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研究述评
2022-03-17张金林
张金林
(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军民开展医疗卫生工作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革命精神。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已对红医精神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形成了若干研究方向。
一、红医精神研究的主要内容
1.红医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1)红医精神的概念。学术界对红医精神的概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总的来看,相关看法大同小异,大都认为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军民开展医疗卫生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等。需要指出的是,对红医精神的概念进行界定时,在红医精神的形成时间上,相关研究者的看法是有分歧的。部分研究者认为,红医精神形成于苏区时期。如汪行舟认为,“‘红医精神’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形成的,为广大红色医务工作者认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1]孙帮寨指出:“红医精神是指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苏区军民在医疗卫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精神文化。”[2]另外,部分研究者认为,红医精神的形成贯穿于整个革命战争时期。如孙海涛、韦立英指出,红医精神“主要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红军卫校创建办学的战争年代里,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人文情怀等多维度的思想文化体系”。[3-4]赵群、孙海涛和李春雨认为:“红医精神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定年代,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卫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关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5]彭复生、王玫武、邱伟彬指出,“红医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医军人通过参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救治伤员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思想文化”。[6]郭秀芝、宗继光认为,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卫生事业创建发展的战争年代里,逐步探索形成的关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和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7]朱京海和赵群亦指出:“所谓红医精神,主要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卫生事业创建发展的战争年代里,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8]5
(2)红医精神的内涵。关于红医精神的内涵,学术界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总的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其中,最典型的是将红医精神的内涵归纳为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如孙帮寨、曾新华、蔡运荃、刘孝杰、钟吟、陆宏通、辛铁钢认为,红医精神的内涵是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9-12]同时,孙帮寨进一步指出:政治坚定是核心和灵魂,体现了卫生队伍坚信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技术优良是红色卫生工作的保障,追求精益求精的优良卫生技术,是红色卫生服务革命的基本保障;无私奉献体现了红色卫生服务军民的精神气质,是卫生队伍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要求;救死扶伤是特质,一切为了伤病员,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是红色医务工作者所遵循的道德品质,是红医精神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标志。[13]另外,部分研究者在前述内涵的基础上,增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等内容。如刘孝杰、孙帮寨、韦立英、刘善玖、钟世华认为,红医精神的内涵是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2,4,14-16]。孙帮寨和钟世华进一步指出,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思想灵魂,技术优良是其目标追求,无私奉献是其本质特征,救死扶伤是其价值追求,艰苦奋斗是其重要支柱,勇于开创是其成功法宝。[16]
除了上述关于红医精神内涵的探讨外,还有一些学者对红医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如孙海涛认为,红医精神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与政治品格;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与革命传统;救死扶伤,对人民满怀阶级感情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精益求精,专业技术上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创新精神。[3]赵群、孙海涛和李春雨将红医精神的内涵概括为:“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价值取向,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技术优良、求是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 。[5]黄娜娜和王未强将红医精神的内涵归纳为四个方面:政治坚定,忠于革命;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救死扶伤,服务大众;艰苦奋斗,勤俭朴素。[17]徐发生、谭宗梅和张勇华将红医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信仰坚定,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人本精神;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18]彭复生、王玫武和邱伟彬指出,红医精神的内涵是:“坚定的政治信念、忠诚的政治品格;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救死扶伤的职业修养、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等。”[16]张珊认为,红医精神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对患者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患者健康服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19]朱京海和赵群将红医精神的内涵归纳为“政治坚定、救死扶伤、埋头苦干、技术优良”。[8]5朱京海和赵群认为,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思想灵魂,救死扶伤是其核心价值,埋头苦干是其表现形式,技术优良是其目标要求。[8]9
2.红医精神的形成过程与特征
