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读写,以读写成就“人生”
2022-03-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教学研究培训服务中心王培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教学研究培训服务中心 王培丽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使其生活化、日常化,让学生主动阅读、爱上写作,用“专业”思维与艺术话语来进行表达,是当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努力将作文教学生活化,引领学生在阅读与写作实践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升思想文化修养,进行审美创造,成就师生另一种“人生”,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一、共情阅读,让写作成为成长的需要
语文教师都会教导学生: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广泛阅读。同时也会给出若干推荐书目,教学生如何选择和阅读。一些低效的教学导致有些人认为,写作好的学生都是天生的。但事实是:学生的写作观是在自然读书的状态中建立起来的,选择书目和阅读方法是在体验中确立起来的。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精心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情投入的驱动型阅读任务,引发学生共情阅读。教师要经常在课上或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你(你们)最近在读什么书?你(你们)为什么会读这本书?你(你们)能不能给老师或帮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适合近期阅读的书?”还要联系学生学习需求和生活实际,从文学性、实用性、思辨性的角度设计发展型的阅读任务。例如:名著《朝花夕拾》的导读,我给学生的整体阅读任务是:用一周课前三分钟信息发布时间,自选一个感兴趣的角度描述鲁迅的童年生活。周末,新的阅读任务来了:鲁迅的童年生活与你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新的一周未过半,任务又来了:旧事重提为什么选了这十篇文章集结成册,定名为《朝花夕拾》?大家不难发现,第一个问题重在引导学习,第二个问题重在建立联结,第三个问题重在引发思考。只要学习发生就会产生思考,只要思考就会成长。要想让阅读真正发生,就要关注共情能力的培养,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解决问题带动阅读水平提升,提高理解能力。以培养共情能力的思维去设计驱动型阅读任务,教师可以有十万千万个为什么。
当代文学大师王鼎钧先生说:作文是自己的好。一方面是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指的就是“共情”。没有共情,名著也只是冰冷的文字,学生不会认为它是美文,学习与思考就很难发生。在共情阅读,也就是体验式阅读中,学生会在思考中逐渐掌握观察、想象、选择、结构与表现的方法。这时候,教师适时地点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共情能力的培养让读书自然发生,让写作成为成长与表达的需要。
二、深度阅读,促进解释能力的形成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有规律可循。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构建,必须引导学生与文章、与作者深度对话,去发掘文章的背后、语言的内涵——也就是思维的建构,把社会认知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并用语言展现出来。把文本的阅读融入到思维的建构过程中,通过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学习任务,把文本阅读变成学生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不同文本的阅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形成解释能力。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单篇文本教学整体感知和筛选信息训练较多,但形成解释能力的训练较少。其实这就是忽略了思维的建构,忽略了将作文训练浸润到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要求的学习,是从记住概念转变为用概念对照解决问题,从关注他人的理解与反应转变为综合运用和主动创造,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如何应用。
学生阅读与写作技巧灵活应用的前提是深度学习,学用结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把说明性知识教授转变为解释能力的培养,提倡跨学科的多文本阅读和比较性的群文阅读(1+X教学设计),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同主题文章,还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的文章可以只读不讲,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联系,产生问题,发生思维碰撞,形成话题、议题或专题。简单地说,就是改变教师课堂提问的语态,用“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事实,建立感性认识;用“异同点”分类归纳,提高概括能力;用“为什么”寻找内在联系,发现规律;用“怎样”迁移应用;用“如果”走向开拓创新。
“中学三年,我要带领学生把这本小说读精、读透,一直读到边边角角无所不知。”日本的传奇教师桥本武“绕远”绕出了教学的特色,“跑题”跑出了作文教学的“极限写作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或许没有桥本武破釜沉舟选用《银汤匙》做教材的勇气,但我们要有他经年累月备课、做研读笔记的坚持与创造。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无法教授的,但学生的思维建构是可以训练的。教师要把课文作为以读促读、以读促写的资源,用课堂内的深度阅读、延伸阅读与“微写作”,浸润作文教学。
三、进阶训练,成就审美创作
“爱读书,怕写作”恐怕是不少学生的通病,但这病因在教师——站在岸上的教练是很难教会学生游泳的。教师需要全过程参与学生的写作,陪伴学生一起通过习得过程,实现写作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
写作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如果脱离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就实施模式化作文指导,不仅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还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恐惧。
孔子有“三不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三不教”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谈教育的契机,这些在作文指导课上也同样适用。
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教学之后,教师通常会以《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教室》为题,来让学生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教师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需要写作的动机,同时还需要将阅读的成果综合运用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柏拉图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的思维方式设置真实写作情景,给学生布置真实语境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认清自己是谁,这篇文章要写给谁看;要围绕什么主题选材和“拼图”;最终达到什么目的。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思维并加以实践。
(二)实践活动建构真实写作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写作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作文“假、大、空”。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设计不能以学生为本。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要通过活动设计建构真实写作,要求通过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营造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讨论情境,以矛盾的解决推动学生认知的发展。
例如:以“改变”为话题的一个经典作文教学实践活动设计。
以红薯、糖果和鸡蛋作为实验对象,指导学生观察、记录、描述其最初和经沸水糜煮的状态,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是什么、怎么样,以问题助推思考,组织进行头脑风暴式交流。1.发现并描述事物的发展变化,思考你具备它们的哪一品质或特点?将自己与实验对象、现象建立联系;2.你更欣赏它们变化中的哪一个方面?为什么?3.它们为什么会变化?你赞成它们的改变吗?4.如果让你选择,你更愿意成为哪一类?为什么?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与实验现象及他人的观点建立联系,转换视角审视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在体验中感悟,让思维建构真实地发生。
(三)雕琢修饰,形成风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思维发展,更要求发展的品质;要求审美鉴赏,更要求审美的创造;要求文化理解,更要求文化的传承。作为语文教师,要引领和指导学生以“专业阅读”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用专业思维与艺术话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让文章成为灵魂与思想的载体,形成自己的风格,获得完整意义上人的发展。
教师要能够提供评价量表,为学生提供评改样例,指导学生从选择材料、遣词造句和结构等方面来进行修改。对写大白话的,教他修炼字词,做到文从字顺;对写寻常文的,教他对多方观点进行整合,内化再生,在多种现象、多个观点中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对记流水账的,教他多角度观察描述,纵剖横断,学说书先生卖关子,于无处生有,将“凡三往,乃见”改写成“三顾茅庐,问计天下”,从容表现最初的动机与最终的目的。
想让学生长成什么样子,教师首先要变成什么样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努力建构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课堂,让阅读与写作成为语文飞翔的两翼,教下去技能,留下来素养;教下去课文,留下来“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