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两个大局”思想探析
2022-03-17关震
关 震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巩固政权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中,列宁找到了间接、迂回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新经济政策这一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过渡与建设体系。新经济政策从提出、实施到不断推进、深化,列宁始终立足于俄国进行社会主义过渡与建设的战略全局,“两制”对立形势产生与发展的世界变局,成为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工作的典范。列宁新经济政策在“两个大局”思想中产生,在“两个大局”思想中发展,在“两个大局”思想中升华,这一过程中体现的基本原则至今仍有启示作用。
一、创建“两制共存”世界格局,新经济政策产生之源
列宁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在从事革命与建设事业之时,始终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列宁在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荡局势时,冷静分析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特点,提出“一国或数国胜利论”。结合俄国的国情与革命实践发展,列宁认为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国际“两制共存”政治形势的形成,既是新经济政策产生的根本制度保障和形势需求,也是新经济政策孕育的源头时代课题与现实要求。
(一)准确把握帝国主义规律,灵活利用国际发展局势
在国际方面,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客观规律,在帝国主义时代表现的尤为明显,是社会主义在一国获得胜利的时代动因。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水平和工人运动发展程度的差别,认为英国是资本主义最发展、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最具备的国家。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恩格斯认为德国工人取得政权的速度将是最快的。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但已对相关实践情况进行了论述。列宁在全面分析帝国主义问题后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1]367,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出跳跃式前进态势,德国实力增长比英法快两三倍,日本则是俄国的十来倍。列宁同时指出这一规律在帝国主义时代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不断扩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发展差异,在世界殖民地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后起之秀的帝国主义国家要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必阻止这种情况发生,共同保卫已经到手的殖民地,在瓜分只能“按实力”进行的情况下,“除工业中的危机和政治中的战争以外”[1]366,就没有其他办法恢复经常遭到破坏的均势。在帝国主义战争中不仅各个国家的实力被削弱,也无暇顾及可能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而为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创造条件。
在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和其他国家内统治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为社会主义在一国获得胜利提供现实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所指出的革命爆发条件基本具备,即“(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困难超乎寻常地加剧;(3)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1]230。在“适应革命形势需要的、进行这方面工作的组织”[1]233带领下,向深受帝国主义战争迫害的人民群众说明革命形势的存在及其特点,唤起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和决心,为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怒的爆发造成突破口,社会主义革命就会产生并取得胜利,破除“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1]367的曲解,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情况。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列宁更加笃定并发展了“一国胜利”思想。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2]88这充分阐释了列宁“一国胜利”思想的三层含义和实质:从顺序上来说,一国或数国可以首先取得胜利,世界各国同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并同时取得胜利的情况很难出现;从局势上来说,一国或数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其余国家是资本主义或以前制度的国家,将会出现一个“两制或多制国家并存”的格局;从结果上来说,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后将会保卫住政权,使得“两制或多制国家并存”的格局形势得以持续。这一理论不仅创新和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和“同时胜利”的思想,也批驳了各国社会民主党中部分墨守成规党员对这一理论的质疑。基于这一思想对国际局势的研判及日后列宁领导苏俄人民的实际行动,为包括新经济政策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审时度势国内革命走向,极力促进革命取得成功
