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徽州林业技术初探

2022-03-17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杉木徽州林木

罗 莉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徽州是典型的山区,山多田少。当地人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林业成为徽州历史上的重要产业。宋代以来,徽州木材畅销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木材行业的一大“品牌”。而较高水平的林业技术是成就这一“品牌”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术界对徽州的林业技术已有探讨,但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专门研究。尤其是对明清时期的徽州林业技术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就明清时期徽州传统林业技术作初步探讨。

一、林业技术进步

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成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徽州山区周围多是发达富庶的“渔米之乡”,徽州人用山产与平原水乡交换粮食和生活日用品,徽州木材业随之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林业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罗愿所撰的《新安志》来看,宋代徽州人对林木的形态与习性、加工和利用、栽培管理与采伐利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如在林木的形态与习性方面,《新安志》描写栟榈的叶为“叶大如车轮”[1]卷二,物产,53。仅五字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栟榈的叶片呈圆形,掌状分裂的形态特征。描述木槿开花的习性为“木堇以夏华”[1]卷二,物产,53,科学而准确。在林木加工和利用方面,根据林木的特性,物尽其用。杉和松树利用干;桑和柘树利用叶;槠和楝树利用果实。在栽培管理技术方面,徽州人已能营造出地方小气候。《新安志》载:“大率山寒不宜橘、柚,种者筑池,中为交午之道,列植其上,水气四面薄之,则不畏霜雪。”[1]卷二,物产,53-55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徽州亦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全国取得了重要地位。徽州林业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以杉木的栽植和采伐为例。杉木由于生长较快,产量高,材质好,历来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用材树种之一。宋代,杉木已成为徽州本土商品输出的大宗,源源不断地从新安江运往杭州等地销售。范成大的《骖鸾录》载:“休宁山中宜杉,土人稀作田,多以种杉为业。杉又易生之物,故取之难穷。”[2]宋淳熙《新安志》曰:“岁联为桴以下浙河,大抵松、杉为尤多。”[1]卷二,物产,53宋代徽州人对杉木易生长的特性已有认识,已从采伐天然杉木转向人工栽培,并经河运大量输出外售。也表明,当时徽州人在扎排运输方面的技术已颇为成熟。徽州人贩运杉木至杭州一带,“往者多取富”[1]卷一,州郡,17,其经济效益之高可见一斑。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明代徽州杉木的生产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弘治《徽州府志》载:

大抵新安之木,松、杉为多,必栽植,始成材。而婺源、祁门之民尤勤于栽植,凡栽杉以三十年为期乃可伐。

桐子树:其子可取油,凡栽杉必先种此树,以其叶落而土肥也。[3]45-46

杉林的更新可以利用萌蘖让其自行生长、自然更新,也可以通过人工将成材的杉木全部砍伐后,再行整地,进行人工更新。从这二则材料来看,徽州人更多的是选择人工更新,更新的时间以30 年为期。现代科学工作者认为,将人工杉木林的轮伐期定为30 年是非常准确和科学的。选择人工更新较之自然更新更能获取粗大优质的杉材[4]。《新安志》载:“女子始生则为植杉,比嫁斩卖以供百用。”[1]卷一,州郡,17说明宋代徽州人已知杉木成材的大致周期。若女子二十岁左右出嫁,那么杉木更新周期约为二十年,这与现代科学研究的结论有较大出入。而弘治《徽州府志》的记载“以三十年为期”更为确切和科学。材料二中提及栽杉必先种桐树,说明到明中期时徽州人已经知道肥料对杉木成长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桐杉轮作,针阔混交”的种植法。山场垦复后种上速生的油桐,三年就能开花结果。树下栽种或扦插杉苗,夏季可获桐树的蔽阴,冬天桐树叶落又可成为肥料。待杉苗长至数年后,桐树老化,自然取桐而代之[4]。《窦山公家议》载顺治十二年(1655)十一月长至日“众立重造青真坞庄屋并禁山保业合文”中述及程氏族产因荒于管理,祖山杉苗“萌蘖无遗”,而“佃人桐树襟带成林”[5]。表明明末清初时“桐杉轮作”的方式已经普遍。此时,徽州的栽杉技术又有了重大进步。徐光启《农政全书》载:

