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3-17张梦云

昭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云南省农户绿色

张梦云

(云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而绿色发展又是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形成了面向绿色发展的四大核心理念,为我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措并举推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合理开发,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由于林下经济既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兼具了生态保护的要求,因此成为了云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

林下经济指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林产品采集和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模式的复合生产经营[1]。林下经济是传统林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新兴产物,也是促进绿色增长的需要。自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 号)以来,林下经济的规模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各省也针对林下经济出台了发展规划,并给予了财政资金扶持[3]。与此同时,理论界也针对林下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大量探讨,就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4],也有部分研究针对云南省林下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5-7]。但总体而言,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8],因此,云南省林下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指引,也需要将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好具有云南特色的林下经济。

一、云南省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云南省林下经济的发展条件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当地的区位因素相结合,这既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因素,还需要考虑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但同时,云南省也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云南省林下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独特的一面。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9]。云南省具有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为林下经济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一方面,云南省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云南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被誉为“植物王国”,药用植物、香料植物等植物在省内都有着广泛分步,同时,云南省有大量珍稀保护动物,如滇金丝猴、野象、长臂猿、猕猴等国家保护动物。云南省的天然药物资源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野生植物药材和动物药材的蕴藏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野生天麻、三七等具有云南特色的中药材已经逐渐得到国内市场的广泛认可。云南省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为当地开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条件支持。

另一方面,云南省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云南省作为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孕育了26 个民族,以独特的高原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闻名海内外。截至2021年,云南省共有A 级旅游景区367 家,四季如春的昆明、风花雪月的大理等旅游目的地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同时,随着生态旅游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云南省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也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2.社会条件

林下经济的发展也与政策引导、市场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2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云南省也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式,并提出要重点培育昭通天麻、文山三七、南华野生菌等林下经济品牌,并就林下经济的发展规模提出了预期。此外,《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4〕39 号)、《云南省林下种植林地利用规范》(云林规〔2020〕4 号)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云南省发展林下经济的具体要求,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为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也为如何发展林下经济指明了方向。

从市场环境来看,人民消费理念的转变也为林下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消费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环保、生态、健康等绿色特征,这与林下经济的产品特点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也使林下产品有着较大的市场潜力。

(二)云南省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1.林菌模式

云南自古以来就有吃野生菌的传统和文化,其中鸡枞菌、鸡油菌、青头菌、牛肝菌等更是远近闻名,具有营养价值丰富、味道鲜美的优点。野生菌适合生长于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日照相对较少、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中,非常适合在林下培育,从而形成了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林菌模式是对林下资源的充分利用,依靠林木下的自然环境进行野生菌的培育,不需要额外占用土地,对前期资金投入的要求相对较低;其次,食用菌的生长周期较短,生长周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具有投资回报快、投资回报率高的优势;最后,菌类与林木之间可以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林木的生长可以为菌类提供天然的生长环境,食用菌的栽培也可以减少林地中的杂草,所产生的食用菌菌糠还会对林木的生长有一定的益处。

目前,仍有部分野生菌(如鸡枞)不能人工栽培,人工促繁等技术也尚未大规模推广。因此林农在野生菌的培育过程中能进行的干预相对有限,同时野生菌的采摘大多仍采用传统方法,这可能导致野生菌的生长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较大,产量和品质可能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2.林药模式

云南是我国著名的药材之乡,三七、天麻等道地药材在国内外都有极高的知名度。林药模式是在未郁闭的林下种植耐荫、喜湿的药材,是林下种植的主要形式之一。

林药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林药模式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林农掌握一定的中药材种植技术,了解药材的生产、管理、采收等环节的具体操作,也需要相关部门和药材协会加强培训和管理工作;其次,不同中药材所需的自然环境有所不同,因此林药模式对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种植的中药材;最后,由于在山林中进行中药材的种植,可能出现管理难度较大、产品运输困难等问题,造成产品成本的提高,因此,林药模式的推广还需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3.森林生态旅游模式

云南省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品牌。近年来,生态旅游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云南省特有的自然资源也为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森林生态旅游模式是以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为依托,以森林旅游观光、林下休闲娱乐等方式,满足人们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需要。

云南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势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云南是国内的旅游大省之一,景点数量和游客接待人数都排在全国前列,以现有景点为依托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将会有较为广阔的前景;其次,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和风俗也对外来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和生态园项目。

(三)云南省林下经济的效益分析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逐渐成为现实。林下经济是云南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能够产生较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1.生态效益

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适合野生菌和中药材的生长,也成为了动物休憩和繁衍的场所。林木的存在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同时,人们在林下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经济活动,也客观上为林木的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有所裨益,从而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林下经济还有助于形成良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加了林地的生物多样性。总体而言,林下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较强的生态效益,与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2.经济效益

林下经济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了林下的自然环境,在不占用专门耕地的前提下,拓展了野生菌、中草药等产品的培育范围。这一模式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大大减少了砍伐林木的行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同时,林下经济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产品加工、物流运输、信息服务等,这也为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了助力。截至2020年底,元阳县发展林下草果种植12.5 万亩,带动7 万多名群众实现了增收;龙陵县培育的林药产业链,带动3 万多户农民致富,年产值超过12 亿元。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途径,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助力。

二、云南省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云南省已经在多地进行了林下经济的实践探索,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着林下经济规模较小、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政策因素

项目的实施和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10]。自2009年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但与政策相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服务工作尚有待完善,如土地服务、税费服务、保险制度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工作。调研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农户不清楚发展林下经济的相关政策支持,有超过七成的农户未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对相关政策并不清楚。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制定和宣传工作,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还要让农户了解相关政策的规定,从而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市场因素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以资金的支持为前提,也需要形成市场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和销售模式。