在国内方面,列宁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或将首先胜利论”,但在二月革命之前,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并不认为俄国会成为这样的国家,能够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从国情来说,列宁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视野中,始终认为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这里不可能直接发生社会主义革命”[1]299;从任务来说,列宁认为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俄国当时的首要任务,甚至在二月革命前的一个月,列宁依旧主张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把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3]54,进而点燃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从东西方革命关系来说,列宁提出的“一国胜利”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一国或数国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原因不仅是这些国家自身经济和阶级斗争条件更加优越,也是在世界大战激化各民族矛盾,西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交织着落后国家民主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少数甚至一个国家胜利的可能,但在“社会革命的发生只能是指一个时代”的情况下,俄国直接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很小,它需要在西欧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的支持和帮助下才会取得革命胜利;从时间来说,正是因为俄国自身仍需要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西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并支持俄国的情况下才会成功,这就导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也许还要经过五年、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3]265才会到来,列宁认为包括自身在内的“这些老年人,也许看不到未来这次革命的决战”[2]333。
俄国二月革命以后,革命形势骤然发生巨大变化,列宁敏锐地察觉到国内情况在两个方面出现了重大转变:一是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在俄国历史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在几个月以内就使得俄国在政治制度方面赶上了先进国家”[4]224,进而形成了对俄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有利的政治制度;二是相对于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俄国十分落后,战争为俄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摆在人民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或者是选择工人专政,即帮助全体劳动者摆脱剥削者的枷锁;或者是选择剥削者专政”[5]389,以便以最迅速最激进的方式过渡到更高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无产阶级“不能不给自己提出继续为争取民主共和国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任务”[6]5-6。基于国内革命情况的激烈震荡,列宁审时度势改变了之前认为俄国不能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想法,转而在认真分析俄国所具备的革命条件后大力推进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
列宁纵观国际国内战争与革命形势,在十月革命前后全面分析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五个原因和条件。一是从国内矛盾来说,一方面,俄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物质条件基本具备;另一方面,沙皇制度腐朽落后,激发包括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与专制统治在内的社会各种矛盾,使得俄国成为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点与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二是从阶级力量来说,俄国资产阶级软弱无能,统治经验欠缺,力量涣散。俄国无产阶级经过工人运动和1905 年与1917年两次民主革命历练深受教育。同时,布尔什维克党因吸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拥有领导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而变得更加成熟,具备战胜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三是从同盟军来说,俄国无产阶级虽然队伍不大,但因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同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不仅有利于革命形势发展,也获得了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提供工农联盟保障。四是从国际形势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分裂成两个强盗集团,它们之间为了利益殊死搏斗,无暇顾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使得俄国暂时避开了帝国主义国家对自身的武装攻击,赢得了进行革命的最佳时机。五是从地理条件来说,俄国国土面积广大但交通不便,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能够更持久更顽强地对抗帝国主义国家的攻击,为赢得革命胜利提供有利条件。正是上述原因和条件,使得俄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自然要比先进国家容易得多”[5]377。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进而开辟的人类新纪元,为苏俄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制度与现实基础。
二、在“均势”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特色所在
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进而打开资本主义国家缺口,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列宁带领苏维埃人民经过国内战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探索,最终找到新经济政策的方式恢复与发展苏俄国力,固定与强化“两制并存”的世界格局。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峙中坚持新经济政策,逐步构建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完整体系,巩固十月革命胜利成果。在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中运用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谋求对苏维埃俄国有利的国际局势与发展机遇。
(一)立足全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巧妙借助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发展国力
