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研究
2022-03-17章敬峰周新胜
章敬峰,周新胜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期望很高,他曾寄语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在关乎大学生能否顺利成人成才这一关键时期,大学生们将要面对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的适应,部分学生因心理准备不足抑或受社会负面影响,可能会出现自卑、焦躁、虚荣、拜金等一系列人格缺陷或心理问题,因而培养高校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事关重大,影响深远。
一、人格与健全人格界定
“人格”一词有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格”一词的解释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可理解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按照心理学的定义,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2]人格具有独特性、统合性等特征,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出现人格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交互融合发展,学术界兴起了对健全人格的探讨和研究,但是目前仍未有统一的明确定义。例如,一些中西方心理学家从心理学角度对健全人格进行解读,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把意识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充分释放自己的潜力造福社会;我国学者孙少平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括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情绪稳定,同情他人,善待他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合作,友好相处,智力、人格、个性发展和谐等;教育学家认为健全人格应当是人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3]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综合以上主要论述来看,健全人格大体指一个人的人格健康、适应社会、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能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心理健康,志向远大,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相统一。
中国传统人格重视人的价值,奉行和合之道,提倡人格品质协调,但某种程度上又轻视个体价值,存在自卑依附、消极服从、保守封闭等缺点和问题。当下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追求,可以帮助大学生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其行动提供充足的动力,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不断提升自身内在修养,帮助大学生立志并投身实践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格现状及成因分析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情绪不够稳定,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面对纷扰复杂的社会环境,辩证意识不牢,独立意识不强,容易欠缺定力,畏惧挫折,丧失自我,误入歧途。通过对某本科高校1377名大学生的人格现状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对于“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一能反应人格追求的问题时,有69.14%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及家人生活幸福,有15.32%的大学生选择了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有11.98%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在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就,有3.56%的大学生选择了拥有财富和权力;在另外一题“你对于将来从事的工作首先考虑的是?”这一能反映人生职业规划志向的问题中,有42.77%的大学生选择了薪酬待遇好,有30.65%的大学生选择了符合兴趣爱好,有17.21%的大学生选择了能发挥个人能力,有4.28%的大学生选择了交通便捷、离家近,有3.70%的大学生选择了公司氛围好,有1.38%的大学生选择了休闲假日多。对于“在遇到挫折时,你时常会有什么样的心理?”这一问题,选择“没事,正常看待挫折”的大学生占比73.57%,有16.70%的大学生选择了“越挫越勇,信心不减”,有5.01%的大学生选择了“想过改变追求”,有4.72%的大学生选择了“悲观,会想放弃”。从上述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们的人格整体积极向善、三观端正、志向高远,但也存在少部分大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甚至存在错误的价值取向,盲目地把追求财富和权力作为人生意义所在,有些大学生毕业后一味追求从事“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这些都分别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趋官僚主义等人格问题的表现。
高校大学生出现以上一系列人格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人才培养、家庭教育及大学生自身的内省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引起相关问题的因素。从高校来看,虽然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和关注,开展成效较好,但部分高校长期以来存在重视智力培养教育、忽视道德人格教育、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现象,培养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导致了大学生人格培育重视与投入不足,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4]从家庭教育来看,伴随现代化建设,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但不少曾经历贫困生活的父母一辈往往溺爱子女,过于重视给孩子提供物质财富,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素质教育培养,导致孩子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利己主义习惯,人格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缺位屡见不鲜。[5]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由于家庭教育的先天不足,高校教育过度关注学习成绩与智力培养的“偏科”,不少大学生无意识地把关注点放在了重视专业学习,忽视了自我道德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他们难以通过提高主观能动性引起自我内省,更难以投入与提升道德实践,以达到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成为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促进意义
高校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理应把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摆在突出位置,鼓励学生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为社会所接纳,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价值的人才。几千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宽厚仁爱、诚信有礼等高尚人格精神,其包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哲理智慧等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文教育,追求高尚精神品格,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现实意义重大。在社会经济物质文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大学生精神思想方面出现的一系列令人堪忧的现象和问题,需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学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充分吸收其中的精髓,有助于大学生调节自身情绪与志向、态度与行为,不断健全、完善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代表的儒家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与“礼”为其核心,以“仁”释“礼”,复礼归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阳货》)“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儒家将“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遵循,这些对于大学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加强道德人格培养,促进积极价值观的培育都有重要价值。
“内圣外王”道德思想是儒家追求的至高境界,儒家一贯重视为己之学,提倡以修身为本,其核心是三纲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儒家不仅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与完善,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在社会实践中做出贡献。[6]除了儒家的道德人格阐述,道家的老子提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道家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平心静气,简单自然,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也有其正面影响意义。
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1.做好经典内涵解读
高校第一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充分提高第一课堂的效率,加强人文类课程建设。高校要打造一支教学业务精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选订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很多有人文艺术院系的高校本身都已经开设有“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文化概论”等经典人文课程,其他院系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为公共基础课与必修课,辅助开设“书法”、“茶艺”、“戏曲赏析”等选修课与实践课;也可以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采用线下导读答疑与线上慕课教育相结合的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向大学生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在熏陶中进一步健全人格。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高校承担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重任,必定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古圣先贤创作,并经历史检验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高度一致。儒家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家国情怀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民惟邦本”、“和而不同”;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都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饶沃土,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进行与时俱进的阐述与解读,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与转化,使其符合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旨意,为当下所用,对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强大力量。[7]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培育大学生道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将传统的价值追求融入体验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人翁与主角参与活动,接受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高校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隐性的广告栏、标语、电子屏这些校园环境乃至学校管理制度中嵌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8]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大赛、趣味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心理剧表演等各种显性的传统文化活动竞赛;通过举办绘画展、书法展,打造新生成人礼、迎新年迎新生晚会、毕业典礼等品牌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精心构筑传统文化教育元素,让大学生在比赛与活动中获得知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借此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升华健全人格;可以组织学生走访博物馆、历史展览馆、革命老区、文化遗产等各类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场所,通过直观体验让学生经受传统文化的深刻洗礼,继而利用寒暑假与节假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等帮扶活动回报社会,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道德自省与强化,构筑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