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来自生活“活用”源于匠心
——追根溯源谈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困扰及对策
2022-03-17黄惠珍
黄惠珍
(福建省罗源滨海学校,福建 福州 350600)
记叙文是初中生写作训练的主要文体,学生用记叙文再现生活,抒写心声,困难不大。但不少学生还是谈“文”色变。笔者认为,只有追根溯源——探究学生不想写作、不善写作的根本原因,才能指导学生自如地写作。
在作文批改中,常看到:有学生以东拼西凑、不知所云的虚作文交差,有学生以奉行“拿来主义”、没有自己生活的假作文应付。笔者曾在班上做过一个调查:写作时,你最大的困扰是什么?80%的学生都回答“没素材可用”。不难看出,学生谈“文”色变,主要缘于两个困扰。一是无素材可用于写作。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教师,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一成不变,写作文时脑中无物,实在想不出素材。”二是有素材不懂得活用。不少孩子平时习作尚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真作文,可是一到考场就感觉什么素材都用不上了,于是又胡编乱扯一通。因此,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活用素材应该成为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立足点、关注点。
一、植根生活,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巧的妇人也变不出食材,做不出令人垂涎的美餐。学生写作同此理,没有素材,再多、再高超的写作技法也成了空中楼阁。“我们很难设想,一个终日将自己关闭在幽阁深宅的人;一个仅懂本行业务,而对其他毫无涉猎的人;一个兴趣淡薄、生活单薄的人,能写出生活气息浓郁、见识渊博的作品。”可见,不留意生活,不体察生活,就写不出真作文。生活是写作的一泓活水,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才能指导学生用生活的“水”解写作的“渴”。
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首先,要强化学生积累素材的意识。著名作家叶永烈说过:“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很多很多的素材,每天可以看到很多的事情,看你是否留意,是否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它记下来写成作品。”确实,每天的日出有变化,每年的花开有不同,“一枝一叶总关情”。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在自认为一成不变的生活中不懂得捕捉细微的“变”,缺少积累素材的意识。写作指导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校开展运动会,引导学生在运动会中积累素材;恰逢某个节日,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氛围、邻里往来;学校的栀子花开了,引导学生观察栀子花的形色香……积累素材的意识就在日常的提醒中慢慢苏醒。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初中生初学写作,要树立观察意识,提升观察能力,从生活的点滴中选取素材。
其次,要唤醒学生积累素材的特色意识。城市孩子有城市学生的生活,农村学生有农村学生的体验。城市学生可以写自己的旅行见闻,农村学生可以写自己的劳动经历;山里学生采茶,海边学生赶海……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应该唤醒学生的特色意识,不跟风、不从众。笔者在农村从教十几年,深感乡村生活是素材宝库。现当代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都到乡村采风,以乡村的人、事、景作为原型进行创作。在写作指导中,笔者总告诉学生,让乡村生活、乡村风光成为作文的一大亮色。割稻谷、挖竹笋、摸鱼、打糍粑……这些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鲜活素材,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写出的作文就富有个性。笔者在一个新建成的城区学校任教。新城区是填海造地建起来的,住户来自五湖四海。在写作指导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新城的建设者、社区活动、游学的经历、来自不同地区邻里们的故事等,学生积累本中就写下了第一次坐观光电梯、奶奶为了卖菜学普通话、留守故事、转学经历等。学生的素材中折射出新城的变迁,折射出农民工家庭的生活苦乐,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思考,都为作文增色添彩。唤醒学生积累素材的特色意识,要唤醒学生的地域意识,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农村学生写出乡村生活的质朴幸福,城里学生写出城市见闻的思考,这样积累的素材自然有了“我”的味道。
再次,要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时代意识。文章为时而著,要让学生以现实的眼光观照生活、积累素材。写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写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故事、防疫故事、乡村的国学堂等;写学校故事,引导学生写研学活动、垃圾分类进校园等;写家庭生活,引导学生写家人对时事热点的讨论、二胎现象等。著名的学者谢冕曾说:“从中学生的角度看,他写的作文也应该要有时代感。”积累当下的所见所闻,用这样的素材写出的作文有生活、接地气、有文气。
最后,要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情感意识。针对同一个事情,不同孩子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情感。下雨时,有的孩子盼望雨后的彩虹,有的孩子担心在外摆摊的父母,有的孩子祈祷雨落在台湾干旱地区……记叙文的特点是在叙事中往往蕴含深切的情感,写人、写事都只是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段,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在作文中是记叙文写作的目的,是记叙文价值的体现。因此,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记录自己当时的情感和想法。收到同学礼物时,自己喜悦、感动的情绪;受到教师批评时,自己委屈、难过的情感;雨后初晴时,自己豁然开朗的心绪……这些情感的记录也是素材积累的重要环节。只有记录这些情感,才能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避免文字停留在事件表面的问题。
二、盘活思维,丰富素材
在记叙文写作指导中,往往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素材惊人的相似。写运动会,写1000米的坚持、写4×100米的配合;表现母爱,写母亲照顾生病的“我”、写母亲陪伴夜读的“我”;体现成长,写攻克难题、写体育中考……不可否认,这都是学生的生活,学生写出了生活的本色。但这些素材在反复出现,就失去它的亮色。这就要求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指导时,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素材的思维拓展训练。