在国际方面,苏维埃政权争得国内战争胜利并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后,世界上“两制并存”的既定事实表现出了“存在着某种均势”[7]1的国际政治局势特点。这一特点表现为对待苏维埃俄国的两个方面:一是在态度上国际资产阶级是仇恨与敌视它,时刻准备侵犯并扼杀它;二是在现实中国际资产阶级的一切军事干涉行为以失败告终。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反对进攻苏俄的反战活动异常激烈,在促进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同时也争取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广大群众;二是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利害冲突日益激烈,一天比一天尖锐,使它们很难再形成同盟一同进攻苏维埃俄国;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尤其是东方被压迫民族亿万劳动人民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极大的牵制了国际资产阶级围剿苏维埃政权的力量。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苏维埃政权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均势”得以形成,虽不稳定,但却使苏维埃俄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了下来。在“均势”的情况下,国际范围内的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此消彼长的势态。国际资产阶级等待重新发动对苏维埃俄国的战争时机,已经无法进行反对苏俄的实际战争,而各资本主义国家内的无产阶级普遍成立了共产党,在发展壮大中坚持不懈地争取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大多数。苏维埃俄国通过自身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不懈努力,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政治与经济条件发展社会主义,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十分确定的外交局面”[8]300,同时,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列宁也更加坚定的认为除了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7]187。
与资本主义制度“两制并存”格局的出现,并逐步发展到“某种均势”的政治局面,除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旺盛的生命力,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俄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祖国之外,归根结底仍是经济往来发挥了实质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重重包围下的苏维埃俄国,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与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利用国际市场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苏俄社会主义,这既是苏俄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就苏俄自身来说,其工业基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无法实现工业生产正常运营,进而用工业品与农民交换农产品,急需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商品和技术,改善工人生活状况,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壮大工业生产,并在贸易中赢得恢复国力的喘息机会。就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资本家自身的逐利性表现出对苏俄原料的贪婪,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性表现出对利益的争夺都为与苏俄经济往来提供可能,而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例,德国因凡尔赛条约发展严重受限,意大利自身没有燃料来源,与苏俄经贸往来则能开辟新的前景。列宁根据国际形势及国内需求,力推实行新经济政策中以租让制为代表的国家资本主义,实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维系国际政治的“均势”。租让政策是一方为了反对另一方而缔结的联盟。在列宁看来这种“联盟”有两层内涵:一是就国际局势来说,在苏维埃政权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利用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使苏维埃政权“能够支持到国际革命的胜利”[9]159;二是就国内情况来说,租让制是苏维埃政权“为了反对小私有者的(宗法式的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而和国家资本主义订立的一种合同、同盟或联盟”[9]212,苏维埃政权获得发展生产力利益,并立刻或在最短期间增加产品数量,实现商品流转,满足工农需要,推动工业与农业生产。
在维系并深化“两制并存”国际局势的过程中,苏维埃俄国在策略的运用上并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在自身不断推进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同资本主义国家争取建立正常的经济和政治关系。1921 年10 月,苏维埃政府向英、法、美、意、日五国政府发出建议召开国际会议的照会,以便讨论解决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的经济和政治问题。经过资本主义国家商议,决定在1922 年4 月邀请苏维埃政府参加在热那亚召开的欧洲各国经济财政会议。苏维埃政府很快决定参加此次会议,列宁领导和指挥了苏俄代表团准备与参加此次会议的全部过程,结合国内新经济政策实施情况,为参会代表团制定了周密的工作纲领和斗争策略。苏维埃政府参加此次会议的总体目标有两个:一是促成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二是争取和平局势与各国人民的经济合作。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列宁要求代表团成员不仅是以共产党员的身份,更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热那亚的”[8]74。在具体问题上,一是针对西方列强要求归还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欠债务要提出反要求,即赔偿苏俄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封锁时期所受损失;二是针对外国资本家要求归还或赔偿过去在俄国拥有的财产要坚决拒绝恢复或以金钱方式赔偿,让步的底线是给予这些资本家优先租让或租借苏俄企业的权力;三是代表团借助一切机会全面阐述包括废除一切债务、彻底修改凡尔赛条约等在内的苏维埃政府全面、独立、完整的和平主义纲领,争取资本主义阵营中和平主义派别,使其加深同主张侵略的反动资产阶级阵营的裂痕。
