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话剧,让学生走进“四史”厚植“三爱”
2022-03-17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商文杰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 商文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历史中方能汲取坚定前行的智慧力量,广大青少年应该走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感悟“四史“内涵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三爱”情怀。
南开百年,话剧一直是其重要的传统之一。1909年南开编演话剧《用非所学》,1914年成立南开新剧团,1919年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文,称南开“新剧团要算中国顶好的了”。当时的话剧界就有着“南有南国社,北有南开新剧团”以及“南洪(深)北张(彭春)”的说法,话剧与南开早已紧密相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话剧让“四史”活起来,让教师动起来,让学生走进来,让育人深进来,以话剧搭建传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四史”与“三爱”,立德与树人的桥梁,就成了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一、话剧,“三爱”“四史”教育的桥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在青少年中开展“四史”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但如何从“四史”的学习中孕育“三爱”情怀?生动形象、承载量大、易于学生接受的话剧无疑是“三爱”“四史”教育的有效桥梁。
(一)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历史可以映照现实,亦可照亮未来,但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在哪?学生面对的是富强的新时代,那个一穷二白的旧时代,都是与学生脱节的。文化“快”时代的学生很难在历史中找到共情,而慢下来的话剧就是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搜寻资料,设计人物,丰满剧情,排练演出,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感同身受,在话剧的编排演中学生置身历史,在话剧的体悟思中学生面向未来。实景性让话剧成为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二)“四史”与“三爱”的桥梁
知史方能爱国,知史方能爱党,知史方能爱社会主义。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刻情感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在话剧中,学生经历的就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面对的就是浴血奋战,就是自力更生,就是锐意进取。在话剧中,学深悟透“四史”内涵,深耕厚植“三爱”情怀。把话剧作桥梁,修好“四史”必修课程,进一步深化“三爱”认知,增进“三爱”情感,推动“三爱”践行。
(三)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南开校友张彭春就创作了《灰衣人》,喊出人民渴望和平的呼声;当日本侵略者刚刚向我国提出“二十一条”时,他立即写出了三幕剧《闯入者》,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企图吞并中国的野心,表达人民抵抗入侵者的坚强意志;他心忧北洋军阀的腐败现实,写出了《醒》。百年来,南开走出了曹禺、黄宗江、张平群、鲁韧(吴博)等多位著名戏剧家;百年来,一幕幕话剧在南开瑞廷礼堂上演,与时代,与国家,与民族同频共振。话剧,是南开的传承,更是时代的创新。
(四)立德与树人的桥梁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在立德的基础上树人。话剧从立德出发,注重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三爱”情怀的培养,指向的就是树人。
(五)教师与学生的桥梁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话剧形式开展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割裂,而是相互融合,以话剧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和学生,把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融在一体。
二、海棠话剧,“三爱”“四史”的育人实践
海棠是南开的校花,每年海棠花开的季节是南开最美丽的季节,故南开学校以海棠命名南开话剧。海棠花开,一场学“四史”育“三爱”的育人实践悄然而至。
(一)校级规划支持引导
话剧生动,形象,育人效果好,但其耗时耗力,效果也不易保证,排演一场话剧需要多学科教师协同参与,师生共同创作。排演,比日常的教育教学复杂得多,因此要想以话剧形式推动“三爱”“四史”教育需要校级规划支持引导。2020年,南开学校就海棠话剧建设开展了多次研究、探讨,并制定了南开学校海棠话剧建设规划,在教师教研、话剧教学、社团建设、话剧展演等四个方面予以专家引领,资金支持,荣誉奖励,从而让师生乐意动起来,让话剧能够演起来,让“四史”能够活起来,让“三爱”能够渗进去,极大地促进了南开海棠话剧发展。
(二)开展学科话剧教学
学科话剧教学,就是在有“四史”内容的学科开展“话剧”形式的教学,把教学和教育连接,达到实景化、生动化的教学效果,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先行一批,示范一批,发展一批,学校开展学科话剧推动“三爱”“四史”教育案例征集,号召全校教师行动起来,开展学科话剧教学。历史学科的《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工农红军长征》,语文学科的《邓稼先》《闻一多》,音乐学科的《印痕(抗疫逆行者)》,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内先行先试,引发了广泛的研讨。在这些研究课中,话剧不再是导入,不再和课割裂,而是以话剧为课,加入了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一幕幕的话剧还原课程,一次次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对话剧的探讨,让学生在“四史”的真实情境中感悟,润物细无声间厚植“三爱”情怀。
(三)开展跨学科话剧教研
话剧从不是一个学科、一个老师的单打独斗,一定是多个教师、多个学生的紧密融合,以学科话剧推动“三爱”“四史”教育要求开展跨学科话剧教研。寒来暑往,从最开始几位历史教师的尝试,到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多学科的集体教研,共商共议,增添了学校开展学科话剧的底气。在学生创作改变的剧本上进行再次创作,语文教师可以为其增添文学性色彩,历史教师在历史的真实性上下功夫,道德与法治教师研究其课程的思政性,美术和音乐教师既在其审美性上下力气,又关注话剧的道具、舞蹈、音乐等其他展现形式,所有人都是话剧的导演,也是这节课的导演。教师不仅专注在学科话剧的排演上,而且在课题研究、学科融合、学科思政等方面做起了文章,以小教研推动了大教育。
(四)开展海棠话剧节
话剧需要舞台,除了学科教师提供的课堂舞台外,学校在海棠花开的季节还会开展海棠话剧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三爱”“四史”话剧展演,话剧的创作、改编、彩排乃至展演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演出谢幕时,学生一定是激动的,一个集体去做一件事,把成长与“三爱”相融,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
(五)创建海棠话剧剧团
如果说学科话剧、海棠话剧节中全班同学齐上阵彰显话剧育人的广泛性,那海棠话剧社团就是话剧育人深刻性的体现。通过多轮的学科话剧和海棠话剧节的班级展演,一个个有志于话剧艺术的同学脱颖而出,他们搜罗资料,创作剧本,热情排练,与指导教师一起努力,在话剧的编、排、演中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还为学校的课后服务增添了明亮的色彩,更成为了“三爱”“四史”宣讲团。
三、反思与愿景
以话剧形式推动“三爱”“四史”教育,让师生动起来,让“四史”活起来,把“三爱”树起来。回顾工作历程,成绩和不足有很多,要特别注重话剧的史实性,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话剧演出,开展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话剧教学或者演出,搭建小剧场、大教研、新媒体等多渠道话剧育人平台,以上种种是我们目前尚未做到的,也是我们的未来愿景。希望通过多个学科的话剧课堂,多种形式的话剧演出,多个维度的育人探索,共同形成南开话剧育人模式,共探“三爱”“四史”教育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