(1)红医精神的形成过程。关于红医精神的形成过程,相关研究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如孙海涛以中国医科大学的发展史为依据,认为红医精神的形成经历了创建办学、红军长征、延安发展和主席题词等四个阶段。[3]彭复生、王玫武和邱伟彬指出,红医精神诞生于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实践,经历了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延安岁月和主席题词等四个阶段。[6]刘宁、戚燕和肖游章认为,红医精神孕育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和苏区时期,成长发展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20]朱京海和赵群指出,红医精神滥觞于中共建立初期为工人争取体育权利与健康权益的斗争,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8]37-59
(2)红医精神的特征。红医精神作为一种革命精神,有其自身的特征。目前,已有研究者对红医精神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如于姗姗认为,红医精神具有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人道性的特点。[21]朱京海和赵群指出,红医精神的特征是先进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8]10-13张珊认为,红医精神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关键字在“红”,道德要求高于普通医学伦理规范;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壮大;越是艰苦卓绝的环境越能被激发。[19]
3.红医精神的价值与传承路径
(1)红医精神的价值。红医精神作为一种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关于红医精神的价值,学术界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如郑宏颖指出,红医精神对革命事业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医疗辅助作用。[22]温金英和汪行舟认为,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四个“始终”上,即始终忠于革命、始终坚持爱岗敬业、始终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23]孙帮寨指出,红医精神可以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精神动力。[13]孙帮寨还指出,红医精神为传承红色基因拓展新的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资源。[2]刘孝杰、曾新华、钟吟认为,弘扬红医精神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周星宇和王未强指出,弘扬红医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红医精神是医学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24]周娜以威海市立医院“精致医院”建设为例,分析了红医精神的价值:提高了医院凝聚力;稳定了医学人才;实现了服务新提升。[25]张珊认为,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有:是社会主义医德原则的基础和来源;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19]赵群、孙海涛和李春雨指出:“红医精神对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建设发展、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5]朱京海和赵群认为,传承红医精神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8]13-14
红医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特别是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彭复生、王玫武和邱伟彬认为,弘扬与传播红医精神有利于高校开展廉洁教育建设,有助于传承革命文化、坚守理想信念和丰富廉洁教育资源。[6]孙海涛指出,传承红医精神,对加强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传承红医精神,可筑牢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的信仰根基,树立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的服务理念,营造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的政治生态,引领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的价值导向。[3]黄娜娜和王未强认为,在医学生教育中,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等方面。在文化价值方面,弘扬红医精神,“一方面可以帮助医学生乃至各行各业的人培养对岗位的热爱,另一方面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17]在社会价值方面,弘扬红医精神,可减少医患纠纷,有利于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教育价值方面,弘扬红医精神,可帮助医学生找准角色定位,培养对医生职业道德的认同感,引导与激发不懈进取的创新精神。[17]徐发生、谭宗梅和张勇华指出,传承与弘扬红医精神对加强医学生党建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医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党员良好的医德医风。[18]张晨、李中华和任守双认为,红医精神对提升医学生医德修养具有引领作用:有利于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指导医学生理论学习;有利于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26]蔡运荃指出,红医精神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有:重塑医学教育的实践语境;重构医学教育的公共向度;重定医学教育的服务目标;丰富医学教育的辅助素材。[10]刘宁、戚燕和肖游章认为,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20]孙帮寨和钟世华指出,把红医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铸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的追求,锤炼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滋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16]
(2)红医精神的传承路径。如何传承红医精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已对该问题进行了较多的探究。如刘孝杰和孙帮寨认为,新时代传承红医精神的路径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博极医源品质;传承无私奉献情怀;担当救死扶伤使命;保持艰苦奋斗本色;激发开拓创新勇气。[14]