(二)以新经济政策实施为依托,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体制机制
在国内方面,列宁在持续推进新经济政策各项措施深入实施,不断彰显政策效果,丰富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建立健全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各项机制体制,以期早日完成过渡任务。关于财政经济方面,苏维埃俄国实行经济核算,通过这一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方法促使企业学会自负盈亏;提高大企业在财政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性,探索建立个人提成分红或发放奖金制度,主张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和按商业原则办事出色的经济机关、企业或个人颁发勋章和奖金。为了让租让企业董事长真正按商业规律办事,列宁赞成授予这些资本家单独决定一切的权力,并欢迎美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来俄工作。苏维埃俄国坚持对外贸易垄断制,防止贿赂苏维埃官员的外国人掠走俄国的贵重物品。争取恢复正常货币流通,物色对资本主义商业有经验的人进行这方面研究,同时规定不得随意动用黄金储备;加强统计工作,中央统计局能够及时准确提供经济数字并研究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法律制定与实施方面,制定并出台与新经济政策相适应的新法律是确保在这一政策基础上开始的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列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要求所有公民和国家机关必须遵守已经通过的法律。对司法人民委员部来说,应成为与那些利用新经济政策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进行违法行为的人作斗争的战斗机关,其对待新资本主义分子的方针是允许他们做生意,但必须遵守苏维埃政权的法律,使他们成为老实人,不作出越矩行为。这一部门要教会人民法院严惩滥用新经济政策的违法行为,发挥审判的教育意义,加倍惩办犯罪的共产党员。对新的民法来说,不要盲目照抄资产阶级民法,要按照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及不妨碍经济工作的原则进行,重点是对一切私营企业进行法律监督,“并废除一切与法律条文和工农劳动群众利益相抵触的合同和私人契约”[7]441。对于司法机构来说,因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司法部门工作随之调整,建议缩小全俄肃反委员会及其所属机关的权限,加强法院工作,司法机关接手同违法分子的斗争任务。
关于国家机关结构及工作作风和方法方面,列宁极为关心国家机关如何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强调改善工作作风和方法。列宁指出,苏维埃国家机关最根本的缺点是缺乏对工作执行情况的检查,滥发文件、空谈法令、乱下指示的官僚主义作风浓厚,浩如烟海的公文淹没了理应生动活泼的建设工作。检查工作的实际效果、考核和选拔人才成为政府机关领导人员的主要任务,建立个人负责制成为改革工作制度的重点内容,人民委员和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的工作方针就是“通过对人的考核和对实际工作的检查同腐败的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7]406,赶走多余的官员,撤换不学习管理工作的党员。他认为,工农检查院的任务是研究并掌握各机关、企业、部门工作情况,及时纠正缺点,做出并贯彻切实的改变,培养出一批有经验和懂行的领导人员。
关于改组工会方面,实施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需要工会在改组中适应,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随着贸易自由和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的发展引来的劳资阶级利益对立,工会要在“无产阶级同资本作斗争时从各方面全力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7]377;二是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照顾本位利益而导致工人群众和国营企业领导人或企业主管部门利益上的对立,工会维护工人利益的方式“是向工人国家的机关申诉”[7]534;三是在提高生产力,恢复大工业的建设中,工会工作不是对企业管理直接干预,而应是一所教会全体劳动者学习管理社会主义工业的共产主义学校;四是苏维埃政权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是脱离群众,工会应成为国家政权最亲密的合作者,摆正自身在共产党员与群众之间传动装置的位置。同时,要求工会教育广大劳动者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勤奋工作、精通业务的专家,抵制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关于意识形态方面,列宁高度重视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以宣传出版业为主要抓手防止各类错误思想的渗透与侵蚀。坚持党性原则是宣传出版事业必须恪守的准则,各类报纸不得刊登为侵略计划辩护的报道,绝对剔除色情和宗教内容的书刊,报道内容应提供有关经济建设的真实材料和来自地方的通讯。电影事业方面,推进农村和边远地区兴建影院事业,规定娱乐性影片和宣传教育影片比例,避免发生宣传教育片适得其反的怪事。对“出版自由”口号的剖析,要放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出版自由就是“为敌人的活动开方便之门,就是帮助阶级敌人”[7]94。列宁更是批评了指望资产阶级倡导的“出版自由”来克服无产阶级执政党弱点、偏差、毛病的错误主张,指出必须依靠工人和农民、依靠广大党外群众的检查和监督来反对和祛除营私舞弊行为。
关于党的组织整顿方面,俄共(布)既是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者和制定者,更是新经济政策的执行者和推进者,列宁多次强调为了适应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各项工作变化,共产党员必须从头认真学习各项新工作,克服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而这些工作的基础是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只有把脱离群众,欺骗、官僚化、不忠诚、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内心依旧是孟什维克分子从党内清除,才会使党顺利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行新经济政策。鉴于此种情况,列宁既欢迎广大非党工人群众积极参加清党工作,也规定更严格的入党条件和较长的预备期。对于触犯刑律的共产党员,列宁一直主张“更要追究法律责任”[7]279。根据列宁的主张,中央政治局责成司法人民委员部修改了司法机关必须将待审的共产党员交由党委会委托的人员担保,党委会的决定是党对法庭的指示并预先决定审判结果的文件,消除利用执政党地位从轻判罚的可能性。
