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贞观词作中的故乡情结

2022-03-17张墨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咏物贞观思乡

张墨君

(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顾贞观于明崇祯十年(1637)生于无锡,顾氏家族是无锡有名的世家大族,顾贞观曾祖顾宪成是晚明东林学派的领袖,祖父曾任知府,父亲为高攀龙的门生,母亲也出身书香门第。在家风的影响下,顾贞观及其兄弟姊妹各个秉性聪慧,颇有才名。少年时代,顾贞观曾参加慎交社、云门社,与吴兆骞、严绳孙、姜宸英、汪琬、汤斌等许多江南名士多有往来。后来顾贞观辞亲远游,入京求仕,也曾得到龚鼎孳和魏裔介的赏识,却因过于耿介受同僚排挤回到故乡。5年后他又被推荐到纳兰明珠家做塾师,与纳兰性德相识,纳兰性德病故后顾贞观悲伤不已,回到故乡惠山隐居,不再出仕。

顾贞观是在江南文化的熏染中成长起来的词人,矛盾与不得志时他最思念的是故乡,知己故去后他选择的隐居地也是故乡。美丽的江南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地方,他的作品中存有大量和故乡有关的词作,故乡俨然已经成为顾贞观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弹指词》,顾贞观的故乡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物咏叹间的文化认同

游子对故乡的热爱不是空泛的,往往有所寄托。一花一草,一景一物,承载的都是对故乡的喜爱与眷恋。顾贞观有许多吟咏家乡美景的词作,如展示家乡四季风情的《江南好》四首。但最能集中体现家乡风土人情且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他的咏物词。顾贞观笔下所咏之物可分为植物和桥两类,植物类有泾皋菊、鹅湖菱芡、浒溪桃、藕荡莲、顾山山茶、东亭桂、姚湾杏、西施庄玫瑰,桥类则有六桥、水仙桥、玉河桥等。

顾贞观往往借咏物寄托情感。他的咏物词大致可分为思乡咏物词和咏怀咏物词两类。其中思乡咏物词有《踏莎行》(稚涩全消)、《渔家傲》(曲水平桥通宛转)、《踏莎美人》(渺渺风帆)、《踏莎美人》(湿翠群山)、《满庭芳》(径敞深秋)、《添字浣溪沙》(淡淡胭脂薄薄绡)等,这些词的共同特点是在咏物时会有人物和活动,并常以美人作比。如《踏莎美人》(湿翠群山)中写道:“湿翠群山,柔丝几树,当年倾国曾来处。”再如《渔家傲》(曲水平桥通宛转)中的“衫袖卷,数钱曾识当垆面”[1]194,由桃花写至当垆卖酒的女子,用桃花之鲜妍比拟女子之俏丽。同时,在《踏莎行》(稚涩全消)中,他也一面吟咏菱芡的甜美,一面赞赏采摘少女的美丽,又用杨玉环、江采萍作比,清新中不失典雅。此外,《满庭芳》(径敞深秋)的下阕也通过写当年在华察家觞咏的活动来怀念故乡旧友。顾贞观的咏物词不只局限于体物之尽态极妍,作者以更开阔的视角,将物放到故乡的山水与人文之中,使之成为故乡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不仅可使画面生机盎然、灵动感人,也能直接表现作者借咏物来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与思念的意图。

顾贞观的咏怀咏物词,则是通过咏物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观照与思考。如吟咏泾皋菊的《苏幕遮》(早归来),上阕借吟咏白菊的高洁不俗、不慕名利,暗中自比,寄托了自己的高雅志趣和高洁品质。下阕写菊开之时质朴清雅的乡风习俗,道出了对世居之处的赞美与怀念。对故乡的情感来自对先祖的认同。顾贞观出身无锡顾氏家族,他对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作者的注释可知,顾家世居的泾皋园中多菊花名种。显然此处的咏菊并非单纯咏怀,更是隐含着对先祖和家风的自豪之情。另一首《鹊踏枝》(花覆七楼红十里)上阕写山茶开时“花覆七楼红十里”[1]201,如云似霞,只有扶桑可比。下阕则借典故发挥,表达了对花无百日红、盛衰无常、沉浮无定的慨叹。其中既有对自身仕途的感喟,同时又有遗民面对历史兴亡更替的反思,蕴藉深远。《离亭燕》(烟水晚来空阔)上阕写莲花繁盛,下阕写莲花颓败,两相对比。结句“俗累此全遗,翻恐为伊消渴”[1]199一方面表达了不愿受俗事牵累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写出了才高不遇的落寞,可谓独具匠心。此外,《南浦》(夹城春晚)亦是如此:

