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3-17张喆
张喆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高校学科门类较为复杂、实验室规模较为庞大,安全事故发生几率较高。然而在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上却难以得到广泛的重视,因此完善规章制度,构建保障机制,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及安全技术,则成为我国高校、教育部门及实验室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由于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到安全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如何从安全管理问题的角度,提升安全管理的实效性与有效性,逐渐成为我国高校实验室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问题。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
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较为复杂,主要涉及法规标准、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评估标准及实验室建设标准等内容,要想切实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应从管理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探寻问题解决对策,来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
1.缺乏法规标准及管理制度
首先是法规标准,我国现有的实验室法规标准是1992年的《实验室工作规程》,除此之外,并没有与高校实验室管理及其安全管理相关的法规标准。而《实验室守则》主要涉及内容为危化品管理、环境卫生、防盗、防毒及防火等内容的管理,而对生物基因等危害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力度。其次是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或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管理什么,怎么管理,由谁管理上,依旧没有相关的规定,职责混乱及难以追责的问题依旧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或缺失,导致安全管理工作较为紊乱,难以提升实验室的安全水平。
2.缺乏安全管理人员及机构
我国教育部曾设置安全监督职能,但在职能设置的过程中却缺乏人员配置与配套机构。此外,我国部分教育部门也曾配置了相应的管理职能,然而却只局限于学校治安与秩序管理上,并没有对实验室管理进行规范与规定。因此可以说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虽然重视高校安全,但在实验室安全上的重视力度还不够,缺乏相应的职能机构及专业人员,尤其在高校设备管理与实验室的职能设置上,缺乏相应的安全人员。
3.实验室缺乏安全评估标准
高校实验室安全评估的宗旨是评估安全风险规模,识别安全风险因子,制定危险控制举措,进而将控制举措或内容贯彻到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不同环节中,具体包括运行、验收、施工、设计等过程中。然而由于实验室缺乏相应的安全评估机制,导致运行、验收、施工及设计等阶段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难以控制实验室风险,进而导致安全管理缺乏保障,难以切实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4.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其他问题
首先是实验室建设,高校实验室建设主要包括防护能力、实验能力及环保能力的建设,其中防护能力建设是高校构建实验室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应急处置、危险品标识、消毒、吸收、淋浴、通风、空调及围护结构等防护装备及设施建设。但由于高校实验室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导致相关建设内容缺乏质量保障。其次,在人员培训、运行管理、验收、施工、规划设计及投资预算等环节上,缺乏安全建设的相关内容,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难以贯彻到整个实验室建设中,严重影响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质量与效率。
二、西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经验
针对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经验,帮助我国高校探索出高效的发展策略及问题解决措施,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安全意识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践行并认同“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管理理念,而综合型、研究型、教学型高校也都普遍注重实验室安全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将安全管理工作贯彻并落实到实验室建设的不同环节中,从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基础设施及防护装置上,提高了安全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并提高了资金投入、人力投入及物力投入的力度,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2.管理机构
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在注重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制订了完善的管理机构,明确了管理职责,使安全管理更加规范、科学。以英国某大学为例,该大学通过设置安全委员会、安全咨询办公室及健康管理机构,聘请专业人员负责职业安全、生物安全及放射防护等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而美国高校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执行力强,反应速度快,各司其职,分工细致,效果显著。譬如麻省理工的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系统及亚利桑那高校的安全与危险管理部等。其中麻省理工的安全机构主要由委员会、办公室及总部构成,不同部门负责的工作明显不同。譬如总部负责协调管理、政策订定及方案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方案实施及数据汇报等。
3.内容明确
德国高校的安全管理内容涵盖了特殊工种、常规安全、生物安全、放射安全、机械安全、危化安全、设备安全及防火安全等实验室安全内容。英国高校的安全内容包括辐射安全、生物安全、危化安全、普通安全、废弃处理等内容。在管理范围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物品管理、设施管理、人员管理等内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提升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4.管理制度
美国、英国、德国及意大利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并且拥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效性,譬如在培训制度上,美国、英国等高校通过规定人员参与安全培训的类型及目标,确定了实验室准入制度,使实验室安全培训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在项目管理上,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了操作与执行依据,明确了处理流程和管理内容。并使委员会在协调工作、政策制定及安全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使安全政策得到充分地落实。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能够为我国高校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质量及效率提供支持和帮助,使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更具安全性、科学性及现代性。
1.完善规范标准与管理制度
首先,我国教育部门应借鉴农业、卫生等行业的安全管理经验,制订实验室法规标准,以此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规范标准及法规体系,使高校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其次,在管理制度上,高校应根据现有的规范标准,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和培训制度,以此规定不同责任主体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以此提升制度的执行质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通过编制安全管理指南或手册的方式,落实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更加精细化、有效化。此外,在人员培训制度上,应提高准入门槛,定期培训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员、安全负责人及实验教师,而实验教师或管理员在培训后应对学生进行准入培训,只有合格者才能进入实验室。
2.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我国教育部门应设置切合高校实验室实际的安全职能,并引导高校健全安全架构,清晰实验室管理的责任体系。首先,省级教育部门应创设实验室安全管理办公室及服务机构,以此为实验室管理提供备案、评估及咨询服务。其次,高校应设立独立的管理职能,构建安全委员会,聘用安全工程师。最后,在专业人员聘用上,高校应聘用安全管理员,使其与高校管理部门建立联系,负责实验室设施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此外,在实验室管理内容上,高校应根据实验室管理中所涉及的物理安全(消防安全、电器安全、气压安全、辐射安全)、生物安全、化学安全等内容,配置专门的安全工程师。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的过程中,高校应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征及特点,根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不同部门及人员的责任,使职能机构或安全人员发挥出真正的功能及作用。
3.制订实验室安全评估机制
安全评估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安全管理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应明确实验室风险控制与安全评估要求,根据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评估工具及内容,并将风险控制与安全评估贯穿到高校实验室运行、验收、施工、设计等不同环节中,提升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质量与效率。此外,在安全评估的过程中,高校所设置的安全委员会应及时审批评估报告,并将其和安全手册进行同时备案,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推动高校实验室的健康发展。
4.完善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标准
高校应将安全建设有机地融入到培训、运行、验收、施工、设计、投资预算等实验室建设的内容中,注重防护能力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建设标准,将安全评估机制、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规范标准有效地融入到实验室建设标准中,使高校实验室从建设到应用的过程中,提升安全防护的能力。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实验室负责人应细化实验室的建设标准,使实验室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要求,提升实验室管理的实效性与有效性。此外,在完善高校实验室建设标准的过程中,高校应将信息化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安全管理的不同环节中,以信息系统为抓手,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涉及范围广泛,高校应从管理制度、规范标准、管理人员及管理职能等角度出发,切实解决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提升安全管理质量与效率,推动我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在探寻问题解决对策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让实验室安全管理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国际化,从而有效提升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水平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