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新经济政策升华表现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过程中,列宁立足于新经济政策效果的显现,找到了通过改良而非革命的方式实现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运用新经济政策检查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过渡各项工作。在国内形势不断趋好的情况下,列宁积极参与并大力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不论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与苏维埃俄国比邻的高加索各苏维埃共和国,还是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都给予基于国内新经济政策实施所取得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建议,不断推广新经济政策经验做法,使得新经济政策在列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探索中不断完善并得以升华。
(一)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实现新经济政策经验国际化
在国际方面,随着“两制并存”世界格局的出现和定型,国际范围内阶级力量发生了深刻变化,列宁敏锐地抓住历史机遇,结合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实践探索,不遗余力地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苏维埃俄国转向新经济政策、俄国阶级力量对比变化、俄国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俄国粮食政策的成就等情况,分享了俄罗斯联邦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军事联盟、苏维埃政权容许资本主义和租让制存在的意义及条件等经验,指明了向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正常经济关系过渡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的发展方向,教导了各国共产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更要做好战斗准备,“始终不渝地、有步骤地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7]13,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国家的个性问题分别给予了指导。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列宁尤为重视,不仅批判了把殖民地国家的运动看作是无足轻重与平和的民族运动的观点,指出从20 世纪初开始,特别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爆发革命后,占人口大多数的被殖民国家的劳动群众觉醒过来,开始参加政治生活,在未来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决战中,“它所起的革命作用也许比我们所预想的要大得多”[7]47。同时,从这些国家的具体革命情况出发,阐明这些国家革命道路发展方向。列宁在1921 年11 月同蒙古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谈话中指出,蒙古作为畜牧业国家,大多数居民是牧民,只有加强人民革命党和政府的工作,发展合作社,形成经济经营和民族文化的新形式,才会实现向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过渡。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会议上,列宁因身体原因就《俄国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这一题目只能作简短的报告,报告的内容列宁还是选择向各国和各级组织的408名代表说明新经济政策“这一最重要的问题”,讲述“怎样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我们靠这个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果”[8]278。列宁通过分析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所取得实践做法,力证新经济政策是适应苏维埃俄国国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在国际层面推广新经济政策经验与成绩的基础上,列宁鼓励各国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方式方法,并对世界革命前途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对于地理位置与苏维埃俄国毗邻,国情又有诸多相似之处的高加索各苏维埃共和国,列宁在保持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方面给予了大量的帮助。从过渡的形势来说,高加索各苏维埃共和国与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相比,有四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得到了俄罗斯联邦政治和军事上的援助;二是不用害怕协约国侵犯及对这些国家内部白卫分子的军事支援;三是农民的人数更加众多;四是更容易与资本主义的西方共居相处并进行贸易。正是这些情况与条件的迥异,高加索各苏维埃共和国必须“懂得决不可以照搬我们的策略①列宁此处阐述的观点出自1921 年4 月14 日撰写的《致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达吉斯坦、哥里共和国的共产党员同志们》一文中,这一时间是苏维埃俄国刚刚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行新经济政策之时,因此这里所说的“策略”指的是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全文的内容来看,列宁在后续的论述中直接点明“不要在你们那里照抄1917—1921 年的经验,而要运用它的精神实质和教训”(《列宁全集》第42 卷,第186 页),更加说明列宁建议高加索各苏维埃共和国采取类似新经济政策这种更适合本国国情的过渡策略。,而必须经过周密思考改变策略”[9]184,使它们更适应自身的国情。从过渡的策略来说,在方式方面,采取比新经济政策“更加缓慢、更加谨慎、更加有步骤地向社会主义过渡”[9]185,汲取苏维埃俄国过渡的经验和教训,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过渡方式;在人员方面,要温和、谨慎、通融地对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通过兴建电气化和灌溉方面的工程,改善工农生活并吸引知识分子参与经济建设;在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方面,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租让和商品交换政策,在矿产资源等方面千方百计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在国际局势方面,在苏维埃俄国已经打开世界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缺口的基础上,珍惜1921 年有利的国际形势,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局面。