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2022-03-17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王柳理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 王柳理
目前,我国规定年满六周岁的儿童要进入小学,接受系统的、正规的义务教育,同时,学习也成为其主导活动。然而由于幼儿园、小学两个阶段在学习方式以及社会关系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旦教师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就会出现小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厌学情绪明显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幼小衔接问题,对其重要性和具体方案进行分析。
由于在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学内容差别较大,所以,小学教师要极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促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小学生活。在小学的学科中,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对刚进入小学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难学的学科。为使学生尽快具备逻辑抽象思维,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手段,利用小游戏并且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小学生爱上数学,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与同伴共同合作学习,探索数学的奥秘。
一、幼小衔接问题
儿童思维转变最关键的时期就是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时期的学生学习目的性较弱,其学习动力主要源于父母、家庭以及同伴,然而在小学阶段,只是依靠外在动力是不足以支撑学生学好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基于此,幼儿很难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在儿童刚刚步入小学一年级时,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鼓励、支持以及正确的引导。
其一,在学习能力方面,对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还是需要教师的帮助,促使其进行独立的思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优点,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其二,在学习方法方面,在幼儿园的儿童主要以“玩中学”为主,然而在小学中,教师可以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其三,在掌握知识程度方面,对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来说,其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太过表面,仍处于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和直观感受阶段,例如,对“1”的认识,小学生只是知道“1”在数字中的顺序,却不了解其真正的含义。
二、幼小衔接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环节,在儿童生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这也是其整个逻辑思维的形成和运用的第二个转换阶段,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幼儿园时期,以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对其能力进行培养。然而,小学以正规课堂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就是需要学生通过调节自身来适应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因此,幼小衔接不当会给学生的身体、心理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身体健康层面,学生会出现食欲不振、易烦易怒、精神状况不佳等,在与人交流方面,学生会出现大哭、吵闹、自卑、孤僻、沉默不语、害怕与人对视等。这些不良情况都会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三、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区别
首先,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以培养儿童数数能力、识别能力以及计算能力为主;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还要对其概率统计和空间几何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提升。其次,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幼儿园教师通常以游戏的形式为主,然而在小学中,教学方式会比较正式,如集中教学。最后,在教学目的方面,幼儿园教师主要目标是培养其学习兴趣,而小学教师则是以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四、幼小衔接具体措施
(一)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虽然对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关教学目标都有所不同,但是,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中,都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数学教师应该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仍然是好奇心强,好动,乐于表达自我,与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不大。因此,虽然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数学教师依然可以以此作为教学突破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的引导。相较书本,小学生更喜欢看多媒体展示的小动画或者色彩鲜艳的图片等,因此,小学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或直观教具进行创新导入,进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这一课中,小学教师在上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数过数啊?你们现在还会从一数到十吗?让我们一起来数数吧!”,引发学生的思考,带动学生一起数数,跟着教师的脚步一起走进数学课堂。在教师与学生一起数数之后,再通过多媒体与学生一起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说道:“我们一起看看多媒体都展示了一些什么呀?有没有大家喜欢的小动物啊?”,在看完多媒体中的图片之后,教师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并在班级中选出数得又快又准的学生。在学生能准确地数数之后,教师为学生学习数字提供帮助,并且使其能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深入知识,巧妙结合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予以高度的重视,深度挖掘其思维深度。研究发现,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内容有很多重复的部分,幼儿园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对一些知识和技能只是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却并不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例如,在幼儿园阶段,有些幼儿可以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对加减法的理解还不够清晰。而且在小学阶段,小学教师在讲解这些数学知识时,学生会觉得学过,随之降低了学习兴趣,致使其注意力不集中,对后续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展示自己,再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引导,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另外,对学生相对薄弱的部分,教师需要注意知识的深化理解,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得到提升。例如,在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这一课中,由于学生对10以内加减所要求的数的抽象能力和学生的真实发展水平并不相契合,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再补充一节算法课,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加减法的算法,对算数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拓展其解题思路,使学生认识到解题方法并不唯一;对算数较差的学生,教师为其提供更简便的方法,使其正确率提高。由此发现,虽然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较低,智力未开发完全,但是,只要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加强知识的练习,学生还是会表现出较高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意识。
