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时代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2022-03-17曾翰颖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智能化教育

曾翰颖,刘 霖

(韶关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自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以来,高等教育开始按照市场逻辑逐渐变成了就业的孵化器.它在提高人类智识水平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质量,如今在历经蒸汽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迎来了智能化时代,其体现出的一些新特征,冲击了现有的就业市场,并迅速蔓延到包括教育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领域,影响了个体与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运.

智能化时代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与传感器收集各种数据,借助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技术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它具有几个特点[1-2]:(1)全领域性.智能化不仅出现在以体力为主的传统技能生产领域,还在逐步融入到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生产领域,其中甚至不乏像律师、医生、教师等智慧和经验占主导的职业.(2)高融合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模糊生产与生活、个体与族群之间的界限,弹性成为了未来工作的重要特征,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点来自没有明确组织的个人.(3)全新生产模式.重资产不再是智能化时代关键和核心的生产要素,以共享经济为例,资产与服务是分离的,在目前市值排行世界前20名的企业中,有超过一半属于平台型企业.(4)指数级增长.由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存在,使得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型企业能凭借极少的人员、资金,凭借“病毒式传播”的方式迅速撬动市场,形成指数级增长并带来颠覆式影响.

德国政府于2013年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并随后制订了《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我国政府也于2015年提出了“智能制造2025”计划[3],并在同年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4],然后又在2017年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5].这一切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于2017年提出了“新工科”[6],以及随后的“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7]建设,目的就是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新的形势,以应对智能化革命带来的巨大挑战.

1 现状分析

现代高等教育有3种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其中前者被认为是高校的本体职能,其成效往往通过市场反应来获得,后两者则因学校不同而兼或有之,其中促进就业是所有高校的共识.但智能化技术却首先对这个职能形成了威胁,因此未来的高等教育,应当是一种能将人与机器区分开来的教育[8].

1.1 对社会全方位的冲击

智能化革命不像以往的技术突破只是局部性的,或者要若干年才能形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是全方位且迅疾的猛烈冲击.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操作技能训练,到后来的复杂逻辑分析,以及行为判断与思维决策,这些都会受到新技术的挑战.操作技能型与事务性工作已经在被取代,文员、翻译、导游、编辑、司机、证券交易员等职业,这些都在“最有可能被替代的职业”之列,甚至在需要复杂逻辑与创新能力的领域,人工智能也体现出了令人畏惧的潜力. 2018年斯坦福等高校联合研发的“律政界的Alpha Go”在与20名资深律师就法律问题进行对决时,AI以26 s,95%的准确率,碾压式的打败了人类平均92 min,85%的平均准确率[9].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医疗、教育等领域,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工业革命依赖所形成的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法上面临的挑战.

1.2 系统化思维能力的不足

工业文明是建立在牛顿力学确定性的宇宙观之上,整个世界被看成是一个“Big Clock”,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其提供合格的零部件,而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进一步把这种价值观与现代工业生产结合起来,提出了标准化与专业化,对于将就业作为重要职能的高等学校而言,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影响[10].在这种机械化的体系中侧重的是对学生结构化知识的培养,即关注局部的耦合与鲁棒,当“零部件”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有效地替代.可到了智能化时代,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事物之间的联系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出来,变得可量化甚至可控制.人们发现自己面对其实不是一个机械化、可分离的“大钟表”,而是一个彼此关联、影响,以及不断互动的有机体,如此一来对教育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相对结构化的内容,创造性以及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的系统化思维才是未来社会更迫切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1.3 教育中价值与事实的分离

科学追求独立于认知主体的客观事实,相比“应该”(ought)的价值选择,更强调关于“是”(is)的事实判断,而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就会导致人们更关注对与错,而非好与坏,这在教育尤其是自然学科的教育中更为突出.可是,在智能化时代的今天,普通人被越来越多的赋权,从而使数字化犯罪、公民隐私等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借助越来越易掌握、易操作的各种技术,个人就可以对群体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和破坏,计算机病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也使得价值判断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此外,价值教育的缺位还会让人很容易迷失在技术的洪流之中,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目前自杀正悄然成为当代青少年死亡的一个重要成因[11].麻省理工学院的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曾出版过一本著作,其书名《Alone Together》就很好地诠释了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虽然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Together,却又无时不刻的感到Alone,即“群体性孤独”.