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在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是红医精神传承路径研究的焦点。关于如何在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学术界在下述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红医精神融入校园廉政建设的路径。孙海涛指出,红医精神融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是:以红色基因为根基命脉,以红色资源为有效载体,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以制度建设为关键环节,以机制创新为根本保证。[3]彭复生、王玫武和邱伟彬认为,将红医精神融入高校廉洁教育的路径有:开展“坚定信仰、忠于革命”的价值教育,探讨理想价值引导之路;发挥“忠于职守、教书育人”的道德示范,探讨师德示范引领之路;增强“救死扶伤、服务大众”的服务意识,探讨服务为民的宗旨之路;传承“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环境教育之路;[6]第二,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温金英和汪行舟指出,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有:重视思想引领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借助名医事迹传递坚定理想;借助暑期医疗服务活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重视理想信念经验教育的经验提炼;[23]第三,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徐发生、谭宗梅和张勇华认为,在医学生党建工作中弘扬红医精神的策略有:收集、研究与开发红医文化资源,发掘其育人功能;用红医文化资源创新学生党支部“三会一课”;红医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弘扬红医精神主题社会实践活动;[18]第四,红医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周星宇和王未强指出,红医精神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的路径有:将红医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选派优秀学生下乡义诊,在服务人民中弘扬红医精神;建设红医精神网络阵地;[24]第五,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路径。刘宁、戚燕和肖游章认为,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路径有:整合红医精神教育资源,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打造红医品牌校园文化,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氛围;以实践促人文素养培育,强化以人为本医护理念;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树立红医标杆;[20]第六,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修养的路径。张晨、李中华和任守双指出,红医精神在提升医学生医德修养中的融入路径包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红医精神进行可视化、具象化表达;针对医学院校课堂教学特点,有针对性与红医精神相结合;挖掘红色资源融合红医精神,开展有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26]第七,有关医学院校传承红医精神的具体做法。汪行舟阐释了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传承红医精神的做法:“听”字打头,由教师讲授,让学生听一段尘封的红医历史;“说”字居中,通过查找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来说一些感人的红医故事;“讲”字传承,创设一串生动的红医讲堂,把红医文化探讨研究变为一个个课题;“做”字落脚,让学生充当红医使者,打造一道靓丽的风景。[1]郭秀芝和宗继光介绍了中国医科大学传承红医精神的做法:成立红医联盟,推广红医精神;加强校史教育,培育红医传人。[7]
4.红医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
红医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种革命精神,同其他革命精神有着紧密的关系。一些研究者对红医精神同其他革命精神尤其是同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汪行舟指出,红医精神“是苏区精神在医疗卫生战线的具体体现”。[1]孙帮寨认为,“红医精神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具体体现”,“既继承了井冈山精神的特质,又伴随着苏区精神共同成长”。[2]黄娜娜和王未强指出,红医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弘扬。[17]郭秀芝和宗继光认为:“‘红医’精神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又有其独具特色的思想内涵。”[7]于姗姗指出,红医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延续与表征。[21]刘宁、戚燕和肖游章认为,红医精神蕴涵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之中。[20]赵群、孙海涛和李春雨指出:“红医精神有着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 。[5]
除上述内容外,一些学者从其他方面对红医精神进行了探讨。如郑宏颖探讨了红医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革命精神的关系。她认为,红医精神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医疗领域中体现着中国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22]周星宇和王未强研究了红医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关系。他们指出,两者有共同的内涵和本质:两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者都包含共同的价值理念。[24]赵若琳和常运立对红医精神的德性进行了论析。他们认为,“红医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优良的道德资源,其道德品性天然具有革命道德维度和职业道德维度”。[27]他们还认为,“职业道德属性是红医精神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重要标志”。[27]程瑜、胡新宇和何裕隆对红医精神的来源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医务人员在继承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现代医学人文精神,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这些最终都凝聚成了强有力的红医精神”。[28]朱京海和赵群对红医精神与新中国卫生事业(1949—1978)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卫生事业(1978—2012)以及新时代红医精神的创新发展、红医精神与健康中国战略、红医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红医精神与现代医学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8]61-175
二、红医精神研究的总体评价
前文已述,学术界对红医精神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的来说,学术界关于红医精神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少、研究队伍弱、发表文章的刊物少、研究广度与深度不够、研究视角单一,等等。
1.研究成果少,发表文章的刊物少
学术界关于红医精神的研究成果较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更少。通过中国知网,以“红医精神”为篇名进行检索,仅可以检索到36篇相关文献。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文献中,有多篇宣传类文章和2篇研究综述以及2篇书评。同时,通过中国知网的检索,尚未发现对红医精神进行专门研究的硕博论文。此外,就笔者目力所及,研究红医精神的专著仅有1部,即由朱京海和赵群主编的《红色卫生文化概论》。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到的以红医精神为篇名的36篇文献,集中于17家刊物上。发表以红医精神为选题文献的刊物数量少,仅有17家,且级别较低,核心期刊极少。其中,《中国医学伦理学》《赣南医学院学报》和《中国医学人文》发表了20篇,约占文献总数的56%。发表相关文献的刊物少且集中,对增加人们对红医精神的认识与认知,扩大红医精神的影响,作用有限。
2.研究队伍弱
