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背景下青年孝道培育研究
——以90后为主要考察对象

2022-03-1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子女老年人家庭

周 宇

(重庆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16)

“孝”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1]。2000多年来,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的孝道。尽管在封建社会孝道一度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或多或少蒙上了等级制等负面色彩,但其朴素的内核——孝亲敬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成为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强大道德力量。当今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然来临,除了物质层面的应对,全社会也亟须从精神层面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孝道的精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13。尤其是90后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正在逐步进入社会,一方面肩负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重任,一方面也要逐步挑起孝亲敬老的重担,所以在90后这一特殊群体中加强孝道培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90后孝道培育的必要性

(一)老龄化社会呼唤传统孝道回归

老龄化大背景下,孝道的积极作用能得到更为清晰的显现。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3]。国家统计局最新人口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亿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较2010年上升5.44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亿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较2010年上升4.63个百分点[4]。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但也在多个方面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资源分配、养老保障等面临较大压力。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养老保障制度及措施还有待完善,不能完全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所以相比较发达国家推行的社会养老,我国更侧重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以家庭成员的亲情血缘关系为依托,通过子女精心赡养进而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孝道作为传统社会家庭养老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奉养父母的道德准则,可以有效地引领子女让老年人拥有较高的生存及生活质量,促进家庭代际关系和谐,从而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90后群体亟须强化孝道培育

尽管老龄化社会要面对的问题千头万绪,但亦可化繁为简,可主要针对其中的代际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因为很多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涉及不同社会主体,很多社会矛盾的产生从终极角度分析都源于不同社会主体的认知及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分歧,而老龄化必然要涉及老年人与其他各个年龄层次社会群体的关系,尤其是与年轻人的关系。90后群体成长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行、科学技术能力的飞速提升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让身处其中的90后深受影响。开放的外部环境让90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变得更高,也加速了这一代人观念、行为及其价值判断上的转变。90后作为被打上特殊时代烙印的群体,作为时代发展新兴的中坚力量,对未来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90后人群的孝道培育,引导他们尊敬关爱老年人群,不仅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更有助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

(三)加强青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应然之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充足的养分,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经千年时间洗礼与实践检验,孝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孝亲敬老、兄友弟恭、忠义廉耻等独特的思想价值理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深深植根于国民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其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为新时代中国公民的培育与国家社会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公民个体层面看,90后以“始于事亲”“终于立身”[6]的传统孝道观念为准绳,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与专业技能,自觉尊敬爱护父母长辈,心系祖国服务社会正是对公民层面价值要求的落实。从社会层面看,孔子所提倡的父慈子孝的双向型孝道凸显了现代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意识,同当下社会追求的自由、平等观念相契合。从国家层面看,孟子所倡导的孝道由孔子的仁孝思想进一步发展而来,将家庭中的个体私德推而广之,使之成为人人普遍遵循的社会公德,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历史文化资源。由此可见,继承与发展孝道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对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二、90后孝道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孝道的负面因素

孝道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其包含的一些消极因素与当下社会所追求的民主、平等理念存在一定冲突,应该摒弃。譬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嫁娶原则。在传统孝道观念中,父母将子女视作私有财产,因其给予子女生命并将其抚养成人,便认为子女有义务无条件听从自己的安排,即使是婚姻大事,子女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此外传统社会宗族制的特殊属性也让婚姻关系变得不纯粹。在宗族制社会中,父母为实现家庭及家族利益的最大化,无视情感因素,以经济条件为标准多番权衡子女婚姻利弊。婚姻在此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爱情自由的本意,演变为阶级跨越的跳板,腐朽的孝道观念也变相地成为禁锢子女婚恋自由的工具。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133的生育观念。我国古代社会主要是以“男耕女织”为代表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男性劳动力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故重男轻女的风气在封建社会盛行。有学者认为,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私有制观念也是导致国人子嗣观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7]。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子嗣繁衍,传统孝道也由最初的敬奉父母拓展为娶妻生子、传承香火,这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家族血脉得以延续,社会秩序得到巩固,但不可否认,这种观念的盛行也对女性造成了诸多伤害。部分女性婚后不能为夫家开枝散叶、生育子嗣,便会因“无子不孝”之名被休弃,女性在婚姻中不再是受保护的独立的群体,而是成为传宗接代的生育机器。这些腐朽落后的纲常伦理,如无形枷锁一般套到女性身上,极大地限制了她们的精神自由并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可见,传统孝道中的消极因素已无法同当前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发展理念相契合,会让一些90后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故有必要对于传统孝道中腐朽的内容加以剔除,正确引导90后的孝道认知,使其在践行孝道时不致产生偏差。