首先,资金的获取是林下经济开展的前提。由于林下经济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抵御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具有不确定性较强的特点,同时,林下经济的开展大多是以农户自身为主体,因此在信贷市场上往往难以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其次,从生产环节来看,林下经济的发展尚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农户自发组织、自产自销的形式,在产品质量的保障、产业链的形成和品牌价值培养上都存在较大的劣势。最后,从销售环节来看,产品的销售既会受到地形和交通的影响,也普遍存在价格不稳定的现象。

(三)技术因素

总体而言,现有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一方面,广大农户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以下,对技术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这导致绝大部分农户仍选择的是相对传统的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模式,而选择森林生态旅游等信息模式的农户占比较低。另一方面,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需要较高的成本,一般的农户难以承受,同时由于技术从应用到变现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从而导致较大的风险。

(四)观念因素

林下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林农思想观念上的转变。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林下种植与传统种植没有区别,不能够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作物;其次,部分农户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对生态旅游等新兴项目较为陌生,也对政策支持了解不够,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对林下经济持观望态度;最后,林下经济的主体是留守村民,可能存在相对保守的观念、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对林下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缺乏清晰的认知,不愿意对所承包的林地投入更多的精力。

总体而言,尽管林下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但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践探索的持续推进,林下经济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会愈发凸显。

三、云南省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自《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以来,普洱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努力探索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路径,为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4年,普洱市出台了《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效为目标,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此后短短几年间,普洱市林下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截至2018年底,普洱市林下经济涉及从业人员超过40 万人,建立了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共计二百多个,其中多个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品示范基地,培育出了普洱石斛等多个林下经济品牌,此外,普洱市思茅区还被列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林下经济的发展也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助力。2015年,朱有勇院士来到普洱市澜沧县开展扶贫工作后,根据当地多雨、多森林的特点,确定了林下三七的种植方案,并通过科研攻关解决了虫害问题,大大提升了三七的品质。同时,朱有勇院士还开设了培训班,为当地村民讲述林下三七、蔬菜的种植技巧,为当地留下了发展林下经济的人才基础。截至2020年,澜沧县林下三七已种植近万亩,带动大量农户增收,林下三七正在将澜沧县的青山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

(二)西双版纳“生物富州”战略与林下经济发展

西双版纳是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当地经济发展长期依赖粮、胶、蔗、茶等传统产业,经济发展不充分。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也深刻认识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实施了“生物富州”战略,建设了天然橡胶、普洱茶、傣药南药、绿特食品等基地,培育出了多个知名生物产业。

西双版纳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当地居民也有着种植林菜、林药、林茶的习俗,这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西双版纳发展了以金线莲和石斛为主要产品的林药模式,以蓝孔雀、野猪、土鸡等为主的林禽模式,以竹笋、大红菌、木耳等为主的林菌模式,此外,还开发了森林生态旅游模式。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既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贯彻了生态文明思想的理念,同时也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路径。

四、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论述中可以提炼出四大核心理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民生政绩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思想指引。林下经济活动是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林木的前提下,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活动,与通过砍伐林木获得经济效益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林下经济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会对增加群众环保意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中国绿色崛起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完善林下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

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及其后几年间云南省出台的多项文件,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总体目标和方向。但同时,由于云南省各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需要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引导当地农户开发与地区特征相匹配的林下经济产品。

林权抵押贷款也是重要的林改配套政策之一,是指将森林、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作为抵押,从而获得银行等机构的贷款。就现实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农户认为资金问题是制约林下经济开展的首要问题,而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将大大拓宽农户资金来源渠道,为林下经济活动的开展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目前,林权抵押贷款作为一项新兴的贷款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首先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合;其次,还需要大力宣传相关政策,让农户清楚如何办理相关业务;最后,还应尽可能地简化相关手续,降低贷款的申请成本。

(三)鼓励现代技术与林下经济相融合

林下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有所区别,发展林下经济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耕种方式,而是需要新技术和新方法。总体而言,林下经济需要新品种、新栽培技术、新发展模式、新加工技术等,因此,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要用现代技术指导林下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相关技术的人才,让相关科技人才参与到林下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积极开展合作,鼓励相关专业的学生到林下经济实践的第一线实习和就业,也应当通过提高经费和待遇等方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林下经济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不仅要让农户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还要让农户掌握相关技术、学会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四)引入现代企业壮大林下经济

农户自产自销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并通过规范化、规模化经营,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知名产品,同时还要做好品牌建设和维护,为林下产品的品牌培育提供保障。

现代企业还能够通过协调产品供应、建立销售渠道等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林农所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由于林下产品的分散性,单个农户需要对从培育到销售的全部环节负责,因此经常出现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进而导致滞销或价格大幅波动的现象。而现代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和市场需求分析,对农户的林下产品培育规模提供合理建议,并以相对稳定的价格从农户手中统一采购,通过标准化的模式形成最终产品,从而大大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对林下产品的不利影响。

(五)加大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助力林下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绿色金融是在金融活动中加入对生态因素的考量,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金融活动中。绿色金融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在于,林下经济的发展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绿色金融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因此能够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

为了进一步助力林下经济发展,加大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当以绿色发展为引领,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加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绿色考核,引导资金流向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其次,应当以绿色项目为目标,拓宽融资渠道和信贷投放规模,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最后,还应当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根据资金需求方的具体情况,精准开展信贷业务,助力林下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云南省农户绿色
绿色低碳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