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断推动中国走向辉煌。
(一)坚持统计调查和客观实际相结合,积极应对新的变化和挑战
习近平指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佳途径(王伟光,2019)[3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党的发展历史全过程,统计调查作为一项重要工具揭示了党史发展的规律。客观实际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考察,了解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客观规律,从而达到研究社会现象和本质的目的(张本刚等,2021)[36]。统计调查工作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以及调查对象的具体特征,不断改进方法。从统计调查的实际出发,加强对统计资料的分析整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非常有必要。从统计调查实际情况和特殊环境出发,根据调查对象的特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是一个长期过程。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在改革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习近平,2013)[37]。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断升华的理论,统计调查是不断深入实践的过程,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识的需要,更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核心标准。统计调查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不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实践反复证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实际为出发点,用理论和制度创新武装全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二)坚持统计调查和国情相结合,不断追求理论和制度创新
习近平指出,在党的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够不畏艰难险阻创造新的辉煌,最根本在于党重视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习近平,2017)[38]。同时,习近平认为理论创新是理论强党的基本根源,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所在(曹洪滔和左海纬,2021)[39]。统计调查作为实践的一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以及理论和制度创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统计调查的方法要把握时代特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推动群众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和成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不仅仅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也在于指导革命的全局性。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是工作重心,党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出发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政治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党各项工作的开展。科学把握中国国情是探索符合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现实基础。结合我国时代国情,需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使统计调查工作规范化和法制化。结合我国时代国情,需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和制度体系,使统计调查方法与时俱进,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研究提供服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我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和重大思想。在不同时期我们党不断推动理论和制度创新,带领中华民族迎向光明前景和未来,让社会主义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三)坚持统计调查和党史发展规律学习相结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信念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繁荣,就要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否则很容易被历史所抛弃。”历史发展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是前人知识和智慧的凝结。洞悉历史规律是党史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宝贵经验,是党史理论学习的重要支撑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将其不断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百年党史发展规律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中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航向驶向成功彼岸,成为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思想保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性、意志力的强大性以及行动的协调性、战斗力的强大性,始终重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武装党的建设。”通过党史学习和教育,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实践性,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凝聚全党政治力量。在党史的学习中感悟党的思想信念,增强用党的最新思想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坚持不懈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汲取智慧和凝聚力量,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