(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为放缓人口增长速度,减轻国家经济发展压力,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逐渐使之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该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国人的生育理念,也使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群体式宗亲家庭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能够生动形象表现独生子女地位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90后出生于计划生育管控最严的时期,独生子女很多。父母为了使家中独苗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把各种优势资源都汇聚在子女孙辈的身上,他们生活的本质意义已经不再是关注自己过得好不好,而是怎样给子孙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在这种倒置式结构中,如果家庭成员始终以子孙为重,无法恰当地处理好家庭的代际关系,那么中老年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及话语权便会大打折扣,“爱幼有余,尊老不足”也会损害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可见,家庭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决定代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更会冲击传统孝道在家庭中的代际传承。费孝通说:“在中国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简称‘反馈模式’。”[8]目前90后正处于费孝通所说乙代第二个阶段角色转化的过程中,但与传统大家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有很大不同,很多90后已经离开原生家庭组建了小家庭。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0人减少0.48人[9]。微型家庭的出现削弱了传统家庭养老的基本功能,同时也严重制约了90后小家庭的发展空间。

(三)文化价值理念多元混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与满足,经济全球化让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但一些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随之显现,一些不良风气同时抬头,不同程度地冲击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极端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功利主义等文化借助网络、影视、餐饮、宗教等媒介无形地渗入进来。在西方文化侵蚀下,青年个人意识逐渐增强,一些 90后变得更加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且行为更具功利性。为寻求个性化发展,部分90后以追求平等、自由为借口,不听从父母的教导,使得子女与父祖辈的代际矛盾日趋尖锐。事实证明,这类文化的流入确实对传统孝道产生了冲击,导致90后的道德底线受到侵袭,部分青年孝道意识淡薄,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筑。此外,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对金钱、利益的追求变得更加狂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顺势而入。在趋利当头的价值观影响下,部分90后将代际利益置于代际情感之上,出现了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件,孝道延续的重要基础正在不断被削弱。

三、90后孝道培育的路径

(一)从我做起,90后应注重自身孝道的培养

第一,培养辩证思维,深入理解孝道内涵及其重要价值。罗国杰指出:“中国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10]90后身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更应用辩证的思维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孝道,深入挖掘其蕴藏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全面理解孝道内涵,对于传统孝道中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内容加以传承弘扬,对于其所蕴含的消极腐朽的内容予以祛除,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需求,实现传统孝道的创新性发展。除此之外,现今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面对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90后应深刻认识到孝道传承对于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内心的道德自觉,树立科学理性的孝道观念。

第二,从小事做起,使奉行孝道成为终身习惯。譬如,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养老保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整体而言,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能得到有效保障,但精神世界的孤独却不断显现出来。子女要通过换位思考走进老年父母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从精神上慰藉他们,尽可能消除代际隔阂。对年轻的90后而言,应从小处着手:将身体离开沙发,将目光离开手机,多与父母交流,鼓励父母尝试新鲜事物……子女的孝心就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培养起来的。因此,孝道绝非高不可攀的理想道德,也非抽象的哲学概念,它是具体的,更是富含生活气息的伦理要求,只有在扎扎实实的贯彻过程中才能持续和发展。

(二)以身示范,父母和家庭成员协力形成良好的家风

从组织角度而言,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第一个关卡是家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11]形成良好家风,父母等长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将孝道培育作为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父母等长辈要提高自身对孝文化培育的认识,清晰明确地选择孝文化教育的内容,剔除传统孝文化中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效避免落后的封建文化对子女思想的腐蚀,向子女传授正确的孝老观念,帮助他们提升道德素养并逐步养成完善健康的人格。其次,父母长辈不仅要注重孝文化理论层面的传授,更要以身示范,用实际行动感化孩子。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子女的思想意识,影响其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树立。父母要改变传统的权威型家庭管理模式,转变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的传统孝道观念,秉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2]的理念,以平等、自由的方式与子女交流,敞开心扉,让子女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让他们有明确的孝道培养方向。孝亲敬老家庭氛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家庭成员协力,从子女孩提时就进行有意识的培养,通过代际传递,在父母老去时方能感受到和谐家庭氛围的环绕,从而提升他们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三)强化社会责任,学校和企业应助力高素质人才培育