红医精神的研究队伍极为弱小,主要表现在研究者人数少、地缘结构和背景不合理等方面。据对中国知网检索到的36篇相关文献的署名作者的有关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研究者人数少。在36篇文献中,有1篇无署名作者。在有署名的35篇文献中,共有52位作者。其中,有1位研究者在不同的文章中署名单位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若干篇文献有多位署名作者,个别文献的署名作者有4人之多。就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术生态而言,一篇文章多人署名,部分署名作者在文章中发挥的作用难以言说。因此,红医精神的研究者人数少,真正进行实际研究的学者可能更少;第二,研究者集中在少数机构,地缘结构不合理。通过对52位署名作者所在机构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集中于少数几个机构。需要说明的是,赣南医学院与《江西教育》杂志社有1人重合;第三,研究者主要是医学院校(系)或医院的研究人员,背景单一。从52位署名作者的分布情况可知,医学院校研究人员36人,医院研究人员1人,合计37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吉林大学的1位研究者来自该校第一医院,贵州师范大学有1位研究者同时是贵州医科大学教师,井冈山大学的3位研究者均来自该校医学部,中山大学有2位研究者来自该校附属第七医院,合计7人。总的来说,来自医学院校(系)和医院的研究者共44人,约占研究者总人数的85%。
3.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
红医精神是重要的革命精神,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目前,学术界关于红医精神的研究停留在几个具体问题上,且比较粗浅。故红医精神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在广度上,前文已述,学术界的研究集中在红医精神的概念、内涵、形成过程、价值、特征、传承路径和同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等方面。而对红医精神的来源、背景、哲学意蕴、政治学意蕴、内在逻辑关系以及重要人物与红医精神的关系、红医精神的创造者群体、红医精神在国外的传播路径等问题涉及较少,有的甚至尚未涉及。其中,尤以红医精神的哲学意蕴、政治学意蕴、在国外的传播路径等问题关注者寡。就笔者目力所及,尚未有研究者对此进行过专门的探讨。红医精神的来源、背景、内在逻辑关系、创造者群体以及重要人物与红医精神的关系等问题,相关研究者虽已有涉及,但涉及较少。以红医精神的创造者群体为例,相关研究仅简单提及了贺诚、唐义贞、傅连暲、戴济民、陈义厚、王斌、李治、彭真等典型人物的事迹。[13]即使在热门研究方向上,广度亦有待拓展。如在同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方面,相关研究多是强调红医精神同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联系,而未指出区别。
在深度上,多数研究尚停留在浅层次的描述上,缺乏深层次的论证与哲学思辨。譬如有研究者在探讨红医精神的来源时,仅简单地提及红军卫校师生在长征中肩负战斗者和医务人员的双重责任。[17]又如有研究者在说明红医精神的内涵时,指出了“红医精神的内涵特质融通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行动方向”。[10]但是,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的论证与哲学层面的剖析。另外,有研究者探讨红医精神的内涵时,在列举了学术界几种观点后,提出了自己对红医精神内涵的认识。但是,并未对红医精神的内涵进行论证,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6]
三、推进红医精神研究的几点思考
红医精神作为一种革命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和平年代,红医精神依然不过时,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时代价值,故需要将红医精神的研究推向深入。
1.凝练学术队伍
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提与保障。鉴于红医精神研究队伍弱小的现状,亟需凝练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有了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红医精神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可逐渐得到改善。如何凝练出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在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以红医精神为研究方向的学术平台;第二,由相关单位牵头,定期召开与红医精神有关的学术研讨会;第三,创办以红医精神为主要发表内容的学术刊物,或在相关刊物开辟红医精神研究专栏;第四,成立以研究红医精神为宗旨的学术组织;第五,相关高校加大对红医精神研究的支持力度。
2.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基于红医精神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不足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拓展红医精神研究的广度:第一,继续对红医精神的概念、内涵、形成过程、价值、特征、传承路径以及同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究,巩固已有的研究方向;第二,对红医精神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研究,如红医精神的来源、背景等;第三,对红医精神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如重要人物与红医精神的关系、红医精神的创造者群体、红医精神在国外的传播路径等;第四,对红医精神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如红医精神的哲学意蕴、政治学意蕴、内在逻辑关系等;第五,对红医精神的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在深度方面,改变现有研究浅显、粗糙之现状,拓展红医精神研究的深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拓展红医精神研究的深度:第一,坚持论从史出,提出观点后,用坚实的史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提高论断的可信度与说服力;第二,运用比较研究法,将红医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红医精神的特点和独特价值;第三,从哲学层面,对红医精神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提高红医精神研究的层次。
3.运用多种研究视角
针对多数研究者仅从中共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角来研究红医精神,红医精神研究视角单一的现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对红医精神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在红医精神本身的相关问题上下功夫。如何弘扬与传播红医精神固然重要,但红医精神本身的相关问题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只有搞清楚了红医精神本身的相关问题,才能更好地弘扬与传播红医精神;第二,多学科、多视角地对红医精神进行诠释。除了继续从中共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角对红医精神进行探究外,应从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口述史、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新闻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对红医精神进行研究。
四、结语
红医精神是重要的革命精神,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红医精神的关注较少。近年来,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了红医精神的价值,对红医精神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总的来看,红医精神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术界对红医精神的研究与其重要性和价值不匹配、不相称。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克服已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努力提高红医精神研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