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重豫鄂:中原局初期发展华中的实践

2022-03-17

关键词:彭雪枫游击华中

冯 超

(安徽博物院 学术研究部,安徽 合肥 230071)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决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263为从组织上保证这一战略方针的实现,中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并通过中原局承担“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通知,任命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刘少奇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1]26811月23日,刘少奇率朱理治、郭述申、李先念等离开延安,奔赴华中。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到达河南竹沟镇,正式成立中原局领导机关。3月,刘少奇返回延安继续领导中原局工作。9月,刘少奇重返华中后,率中原局机关从竹沟移驻皖东。中原局是抗战相持阶段中共中央新设置的派出机构,从战略层面看,中原局的成立是抗战进入“新阶段”后,中共中央在华中地区调整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如此重要的中央派出机构,是如何贯彻落实“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的,需要系统性梳理与深入探讨。目前学界仅有少数成果从中原局角度论述“发展华中”战略的实施,[2]尤其对于中原局初期发展华中的实践尚有认识疏漏。有研究认为:中原局成立后,由于战略判断失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就发展华中采取得力措施;[3]刘少奇组建中原局后至1939年9月返回华中期间,中原局的工作实际陷于停顿。[4]上述认识并未关注到中原局初期落实“发展华中”战略的举措。有学者论述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对发展华中的贡献时,对于1939年9月前中原局的措施论述简略。[5]基于此,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梳理探讨中原局初期即驻竹沟期间,贯彻落实“发展华中”战略的具体实践。

一、统一思想:宣传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原局首要任务是宣传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抗日战争将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战略相持阶段。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在已经发展了游击战争的区域,应大力巩固;在没有充分发展或正在发展游击战争的区域,应迅速地广大地发展游击战争。因此,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会议强调党要坚持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6]96-97会后不久,刘少奇召集即将奔赴中原的朱理治、郭述申、李先念等谈话,强调指出:到了中原敌后,第一要务就是“大力宣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1]268刘少奇离开延安奔赴中原期间,于1938年12月20日在河南渑池召开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豫西党组织要准备开展游击战争,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初,刘少奇在豫西特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上作共产党员修养问题和中共党史的报告,要求共产党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灵活的战略策略与工作方法,要研究学习马列主义,要求全党同志要团结统一,服从中央。刘少奇的报告对于地方党员贯彻落实党的理论方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原局领导机关组建后,刘少奇根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中原敌后沦陷区与非沦陷区的工作方针。敌后沦陷区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敌后未沦陷区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准备抗日游击战争。[1]2731939年1月29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原局与豫鄂边区党委联席会议,听取中原局委员、组织部长朱理治关于两个月来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豫鄂边区抗战工作等的汇报。刘少奇在会上讲话强调: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在发动群众抗日斗争中,要着重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二是“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要严格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党的各项工作,应分别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形势”。[1]274刘少奇积极宣传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维护了党中央的权威,统一了思想,实现了党的政策方针的有效落地,推动了中原地区地方党组织独立自主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二、重组机构:调整豫鄂皖苏党组织

在宣传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刘少奇注重对华中地区党组织的建设,从1938年12月至1939年9月,中原局先后完成对华中地区豫鄂皖苏四省党组织的重组。1938年12月,中原局撤销中共河南省委,成立刘子久任书记的中共豫西省委,领导新黄河以南、平汉路以西、伏牛山以北的河南西部地区党的工作;成立朱理治任书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领导伏牛山东南地区,新黄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以及平汉路以东信阳、罗山两地党的工作。[7]888-892同时,中原局撤销中共湖北省委。1939年1月至2月,成立了王瀚任书记的鄂西北区党委和钱瑛任书记的鄂中区党委,前者领导湖北西北地区党的工作,后者领导湖北中部地区党的工作。这是继河南省之后,中原局完成对湖北省党组织的调整。

