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量”传播的语义认知路径

2022-03-17万世长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

万世长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数据时代,“流量”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现象,其作用和影响日益显著,“流量”传播的触角也已经延伸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通过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流量”一词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新词。例如:

(1)当前,流量之于企业就是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有了流量才能进行下一步市场转化。

(2)上海历来被视作“大码头”,是一座“自带流量”的城市。流量汇聚和交换一直是上海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成就着这座城市的开放品格以及功能、能级。大流量是上海的“刚需”,而随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变迁,上海要追求的流量本身,亦有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要。

由此可见,“流量”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名词。“流量”的词性和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一个表示技术的词转化为普通词,从名词转化为形容词,使用语境从专业技术领域跨越到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组织影响力及个人魅力等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传播路径跨越了科技、经济、社会和人文等不同维度。对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及原因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流量”的词性及句法成分转变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1]对“流量”一词的解释,“流量”是一个合成名词,由“流”和“量”两部分组成,其基本词义与流动的物体或事物的数量有关。在此基础之上,凡是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和扩散性特点的事物,都可以根据其流动或扩散的时间维度,进行数量上的计算和衡量,从而产生了诸如“人流量”“车流量”“电流量”“血流量”“数据流量”“压力流量”“量子流量”“代谢流量”“手机流量”“网络流量”等一系列衍生词。

从词性上来说,“流量”在使用中主要作名词,并经常附带一个名词性定语或形容词性的定语,用来说明某事物在某个特定领域的范畴、属性或特征。例如:

(3)当前黄河上游干流流量较常年同期偏大1倍,考虑到上游干流水库蓄水偏多等情况,预计今年将出现大流量封河。

从句法上来看,“流量”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在句子中使用比较灵活,其句法功能基本覆盖了所有名词可以充当的语法成分。例如:

(4)流量如蜂蜜,当你享受其带来的好处时,会觉得很甜。但流量又如毒药,如果实力和内容撑不起流量,流量本身缺乏刹车机制,很容易变成一种反噬的力量……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流量红利,他们表现出了难得的克制和可贵的清醒。

(5)公域流量是内容平台拥有的流量。

在例(4)中,“流量”先作为主语出现,作者借用比喻,论述了“流量”的利弊,接着又举例论述只有实力过硬才能“撑得起流量”,此时“流量”又变成了宾语,最后“流量”又成为了“红利”的定语,说明“流量”的吸引力和可能给个人带来的好处。例(5)中,“流量”既是主语,又是宾语。

(6)好山好水需要好流量!基层干部和网红“拼流量”值得点赞。

(7)天下苦流量久矣,流量明星转型,是不得已而为之。

例(6)和例(7)出现的“拼流量”和“苦流量”,已经将名词性“流量”泛化处理,带入现代汉语中非常普遍的动宾结构中。相关媒体报道也出现了“刷流量”“攒流量”“买/卖流量”“抢流量”等动宾关系的短语。再如:

(8)只不过,流量为王,更要小心流量为“亡”。

(9)“流量论英雄”,必须要警惕!

(10)互联网高速发展,流量变现泥沙俱下。流量变现,亟待法律规范。

例(8)中的“流量为王”和例(9)中的“流量论英雄”是“以流量为王”和“以流量作为标准来论英雄”的简化形式。名词“流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状语的特征。例(10)中的“流量变现”表面上看是一个由两个语素合成的名词短语,但从深层语法功能上来看,它不是“流量”本身追求的“变现”,而是人为地将“流量”进行“变现”,即将关注度或点击率等转化为现金收益。所以,该句中的“流量变现”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副词使用,指有人将“流量”进行“变现”,获取实际利益;二是作为名词短语使用,指网络知名度。

(11)唐德影视“去流量化”调整策略低谷转型。

(12)丁真与地方:顶流还需长流。

例(11)中的“去流量化”在语法形式上类似于英语外来语“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或“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相当于将“流量”看作词根,前面加了一个前缀“去”,后面加了一个后缀“化”,在意义上实现了“去除”+“流量”+“行为”三重意思的叠加,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语言的经济性和表达的简洁性。例(12)中的“顶流”是“顶级流量”的缩略语。无论是单个语素的缀化,还是将短语缩略为一个新词,都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率,丰富了现代汉语词语的内涵。