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列宁从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及实施新经济政策取得实效的经验角度,竭尽全力给予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革命与建设的指导。对于英国共产党来说,列宁指出南威尔士矿工联合会决定加入第三国际是新时代的开始,但很担心英国尚无真正群众性的共产主义运动,建议英国尽快建立“一个优秀的、真正无产阶级的、真正群众性的共产党”[7]101,并为工人阶级出版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报纸。对于法国共产党来说,列宁欣喜的看到法国共产党人在争取工会,并指导他们首先争取可靠的马克思主义的多数,同时指出避免犯机会主义及左的错误,才会取得斗争的胜利。对于法国共产党的土地问题提纲,列宁认为基本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对个别不正确的地方提出了修改意见。对于德国共产党来说,列宁建议坚决地、永远地结束毫无意义同左的和右的脱党分子的斗争,集中党的全部力量将党组织得更好,提高党的工作质量,改进党的工作内容,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为工人阶级制定出愈来愈正确、愈来愈切合实际的策略和战略”[7]114。对于意大利共产党来说,列宁指出建党时期,第一阶段是“要认真地、彻底地、毫不含糊和毅然决然地同改良主义决裂”,第二阶段是“应当使革命的基本原则适应不同国家的特点”[7]29,使得意大利拥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列宁也结合美国、波兰等国共产党情况及时指导他们发展。
(二)坚持新经济政策长期实行,点亮照耀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火炬
在国内方面,于危机中诞生的新经济政策,随着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完善,成为苏俄纠正以往错误进而长期实行的过渡政策。随着1918 年苏俄国内战争的爆发,原本“打算实行一系列渐进的改变,打算比较慎重地向新制度过渡”[7]236的计划搁浅。突然压来的军事任务迫使苏维埃政权改行适合战争需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在取得胜利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就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7]193,招致农民及工人的不满。“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7]255,即新经济政策的方式改正之前的错误,变“强攻”直接过渡为“围攻”间接过渡的方式实现党的目标。而面对苏维埃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复杂国情,切实发挥新经济政策这一比先前经济政策包含更多旧东西的体系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党认为这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9]333。在坚持长期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不断适应新经济政策并克服这一政策的消极面,在已铺平的道路、指明的航向上共同努力,“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8]306。
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是苏维埃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列宁极力推行的国内长期政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根本原因还是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后为苏维埃俄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喜人成果。在社会目标方面,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消除,暴动现象基本绝迹,一年来农民既战胜了饥荒,又在没有任何强制手段的情况下缴纳了大量粮食税。这不仅实现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极大地巩固了工农联盟,夯实苏维埃政权执政基础,也在“农民对他们目前的境况是满意的”[8]284基础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收扩产,使农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在工业生产方面,轻工业出现了普遍的高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工人曾有过的不满完全没有了,“生活状况都有了一定的改善”[8]285。重工业情况差了一些,在没有得到国外贷款的情况下举步维艰,但重工业对于苏维埃俄国发展极为重要,在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国家开始积累重工业自立所必需的资金,并通过精简国家机关、节约财政支出的方式资助重工业建设。在金融体系方面,卢布开始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从1921 年稳定期不到3 个月到1922 年持续5 个多月,不论是实际作用还是未来发展都令人振奋。经济运行建立在卢布稳定的基础上,对于商业发展及农民和广大小生产者意义重大。在国家机构方面,苏维埃政权国家机关吸收了大量旧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方面,新政权缺乏有真才实学能够切实管理他们的人才;另一方面,这些旧机关工作人员常常在“下面”通过胡作非为反对“上面”的种种措施。列宁通过举办苏维埃学校和工人预科,培养几十万青年改变这一现状,虽然还不能立刻扭转局面,但几年之后必然会收到成效。
新经济政策不仅是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检验苏维埃政权的工作,这更是新经济政策的特色功效所在。一是检验是否真正做到了同农民经济的结合。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苏维埃政权还没有找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式,但找到了新经济政策这一唯一方法,这一政策的功绩和全部意义在于“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8]78。只有同农民一起建设经济,把经济组织得使大工业和农业中的社会主义工作同农民现在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并一道前进,刚开始的速度会比我们预想的慢得多,到了一定时候,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子“就会加快到我们现在梦想不到的速度”[8]81。二是检查国营企业同资本主义企业的竞赛情况。