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红色精神传承现状及路径研究
——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部分高校为例

2022-03-17孙昱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大学生

孙昱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红色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特定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传承红色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探索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挖掘和传承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高校传承红色精神的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红色精神的传承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5所院校部分师生进行了调研。调查的教师主要涉及部分高校的团委、学工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相关领导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等,并围绕近几年高校红色精神传承的渠道和方式,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教育现状及传承效果等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宏观上了解高校红色精神传承的现状。调查的学生涵盖了文理科和艺术类专业,涉及不同的性别和年级,其中包括学生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具有一定的辐射面和代表性。在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知现状、高校传承红色精神的氛围、学生红色主题活动的参与情况等方面为调研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问卷调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有1 500名师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380份,有效率达92%,样本量保证了抽样调查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一)大学生红色精神的认同感不断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认同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其中94.68%的学生认为红色精神有崇高地位,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应当继承发扬。95.37%的学生认为红色精神对其个人成长有帮助。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当问及“新时代高校是否有必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96.71%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或比较有必要。说明目前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整体认同度较高,能清楚地意识到红色精神对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基本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

受访者对“红色精神是什么”的问题总体认知较为准确,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从单一层面对红色文化进行片面解读。调查显示,22.53%的学生对红色精神的基本内涵比较了解,48.23%的学生表示有一定了解,但对具体的内容掌握得不够准确。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只有35.23%的学生表示系统地了解过。65.41%的学生表示自己接受红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日常教学、党课讲座等。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红色精神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说明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承氛围,但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还未系统地对红色精神进行全面了解,存在一定局限性[1]。

(三)红色教育内容趋于大众化

红色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它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各高校的红色文化教材的编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5.2%的学生对目前使用的红色文化教材较为满意,认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时代感,15.58%的学生表示教材内容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还有11.25%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高校目前还未开始使用专门的红色教育教材。由此可见,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材总体上更趋于大众化,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衔接性设置还有所欠缺,没能很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产生倦怠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育效果的满意度。

(四)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对于“平时参加红色文化课程培训是出于什么原因”的问题,有32.31%的学生表示出于个人意愿或兴趣爱好,42.3%的学生为了获取学分, 47.65%的学生表示是被老师讲课的水平吸引, 有15.68%的学生表示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可见,大学生参加红色文化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有待提升,高校应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消除其单纯为了追求学分等功利性思想,提升红色精神教育的亲和力,促进大学生从情感上和心理上认同红色精神。

二、高校红色精神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高校红色精神培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传承的氛围比较好,但从调研结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知趋于表面化

当今的大学生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对那些艰苦岁月没有切身的体会。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红色精神基本内涵的认知还不够,有的仅停留于表面化理解,还有31.6%的学生表示不怎么了解红色精神的价值和内涵。同时,对红色精神具体内容和结构的选择也不够全面和具体。这也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基本内容、核心内涵等一知半解。时代背景、实践经验的差异,再加上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缺乏结构性认知和系统性把握,红色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不被重视。

(二)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单一

有些高校对红色精神的融入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融入的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太过抽象化、理论化。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或人物,与新时代结合不够紧密,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拓展,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红色精神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有些教师一味依赖视频、图片等,忽略了深度的理论教学;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导致学生对红色精神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内化于心。发挥红色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显示,有38.6%的学生表示老师在课堂上未涉及红色精神内涵和价值等内容的深入讲解,还有 12.6%的大学生表示课堂上教师传播“红色精神”的方式生硬,传播的理论知识自己并不感兴趣。有些高校不注重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效果,组织的红色研学实践等活动只注重过程和形式,对实际效果较少关注,没能及时反思改善。高校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其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均会影响红色教育的效果。

