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现状、困境与优化
2022-03-17王立超
王立超
(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引言
对我国动画作品进行梳理与观察后,可以发现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的表达有迹可循,以21世纪为分界线,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的表达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1世纪以前直观表达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作品融合为路径,我国动画产业曾达到发展的顶峰,而后我国出产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作品,如《小蝌蚪找妈妈》(1960)以齐白石的画为原型,将我国水墨画元素与动画电影结合在一起,该作品获得了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为我国国产动画走向世界提供了探索方向。再如《三个和尚》(1981)以我国民间谚语为故事核心,汲取水墨山水画造型特点,融合二胡、唢呐等传统器乐,极具中国特色。对21世纪以前我国动画作品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一阶段动画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原汁原味的体现为主,缺乏时代性改编,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外传播困境。二是21世纪以后现代化表达阶段。20世纪80年代美日等动画强国开始向我国动画市场输入,在此冲击下我国动画产业不再简单照搬传统文化元素,而是逐渐探索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如《秦时明月》(2007)以秦灭六国至项羽灭秦这一历史时期为故事背景,在人物、场景、服饰、器物、音乐等多个方面充分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相较于这一时期的其他动画作品,《秦时明月》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在国际上获得一致好评,该作品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国际化表达,即基于现代价值观与审美观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调整与再现。而后《大圣归来》(2015)、《大护法》(2017)等高质量作品相继涌现,其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现代化表达方式的多元探索与实践,对当下我国动画制作大环境造成了冲击,进而推动了领域内对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与对优化路径的积极探索。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现状
国产动画作品中从不乏传统文化元素的身影。实践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依然在动画作品中具有显著活力与生机,对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作品的积极互动关系进行梳理,可以明确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可行性、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价值意蕴
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价值意蕴包括两个方面:(1)民族性价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家园。在此理念指引下,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可以上升至民族发展特色与发展道路层面,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发展道路自信具有积极意义。(2)时代性价值。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涌入对我国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独立性与多样性造成一定冲击,尤其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且逐渐出现边缘化趋势,传统文化极易出现断层现象,但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后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脱节的,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共性,因此,在现代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化转变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而以动画这一新时代产物为载体,推动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化解读与传承,是传统文化突破时代困境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基本形式
传统文化元素以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为源泉,包含多种形式与类别,概括而言,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划分为两大类:其一,物质文化类,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其二,精神文化类,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元素在我国动画作品中的表达形式包括以下几种:(1)以故事题材为载体进行表达,比如《大闹天宫》《花木兰》《独木桥》等动画作品,分别以我国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寓言故事为灵感,构筑故事情节,充分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神韵;(2)以角色造型为载体进行表达,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以角色服饰为载体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表达,比如在《秦时明月》《画江湖之不良人》《阿巳与小铃铛》等诸多动画作品中,均可见我国古代旗袍、汉服等服饰造型,不同角色与情境下的服饰差异化设计有利于进一步加深观众对传统服饰文化底蕴的理解与感悟;(3)以场景设计为载体进行表达,如建筑是构成动画场景的主要元素之一,它成为传达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很多动画作品中都可见我国传统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场景设计不仅提升了动画作品的民族感,还对传统文化具有间接宣传作用;(4)以音乐配置为载体进行表达,如《骄傲的将军》中的锣鼓配乐、《哪吒闹海》中的编钟乐声等,不仅起到了烘托形象、渲染气氛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对传统音乐的兴趣,这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显著优势