插杉法,江南宣、歙、池、饶等处,山广土肥,先将地耕过,种芝麻一年,来岁正二月气盛之时,截嫩苗头一尺二、三寸,先用橛舂穴,插下一半,筑实。离四、五尺成行,密则长,稀则大,勿杂他木。每年耘锄,至高三、四尺,则不必锄。如山可种,则夏种粟,冬种麦,可当芸锄。杉木斑文有如雉尾者,谓之野鸡斑。入土不腐,作棺尤佳,不生白蚁,烧灰最能发火药,今南方人造舟屋多用之。[6]

徐氏的这段话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林业技术:一是插条育苗。徽州一带山地广阔,耕翻土地后,先种一年耐旱、耐瘠的芝麻来改良土壤。第二年春天气温与地温日益增高,插穗内部的代谢作用日趋旺盛,这时插条有利于伤口愈合,也有利于生根。插条前先用橛舂穴,可以减少插穗皮部的损伤[7]540。说明在徐光启生活的年代,徽州人已经掌握了插条的关键技术。据《江氏家规》记载,天启二年(1622),佃仆唐圣等人给山主吴元臣立下的契约有“前去锄种,插栽松、杉木苗”[8],可见插苗不但用于杉木,还可用于松木。二是林粮间作。明代徽州人已经知道,杉木在长至三、四尺以前,尚不甚粗壮,还难于跟杂草、杂木竞争,因而需要每年耘锄。待长至高三、四尺之后,为了减少耘锄的工作量,在可以种植粟、麦的山地则以种代锄,以获林、粮二利。三是合理密植。即隔四、五尺成行。按今人的计算为每亩300-400 株左右。适当的密植,可使林木适时郁闭,减少林下杂草,同时也可确保增高和增粗的平衡[7]540。四是杉木的加工利用。对于林木的加工利用,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乌臼“其子可为烛”[3]46。到清代前中期,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其利用技术又有所突破。如柿“生可为漆,而熟可食也”;“皂之为物,荚经所谓宜皂物者也”[9]。柿漆的制法是:农历八月间采下油柿果实,加以捣碎之后,每斗油柿加水五升,浸泡至十小时。然后用布包起来,就可以榨得柿漆。柿漆可以用来制伞和扇[10]。皂荚可以去污除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至清末时期,徽州林业技术达到了传统时代的高峰。民国时期,石国柱、许承尧等人纂修的《歙县志》对徽州歙县传统林业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该书主要反映了明清尤期是清末时期徽州林木栽培管理和林木利用技术的发展水平。以下依据民国《歙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中果属、木属和货属史料对徽州林木栽培和林木利用技术试作专门论述①见民国《歙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第101-103、107-108 页)。该志“例言”曰:“既因袭旧例,故编纂至清末为止。入民国后,国体既更,非旧例所可包举,自应更定,别为记载。今未遑及,以俟后人。”。

二、林木栽培与利用技术

(一)林木栽培技术

1.品种改良和育苗技术多样化。明清时期,徽州人已颇为关注引进林木良种来取代原有品种。如“桃种甚多,吾国若北之深州,南之南京、奉化,并有嘉植,可移栽”;“邻邑旌德产芮枣,色红味甘,核中双仁,佳品也,可移植”;“陔口一带(橘)出产不少,味逊衢州橘,宜选种”[11]101。并且通过无性繁殖技术来改良品种。“(梅)宜接枝,若子种则核大而肉薄”[11]101;又载桑“以野桑为本,以湖桑接之,则根固而叶茂。盖桑与梨、桃等树皆须接枝,取子种则复故本”[11]102。接枝,即嫁接,“以野桑为本”即是以野桑为砧木,“以湖桑接之”则是以湖桑为接穗。

明清时期,徽州林木的育苗培植技术也趋于多样化。时人根据林木特性和林农需要,分别采用种子育苗、插条、萌蘖、移栽和嫁接等培植方法,或者多种技术手段并用。“柏与石楠其种子皆自落而生,近时圃家治肥田,或于柏林中取子种之,或拔其秧栽之,逐年分植由密而疏育成苗本,售人栽植。”[11]101一些重要经济林木的培植技术已颇为成熟。如桑树“惟接枝须距根数寸以上乃佳,近时邑人所植皆湖桑,其购来之树皆一年苗,二年接,三年分栽者。所接枝与根齐,易生虫而枯”[11]102。经过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践,有些育苗培植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如枇杷“移栽数次则肉厚核小”;棠梨“接枝果与蜜汁梨略殊”;楝“接梅则开墨花”[11]101-102。