在合营公司之中,资本主义的办法和苏维埃政权的办法进行竞赛,通过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方法而非监察机关的方式进行检查,结果证明资本家凭借经营本领在抢劫、在攫取利润,共产党人却缺乏经营能耐。在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并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资本主义进行的“最后的斗争”中,既无任何出路,又必须取得成功,在新经济政策的检查中告诫共产党人必须从头学起经营本领,赢得竞赛胜利。三是检验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理解。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里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即使是马克思也没有想到就这一问题留下只言片语的指示,对于这一情况的正确理解必须在新经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进行。苏维埃俄国执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而非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是为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服务,是纳入一定掌控范围而非漫无边际主导经济体系发展,是被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要而非单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存在。在正确理解国家资本主义内涵的基础上,列宁强调通过实践证明共产党人缺乏掌握和运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本领,必须在这个基本领域增强本领才会实现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四、新经济政策“两个大局”思想体现的基本原则
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开放强国之路的“源头活水”,其自身蕴含的“两个大局”思想仍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与启迪作用,从中体现出的基本原则仍是应对复兴全局和百年变局的参照与示例。习近平指出胸怀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0]77,认真揣摩与仔细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两个大局”基本原则时代价值重大。
一是具备世界眼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更加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9]167。在国际方面,苏维埃俄国无法切断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内方面,苏维埃政权用“新经济政策”纠正以前的错误,努力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7]186。在新经济政策的内驱张力作用下,在“均势”的世界格局中加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断恢复和提升国力,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灯塔与火炬,指引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革命与建设,时刻洞察与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成为新经济政策“两个大局”思想体现的着眼点。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10]77,既要坚定“四个自信”,看到已取得的成绩和未来广阔的前景,也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在世界变局中实现复兴全局,在复兴全局中把握百年变局。
二是紧抓主要矛盾。从新经济政策颁布实施到推行发展,列宁在统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过程中,时刻分析国家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并随之调整政策方针来解决主要矛盾,将新经济政策“两个大局”思想与苏俄主要矛盾化解紧密结合起来。在列宁看来,1917 年的关键是“摆脱战争”,1919 年和1920 年的关键是“武装抵抗”,1921 年的关键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目前(1922 年)的关键是“挑选人才”。紧抓主要矛盾的依据在统筹“两个大局”的同时,始终“注意到了人民的基本要求”[8]111-112,将人民的基本要求贯穿在主要矛盾之中,在化解主要矛盾的同时满足人民的基本要求,研判并解决苏俄社会主要矛盾成为新经济政策“两个大局”思想体现的着力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胸怀复兴全局和百年变局的切入点是准确把握国家主要矛盾,化战略部署为实际行动,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解决主要矛盾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沉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三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胸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根本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完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带来的是苏俄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转型”[11]。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始终将资本主义作为手段,将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发展社会主义作为目的。在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剖释中汲取力量,因为“我们的力量在于能对俄国和国际一切现存阶级力量作十分清晰和冷静的估计”[9]228,并借助由此产生的坚强意志和忘我的精神进行斗争,坚持完成当时“给新经济政策打基础并最终确定新经济政策方向”[7]228的中心工作,一心一意做好苏俄社会主义过渡自己的事情成为新经济政策“两个大局”思想体现的着手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但同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局势中“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10]77。统筹研究部署,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主动办好自己的事情基础上,参与并引领国际局势发展变化,为世界各国建设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