基于动画自身所蕴含的大众性、娱乐性及传播快捷性等特征,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的表达呈现出一定优势。首先,动画大众性所带来的优势。动画是在漫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漫画是一种用简单或夸张的手法对生活或时事进行描绘及表现的艺术形式。换言之,漫画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延伸出动画作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即赋予了动画作品大众性特征,使动画作品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因此,以动画为载体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表达,更容易感染受众,保障文化传承效果。其次,动画娱乐性所带来的优势。对动画而言,娱乐性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动画通常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构筑充满创意或浪漫色彩的空间,不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动画来满足自身的梦幻与想象,因此受众观看动画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在此氛围下可以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传承的寓教于乐功能,加强受众对传统文化元素内核的深刻体验。最后,动画传播快捷性所带来的优势。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媒介和平台不断丰富,动画传播的载体也逐渐多元化和快捷化,如除互联网和电视之外,人们还可以利用手机随时下载视听影音软件观看动画作品,动画作品传播的便捷性,意味着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传播与获取的便捷性,这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困境
近几年在国风热潮推动下,一大批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作品涌现,但观众却对其褒贬不一,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动画作品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上存在问题,笔者拟从传统文化元素内容选取、表达方式、品牌建设及制作人员4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表达路径的优化提供指引。
(一)传统文化元素选取内容局限,动画作品创新性不足
动画作品中传统文化元素选取内容局限,创新性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画作品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选择存在狭隘性。我国动画作品选题大多集中于童话、教育题材,其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选取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传说故事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较而言,动画作品对于戏曲、茶道、民间谚语、古诗题材等传统文化元素的选择与表达不足,换言之,动画作品题材的局限性导致其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选择存在局限性,这显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传承。二是动画作品制作盲目跟风,造成传统文化元素取材狭隘,动画作品创新性不足。以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例,有一大批以此为题材的动画作品,如1985年的《金猴降妖》、2010年的《美猴王》、2014年的《西游记的故事》等,此外,在1999年、2010年及2012年都发布了以《西游记》命名的动画作品。虽然各动画作品制作重点与亮点有所不同,但其文化核心要素过于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作品的新鲜感,极易造成观众对动画作品及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的审美疲劳,这无疑有违依托动画作品传承传统文化的初衷。
(二)传统文化元素表达方式浅显,文化本质意蕴缺失
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直接“拿来”,直观地对其进行表达,如《大闹天宫》《宝莲灯》等动画作品,直接取材于我国古代故事传说,并没有过多地对原有故事结构进行调整或创新。这种表达方式更加强烈地传达出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气韵,但若这一表达方式被教条化或公式化,不仅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同时也抑制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持续表达的活性。客观而言,艺术形式只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其生命力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文化形象,对其文化内蕴进行表达,这才是提升动画作品核心竞争力的应有之义。以2004年的《虹猫蓝兔七侠传》为例,该动画作品以我国古代武侠争斗为题材,集聚了服饰、兵器、建筑等多元传统文化元素,但在感官上,却给人一种依托外部文化形式催生内部文化意蕴的感觉,这不仅不利于观众对传统文化元素形成正确、深刻的认识,还容易导致观众的误读,因此,对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的表达,需要我们予以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三)传统文化元素表达受众单一,文化传承体系存在缺口
动画作品低龄化是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20世纪20年代我国动画产业发展之初,儿童是主要的受众,青少年及成人动画市场缺失。步入21世纪,我国政府开始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国产动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动画作品数量激增,但是由于主题内容单一,选材缺乏成人视角,形象简单幼稚,人物性格塑造缺乏魅力,制作技术落后等,动画作品的低龄化问题仍然突出,国产动画受众的年龄层并没有完全覆盖,依托动画作品实现传统文化全面传承的愿景难以实现。与此同时,就文化安全视角来看,国产动画受众低龄化为国外动画作品的涌入提供了空间,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动画作品在我国盛行。国外动画作品的涌入,不是单纯的动画市场被侵占的问题,其动画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会对我国青少年或成年群体造成文化渗透,甚至有的动画作品会使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扭曲,对我国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提升我国动画作品质量,丰富动画作品受众层次,是充分发挥动画文化传承功能,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与迫切需求。
(四)制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动画作品质量难以保障
动画制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其根本原因是动画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缺陷,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对动画专业教育的正确认识。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很多高校对动画专业教育仍存在认识误区,部分高校的动画专业教学出现了艺术面倾向或技术面倾向现象,导致课程设置失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极易步入狭隘境地,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继而影响其制作动画作品的质量。(2)教学方法单一。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部分高校动画专业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面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以理论学习为主的粗放式教学方法,不仅与当下追求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新要求相脱节,同时也无法满足动画专业教学高实践性的要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教学设备不完善,实践教学条件较差。相较于其他专业,动画专业教学需要相应的基础性设备作支撑,但相关设备的引进与配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部分高校而言,其财政状况不足以支持动画专业购置专业性较强的高端设备,由此造成动画专业人才校内、校外制作环境落差较大,不利于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路径优化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的表达要求更高,我们必须紧跟新时代动画作品发展趋势,借鉴已有成功经验,探寻更加可行、有效的传统文化元素表达路径。