2.施肥和更新。明清时期,在徽州,施肥技术在林木生产中表现出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当地的林农不仅注意施肥,还特别注意肥料的“因物制宜”。如枇杷“肥料忌粪”;柿“忌粪浇”;橘“忌猪粪”;石榴“易植,无土不宜,能于烈日中浇浓粪,与茉莉同”[11]101;“桐子之粕为桐饼,俗称枯粪,培苞芦及珠兰花极肥。”[11]107

徽州林农对不同林木的生长周期和更新周期皆有较深入的观察和总结。如载楝“生长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柏与石楠须一、二十年乃成材”;柘“非三、四十年不能成材”[11]101-102。

(二)林木利用技术

林木的利用包括木材、树木汁液、树木枝叶、树花、树皮和果实的加工利用等。关于木材的用途将另文探讨。本文就树木汁液和树花、树木枝叶与树皮、果实的加工利用及树木形态的认识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1.树木汁液和树花的加工利用。在树木汁液的利用方面,漆的应用由来已久。明清时期徽州人进行技术改进,结合本地区的条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漆“五月取者曰霉漆,六月取者曰伏漆。取漆之法,夜刺以斧,而插笕承之,凌晓收其涓滴。每树日不及两余,贾人有和外产而混为歙漆者”[11]107。又载柿漆曰:“椑柹,俗呼鸟柿,取其汁制漆可浆网及髹纸制伞等用。邑人髹纸为囊,就树以裹梨令色白。”[11]107羊桃和榆树的树汁也得到应用。史载羊桃“蔓汁甚黏,可和土筑坟茔”;榆“树根之汁利制纸”。树花的食用价值亦得到一定的开发。如槐“花为染料……花炒熟亦可食”;棕“其花方孕者,于正二月间剖取以为馔,味苦微甘,过时则涩不可食”[11]101-103。

2.树木枝叶和树皮的加工利用。树木枝叶和树皮的用途颇多。有的可供制器和日常生活所需。如柳“春日以柳秧分栽,至次年春分割其条,经数日即生新条。至合度时,采以编制扒斗、筐筥、提笥之属”;榆“俗呼木刑树,无甚大者。其皮为制神香必需之料……榆木灰中富碱质,以树皮碎粉作榆面,可接合瓦石”;梧桐“即碧梧……而邑之农家多扦种园篱侧,二、三年后树小如伞柄,即斫之。撕其皮以缘筐筥,呼曰‘梧皮’,竹工需此甚多。其根仍存篱下,翌年重生,蟠存甚久”[11]102。有的可供食用、药用或书写。如榆“叶含养分甚富,其有刺者为古人所茹”;“樗白皮入药用”;梣“皮入药名秦皮……取皮渍水书纸作青字”;盐肤木“羽状复叶,略如椿,夏开小白花,结实味咸,蚜虫寄生于叶背间,作巢成瘤,名‘五倍子’,为染黑料,并入药。俗称‘五倍子树’”[11]102。还有的用来作肥料、杀虫、饲蚕和清洁等。如楝“叶供肥料,晒干为粉,撒布稻叶及烟草上,或煎汁灌菜并着杀虫效”;银杏“叶夹书册中可辟蠹”;柘“实红能病蚕,黄柘最少而宜蚕”;沙棠梓“叶似梨棠深青色,糙涩可磨涤旧锡器,令洁”[11]101-103。

3.果实的加工利用。明清时期徽州在桐、桕油的加工和销售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如桐油“昔惟黄山源及东北交界山中有植桐者,今则安庆人在五都坦头垦山种之,通计年产油量约四千担桐油,为髹屋及制器要品。外人以之制漆,销用极广,近年油之输出价极昂,然制漆转售于我,利仍外溢。宜广植,并求制漆之法,以图挽救”;桕油“子外之肉制成者称桕油,俗称皮油。子内之仁制成者称青油。邑南出产较多,次则西北。通年产桕油约四千担,青油数百担。桕油输售于浙,青油曩为燃灯料。今则当另辟销路,宜研究。又青油合药去毒胜麻油,皮饼止能充薪,青饼肥田能松土”[11]107。