相比绝大多数尚在校学习的00后,90后群体由于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其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尽相同,角色分化比较明显。有大学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读研的,也有选择进入社会寻找合适就业岗位的。面对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90后,应强化高校与企业双方的主管责任,确保孝道培育环环相扣。

孝道作为国民“日用而不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首先,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载体,将优秀传统孝文化纳入课程知识体系。要转变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单一育人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激发青年学生对孝道传承的思考,使其在孝文化潜移默化浸润下明确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培育其对父母等长辈的感恩意识,进而真正实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化人的多重思想政治育人效果。其次,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不仅要抓专业学科建设,更要注重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人文精神的沃土,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将经典孝文化引进校园,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孝文化书籍,邀请知名学者开展孝文化讲座,让青年学子在校园活动中深切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演变及丰富内涵,拓宽青年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好地抵御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

随着最后一批90后本科毕业踏入社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部分90后就业于各类企业,故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对青年职工的道德培育。其一,企业应设置以孝道为考核标准的人才聘用选拔机制。企业在聘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其专业技术水平,还应将其思想品德修养作为考核要素,提高企业人才准入门槛。其二,企业可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打造极具中国特色、契合企业发展的“崇孝、崇信、崇善”的企业文化与精神。将优秀孝道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提升职工工资待遇、增加职工陪护假天数等福利来解决青年职工父母的养老问题。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带领职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引导职工自发关心爱护老年弱势群体。企业的这种人文关怀不仅能帮助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培育其健全的人格,同时也能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为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弘扬孝道文化,全社会共同营造孝亲敬老风气

首先,要强化网络建设与管理,创新孝道传播方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10.11亿人,其中20~29岁青年网民所占比重达到17.4%[13]。网络已日渐成为90后活跃的场域。要以互联网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这个重要传播途径,借助新技术积极传播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内容,通过抖音、快手、微博、哔哩哔哩等应用软件播放孝老等家庭伦理题材的电视剧、综艺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扩大孝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增强其对90后群体的吸引力,拉近他们与孝文化的距离。各大网络平台应加大对孝亲敬老榜样的宣传力度,扩大传播的覆盖面,鼓励广大青年学先进、讲孝道、敬父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要进一步强化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各互联网平台主体应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发挥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的道德引领作用,坚决抵御不良文化价值观的入侵,消除不良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为青年打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其次,要提高中老年群体社会地位,增强社会容纳度。由于中老年群体退休后生活重心由工作场所转移至家庭环境,部分老年人除了依靠国家发放的养老金、退休金,还需要倚仗子女的物质补贴,原来的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转变成现在的社会家庭的被扶养者,巨大的身份落差不仅让他们的家庭地位有所下降,更让社会上的部分青年群体对中老年人抱有偏见,更有甚者认为中老年人随着其财富创造的结束,其价值也消失了。对老年群体的歧视动摇了孝文化的道德本源地位,使90后的孝文化传承面临断裂的危险。因此,要积极提高中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加快建立起城乡全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努力缩小城乡社会养老差距,有效提升中老年人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引导青年群体正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增强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容纳度,从而营造尊老崇老、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

最后,应加强普法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孝道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准则还不足以成为硬性规范,需要通过法律制度进行约束,政策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14]。由于当前部分老年人仍有“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观念,维权意识不强,导致社会上发生一些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恶性事件,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当务之急是在全社会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普法宣传让更多老年人明确自身的权利,增强老年人的法律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促使年轻人通晓行孝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进而规范自己的孝行,约束不合理的行为。此外,各司法、执法机关应结合宪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界限,对侵害老年人正当权益的不良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总之,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在全社会逐渐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5]孝道作为经历历史积淀的且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思想文化,已逐步转化为当今社会公民群体的道德信仰,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老龄化背景下,在家庭养老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社会转型时期,孝道的社会效应更不容小觑, 90后传承与发扬孝道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新时代要增强青年对孝道合理内容的认同,要通过孝道培育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使其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响应国家号召,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递,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猜你喜欢

子女老年人家庭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