(一)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坚持作品创新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拓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的表达空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丰富动画作品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取材。我国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应全面挖掘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舞蹈、武术、建筑、手工技艺等不同门类的文化元素。相较而言,我国动画作品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取材大多集中于经典名著与神话故事,而对其他更加广泛的传统文化元素尚未加以深入利用,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动画作品如2005年上映的《围棋少年》体现了我国传统围棋文化,2015年上映的《京剧猫》展现了我国传统京剧文化,这些动画作品对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题材拓展进行了有效探索,为传统文化元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有力参考。二是开放性利用国外文化资源,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1997年日本制作了《中华小当家》,1998年美国制作了《花木兰》,2008年美国制作了《功夫熊猫》,这些国外动画作品虽然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但在故事情节中传达了其自身的文化与价值观,这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的利用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丰富传统文化元素表达形式,深化传统文化本质
目前我国部分动画作品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并没有获得良好口碑,究其原因在于其过于注重传统文化形式的利用,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内涵与动画作品历史情节与背景设定的融合,因此,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表达略显生硬,说服力不强,难以有效吸引观众,也难以发挥传承传统文化的效能。所以,传统文化在动画作品中的表达,应探索多元化表达方式,进一步强化动画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首先,要精准把握传统文化元素背景,基于传统文化史实从艺术角度适度改变,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高度还原,强化观众对相应文化的观感,激发观众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西游记》《大闹天宫》等。其次,将传统文化元素内化至动画人物性格塑造或情节设计中。以《画江湖之不良人》为例,其主角李星云在拜师学艺过程中所展现的认真诚恳的态度、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及阳叔子救徒所体现的舍己为人的品质,均符合我国传统审美标准,应和了我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将传统文化元素内化至动画作品细节设计中,有利于强化传统文化元素的合理性,提升观众的接受度。
(三)落实全龄动画理念,拓宽动画受众群体
近几年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迅猛,随着《大圣归来》《十万个冷笑话》等动画电影票房获得巨大成功,我国动画产业正逐渐由低龄化向多元化、全龄化转变,我国动画作品受众层面得到拓宽,这无疑为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客观而言,目前我国动画产业全龄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巩固、推动国产动画的全龄化发展,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动画题材的拓展与创新。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问题之一,是动画作品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选取集中于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某些类别,换言之,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其在童年时期接受的动画信息可能是相同的,如此,便降低了高年龄层对国产动画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好莱坞的相关经验,好莱坞动画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良好口碑,原因之一是其并不局限于本土的文化资源,而是从世界各国文化中汲取灵感与素材,文化的差异性可以同时唤起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兴趣,这是实现动画全龄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探寻儿童与成人思维的交叉点。比如通过同一部动画作品,既可以使成人观众放松心情、回忆童年,又可以使儿童尽可能丰富地感受成人化情感,由此获得不同受众的共同认可,实现动画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的全面传达。
(四)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复合型动画人才
首先,要明确学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相关院校应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单一的艺术面或技术面培养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动画专业人才,即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还应对其原创能力、编导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与提升。动画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保障动画作品制作质量的同时,也保障了作品的后续发展活力,即强化且延长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作品中表达、传承的时效性。其次,加强政府与社会对学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联动。以日本为例,日本是动画产业大国,其除在不同层级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培养相关人才以外,还重视政府与社会组织对动画人才的培养,如日本政府会时常举办公益性动画讲座,日本动画界也设立了多种“新人大赏”,以此补充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 ,进一步发掘、培养、宣传动画人才,由学校、政府、社会三方共同构建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投入动画事业的热情与创新的激情。借鉴其相关经验,我国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进一步深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推动动画专业人才的综合型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