2 研究对策

每次重大技术变革都会深刻地影响社会结构,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智能化技术的到来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2-13].信息化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迫使人们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英文“educate”源自拉丁文“educere”,意为“导引出来”,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14].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进而在群体中实现个体价值,因此对高校成为了就业的培训机构,有学者就一直存在着异见和批评,如较早的《大学的理想》的作者红衣主教纽曼,他认为:“新大学在功利派理论的指导下,更看重的是专业培训而不是文化要求,是考试及结果而不是心理过程,是对事实的被动获取而不是心智的一般活动”[15];到21世纪,哈佛大学前院长刘易斯针对现代高等教育迷失在市场经济之中,其过度追求分数与排名的现状,斥其为“失去灵魂的卓越”[16].当科技使得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陷入对于生命意义的质疑之中时,追寻教育的本质就愈发彰显出迫切性和重要性.

2.1 “防御机器人”教育

与机器相比,人类在处理收敛性问题时明显处于劣势,因而以结构化为主的通用性知识技能,其价值在未来会遭到削弱.强化与机器共同工作的能力,如大数据应用等,能在短期内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从长远来看,更应该将教育重点放在那些机器力有不逮的事情上,如批判性、创造性和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培养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当个体将其自身的经验、价值观和情感也融入到劳动成果之中时,就会因其包含了独一无二的元素而难以取代,从而可以应对来自智能化技术的挑战.

从2015年开始欧美国家的一些高校就提出了“防御机器人”(robot-proof)的教育[17].与机器人相比,人类在速度、精度、容量和工作强度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当机器人开始逐渐替代人类,在各种事务性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人们就必须对教育做出调整.而相比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这无疑就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智能化只是人类经验与知识的数字化表达,它无法取代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知觉与感受,因此在了解并适应新技术之后,如何在教育中让学生创造性地去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社会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成为了高等教育应对智能化技术挑战的重要进路.

2.2 赋能教育

除了“防御机器人”教育之外,赋能教育也是一种应对智能化变革的积极探索[18-19].早在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20].在近几年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也都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21].智能化带来的指数级发展,使得知识淘汰速度越来越快,只通过几年艰苦努力就能获得长期和稳定的收益与发展,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终身学习”的关键就在于个体要培养自身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人机协同与协作能力,这也是赋能的根本所在.

赋能教育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体验式学习”,即个体不再是单纯地掌握外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将自身的经历、思想、习性、偏好等都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之中,来消解存在于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的主客体隔阂,实现事实与价值的合一,从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20].在培养正确技术伦理的同时,也给学习者自身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此外,由于人类在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发现问题并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这也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之间如何分享与协作,如何组织跨专业、跨学科的沟通协作,并形成卓有成效的成果,这将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全新课题.

2.3 自组织理论

“信息爆炸”加快了知识的流转速度,使得培养基于自主能力的学习意识与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如何让学习者在脱离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之后,依然能够具备发展性的内驱学习能力,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当中构建面向学习者的自组织系统是关键举措[22-23].自组织系统的演变包含三类过程,即: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如此定义自组织系统:“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者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系统是自组织的,这里的‘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体系的.”[22]与传统的教学系统不同,自组织教学系统的动力是内生与自发的,它首先来自组织结构内部,即学习者自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协作和竞争,如此一来就明确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与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自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因为只有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够产生和维持稳定有序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20],而是要与学生一起,去明确教学的边界,即哪些是需要课堂传授的,哪些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24];哪些是个体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是需要依赖公共语境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系统的边界会根据教学主题、阶段和目标的不同而不断进行调整,而教师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20],通过介入学习的过程,来引导学习的方向,促使自组织系统能够形成期望中的层级跃升,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3 结语

人们对于技术变革的担忧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中叶,对于机器是否会导致失业就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悲观者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大规模失业将会到来,并引发巨大的社会动荡甚至人道主义灾难;相反,乐观者则认为借助更先进的技术,人类可以从各种繁琐、无趣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闲暇、尊严和自由.

时至今日,悲观者担心的事情始终没有发生,尽管各类研究机构都信誓旦旦的宣称,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的精度和速度不仅是人类无法比拟的,同时还以一种对人类来说毫无可能的方式运行着,因而无法被人类所复制.而在新技术的出现衍生出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之外,人们也不是完全被动的等待,当发现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之后,会积极、主动地探寻解决之道,在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的同时,也会采取相应举措来削弱甚至回避各种可能恶劣情况的出现.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而言,在立足于本体职能持续地为社会就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要在智能化技术的迫使下,去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

猜你喜欢

智能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智能化的“世界观”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