夹城春晚,待重寻、遗迹访娇娃。踏遍寻常巷陌,邂逅女郎花。不改昭容双袖,只生憎、蜂蝶掩篱笆。愿从今唤作,苎萝村里,一种旧桑麻。

追忆药栏多丽,左家香、何必让姚家。犹似烟笼沉麝,拂曙点檀霞。和露摘来簪髻,九雏钗、璀璨映盘鸦。莫碎研紫粉,臂绡潜换守宫砂。[1]189

上阕中借蜂蝶围绕遮掩了玫瑰的美丽,暗指作者自己受同僚排挤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下阕结尾强调莫要将寻常巷陌中的玫瑰错认成药栏中争奇斗艳的牡丹,表达了自身抱朴中正、不谄媚邀宠的品质,亦是佳构。

纵观词坛,咏物词并不少见,此前词人更关注物本身的特色和品质,而如顾贞观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咏物词,却是较少见的。顾贞观的咏物词不光有对事物本身的认同,更有对故乡文化的认同。心理学认为,故乡象征着自我的理想化人格。正如姜宸英在《秋水集原序》中所说,“无锡为县,居南北之冲,其人物淳庞敦厚,能不为四方风气所移易。居是地者,往往一出为天下伟人贞士,而其为诗者,自南朝湛茂之、唐李公垂以来,亦代有闻人……故其诗之可传者常众,亦由其人之淳庞敦厚之气能不为浮薄之所陷溺而然也”[2]。顾贞观属于遗民群体,无锡士风、陈子龙等遗民前辈的言行、顾氏家族正直家风的熏陶都对顾贞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不媚俗、不被潮流裹挟、正直重情、踏实博学之人。可以说,江南和梁溪既是顾贞观的地理故乡,同时也是他的文化故乡和精神给养,而这也正是顾贞观有故乡情结的原因之一。

二、长忆旧交时的精神向往

顾贞观对故乡的眷恋还体现在对故乡之人的情谊上。顾贞观的和词、寄词、颂词中有很多都和无锡的同乡有关。这其中既有生活和文学上的知己好友,也有造福家乡的地方官员,亦有刻骨相恋的昔日情人。从这些词作中,我们不难还原顾贞观与同乡旧交的人际关系和交往环境,由此亦可发掘其故乡情结的深层原因。

首先,顾贞观的交游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吴兆骞。二人少年时相识于家乡,一直视彼此为知己。后吴兆骞因科场案受到牵连被流放宁古塔,《金缕曲》二首正是顾贞观为救吴兆骞所作。

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1]409

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1]413

这两首词第一首主要写吴兆骞流落天涯及其家人无依的苦恨,第二首重在写自己与吴兆骞十多年来的深厚友谊。这两首词字字泣血,发自肺腑,感人至深,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顾贞观词“极情”的创作特点,被学界认为是“以词代书”的代表作。

顾贞观的另一位好友严绳孙与其相识于慎交社,后来又共同组建了云门社,他们通过频繁的诗词唱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京时,他们二人常常相聚于纳兰性德家中,是缘分颇深的忘年交。在严绳孙仕途不顺被迫还乡时,顾贞观曾作《望海潮》(山围拥髻)和《摸鱼儿》(几多情)对严绳孙表达同情和慰藉。特别是《摸鱼儿》(几多情)以词代简,借咏芍药来宽慰友人,其中“休忘却,休忘却,年时茅屋空山约”[1]69一句,更是表达了愿一同回乡归隐的愿望。可见顾贞观最终的归隐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计划已久的结果,昔日好友的接连受挫进一步加深了顾贞观对官场炎凉的体悟,后纳兰性德故去,他在京城从此再无留恋,便毅然归乡。

此外,吴兴祚对顾贞观影响也很大。吴兴祚是顾贞观家乡颇有政绩的地方长官,在任职期间非常重视当地的文化发展。据《无锡金匮县志·名宦》记载:“兴祚莅无锡十有三年,兴废举坠,礼贤爱士,挥斥金钱不少吝,而囊无一钱之蓄云。”[3]龙光塔竣工时顾贞观曾写《金缕曲》(案积如山卷),记载了这位深得民心的地方官的惠政。此外,顾贞观还有《踏莎美人》(斋阁泉香)、《小重山》(视草频催锁院空)等词,这些词均是在宴席上所作。特别是为了送别胡璞崖的《小重山》(视草频催锁院空),虽然重在抒发惜别之情,但其中也有“九天珠玉冷,任随风”[1]251这类表达被弃置不用的不平之鸣。清廷对文人之言向来敏感,而顾贞观作此词时却并未有太多顾忌,可见吴兴祚为人正直宽厚,席间之人亦是信得过的朋友。江南本就是景色秀丽的鱼米之乡、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再加上贤宦在任,政通人和,风气清明,百姓和乐,自然更令人无比留恋。