怎样引导学生盘活思维,巧变角度,丰富素材呢?在作文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从记叙文六要素的角度拓展思维、丰富素材。如写运动会,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变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整理出一个小素材库。从时间来看,除了关注比赛时,还可关注赛前赛后。如比赛前工作人员的准备,比赛后后勤同学对运动员的照顾。从地点来看,除了关注赛场,还可关注广播站、裁判处、检录处、各班大本营。从人物来看,除了关注运动员,还可关注裁判员、播音员、执勤生、后勤同学。从事件看,除了关注比赛,还可关注执勤生的严格执勤,后勤同学打扫卫生、写稿……“横看成岭侧成峰”,思维角度改变,素材丰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趣。在这方面的写作训练中,特别引导学生关注特殊的时间、特别的地点、身边存在感低的小人物。如在写清洁工时,抓住台风刚过的时间点,学生写了清洁工扶广告牌、清理树枝的情境;变换地点,引导学生关注负责菜市场清洁的清洁工。一次以“清洁工”为主角的素材积累训练课上,有学生写清洁工清理海蛎壳,有学生写清洁工拖垃圾桶倒垃圾,有学生写清洁工擦护栏、冲洗护栏。五花八门的素材,使读者眼前一亮。
从这样的写作训练出发,笔者设计了不少同主题写作思维拓展训练。如写“让”,引导学生把公交车上的“让”做迁移拓展,有学生写初三年级班上的让座,有学生写晒谷场上的让位,有学生写停车场让位,有学生写电梯上的让位,这些同主题的素材虽相似,但因有学生自己的生活影子而有了不同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训练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创建了一个个素材库,实现了素材的多样化、个性化。
在思维拓展训练的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动机,可以适当让学生成为训练的主导者。可以让学生设计主题,请其他学生完成练习,也可以自选主题,根据同一主题做迁移拓展。课堂练习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拓展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自主训练。长期下来,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对自己近期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话题,参与训练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养成主动从不同的时间角度、地点角度等进行思维拓展训练的意识,还可以养成从多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如在下雨时,能观察不同人物的反应,分析自己在雨天的情感变化,能有效地实现丰富素材的目标,提升思维拓展训练的实施效果。
三、变式训练,活用素材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怪现象:不少学生平时积累的素材相当丰富了,但到了考场,就什么素材都想不起来了,于是又胡编乱造一通。积累是为了运用,不会运用素材,自然写不出佳作,这是学生写作的一个硬伤。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积累的素材,也是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时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早稻米煮粥,晚稻米煮饭。”这是一句俗语。不同的“米”适合煮不同的饭,不同的素材适用于不同的作文题,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在晚稻米中加点红枣也能煮出一锅好粥,早稻米中滴入几滴香油亦能焖出一锅好饭。同样的素材也可以适用不同的作文题,一材可以多用,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作文的变式训练,成为引导学生活用素材的有效方法。在写作课堂上,教师给出作文题,引导学生审题后,就可以做这方面的训练。
首先,做素材的变式训练。作文题是“导航”,先启发:日常积累的哪些素材可以用在这个作文题目的写作中呢?写《发现》时用的“树根”的素材,写《一路阳光一路情》时用的独自出门的一段经历,写《最懂我的那个人》时用篮球教练的教诲,写《遇见》时用诚实菜农的故事,写《那一刻我长大了》时用放风筝的经历……选材过程是筛选、比较、加工、转化的过程,让学生紧扣文题做这样的素材拓展训练,特别是初三复习阶段让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归类,可以让学生积累的素材序列化、系统化,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提升,灵活自如地把平时的“存”用以临场的“写”。
其次,做详略的变式训练。同一素材可用在不同的文题中,但不同文题要求的立意不同,活用素材自然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要引导学生对素材运用时详略安排做灵活调整。再以写作“导航”为例,写《发现》时用“树根”素材,自然详写树根的形、色、神,把“树根”化用作《导航》的素材,除了详写树根的形与神,要写树根给“我”带来的启迪、“我”受树根影响后的行动,详略调整,才符合“导航”的题意。同理,“树根”这一素材可用于2020—2021学年福州市九年级质量检测作文题“你让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的写作。以这个素材写作这一市质检作文题时,重点写父亲引导“我”观察树根时的言行及“我”受到的感动与启示。多做详略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养成审清题意、确立主题、活用素材的写作习惯,到了考场就胸有成竹,在有限时间内一气呵成地行文。
最后,做首尾的变式训练。初中记叙文写作,首尾的要求是扣题,素材不变,文题改变,开头结尾自然要做相应的变化。首尾变式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素材,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作文题补充作文的开头、结尾;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个作文题,引导学生给不同素材的习作改写开头、结尾。这一训练在七八年级时要随堂在作文课中渗透,在九年级时可以做系统的复习巩固训练。
追根溯源,初中生写作记叙文的困扰主要来自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假如每一位教师都能俯下身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日积月累丰富素材,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匠心独运活用素材,一定能帮助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找到源头活水,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