(三)强调趣味,营造学习氛围
因为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小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自由、平等的空间展示自我。对刚接触小学生活的学生来说,游戏教学不但符合其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小学课堂。游戏教学模式,可以高效地将数学知识和趣味性极高的游戏相结合,既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又能实现教学目标。
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小学教师只是依照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溜号、和同学说话的现象,无法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消化与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你们玩游戏,谁想参加呀?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然后开始讲解游戏规则和具体要求并开始游戏,教师说“向前蹲一蹲,向上跳一跳”等类似的话语,学生跟着教师的指令做动作,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做错动作的学生,直到剩最后一名学生,在游戏过后,教师对整个游戏过程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师在进行游戏环节时,要把握好“度”,游戏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应从中学到知识。
(四)夯实基础,强化计算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部分都有计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期间,为学生夯实基础,提升其计算能力。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中,其计算内容较为简单,基础性极强,因此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的重要阶段,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大部分教师还是会经常为其提供大量的计算题,但是这不但不会提高其计算能力,还会降低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此,数学教师就要在这个方面加以重视,例如,通过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或者可爱的小动画,对学生的计算进行练习,或者通过抢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计算题进行教学,例如,给学生创造购物的教学情境,通过对物品的买卖进行计算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创建学生评价体系,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使班级保持良性竞争的氛围环境。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把生活和数学联系在一起,进而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生命力”,促使学生爱上数学,在生活中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重视逻辑,培养学习思维
数学是逻辑性极强的学科,然而一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思维和夯实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同时,虽然一年级数学在小学的知识体系中要求并不高,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加大对教材内容挖掘力度,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6、7减几”这一课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到五的加减法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回顾之前的教学内容,引出新课。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给每个学生分20个小木棒,然后对学生说“我们已经学过了五以内的加减法,相信你们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6和7的加减法,那么开动你们的小脑筋,通过老师发的小木棒摆出6和7的组合吧!”教师先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在学生摆木棍期间教师不予任何评价,只是为“困顿”的学生提供思路。在学生依据排列的方式写出算式后,让学生通过与同桌自由讨论并得出统一的答案。最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依据标准答案改正自己的算式,教师再进行统一的讲解,为学生解开迷惑。
对此,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由被动变主动,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高效地养成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另外,学生还能经过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加深学生对数学更深层的理解,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来说,结合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六)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训练,使儿童化与科学性并重。对数学知识层面,在幼儿园期间,并不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并且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还无法完整且正确的表达其思考过程。因为学生思维的变化过程就是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同时,还有助于其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小学教师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
其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并且习惯用数学名词描述数学现象。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四单元“认位置”这一课时,学生总是用一些指向不明的词语,如:这个、那个、这里、那里等,在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讲解“左下、右上等”表述明确的方位词,并且在日常的表达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其二,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注意数学语言训练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以苏教版“数一数”为例,对“1、2、3…”这样的递增现象,学生还是不能准确表达,刚刚接触数学的学生会说:“这些数字是顺着数的”,而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会说:“这些数字是从小到大排列的”,教师要鼓励前一种学生向后一种学生学习。最后,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时还要注意学生语言的趣味性,例如,“数一数”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数字亲切地称呼为“数宝贝”,这可以贴近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给学生一种亲近、趣味的感受,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传达的数学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幼小衔接是学生的成长中重要的阶段,所以,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在此期间,数学是重点学习科目,教师不但要提高学习兴趣,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耐心指导,帮助学生转变自己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打下夯实的数学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以上六个方案,促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进而在数学世界中尽情地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