安徽、江苏地区的党组织调整分为皖西地区、皖北地区、皖东地区与苏北地区。1939年1月,中原局撤销中共安徽省工委,成立郑位三任书记的鄂豫皖区党委,领导皖西、鄂东、豫东南交界地区党的工作,即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地区。3月,成立张爱萍任书记的中共豫皖省委,领导皖北、豫东、苏北交界地区党的工作,即黄泛区以东、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淮河以北地区。[8]8月,中原局将中共豫皖省委改为中共豫皖边区委,任命吴芝圃为书记,调整豫皖苏地区的党组织。9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江苏省萧县、砀山县划归豫皖边区党委领导,豫皖边区党委改称豫皖苏边区党委。1939年4月,中原局将中共皖东工委改为中共苏皖省委,刘顺元任书记,领导皖东地区,主要是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巢湖以北、淮南铁路以东地区党的工作。[7]1111同年9月,中共中央指定陇海路南的皖北、苏北地区划归中原局领导,原属山东分局领导的苏皖边区党委改属中原局领导。至此,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的豫皖苏地区和皖东北地区及苏北地区同属中原局领导。淮河以北地区党组织系统的确立,为中原局发展华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中原局成立后,着手对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党组织的调整,早期侧重河南与湖北地区,这是中原局对抗战形势判断的结果。刘少奇认为:敌占领武汉以后,还会继续向内地实行战略进攻,平汉路、陇海路即郑州、洛阳、西安等地会被敌人占领,河南全部会成为敌占区。因此,中原局一方面集中布置武汉附近及豫东的游击战争,另一方面集中准备河南的游击战争。[9]275上述河南、湖北党组织的调整,加强了党对相应地区的游击战争领导,即是这种形势判断的直接结果,表明中原局初期发展华中的重心侧重河南、湖北地区,因而皖东、皖东北及苏北地区的党组织建设稍显滞后。

中原局初期对豫鄂皖苏四省党组织的调整,适应了“新阶段”发展华中的战略要求。华中地区的党组织原来属于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刘少奇认为,抗战初期长江局的领导存在缺点。[9]268刘少奇指出:华中地区“党的组织基础不强,特别是在敌后薄弱,党的组织分布不能适合党的需要”,“在华中要自下而上地坚持艰苦的长期的工作”。[1]276-277因此,中原局需要加强对华中地区党组织的领导,调整豫鄂皖苏四省党组织,重新确立新的工作方针,构建推进发展华中战略的组织基础。“在刘少奇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华中敌后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10]

三、强抓武装:重视发展华中军事力量

发展党的武装,是中原局领导华中抗战工作的重中之重。1938年11月中旬,在奔赴中原前夕,刘少奇召集朱理治、郭述申、李先念等谈话时,高度重视发展武装问题,提出第一要抓武装,第二要抓武装,第三还要抓武装。发展武装,可以用八路军旗帜、新四军旗帜,还可以用国民党军队的旗帜,无论何种方式,必须保持党的领导权。[1]268-269刘少奇的谈话,指明了华中地区发展武装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原则性。

一是对豫皖苏边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支持。1938年2月,彭雪枫受中共中央长江局派遣,赴河南竹沟组织领导军事工作,并协助推动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东进。3月29日,第八团队东进后,竹沟镇成立了留守处,彭雪枫以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主持竹沟工作。彭雪枫在河南的工作也向时任华北局书记的刘少奇汇报。1938年4月,刘少奇指示彭雪枫,豫南地区要“注意军事干部的训练”。[11]87徐州失守后,中共中央要求河南省委组织开展游击战争,成立游击队,分别开展豫皖边区以及豫鄂边区的抗战工作。此后,彭雪枫在豫东积极组织游击队,并于1938年9月底在竹沟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10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与萧望东及吴芝圃领导的游击队合编。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彭雪枫领导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豫东鹿邑地区,提出将来开赴皖北,相机与陇海路附近党的部队联系,在豫皖苏鲁游击区域开辟根据地,“建立豫皖苏边区根据地”。[11]102-103中原局成立后,周恩来、叶剑英建议刘少奇:彭雪枫活动区域为豫皖苏鲁边,中原局目前以靠近雪枫为宜,把中心工作放在开展豫东、皖北游击战争。[11]105-1061938年11月28日,刘少奇到达河南渑池后,积极支持游击支队的发展。1939年1月17日,刘少奇致电中央,提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在江苏丰县、沛县地域活动,如无大发展,请即令其过陇海路南与彭雪枫会合,以便交换知识干部,并成为该地主力。雪枫部现已发展,干部甚为缺乏,前允派之300名干部,请从速派来。[11]1092月,刘少奇要求彭雪枫部活动地区成立豫皖省委,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建立根据地。彭雪枫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明确提出建立豫皖苏抗日根据地。3月后,游击支队积极向皖北发展,开辟豫皖苏地区。刘少奇离开竹沟返回延安后,游击支队稳步发展。