二、“流量”的词义流变

(一)“流量”的原始意义:液体/气体的物理流动

名词“流量”的词义从“流动的液体的数量”演变为“任何流动或移动的物体的数量”,反映了词义的泛化过程。对相关语料进行统计和整理后,我们发现了“流量”词义通过概念隐喻不断范畴化衍生的轨迹。例如:

水流:断流量,干流量,径流量,闸流量,放流量,泄流量,上/下游流量,出/入湖流量,出/入库流量,最大/最小流量,洪峰流量,预警流量,防洪流量,分洪流量,泄洪流量,行洪流量……

气体:空气流量,氧气流量,气压流量,天然气流量,热力气流,动力气流,流量密度,流量限制,流量调节……

体液:血流量,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动脉流量,静脉流量,脑流量,细胞流量,代谢流量……

以上3类由“流量”组成的词语主要表达“流量”的字面含义,用来描述水流、降雨、洪水、气体流动的量,或者血液等在人体内部的流动过程,同时也说明了“流量”可大可小,可好可坏,应适当加以调节和控制,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进行限制,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流量”的扩大意义:人员/物资/资金的社会流动

在人民网搜索界面输入关键词“人”与“流量”后,可以检索出成千上万个相关的新闻词条,如“人流量”和“客流量”等。用同样的方法输入关键词“现金”与“流量”后,出现最多的词条是“现金流量表”。例如:

人员:人流量,客流量,月/日客流量,行人流量,旅客流量,乘客流量,人口流量,民工流量……

钱财:货币流量,现金流量,资本流量,融资流量,收入流量,成本流量,资金流量,服务流量,经济流量,贸易流量,投资流量,市场流量……

货物:货流量,物流量,进货流量,出货流量,库存流量,周转流量……

交通:交通流量,车流量,早/晚高峰流量,空中流量,航班流量,车船流量……

上述词语反映了现代社会人员、货物和资金等流动频繁。“货币流动性”“市场流动性”以及“流动性紧缩”等金融业术语,反映了货币和市场供应具有同“流水”一样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流量”的引申意义:电力的电磁流动

围绕电力产生的含有“流量”的词语具有技术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例如:

电力:电流量,电压流量,电磁流量,热电阻流量计,涡轮流量计,流量值,流量误差,流量精度,流量指数,流量比率,流量速率……

“流量”在专业术语中既可以充当前置定语,如流量比率,还可以和其他名词组成合成定语,如涡轮流量计。

(四)“流量”的抽象意义:数据/影响力的抽象流动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流量”的词义进一步拓展。从“数据为王”到“流量为王”,凸显出大数据时代信息流的重要性:网上冲浪需要流量,手机直播也需要流量,直播带货更需要流量。但人气流量和洪水流量一样,也要把握度。

数据:网络流量,网站流量,系统流量,信息流量,手机流量,流量资费,流量包,理想流量,公域流量,私域流量,直播流量,流量平台,流量时代,流量存量,流量收割,流量变现,流量造假,流量为王,去流量化……

“流量”至此已经在语法和语义范畴上完全泛化:从一开始指液体流动的数量,延伸到指空气流量、人流量、车流量、资金流量和电流量等,现在成为知名度、网站访问数量或视频观看数量等的代名词。这反映了在大众媒体和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声者,但人们在网络中发出来的声音又可能很快被海量的网络数据所淹没。

三、“流量”词义演化的原因

流行词的产生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既有语义因素、认知因素,又有社会与心理因素”[2]。“流量”从一个普通合成名词,逐渐演化为一个专业技术术语,现在成为网络热词,其词义演化过程反映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现代汉语不断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网络语言持续更新以及社会认知心理变化等因素影响而动态演变的过程。

