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民族唱法对原生态唱法的传承与创新

2022-03-17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唱法原生态民歌

马 丹

(天水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关于“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问题,是近年来国内音乐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声乐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它对我们未来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和准确科学地建立民族声乐教学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民族唱法是在汲取西洋唱法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民族歌曲演唱技术方法的学院派唱法(也叫中国唱法),它是近年来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的主流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因为强调声乐技巧而对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有所淡化,在唱法上虽具有科学性,但也造成演唱风格上的模式化,进而被很多专家指出“千人一声”,个性缺乏,致使现代民族唱法的发展一度陷入瓶颈。相反的,在央视举办的第十二届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以超凡脱俗,鲜明的个性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给歌坛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该唱法首次以正规的比赛形式印入人们的眼帘,让这株野花从大山深处,从辽阔草原,走进了千家万户。2006年,歌手阿宝带着“原生态”唱法登上了春晚舞台,“原生态”歌曲由此正式走到全国人民面前,在曾经被“学院唱腔型”民歌垄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晚会上,以前难登大雅之堂的原生态民歌脱颖而出,山西歌王、陕北歌王、内蒙歌王等诸多农民歌手也活跃在了荧屏上,散发出强大的舞台魅力,成了艺术领域的新星。虽然原生态歌手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但他们的嗓音优美纯净、演唱真挚淳朴、曲风韵味独特,能够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风味,带给观众优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种音乐形式是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最大折射与反映,对单一化现代民族唱法产生极大冲击,使逐渐陷入审美疲劳的广大听众为之精神一振,促使人们对原生态唱法产生更加浓厚的传承意愿和研究兴趣。因此,如何对现代民族唱法进行深入反思和有效创新,做好对原生态唱法的传承发展工作成了声乐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异同

“当我们的音乐工作者对民歌进行不断吸收,在对西洋唱法不断借鉴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舞台化的声乐艺术形式,这就是‘民族唱法’,它是以民歌为中心,并在技巧和方法上、演唱形式上,广泛吸收西洋美声唱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产物。”[1]当代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而原生态直接产生于民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身处山村乡野的自然环境之中和身处教育院校的人为环境之中,受到周边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不同,其文化形态表现方式也就会产生特质差异,这种不同特质也正是两种文化形态相对价值的体现。”[2]虽然“现代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所使用的声乐作品都是民歌,但两者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一)语言上的差异

现代民族唱法所使用的作品是由精通词曲的专业人士根据采风收集到的原生态民族素材经过再次创作而得到的。现代民族唱法强调语言与人声的完美结合,基本都是普通话来演唱,还会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词曲作家在歌曲中保留了一些民族特征和民族语言,然后运用专业知识,将自己对原生态民歌的感悟融入作品中,再由经过正规声乐教育、专业机构训练的现代民族唱法的歌手们使用专业的方式演绎出来。原生态唱法则充分运用了本民族或本地方言来演唱,对歌词没有特殊的要求,歌唱中有大量衬字、衬词、衬腔的应用,歌唱主题淳朴自然;所采用的作品是民间本色的,未经专业雕琢的,通过口传心授代代传承而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原生态民歌受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本土方言的运用更能真实地反映不同时期各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既蕴含着特色民族文化,也保留了本民族歌曲风格。

(二)音色上的差异

民族唱法要求声音音色明亮、通透,音色水润、甜美,富有感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演唱感情处于激情奋进状态,演唱声音随之呈现出高亢嘹亮、富有穿透力的特征。因此,现代民族唱法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符合主流文化,虽然它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已经成为我国主流的艺术表现形式。原生态唱法则大都追求真声演唱的自然发声,极少运用共鸣腔体。唱法自由,无太多技巧修饰。此外,原生态唱法强调独特的个性,以及强烈的感染力,乡土气息浓厚,表现个人或群体的情感,表达对自然的感激与敬畏,歌唱强调一种随意性,将自我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该唱法的歌手们虽未接受过专业的声音训练,但他们天生声音条件好,音域宽广,音色明亮,极富穿透力,而且气息运用得非常灵活,在情感表达上更加质朴。因此,让原生态唱法的歌者去演绎富有原生态特色的声乐作品,作品风格便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诠释。