果实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更大。槠“实味苦涩,食之不饥,令人健行”;枸骨“子红如天竹,子味微甘”;沙棠梓“结小实,初青后赤,有核,味甚甘”;杏“有二种,实大者仁苦,小者仁甜。其仁生熟食均可,惟半生熟有毒”;梨“歙县雪梨为上品,色白气香。按:梨称雪,状其色也。吾邑梨初结实时,用柿漆纸就树上裹之,故色白;不裹则青而皮粗”。[11]101-103还注意将果实进行加工,如梅“近人有清水梅皮、梅干、梅酒、梅膏及其他果类之膏制法,皆可仿制”;槠实“有甜、苦二种,均可炒食。甜者制腐,与橡子同苦者须浸去苦汁为之”[11]101。有的加工品还行销全国,得到外地人的赞赏,如枣“盖始于咸同以后,其制为蜜枣有京庄、天香、贡枣诸目。武阳深渡人工制之,以三阳川东南山上之高山枣所制品为最上。行销全国,外人因购自沪,呼为‘春申枣’云”[11]101。对于果实的药用价值,徽州人也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如无花果“裨益脾胃,阴干久藏,烧灰治痢”;柿“产十都姬公尖者最美,其柿制法亦佳,柿霜治喉痛奇效”;槐“实入药”;娑罗树“邑止北乡呈坎一株,相传为明代物。叶似栗较短阔,实如栎栗,称娑罗子,入药”;女贞“子味苦,为上药。近人炒之,以代咖啡,能养神除疾”[11]101-103。

4.树木形态的认识和利用。明清时期,徽州林农已关注到树木的细微之别,并能以叶、果实、枝、梢等不同的形态鉴别其不同之品种。如罗汉松“名松而非松,树高二、三丈。叶狭长互生,实大如豆。熟则色紫,状若罗汉,故名”;柜“此树生子成串挂林间,蜀人有麻柳开花似飞蛾吊线之语,实则飞蛾者非花,乃其子也”;杉“与沙木之分,谓杉枝披拂叶细润;沙木则乱叶攫拿,盖一类而有巨细、精粗之别”;青冈“叶如橡树,梢头往往结一、二细丝,绿球颇硬”[11]101-103。

林木形态各异,可谓千姿百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又挖掘出它们的观赏价值。如枫“邑中甚繁,有大叶、细叶二种……经霜色红,可玩”;石楠“罗愿所谓‘耸而蒙密’,古之交让也。其春颖红赤至,可赏咏。白居易诗云:‘叶剪红笺花扑霜’,又曰‘春芽细炷千灯焰’,可谓刻画尽致。昔明皇幸蜀,至扶风,道畔见石楠树团圆,爱玩之,呼为‘端正树’”[11]102。如泡桐“花紫者名‘冈桐’,甚妍美”[11]102;如红豆树“即海红豆……结实累累若豆荚,形扁圆,端尖略曲,豆似藊红艳可爱。或四、五年一结,或十年二十年一结,不恒有也”;南竹天“多植于庭馆,冬间朱实累累,颇可玩赏。亦有白色黄色者相间而植,尤饶风致”[11]103。有的则以干枝奇特让人留连忘返。如松树“以产黄山者为最奇,因形为名,有迎送、蒲团、扰龙、接引等称”;又如黄杨“邑人多植庭馆中,或作盆玩”[11]101-103。

明清时期徽州在同一种树木的综合利用方面成绩斐然。如橡树:

邑俗呼“橡”,如择实曰“橡子”,即橡栗。形似莲实,邑人取以制腐,其圆而大者曰“橡螺”,即槲实。其叶曰“槲若”。按:橡之名类最 多,曰“柞”、曰“栎”、曰“芧”、曰“栩”、曰“样”、曰“槲”,皆是也。橡栗可食,柔叶可代茗,又可饲蚕,材适薪炭,皮及壳斗可为染料。近又有以树皮为鞣皮之用者,附皮之材可培以生菌。今邑人但伐木以为薪炭,拾斗以为染料而已。[11]101-102

一种树木的用途竟达如此之多,可谓令人称奇。树木的综合利用既是徽州林业技术较高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徽州人智慧的结晶。

三、结语

学者们主要通过古农书史料来研究传统林业科技,很少见到有地方志将林业科技记载得如此详尽。这是徽州传统林业技术的汇粹,也是传统时代中国林业技术的奇葩。徽州传统林业技术在宋元时代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在林木栽培方面,品种改良和育苗技术多样化,施肥和林木更新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在林木利用方面,不仅在木材、树木汁液和树花、树木枝叶与树皮、果实的加工利用及树木形态的认识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且在同一种树木的综合利用方面成绩斐然。林业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徽州林业的发展,从而成就了“徽木”这一大“品牌”。

猜你喜欢

杉木徽州林木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杉木萌芽更新关键技术
杉木育苗化学防除杂草技术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林木新秀 黑果腺肋花揪
杉木半同胞24年生优良家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