1939年4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高度重视华中地区的发展。此后,彭雪枫活动地区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支持与推动。4月27日,中央决定将彭雪枫活动地区暂划归北方局管辖,以便得到华北的直接帮助。[11]115中央规定:彭雪枫活动地区暂时归北方局管辖,但仍需与中原局联系,同时接受中原局的领导。5月8日,刘少奇致电彭雪枫,要求彭迅速派部队和干部去皖东北地区,建立党在皖东北地区的基础。随后,彭雪枫派张爱萍等赴皖东北开展工作,准备向津浦路东发展。5月21日,中央要求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派部侦察陇海路南宿县、灵璧一带,以便与彭雪枫等取得联系,协助彭雪枫部的发展。[12]132后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积极协助张爱萍发展皖东北地区。5月31日,彭雪枫率游击支队到达蒙城,开辟淮上地区。彭雪枫在豫皖苏的发展,引起了新四军军部的关注。早在1939年3月,军部便希望与彭雪枫部建立联系。1939年6月,中央根据项英提出的彭雪枫部应与江北指挥部联系以便直接指挥的意见,决定雪枫部划为江北指挥部指挥,彭雪枫活动地区“仍划归中原局管辖”。[11]119尽管彭雪枫活动地区多次调整主管机构,但中原局实际上一直保持了领导角色。在中原局及其他方面的领导支持下,新四军游击支队得到了迅速壮大。1939年6月,彭雪枫致电毛泽东、刘少奇等,指出:自1938年10月进入豫东、皖北至今,9个月来,部队发展壮大了8倍。[11]1198月,彭雪枫致电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并刘少奇,提出部队积极向苏皖边区活动,以便南与新四军第四支队,北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联系,这对于“豫皖苏根据地之建立当有决定之作用”。[11]1229月10日,彭雪枫致电刘少奇,称“豫皖苏边六县已略具根据地的规模”。[13]491根据新四军游击支队给中央军委的报告,1939年1月至8月,是游击支队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游击支队“不仅是形式上走向正规,而部队在实质上是向前进了一步”。[13]505

综合上述,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是“发展华中”战略推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创建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敌后的重要战略区。中原局成立后,刘少奇高度重视游击支队的发展与豫皖苏根据地的创建,积极推进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协助彭雪枫部的发展,要求张爱萍担任中共豫皖省委书记,开辟皖东北地区,落实“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11月7日,刘少奇重返中原,率中原局机关转赴皖东,经过涡阳游击支队驻地时,指出:“游击支队的发展和豫皖苏根据地的创建,证明党中央、毛主席进军敌后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在华中敌后建立根据地的各项方针与政策,首先在游击支队及豫皖苏边区得到贯彻与执行”,“游击支队是我党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创建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11]133刘少奇的评价,也从侧面印证了游击支队在“发展华中”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是对豫鄂边李先念独立游击支队的领导。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是中原局成立后领导创建的武装力量,承担开辟豫鄂边区的战略任务。对于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中原局在发展方针、活动区域、部队规模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豫鄂边区游击武装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组织过渡形式的武装。刘少奇南下中原后,1939年1月,派朱理治和李先念在竹沟组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要求游击大队南下信阳开展游击斗争。1月中旬,李先念率独立游击大队南下,向河南信阳、湖北应山交界地区挺进。中原局成立后,进一步加强对豫鄂边区游击战争的领导。1月30日,中原局提出了豫鄂边游击大队的发展方针,即沿平汉铁路两侧,国民党不去的地域发展,“目标尽量缩小,并多组织过渡形式的武装”,“多求质的巩固”。[13]5422月,刘少奇致电中央,认为鄂中鄂东皖北的武装工作均可大大开展,并请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在重庆活动争取部队合法名义。[1]275在中原局发展过渡形式游击武装的方针下,鄂东、鄂中等地区分散建立了游击队伍。