(三)学生红色精神自我培育的主动性不强

由于新时代与革命年代的时代差异较大,学生缺乏深刻的体会。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学生沉浸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认为艰苦奋斗的时代离自己太遥远。此外,受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大环境的影响,他们更喜欢通过网络和电子产品来消磨时间,抖音、微信、微博等媒介成为众多青年学生追捧的平台,他们很少花时间去主动学习红色文化。作为主要传播阵地的高校在营造红色精神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时,大多采用上传下达的教育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互动参与,弱化了学生学习红色精神的自主性,久而久之,学生对红色文化就会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加上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受到冲击,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部分学生对自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到位,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大大削弱。

(四)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挖掘得不够深入

大学生对红色精神认知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是由红色精神的时代性转化不足所导致的。在调查中有11.78%的学生认为学校在红色精神宣传教育方面,没能从精神层面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大部分是以历史遗址、革命伟人的先进事迹和功绩等史料展示为主要呈现形式。高校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也大多停留在单方面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案例讲述上,没有将红色精神的传承工作提升到实践层面。关于红色精神对大学生的生活就业等具体的现实意义挖掘得不够深入。没有将红色精神和个人自身发展联系起来,弱化了大学生学习传承红色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红色精神时代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将其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不断挖掘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使红色精神成为大学生能够接纳并追求的精神坐标,从而达到红色精神资政育人的目的。

(五)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在对高校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通过实践开展教育的意识还不强,学习红色精神的实践平台还没有搭建起来,开展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不足。实践活动的内容缺少创新性和人文性,活动主题和活动流程千篇一律。部分活动仅仅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和文件精神,缺少对学生主观意识和实际需求的关注。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不符合红色实践活动的初心与主旨。有的缺乏顶层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性和专业性不强。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带队老师通常是团委老师、辅导员等管理层面的人员,在实践活动中他们大多只侧重于开展活动时的秩序维护、学生的安全和后勤保障工作,没有真正发挥指导老师的育人功能。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流程设置得不够科学,有关传承红色精神的主题不鲜明,最终使整个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满意度和获得感不高。另外,不少高校只注重寒暑假、特殊节日的实践活动考核,评价考核标准也较单一,多以实践报告、心得感悟等形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活动的实效性,而对日常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往往不够重视,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弱化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高校传承红色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红色文化记忆,提升理性认知

1.打造“体验互动型”红色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强化大学生对红色精神认知认同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红色精神教育内容体系,拓展工作思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红色精神”真正走进思政课堂,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把红色精神讲得清楚透彻。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更为有效的体验互动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可采用小组专题研讨、师生对话的方式,选取与社会热点和道德精神紧密结合的红色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可通过红色影音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鲜活的素材中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增强角色代入感[2]。通过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演讲大赛、红色角色演绎等方式加强思政课堂的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2.拓宽红色精神传播渠道

高校应积极开辟课堂之外的传播红色精神的媒介,拓宽学生认知红色文化的渠道。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构建新的网络红色精神学习阵地,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上宣传红色文化,在网站上推送党史教育内容,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答。可邀请名师、专家在抖音、快手、腾讯会议等各种网络直播间和会议室开展红色教育远程讲座。利用慕课、微课等在线学习平台发布大量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采取线上学习实名打卡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在平台上分享学生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影片、红色故事演讲微视频的心得体会,师生利用平台进行实时互动,教师要及时回应学生的现实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渗透增强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真实体验,营造活泼高效的网络学习氛围。

(二)优化红色教育内容供给,激发情感认同

1.丰富红色精神教育内容体系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将红色文化全程融入教学中,将红色精神融入教材,构建红色精神育人教材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将红色遗址遗物、历史文献、音像资料等转化为教学内容。编写诸如红色文化故事、红色革命精神等文本教材。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开拓新型教学模式,如:开发以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实物实景为载体的现场教学;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组织红色文化知识宣讲志愿服务的实践式教学;开展创编革命题材情景剧的参与式教学,进行革命历史红色基地社会实践调研的研究式教学。从而丰富红色精神教育内容体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教学内容入脑、入心。