(三)唱腔上的差异

作为“学院派”,现代民族唱法在发声上追求科学性,民族唱法较多汲取西洋唱法,建立“u”母音的管道。声音上追求规范性和科学性,积极借鉴美声发音技巧并加以有效应用,演唱时运用共鸣腔体,注重真假声混合演唱技巧的应用,有良好的气息支持。该唱法要求演唱者充分发挥口、头、鼻、咽、喉等腔体的作用,甚至通过胸腔形成共鸣通道,以此来产生共鸣效果,让声音更加甜美通畅,更具立体感。从我国的声乐学科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现代民族唱法的学习,除了因为它是主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外,还与其大气端庄的演唱风格和科学系统的教学有很大关系;而原生态唱法是一种传统的唱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产生远远早于西方的美声唱法。它来源于最原始的本民族特色唱法,大多是各民族人民在劳作的田野和山坡等自然空间中即兴产生的。原生态的唱法因地域环境而形成的发音,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行腔和韵味独具一格,充分体现了其原真性与不可复制性。原生态唱法主要采用口腔共鸣方式演唱,口腔、咽腔的着力点较为靠前,因此产生的喷弹力也比较大。原生态的歌手与其说是在唱歌,倒不如说是在表达一种带有民族自豪感的情感,他们在演唱时会怀着对本民族的感情,并凭着在音乐上的天赋,充分运用最自然的演唱方式,把歌曲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是一种处于原始状态的非常有感染力的歌唱方式,满含着或悲怆或喜悦的天籁之音,能带给听者一种回归大地的醇厚质朴之感,沁入听者心中。

尽管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追根溯源都来自民间,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伸,因此也存在着许多相同点。金铁霖在“根源基础说”里明确强调,原生态民歌“是根,是源泉,是基础。民族声乐与‘原生态’是一条线。”[3]“原生态唱法朴实的发声方法是‘民族唱法’发展的基础,原生态歌手在歌声中那种真挚情感的表达,唱法中独特的风格为‘民族唱法’的发展提供了帮助。”[4]首先,两种唱法都要求表演者以一种饱满、高亢的精神面貌表现,能够及时地表现出积极、兴奋、充满朝气的状态,并把这种状态融入歌声里,声情并茂,以此来形成声音的感染力。其次,为了使歌曲完美呈现,两种唱法都追求足够的气息和持久的演唱能力,要求声音明亮,吐字自然,音量稳定。再次,虽然两者在呼吸的节奏上有所不同,但都要求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深呼吸。原生态唱法以真声为主,在深呼吸时比较自由,而民族唱法则在深呼吸时会注重节奏感。最后,原生态唱法讲究唱出后脑勺音,注重在一个点上唱出一条线来,具体要求与美声唱法相似相通。我们对比了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异同之后,很容易发现它们虽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但并非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合作互补、“源”与“流”的关系,因此无须评判孰优孰劣。原生态歌者嗓音独特、唱法自由,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现代民族唱法演唱者注重共性化演唱技巧,拥有完整系统的发声方法和演唱体系。无论哪种演唱方式和技巧,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传递美好的音乐作品给大众,并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二、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各自面临的危机

央视历年举办的青歌赛为现代民族唱法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是一场场丰富荧屏的比赛,更是繁荣音乐创作,为国家选拔大量音乐人才的平台。然而,令人感叹的是这个光环正在慢慢消失,现代民族唱法在近几期的青歌赛中明显遇冷。第十六届青歌赛更是仅设了“合唱”和“原生态”两个类别的比赛,取消了民族、美声、流行类唱法的比赛。究其原因,是因为比赛中越来越缺乏优秀并有特色的现代民族唱法的作品和演唱者,观众已经厌倦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的单一表现形式,审美疲劳了。现代民族唱法基本都是大方内敛,艺术性较强,学院风格浓厚,肢体动作相对程式化,着装也是清一色的礼服,虽然大方得体,但相对单调。相比之下,原生态演唱更为豪放大胆,夸张但又不失朴实、真诚,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其服饰更是色彩绚烂,丰富多彩,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新的力量,唤起了人们潜在的挥之不去的乡音乡情。现代民族唱法新人的产生一直非常依赖青歌赛的平台,青歌赛的“式微”必然会影响甚至限制民歌未来的发展。但是,在很多地方卫视的电视节目上,一些改编过的民歌非常受欢迎,这证明了民歌本身并未式微,它仍然是永恒的经典,而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演绎民歌的方式。现代民族唱法已然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民歌事业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