(一)语言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个新词进入一门语言中并为该语言的使用者广泛接受,主要取决于这个新词的活力。例如2010年网络评选的十大新词之一“给力”就因为言简意赅和词义传神而被广泛接受,从东北方言一跃成为网络热词,后又因为“给力”具有新闻语言简明扼要、吸引人眼球的特征而被媒体广泛使用。新词的兴起“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产物”[3]。语言在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词语或者使已有词语的词义扩大,衍生出新意义满足人们的表达需求,同时这也是一门语言不断进化、充满活力的表现。“水流量”用来衡量一段时间内液体的多少,本是自然世界中的一种现象。用来衡量人员流动性的“人流量”和衡量物资流动性的“货流量”具有具象性,易于理解,而“资金流量”和“电磁流量”就比较抽象。经济界和科技界人士在表达资金和电磁现象的流动性特点的时候,利用了具象世界中的“水流量”这个现成的概念来表示“电磁”“资本”或“人气”等抽象的概念。这反映了新词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新的语言表达诉求。

(二)隐喻的认知本能驱动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是语义生成的重要机制,人们利用认知的相似性把现实中的生活投射到网络语境产生新的意义。”[4]流动性是液体的普遍特性。从液体的流动性,映射到人力、物力、交通、电力和数据的流动性,人类大脑的认知本能参照流动性这一根本特征,以水流作为喻体,以任何可以流动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作为本体,从而衍生出许多具有相同特征的语言现象。如“水流量”“闸流量”和“泄流量”反映水的机械流动,“人流量”“旅客流量”和“民工流量”映射现代社会人员的普遍流动,“货币流量”“资本流量”和“投资流量”呈现了货币功能从流通手段到投资载体的转化,“电流量”“电磁流量”“网络流量”和“手机流量”体现了电力以及信息的无形传播,“流量时代”“流量收割”“流量为王”和“去流量化”指称人或物在网络或者移动空间里的“人气”,或者“受关注程度”,但是却并不像“水流量”“电流量”或者“货币流量”那样具有明显的指向物体“流动性”特征的隐喻认知效果,说明“流量”一词的隐喻属性已经从显性转为隐性。另外,从“流量变现”到“流量造假”,“流量”实现了从名词到形容词的转变,也反映了人们对虚拟世界中“流量”的流动性或不稳定性的普遍焦虑。隐喻认知功能一直在发挥作用,并引导着认知按照液体流动→电力流动→信息流动→人气流动的隐喻路径进行映射和发散,从而通过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来认识虚拟世界中的事物或现象。

(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语言总是在社会中发展。”[5]“流量”的语义流变历经了液体流动→人员流动→物资流动→资金流动→电力流动→数据流动→人气流动的动态演化过程。透过这个语义转化的过程,可以看出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商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过程。水患一直是老百姓和政府极为头痛的问题。无论是京杭大运河还是解放后的黄河及淮河治理工程,其目的都是希望通过疏通河道、拦河筑坝来控制水的“流量”,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三峡大坝工程就是利用上下游水位的落差来进行水力发电,“电力流量”一词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网络和移动技术的催生作用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全球化进程加快,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数据流量”,“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精英阶层对话语权的垄断,为草根阶层提供了多元化时代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6]进入21世纪后,“网络流量”备受关注。谁的“流量”最多,其网络关注度就高,谁就有话语权。谁能获得“顶级流量”,谁就能快速“吸粉”和“引流”,从而进行“流量变现”和“流量收割”。如果过度关注和依靠“流量”,很容易遭到“流量”反噬。因而,对于网络和直播平台过度流量化所导致的流量泛滥,政府和监管平台必然会加强“去流量化”监管。

四、结语

“流量”的语言传播和演化路径体现的不只是单一词语的语法和语义变化过程,也揭示出人类对流动性这一概念在社会、经济、科技及网络世界等不同维度的认知,反映了人类文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的历史变迁历程。

猜你喜欢

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
冰墩墩背后的流量密码
张晓明:流量决定胜负!三大流量高地裂变无限可能!
寻找书业新流量
强化现金预算 提高资金效益
“刷新闻赚现金”App的收割之路
只“普”不“惠”的现金贷
基于现金流量表对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
企业现金流量分析
中国神华财务表报分析
五位一体流量平稳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