表达对同乡女诗人龚静照的赞美和对她与丈夫离居之同情的《满江红》(爱酒能诗),表达思乡之情的《浪淘沙》(判谢却韶华),题安苍崖《行乐图》的《满江红》(一拂翛然),怀念当年共许三生的恋人的《踏莎美人》(吹落瑶华)、《菩萨蛮》(夜深丛桂飘香雪)等都体现了他与同乡故人的深厚情谊。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顾贞观的故乡情结与故乡的人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这里有吴兆骞这样的人生知己,有严绳孙这样的忘年交,有龚静照这般异性好友,也有吴兴祚这种清廉宽厚、造福一方的长官……所以相比于京城的名利场,故乡文人圈子的交往环境显然更加轻松、和谐、真诚。在这个圈子里他可以放下戒备,过真正闲适恣意的生活。此外,由于很多同乡都是他在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时于文人社团中认识的好友,所以对于顾贞观来说,他们亦是他最明媚骄傲最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的见证。故乡是承载童贞、弥漫真情的地方。顾贞观看过官场的黑暗与倾轧后对自由、淳朴、真挚、闲适的理想生活更加向往,这亦是他最后毅然回乡隐居不仕的原因。

三、故土怀念中的心灵救赎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游子深埋心中无法磨灭的情感。平日里它们休憩在意识之下,而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便很容易被唤醒、激发。顾贞观的乡愁常常出现在以下3类情境中。

(一)仕途不顺

顾贞观本是明代遗民,顾家也是江南望族,然而发展到顾贞观这一代,顾氏家族其实已没有了鼎盛时期的辉煌。所以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发展,顾贞观不得不进京求仕以施展抱负。然而进京做官就必然要远离故乡和亲人,远离舒适圈,到一个陌生且尔虞我诈的地方去。所以在仕途不顺或工作压力大时,这种“理想与乡情”“进与退”的矛盾就会不断放大,折磨着词人。如《庐江月》(记寒宵携手)中,词人一边在“蜀道如天,侯门似海,陌头容易盼萧郎。除非是,星轺捧节,便出泸江”[1]164之句中借司马相如之典,表达不被重用的事实和希望有机会能被再次重用的心情,同时他又在词中感怀昔日情人,愿“梦魂可到家乡”[1]164,盼“归来也,重逢满愿,所愿才偿”[1]164。此词将词人交织着期待、抑郁、牵挂、怨怼的复杂心情以及在出仕和归隐间左右徘徊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诸如此类的还有《南柯子》二首,其中《南柯子》(慰我兼贫病)一词中作者用“别母情怀恶,将雏气力微”[1]324这样感情深挚的句子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又用“梦里五更霜月熨朝衣”[1]324结尾,倾诉了仕宦在外,只能用代表乡思的月光来抚慰在朝为官的疲惫心情的无奈,含蓄蕴藉,独抒性灵。《金菊对芙》(早换新衣)创作于词人在宫中值夜之时。这一天是冬至,是黑夜最漫长的一天。词人于孤寒中想到自己的家人此时也许正齐聚一堂,围炉夜话,思念着自己,而自己却无法在他们身边,只能在深宫中独对孤寒。然而,倘若他的辛苦打拼能有所回报,词人也不至如此伤怀,正因为“平明又复催趋走,只空陪、彩仗千官。口脂面药,几时宣赐,分饷孤鸾”[1]158。夜以继日的奔走忙碌并不能换来皇帝的重用和垂青,因此顾贞观愈发焦虑难平,倍感凄楚。美国《心理科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思乡可以减轻孤独感,令人得到社会支持,缓解人们的焦虑感。人们往往是在遇到自认为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才会陷入思乡的情绪,以逃避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抒写故乡情结是人们面对困难时的一种自我解压、宣泄感情的方式,它能使人很好地在回忆中释放焦躁情绪。所以此时的怀乡,一方面出自顾贞观情感的本能,但同时也是他用来暂时缓解自己孤独、抑郁与不如意的一剂止痛药。

(二)羁旅漂泊

同样容易产生思乡之情的是羁旅漂泊之时。面对旅途中的舟车劳顿、风餐露宿,人们自然会更加怀念家乡的温暖与安定。顾贞观的羁旅思乡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触景生情,如《百字令》(几行归雁)描写了针鱼觜日暮之时幽暗萧瑟的景象,“归雁”“征帆”“霜叶”“渔灯”,这些景物都触发了词人的怀乡之情。《百字令》(花朝过也)则写了词人在淫雨霏霏之中思乡的心情,特别是“烽火遥连,家书间隔,漂泊随鸳侣。芳时断梗,欲归题向何处”[1]378几句,写出了时局动荡,音书难寄,自己漂泊无定,无所寄托的感觉。再如,《采桑子》(遥天欲暝重回首)用白描直叙,写作者登临时看远山重重,恍惚间产生将燕山当作家乡吴山的错觉,词作读来含婉情深。《蓦山溪》(朝飞暮卷)和《忆秦娥》(云根擘)则怀古伤情,前者书写遥想王勃当年意气风发,而自己如今落寞失意,两相对比,颇感命运无常。后者书写路过逐臣南谪的必经之地大庚岭,大雁至此不再南飞,故有“塞雁不度乡书隔”[1]351之语。乡书难达,飘零之身便像断了线的风筝,自然更添贬谪之怨、飘零之恨、思乡之愁。