然而,并非只有现代民族唱法遇到了生存危机,原生态唱法的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伴随全球一体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音乐文化生态体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音乐遗产的生存发展受到极大挑战,过度开发和不当运用等实际问题极为严重,导致不少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失传消失的危险之中,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需要面对某种古老艺术形式的消失。原生态唱法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文化,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本已多有散失,如今更仅有极少数老人略知一二,随着这些老艺人相继辞世,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将出现传承人凋零、“人亡艺绝”的悲惨局面。比如,以宏大雄厉、高亢悠扬的草原特质而闻名的蒙古原生态民歌,是草原游牧文明的最典型表现形式,也是蒙古族历史的主要载体。但它是一种马背文化,随着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游牧方式的结束,已濒临灭绝。不仅蒙古民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也正遭遇着同样的境况。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行动,努力探索其救护之路。此外,原生态唱法的特色是风格多样,但由于民歌流传范围逐渐缩小,而且便利的交通和通讯也使原本由地域差异形成的诸多演唱风格逐渐趋于同化。由于发声方法缺乏科学、规范性的训练,原生态演唱者还普遍存在用嗓过度、声音沙哑的现象,成为表演上的缺憾,给舞台表现打了折扣,这是对歌唱演员艺术生命的扼杀。原生态歌者需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酣畅痛快地演唱,但如果想要产生更大艺术感染力、带给听众更好的欣赏体验的话,就需要注重合理用嗓、科学发声,以确保自己的声音质量,不断增强自身的演唱能力和艺术感染力。因此,无论从“美”的角度还是从保护歌唱者的角度考虑,原生态歌唱在保持其原生态色彩的同时,都要注意调整不合理的发声方法。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学院派”和“原生态”应走出争论,相互借鉴和交流,在良性竞争中找到构建多元化民族声乐体系的和谐发展之路。同时,我们必须提高传承保护意识,对原生态歌曲等积淀千年的古老民族音乐形式做好继承发展工作。

三、现代民族唱法的变革与创新

在现代民族唱法的推动下,我国的民族唱法正式步入了完美艺术境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极大欢迎,尤其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金铁霖教授为代表的声乐教育家培养出了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郁钧剑等一批民族声乐歌唱家,备受观众的喜爱,演绎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经典的曲目,直到现在还经久不衰,这是民族唱法发展的一个飞跃阶段。但近年来,现代民族唱法因丢失了歌唱的土壤和模糊了音乐的本质而导致了演唱形式和作品的千篇一律,民族声乐教学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教授如何科学发声上,注重共性化技能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音乐能力的培养,对于音乐作品的民族特色及地域文化价值更是存在极大忽视,结果培训出来的声音辨识度很低、缺乏特色,尤其是原生态唱法出现之后,更是引起了社会上的诸多争议。许多原生态唱法的歌者都是农民,他们世世代代接受着本民族文化的洗礼,同时又在创造和延续着这种文化。当他们演唱本民族的歌曲时,超凡的声音魅力令人心旷神怡、神秘莫解,音乐风格浓烈感人,这正是现代民族唱法所要借鉴的。“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声乐体系却长期处于被埋没、被忽视的状态之中,例如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呼麦唱法、藏族民歌‘振谷’唱法等都是具有极高音乐价值的民族声乐形式。从民间音乐中寻找音乐之根、增强音乐活力,借鉴学习其发音技巧和艺术表现方式,是帮助我们走出当前单一化‘民族唱法’困境的有效途径。”[5]在学院派的声乐教学中还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情感表达的现状。因此,我们可以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原生态唱法的个性元素和表现形式,根据不同个体的声音特点培训一些富有个性的演唱者,在全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引入原生态唱法的调研,搜集整理与教学传唱,就像笔者曾到中国音乐学院听讲座,感受到了学院“走出去、请进来”举措的先进之处。例如邀请各地民间艺人到学院教唱青海“花儿”、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上海音乐学院也曾多次邀请民间艺人来校教唱本土民歌,还邀请杰出京韵大鼓演员王秀卿到校讲授曲艺专业唱法。这些举措使得学生在学习掌握科学发声的同时也能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不断地对现代民族唱法进行完善和创新,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如果说原生态民歌是祖先创造的财富,那么,今天演唱民歌的歌者均能够享用这种财富,都可以参与表演,乃至进行加工改编。在变形表演中再现原生态民间歌曲风貌,可以说也是一种动态的传承。”[6]提倡用方言演唱民族歌曲、借鉴学习民歌唱法的声腔润饰,不断增强自己的民族感情、提升自身的民族乐感等。演唱者应在娴熟掌握歌唱技巧的前提下,主动走入民间,到不同地域采风,不断寻找、挖掘原生态唱法的艺术形式,将优秀的、具有特色的音乐元素选择性地融入自己的演唱方式中,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如龚琳娜在《血色浪漫》中演唱的《走西口》《圪梁梁》《满天的花,满天的云》《上一道破,下一道梁》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为了唱出陕北信天游的苍凉、悲壮,龚琳娜多次去陕北四处采风,跟民间艺人学唱民歌,在她演唱的这些作品里都融入了陕北信天游的音乐元素,歌曲唱腔委婉、如泣如诉,直击人心。龚琳娜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吸收陕北民族民间曲调特色,融合创新,完美诠释出民族声乐的“魂”,给我们民族声乐的学习和探索做出了好的榜样。