2.增强红色精神教育内容的趣味性

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00后”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陈旧单一的教育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往往能对他们产生吸引力。高校应根据教育目标对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专题性整合,重点突出红色精神及其价值、先进人物事迹及其精神品质,选取有趣味性的红色人物故事、有意义的红色革命典故、有感染力的红色影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运用红色漫画、红色短视频、红色图画等趣味性的呈现方式,穿插人物的性格、情感经历、家庭背景、加入党组织的历程和趣事,进一步提升红色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以“智媒体”为载体,还原故事现场,让文物“发声”、让故事“说话”,营造可视化的沉浸式体验感,激活红色精神教育的情境感召力。

3.实现红色精神教育内容生活化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中。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起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要立足于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坚持贴近学生的实际思想和生活,消除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时空疏离感。高校教育者应在教育内容中融入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话题,采用“微叙事”“日常叙事”的方式,活用网络话语,并运用红色文化内容中的相关精神、价值观念等对现存社会问题进行解读,赋予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现代化的生活气息[4]。要聚焦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以励志人物和先进典型激励鼓舞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红色精神启迪学生反思,指导学生生活,使学生不断获得成长体验感。红色教育内容只有真正让学生想听爱听,才能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创新红色实践模式,倡导行为认同

1.创新红色精神实践活动形式

红色精神是革命实践的结晶,红色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实践。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置实践活动主题。要加强红色文化实践平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基地。要带领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遗址遗迹以及红色景区开展实践活动,追寻红色记忆。可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各种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活动。学院应结合专业特色,依托红色精神实践教育创新训练项目,搭建红色文化实践平台,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另外还可以将红色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创新迎新方式,如将开学注册流程设计成“重走长征路”体验式的形式,让新生感受与众不同的入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2.优化红色精神实践教育管理

首先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制订详细新颖的活动方案,开展高质量的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其次要构建红色精神实践育人的运行机制,在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中融入红色精神教育,并把实践教育活动作为红色教育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来开展。可与校外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并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避免形式化和同质化。最后,构建红色精神实践育人的保障机制。要配备专业的实践教育活动指导老师,提供充分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专项资金,提升学生红色文化知识的获得感。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统筹,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后续跟踪和评价,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 促进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科学化

健全的评价体系可以改善和优化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教育效果。因此高校需要构建科学的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应打破传统单一的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的形式,采用多元主体的红色教育评价机制,制定量化指标。综合考核学生红色文化知识掌握水平、学习能力、价值观、心理素质,注重指导老师、学生、社会组织等多方的评价建议,对整个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过程及学生的参与效果进行具体评价。做好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反馈工作,开展红色实践总结交流会,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心得体会并反馈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通过红色实践活动主题摄影展、红色作品展、故事分享会,加深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印象,升华对红色文化的情感。

(四)健全红色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红色精神传承的长效机制

健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领导机制,建立完备、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工作长效进行。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红色文化教育制度体系。校党委宣传部、校学生工作部牵头将党的政策指导与高校学生实际相结合,保证红色党建活动开展的常态化。高校应配备先进的红色文化教学设施和相应的活动场所,为打造红色精品课程、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等提供便利。传承红色文化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高校要合理调配人、财、物资源,保障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经费。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加强红色文化相关教育课题的研究,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好地推动红色精神的传承。要努力培养和建立专业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党委、团委、学工部及学校各行政部门应形成联动机制,密切配合,全方位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效果。

2. 强化红色精神传承的管理效能

强化学生日常红色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能够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高校应优化红色文化教学管理,针对线上线下教学、课堂内外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发展现状,制定宏观的管理规范。将红色文化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重视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教学过程、考核结果的评价,制定详细的教育考评制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点评价标准。同时要制定日常教育激励机制,设置一些红色文化相关的荣誉奖项,比如红色文化奖学金、红色标兵等,以此调动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要深入挖掘和宣传表彰校园红色榜样,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中积极弘扬红色精神中蕴含的百折不挠、勤奋努力的时代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中能迎难而上,营造良好的高校红色精神文化氛围[5]。

传承和创新红色精神是潜移默化、螺旋上升的复杂工程,高校要让红色精神走进校园生活,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要让青年学生在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斗力量,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红色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