第二种是旅夜惊情。顾贞观的《减字木兰花》(西风又起)、《乌夜啼》(萧萧落木江空)、《贺新凉》(菱镜秋如许)、《菩萨蛮》(行云翠湿寒难晓)、《春夏两相期》(趁西风)、《南柯子》(古锦余香湿)等都是在羁旅漂泊、夜深人静时,或梦醒、或酒醒、或无眠时写下的倍感孤独的文字。而且在顾贞观的此类词作中,“乡书”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无论是“怕醉里,乡书难据”[1]331,还是“乡心久断,欲寄乡书天样远”[1]231,抑或“去逐鲤鱼风,归期尺素中”[1]336,均表达了词人每一次醒来都盼望能得到家乡音信的心情。乡书乃是游子与故乡的精神牵系。尺素可达,精神上便有依托。乡书难寄,便失去了最后的安全感,好似不系之舟,失去了对抗风雨飘摇的勇气和力量,只能随波逐流。

羁旅漂泊之中充满了未知的艰辛,所以这时人会格外思乡。乡愁是一种对可预测的、一致的、稳定的状态的依恋。所以顾贞观此时的故乡情结,虽不乏对亲人故土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对稳定、可掌控的生活的渴望。

(三)佳节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4]顾贞观也同王维一样,常常在节日中独自品咂着相思的凄凉。《满江红》(凤纸中宵)记录了他于中秋值夜时的心路历程:

凤纸中宵,亲捧出,九天珠玉。只少个,添香侍史,对燃官烛。绛节高随银汉转,红檐不定金波浴。乍因风,吹得到人间,霓裳曲。

丛桂树,家山绿。归梦好,残更促。又宫壶滴罢,晓钟相续。蓬勃鹊炉三殿敞,扑琅鱼钥千门肃。量圣朝,无阙更无人,青蒲伏。[1]150

中秋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而词人此时却因忙于草诏而被“锁”在宫内。就在孤独思乡之时,作者听到了宫中传来的皇帝与家人宴饮的音乐,隐隐透露出羡慕之意和伤感之情。《玉烛新》(百愁今夜扫)记录了他在京做官,除夕之日不能与妻儿相聚的苦闷。他唯有填词慰己,从对方着笔,遥想妻子也在思念自己、祝福自己,并以此聊慰相思。此外,《木兰花慢》记载了寒食节家乡“并缆系垂杨,褰帘却扇,细语闲评。纵横竹炉茶碗,也当他、斗酒听啼莺”[1]177的风俗画卷,而后作者由景入情,将漂泊在外的凄苦层层剥开,最后以“弹到秋江一曲,为谁红泪飘零”[1]177的反问作结,幽婉深挚,令人动容。可以说,顾贞观当时的种种思念与痛苦、种种怨怼与不平,也只有回到家乡和亲人身边才能平复与化解。

此时顾贞观的故乡情结与怀旧有关。我们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形成对自我的认知,而怀旧有助于保持这种关系,并产生归属感。也就是说,顾贞观其实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自己与故乡、亲人的情感联系,节日中的思乡比其他时候的思乡更多了一种仪式感。他将乡情以及对乡情的抒发看作牵系自己与亲人的精神纽带,用归属感来减轻漂泊所带来的零落之痛以及不安全感。于是,在纳兰性德死后,顾贞观终于再也无法忍受思乡之痛,决心放下一切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故乡。而归隐后,无论是《水龙吟》(故园常忆泾皋)那种明快直率的文字,还是《满江红》(为问烟波)“第一难忘花月夜,成双便结渔樵侣”[1]402的词句,都表达了他乐于归隐,并在隐居中回归生命原点、找到最终归宿的由衷快乐。

顾贞观的词作中始终有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故乡既是他文学创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他选择和处事的精神信仰,更是他聊慰落寞与孤独的心灵丹药。研究顾贞观的故乡写作与故乡情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动因和心理需求,其故乡书写与故乡情结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猜你喜欢

咏物贞观思乡
“格物致知”与“以物观物”——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创作探赜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
浅谈诗词鉴赏之咏物词的特色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