此外,当前的众多民族声乐作品大都是“阳春白雪”,远离普通民众的生活,较少对百姓生活进行反映、对民众情感进行诉说。“尊重生态与人的平衡,继承、延续优秀文化、创新传统,都是人文化可持续健康的发展、绵延传统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与行为。”[7]因此,声乐作者需要在自身的作曲过程中多多体察百姓情感、积极反映民众心声,深入挖掘丰富多样的民族声乐资源和创作素材,构建风格浓郁、多姿多彩的民族声乐体系。如果把原生态唱法比作民族声乐之根基,那现代民族唱法就是能够从中汲取无尽营养的繁茂大树,通过对原生态艺术手法的积极借鉴传承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四、原生态唱法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原生态唱法,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保护好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首位。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民族文化传习小组、抢救性挖掘活动等形式对原生态音乐加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歌手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原生态歌曲的音乐魅力,促使人们对其加强了解、产生兴趣,从而有效激发民众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热情;设立专门机构搜集整理原生态歌曲,分析认定其文化艺术价值,保存好原生态音乐资料;对传统文化艺人进行保护与帮助,通过立法支持和政府帮扶等方式为他们创造带徒授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年青一代积极参与民间艺术传承工作。原生态音乐就如同一棵亟待呵护的小树苗,我们必须对其提高重视程度、做好挖掘抢救,爱护保护、继承发展,积极做好新歌手挖掘培养工作,使原生态民歌传承工作后继有人;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原生态音乐扩大宣传范围、提供展演机会,凸显其位列“五种唱法”的重要音乐地位,不断增强原生态歌者的民族文化自信,有效地激发他们对“母文化”的传承力量和创新精神,积极调动当地群众的参与热情,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最大发展。除此之外,民族唱法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也是原生态唱法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如果原生态唱法不能够规范和学科化,那么它将永远只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已。“科学规范的演唱方法技巧是世界通用的声乐训练标准,适用于中外各种唱法流派。不管是中国传统民族唱法还是西方声乐唱法,科学性是它们的共有特性。我国的民歌、戏曲、歌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本训练工作也必须按照这一要求来进行。”[8]优秀的原生态歌者如果在发声技术上得到艺术家的专业指导,其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就能得到极大提高。例如才旦卓玛就是得到了王品素教授的专业发声指导,在保持自身独特嗓音特质的同时掌握了良好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演唱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中国的传统民族唱法博大精深,一些少数民族根据已有的原生态唱法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体系,但大多数的唱法还是未能总结归纳为科学的体系,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挖掘,不断发现这种亟待归纳的民族声乐唱法,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的民族声乐。

民族唱法追求演唱共性,音乐体系完整完备,适用于创作歌曲的演唱;原生态唱法追求演唱个性,演唱者的嗓音条件各具特色,适用于地域性传统民歌的演唱。歌唱艺术要想真正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就必须坚持发展多样化、弘扬主旋律的基本原则,做好本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有效融合,而大力发展民族音乐就是其首要任务。我们迫切地需要建立多元性的民族声乐发展方向,一方面要不断发展民族声乐,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发掘民间不为人所知的类似于原生态唱法的艺术形式,以丰富我国民族声乐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理论体系。我们只有将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进行有效融合,积极构建起涵盖丰富、新颖完善的全新音乐发展体系并对其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才能实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文化局面,才能将“中国唱法”发扬光大、推向世界,将中国文化特色与世界艺术魅力更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猜你喜欢

唱法原生态民歌
作文呼唤“原生态”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原生态静宁苹果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