扩大与巩固鄂中新四军部队。3月23日,朱理治致电刘少奇,提出鄂中应城、安陆地区是最有利的发展方向,建议调派新四军前去活动,开辟鄂中地区的游击斗争。4月5日,刘少奇等致电朱理治,同意信阳挺进队与李先念部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前往鄂中地区活动。[13]5455月17日,刘少奇致电朱理治,指出:日军将进攻西安或洛阳,豫鄂区各地党委要充分动员,发动大规模游击战,“以建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部队为中心任务”。[1]28018日,刘少奇再次致电朱理治,强调指出“河南将成为游击战区,鄂中将成为敌人的深远后方”,这是我党在中原发展游击战争的最好时机,“应即动员全党大力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我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确立我党在中原长期抗战中的巩固地位与作用”。[1]280-281新四军在鄂中的发展,没有合法名义,受到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挤压和打击,遇到很大困难。面对这种局面,6月19日,中原局发出“扩大与巩固鄂中部队”的指示电,提出“目前鄂中党的中心任务,是在于最短期内,扩大与创立一支五千人以上的党可直接领导下的新四军。只有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才能在目前及可能的长久磨擦之下,确立我党在鄂中之地位,才有可能应付各种事变。”[13]5466月中旬,李先念部与陈少敏领导的游击队等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

综合上述,中原局成立后,在正确的方针推动下,豫鄂边区李先念部得到大力发展,这是中原局重返华中后组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重要基础。此外,鄂东地区的游击武装,主要由郑位三任书记的鄂豫皖区党委领导,主要发展建立了鄂东游击第五大队、新四军第六游击大队等,后都编入豫鄂挺进纵队。豫鄂边李先念部是发展华中战略推进中创建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武装中的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战略单位”,[13]559豫鄂边区日后成为发展华中的独立战略区。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主要由刘少奇任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承担落实。1939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听取刘少奇关于华中工作的报告,毛泽东在会上特别强调:“发展华中的方针是正确的”,“现在全国共产党与游击战争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华中”。[6]120会后不久,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指出:华中是我党发展武装力量的主要地域,并在战略上华中亦为联系华北华南之枢纽,关系整个抗战前途甚大。[6]121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成立,统一指挥新四军江北部队。同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派陇海南进支队一部南下到达苏鲁皖边,并向苏北发展;[12]129中央要求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部南下苏皖边区,建立与华中周骏鸣部、彭雪枫部的联系,华中也成为八路军的主要发展方向。可见,中央层面对发展华中高度重视,并且积极推动华中地区的发展。在上述形势下,刘少奇领导的中原局不可能停滞工作,恰恰相反,刘少奇领导中原局成员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郭述申等人,在豫鄂边、豫皖苏边、鄂豫皖边等,积极开展发展华中地区的抗战工作,为日后发展华中战略的迅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总的看来,中原局驻竹沟期间,在政治思想层面,积极宣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发展华中的思想认识,确立党中央方针政策的权威性,指引华中地区抗战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在组织结构层面,迅速调整华中豫鄂皖苏四省的党组织,重构发展华中工作的领导机构,建立落实“发展华中”战略的坚强组织保障;在军事武装层面,积极协助并大力支持豫皖苏边彭雪枫部的发展,部署领导豫鄂边李先念部的创建与发展,保证并扩大发展华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发展华中的战略支点初步形成。正是在上述有效举措下,刘少奇重返华中,深入皖东后,才能推进“发展华中”战略进程,以发展苏北为突破口,成功实现“发展华中”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彭雪枫游击华中
游击专家 张正坤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β−-Decay Half-Lives for Waiting Point Nuclei Around N= 126∗
《游击英雄》战火中的铿锵玫瑰
一部颇具特色的将领传——《彭雪枫传》评介
彭雪枫智斗韩德勤
《彭雪枫军事文选》暨《彭雪枫将军》画册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