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及其实践路径

2022-03-17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榜山第二中心小学郑梅芬

天津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性学科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榜山第二中心小学 郑梅芬

研究性学习以它独特的特点吸引了教育行业工作者的目光,经过相关工作者的调研发现,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小学语文学科学习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在对小学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进行探究时要先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促进探究过程的进行。

一、研究性学习内涵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在提高学生学科兴趣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探究方式学习特定学科知识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语文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将研究性学习方法运用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借助研究活动开展的,而研究活动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生活现象、自然环境变化、物理现象等,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不同的研究活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研究性学习既可以一个人开展,也可以以小组的模式进行,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身,教师通常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自主性,这与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多数都是被动地学习,通过听取教师讲授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而研究性学习则要学生自主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研究主体,并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以及课本上不曾涉及的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将学生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关注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引导学生转换思路。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点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这在学生日后的学生生活中也会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2.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要借助具体的研究活动的,同时学生对具体的研究活动具有自主选择权,这也导致不同学生选择的研究活动会产生差别,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是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研究活动的选择上,学生对研究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选择上也有较大的选择权,而开放性是体现在多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对学习内容的限制是非常少的,也正是这样,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让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传统学习方式都是以理论为基础开展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确定研究活动的方向以及研究活动的具体研究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这对刚接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师该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4.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学生先对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了解,探索更深层的知识,因此学生在运用研究性学习时要有勇于探索、勇于质疑的精神,教师也应该大力倡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于学生一同制定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二、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在思维方式上,重描述,轻逻辑分析

语文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从事语文学习研究时总是从经验开始总结指导学习。而从研究的思维方式而言是经验性的。语文教育研究固然要直接的经验总结。每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具有差异性,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学生互动,体验千差万别,脱离了一些特定条件,对自身而言一套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其他教师。通过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虽然使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有法可依,操作性强,易于模仿与接受,但中间缺乏理论联系,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缺乏指导性。

(二)在研究策略上,重教法研究,轻学法研究

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关注的是教法研究,而轻视对学生的研究。学法产生于学习实践而又为学习实践服务,学法是思维的向导,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立性、启迪性与指导性,知识是不断老化和新生的,也是学不胜学的,但方法是常青的,终身受用的。在双边活动中因主体地位得到保证而充分显示学法的优越性。受教育不仅是指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语文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尚未从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平等的、有效的科研平台;教师没有形成科研态度与观念;语文教育研究没有“研究类型”观念;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缺乏系统性,运用具有主观性;教师缺乏对语文教学研究的关注。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专门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学科分支。

一是结合生活确定专题。学生作为发展中的群体,其阅历有限,视野狭窄。学生的生活无非就是学习生活、日常生活和不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应该围绕他们的生活确定。

二是围绕专题搜集资料。在确立研究专题时可能搜集了一些资料,但对专题研究来说,资料要充足而齐备,所以,还必须搜集更多更典型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自己实地调查到的,可以是阅读书刊得到的,可以是和朋友聊天时得到的,也可以是从网上搜索的。必须时时重视资料的搜集。

三是自主合作探究专题。不管是个人的自主探究还是小组合作探究都要有目标、有过程、有策略。首先要设计研究方案,然后按方案进行探究。研究方案包括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结果等内容。研究时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要以问题为先导,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并接受教师的指导与点拨。研究结果是分层次和分角度的,不必整齐统一。

四是汇报成果,交流总结。专题研究的成果是经过多个小组的结合探究出的,所以,研究的结果由于角度和层次的不同,往往有多个成果,各小组只熟悉自己小组的研究情况和结论,而对其他小组的研究情况和结论不甚了解,所以,就有必要通过汇报的方式来交流各自成果,说明研究情况、共享研究成果、互通有无。汇报可采取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的方式进行交流。在成果交流后,还要反思和总结,要对各小组汇报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达成共识。评价是对其成果中有价值的部分表示肯定,对其成果中错的、无价值的部分表示否定。评价后,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专题研究通过分析研究专门问题,长知识、得方法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四、小学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帮助选题,开放研究渠道

笔者在上文已经提到,研究活动的选择对刚接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小学生受其年龄与心智发育的影响,小学生在进行研究活动的选择时通常会受到极大阻碍,这时就要教师对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选择时可以尝试以下集中方法。

1.生活诱发式。生活应该是所有灵感产生的源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活动的主题。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在课程计划允许的条件下,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与学生一同观察生活中的变化,并在观察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帮助学生确立研究主题。例如,下雨时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黏液?

2.课堂拓展式。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各种科目中,语文学科的课程安排是最具有组织性的,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的文章都包含有相同的主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相同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要学习的《花钟》《蜜蜂》《找骆驼》,这些课文都对动植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教师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动植物生活习性”的研究。这种研究主题的确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本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与自然进行更亲密的接触,提高学生的常识知识。

3.学科联系性。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语文学科是非常容易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的,要想让学生对语文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就要教师勇于打破学科之间的芥蒂,利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将不同的学科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将其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研究选题的广泛性。

(二)实践参与,夯实研究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终的部分,因为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个特点都是由此过程发展的,因此教师应该足够重视这个过程,在学生进行时间时尽可能地陪在学生身边,时刻关注学生的实践进程。同时学生还应该鼓励学生拜托课堂的“束缚”,勇敢地走入社会环境进行调研,通过与外界的接触,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自然环境,让学生深入自然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整合研究成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相交流与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究,一些较难的课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学习。不论是小组式研究性学习和个人,在学生研究结束之后,教师都应该组织小规模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思考不同研究方式对研究性学习成果产生的影响。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有成果进行汇总,整理成固定的形式,在方便所有人进行查阅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

(四)评价激励,引发新的研究

鼓励是促进小学生心智发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来源,因此在学生对最终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汇总之后,教师可以所有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可以先让学生对自我学习成果进行自评与互评,在完成自评与互评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最后评价,结合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较优秀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与奖励。同时教师还应该对互评阶段中出现的问题与讨论进行解释,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该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新的研究主题,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

(五)学科交叉,拓展研究宽度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语文科的学习中探究语文,也可以在其他科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探究语文。“跨学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文学科内容的探究中牵涉到其他学科的内容。这种语文内部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称为跨学科的学习,由于它毕竟牵涉到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内容。从语文的综合性讲,把这种跨学科的学习称为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更合适。二是依托其他科内容所进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改革后得到重视。在综合性学习和活动课程往往就是一种跨学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它的特点是突破了语文研究性学习视野的狭窄性。它更突出了语文的综合性;彰显了语文实践性和学习的多样性。

1.结合其他学科,确定研究专题。跨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专题选择要与语文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形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区分开。区分的方法:要结合其他学科来选择研究专题,但研究的目的又主要不是其他学科的而是语文学科的。表述的语言技巧并得出若干语文性的结论,在其他学科内容的专题研究中,最终获得的还是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精神。

2.围绕研究专题,进行多方研究。跨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内容,是多方的探究。第一,所选学科专题科普知识的探究。这是跨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第二,语文三维目标的探究。这是跨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体现语文性的关键。对专题内容的精确理解、把握及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实践运用,就能体现语文的三维目标,而防止跨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滑向泛语文和非语文。第三,学习方法的探究。牵涉到跨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实现。由于一个专题研究的完成,最终要落实到方法上。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当代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完美符合了当代教育规划与社会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研究性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科的内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意识。

猜你喜欢

跨学科研究性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